其他
一种食材不被大众熟知是有原因的,比如茨菇
前几天刷小红书,看到有人在抱怨茨菇难吃——“直接在舌尖的那种苦”。
对茨菇味道的不理解并不是个别现象,就连著名“大吃货”汪曾祺曾经也写过:“我十九岁离乡,辗转漂流,三四十年没有吃到茨菇,并不想。”
01
慈姑是什么 / 能吃,也挺好看 /
慈姑一词可泛指慈姑属(Sagittaria L.),分类学上属单子叶植物纲、泽泻科,共有约30种,广泛分布于温带和热带地区,我国有9种,其中以野慈姑Sagittaria trifolia和慈姑Sagittaria trifolia var. sinensis最为常见,南方各地常有栽培,并收取其球茎供食用。
如今我们见到白白胖胖且多作食用的慈姑,是从野慈姑累代驯化而来的一个变种。
与野慈姑相比,其叶片更加宽大肥厚,可食用的球茎部分也要更大。每株慈姑长有10多个匍匐茎,每个匍匐茎的先端都可膨大形成一个圆或长圆形的球茎。球茎上分布着几条环状节,顶端有肥大的顶芽,也就是俗称的“慈姑嘴”。
野生慈姑是水稻田的顽固性杂草,繁殖速度快,且很难根除。不仅与稻苗争肥水,而且长得又快又高大,极易遮蔽稻苗,故对稻田危害较大。或许就是在某个水稻欠收而慈姑疯长的年头里,走投无路的人们就转而对这种杂草下嘴了。
而最早涉及慈姑食用地区和人群的记录则是在唐朝的《食疗本草》中,并称其为“吴人好啖之”,这里的“吴”泛指江南地区(高邮也属此地区),可见在唐朝时这里已是慈姑最重要的食用区。
不过当时食用的很可能还是野生慈姑或初步栽培的慈姑,因此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卒食之,令人呕水”,此后的栽培品种经过不断的人工选育,毒副作用逐渐降低,适口性也变得更好。
一方面,慈姑的淀粉含量相比土豆等似乎仍是稍欠,口感不够软糯;另一方面,尽管已经刨皮去嘴,慈姑仍有明显的苦味,咀嚼三两下却又有一股回甘,苦甜交织,很不是滋味。后来在宝兴的餐馆我也曾见过菜单上有慈姑炒肉片,却已提不起任何想点的欲望。
在过去的江南地区,慈姑反而深受当地人的喜爱,甚至将其归在“果类”。因为慈姑可以像荸荠、藕、菱角等其他水生植物一样,整个煮着吃,当作点心或是零食。
而在明朝时,慈姑被进一步开发为果蔬兼用型,并在后续的规模化商业种植中逐渐往蔬用发展,并衍生出了类似于现代慈姑的“甘香良种”,而抛去了其果用身份。
我个人觉得,将慈姑和肉类搭配一起吃,要比纯慈姑要更好吃一些。
你吃得惯茨菇吗?
你 可 能 感 兴 趣 的
这顿饭要没有青菜,广东人宁愿饿死(不是)
云南干饭我傻眼了:蚂蚁、蜂蛹和牛肠内容物……从哪个下手啊?
关 注 所 长
不 再 错 过 好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