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设计》专访|支锦亦:新生代设计师肩负着推动工业设计变革发展的使命

采访:李杰 设计杂志 2023-07-05




ⓒ 采访:李杰  

ⓒ 受访:支锦亦

ⓒ 毕业设计分享: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






支锦亦,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副院长,人机环境系统设计研究所副所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艺术设计专业硕士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中国工业设计协会设计教育分会理事。主要从事轨道交通装备的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在交通工具人因工程、乘客行为、设计美学及设计文化理论研究等方面进行多年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一系列成果。近年来参与中国标准化高速列车“复兴号”人机工程设计、和谐号CRH380A、高速检测车CIT400以及地铁、城际列车、有轨电车等的设计研究工作。教学实践中贯彻“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合作教育模式,探索设计学科建设发展如何与学校发展和社会需求相结合,推动学校以轨道交通装备设计为优势的工业设计学科发展。主持及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0余项,主持及参与其它科研项目40余项。出版专著《设计配色研究与应用》《工业设计程序与方法》等,发表论文40余篇,授权专利5项。设计作品入选2014年第十二届全国美展,指导研究生获四川省优秀硕士论文奖(2013),指导学生设计作品获得红点奖、iF奖等。




《设计》:请介绍一下本校工业设计专业的历史沿革及现状。



支锦亦:西南交通大学工业设计专业创办于1998年,是为改善我国当时轨道交通装备设计落后的状况设立。2001年开始招收设计艺术硕士研究生,2004年本校工业设计专业获得硕士授权资格,2005年依托机械工程一级学科获得工业设计博士授权资格,形成了“本-硕-博”完整的设计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实际办学在建筑与设计学院。


工业设计专业建设立足于西南交通大学的交通特色和多学科交叉优势,面向国家需求,本着服务于相关行业领域的目标,借鉴国内外先进教育经验,在科研和设计实践的基础上,以科研项目和前瞻性设计探索促进教学的发展,旨在逐步形成具有交通和地区特色的研究型设计教育体系。经过20 余年的专业建设和发展,专业已经摸索并形成了以“轨道交通装备设计”为特色的工业设计学科发展方向,建立了以“人机环境系统设计研究所(http://hesdesign.cn/)”“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现代设计与文化研究中心(http://ycsjwh.swjtu.edu.cn/)”为代表的两个科研学术平台。


《设计》:近年来本校工业设计系最大的变革是什么?



支锦亦:近年来我校工业设计非常重视设计思维在教学中的融入,强调设计分析中的问题意识,并提高学生处理设计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注重教学与科研的相互促进,强调政产学研用、前瞻性设计技术、设计实践相结合,致力于培养具有3类知识(设计理论与方法;工程技术与应用;人因工程与应用)和3项能力(设计思维与整合创新;工程实践;协作与沟通)的复合型高素质产品设计人才。目前,本专业的轨道交通领域优势逐步显著,铁路行业的影响力逐渐增强,对西部地区装备研发的贡献显著。此外,专业在巩固轨道交通设计优势的同时,紧跟国际发展趋势,注重智能化与数字化方面的设计教学与科研中的重要意义,与其他院校专业合作,增加并强化传统教学中相关知识与实践的内容。


《设计》:近几年毕业设计作品有哪些显著变化?这些变化反映了怎样的现实情况?



支锦亦:近年来,我校工业设计毕设作品选题丰富、形态多元,分别从绿色交通、智能家居、可持续化、健康养老、文化语意等层面进行了设计探索创新与表达。毕业设计体现了工业设计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将艺术与科学、观念与文化很好地结合,专业协同创新与跨专业思维不断涌现,突显工业设计系学生的专业情怀与勇于进取的精神。这些变化也反映了当前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仅关注设计素养和设计发展趋势,更要培养学生关注国家发展与建设中的多元需求,以促进和推动国家在经济、产业、民生上新的发展。


《设计》:您认为毕业设计展的内容和方式还有哪些可以改进的方面?



 支锦亦:在今后的毕业设计展的内容上,还要不断加强跨专业整合创新,为高铁时代背景下蓬勃发展的未来社会需求,思考探索一些全新的人机交互理念和生活方式。工业设计的毕业设计就是应当去思考未来会发生什么,这也是我们所希望看到且积极鼓励的。对于毕业设计展的方式,在现场除了模型与展版外,可以更多结合动画视频、数字媒体中的VR、AR技术,让产品样机与观者发生更加密切的互动。再通过流媒体等热门方式,将同学们的毕设作品展示进行实时发布,可以让更多人看到,受到更为广范的关注。


《设计》:随着90后、00后的入校和毕业,新生代给工业设计专业带来了什么?



支锦亦:首先,新生代作为消费者,在互联网中成长并迅速崛起,发展成为社会消费的主流人群。新生代不仅消费需求高,且需求更加多元化、个性化,更喜欢量身定制满足自己独特需求的生活产品。这种突变的社会需求,对于工业设计专业的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如何抓住新生代用户的需求,塑造未来新的生活方式,这就需要在设计创新中打破人与物、物与环境的界线,进行跨学科融合。在此基础上进行重构工业设计专业领域格局,并通过人工智能,助力设计创新。其次,新生代作为工业设计师,在各大设计高校接受工业设计教育后,进入社会,肩负着推动工业设计向前变革发展的神圣使命。


《设计》:请介绍一下今年毕业设计展的基本情况。



支锦亦:我校工业计专业不断调整办学思路,不断加强实践能力的教学与训练,形成创新应用型产品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在今年的产品毕设展中,两个班共计65位同学参加,作品以“为生活而设计”为主题,关注人们生活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与国家发展需求,以设计和科技为人们创造美好生活。设计内容涵盖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交互产品、智能家电、绿色家居、健康医疗等六大方向,整体作品注重产品定义、用户使用体验、综合造型、美学性和文化性。其中的轨道交通系列作品是毕设作品中最为闪耀的亮点,突显我系产品设计专业为我国轨道交通行业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设计》:请介绍一下本校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的经验。



支锦亦:西南交通大学立足轨道交通行业,在长期的教学和科研实践中摸索出一套具有轨道交通行业特色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工业设计研究生培养模式。工业设计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始终坚持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产—学—研—用”培养过程中始终着眼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力图通过以行业实际项目和多方合作教育为工业设计专业的研究生提供具有轨道交通行业背景的实践平台和交流合作机会,促进学生在该领域的全面发展与成长。


工业设计专业的研究生培养着重强调以轨道交通装备设计研究为特色。硕士研究生侧重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强调熟练掌握工业设计相关的基础研究工具、共性设计方法、设计问题的多途径求解策略,以及积累轨道交通装备设计方面的实践经验;博士研究生则侧重独立科研能力的培养,主要强调掌握从用户、过程、评价和建模等多角度思考问题和设计实验,能够创造性地探索和实证性地解决轨道交通装备设计中遇到的相关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问题。


工业设计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前期强调“明现状、强基础”,重点开展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理论教学活动: 聚焦工业设计专业知识、学校优势资源、行业企业需求,围绕工业设计学科发展前沿以及学科所涉及的基本理论方法、设计技术、设计和研究工具、典型设计案例分析等开展教学活动;中期强调“重实践、重研究”,研究生进入二年级开始引入实际项目,行业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围绕具体的项目开展合作培养,在研究过程中由教师和产研人员组成的导师组会根据项目的具体实施进度定期进行评估、修正,以确保研究和学位论文的合理性、正确性及研究进度;后期强调“重应用、重产出”,研究生进入三年级以后要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总结研究项目并形成设计方案、专利、研究报告、科技论文、软件著作权、专著和学位论文。


《设计》:请介绍一下本校工业设计未来的发展计划。



支锦亦:面对新的发展形势,本校工业设计将采取“以轨道交通行业特色工业设计人才培养为主,互联网服务、电子信息、计算机软件等行业背景工业设计人才培养为补充”的综合培养思路。未来将进一步加强具有轨道交通行业特色的工业设计人才培养建设,引进具有互联网服务、电子信息、计算机软件等行业背景知识和资源的高水平工业设计师资,加强与热门行业相关企业、科研院所的项目合作与交流,为国家和行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设计》:请介绍一下本校工业设计深化专业综合改革的主要举措。



支锦亦:主要举措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专业总体建设依托轨道交通优势学科群。除了重点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外,该专业紧密联系本校交通运输工程和相关轨道交通优势学科群来开展教学和设计实践。重点联合建设了本科生课程《交通工具设计》,硕士生课程《交通工具专题设计研究》和博士生课程《交通工具设计前沿》,将轨道交通装备设计确定为所有学生毕业设计优选题目,设计实践及答辩环节聘请轨道交通领域专家把关。


第二,学生培养紧密联系轨道企业。本专业与国内大型轨道列车研制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着力培养轨道交通行业企业急需的专业设计人才,重点为我国轨道交通行业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第三,专业课程狠抓应用和落地。注重从“技术—人因—美学—文化”多元求解综合合理方案,力求保证设计方案具备较强可实施性,确保设计方案的应用和落地。如中国可变编组动车组列车,上海6号、8号、9号、14号、17号线地铁列车等均有本专业学生参与研究与设计。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工业设计系产品设计专业创办于1998年,专为提升我国轨道交通装备设计水平而设立。2001年该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授予资格,2005年获得工业设计专业博士学位授予资格,已建成了工业设计领域“本-硕-博”完整的教育培养体系。


经过20余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以轨道交通装备设计为特色的发展方向,建立了以省级“现代设计与文化研究中心”为代表的学科研究平台以及省级“艺术实验教学中心”和“人机环境系统设计研究所”为代表的教学实践平台。


产品设计本科专业课程教学紧抓设计方案的应用和落地,注重解决方案的使用体验、综合造型、美学性和文化性等具体设计问题,重点为我国轨道交通行业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部份毕业设计作品分享



超高速磁悬浮概念设计

Conceptual Design of Ultra-high Speed Maglev


文/图_Text/Photo_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 陈颖聪



 超高速磁悬浮列车是为了在大型枢纽城市或城市群之间建立高速走廊,该设计是针对未来高速磁悬浮列车进行的一次概念设计。由于磁悬浮列车的每座位能耗不足飞机的三分之一,并且在一定条件下速度效率比飞机还要高,设计者据此进行推测,随着技术不断发展和中国大城市流动人口基数的加大,增加列车运载量将会是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因此设计者对现有的高速磁悬浮列车项目增加了一排座椅,略微增加了其车身宽度,这也导致车身风阻系数的加大,于是设计者通过对多种造型的推敲,选出一款既能降低风阻又足够美观的外饰造型,进行深入设计,同时配套设计出监测室的整体造型,最终得出了一套相对完整的设计方案。


设  计  者:陈颖聪

指导老师:王  超




超高速磁悬浮概念设计

Conceptual Design of Ultra-high Speed Maglev


文/图_Text/Photo_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 毛炫颖



通过分析现有的列车技术与未来设计趋势,设计者对磁悬浮列车的外观造型与驾驶室结构功能进行概念设计,以此来进一步满足人们出行需求与顺应经济发展。近年来,磁悬浮列车在技术、功能、外观、内饰等多方面进行不断的探索与改进。磁悬浮列车的发展趋势大体可概括为速度更快、安全性更强、性价比更高、体验感更好等方面。设计者通过分析现有的技术与未来设计趋势,使用参数化等设计概念,在外观方面改进为流线型来降低空气阻力进而使列车进一步提速,在驾驶室结构功能方面,将传统的物理操作台改进为AI操作台,使其更加智能化与科技化。


设  计  者:毛炫颖

指导老师:王  超




武汉地铁外观及内饰空间设计研究

Research on appearance and Interior Space Design of Wuhan Metro

 

文/图_Text/Photo_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 戎  尚



为达到提供良好的乘坐体验,改善行李存放环境等目地,此次设计了充满未来感、传承武汉文化以及具有不同 主题车厢的武汉地铁。在地铁外观与内饰设计点上融入武汉充满诗情画意和文化魅力的地域性文化与特色,做到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融合共生;丰富和改善地铁设计的功能及结构,改善用户的体验感与舒适度,增加使用空间。设计主要亮点为:外观灯带设计采用流线型设计,整个灯带包裹着中间的结构,代表着武汉大江大水围绕着武 汉的山与丘陵;内饰提取了武汉地标性建筑物黄鹤楼文化中黄鹤造型,从黄鹤的头颈、身体及翅膀等部位提取元素,将其设计为扶杆、座椅以及侧挡板。


设  计  者:戎  尚

指导老师:王  超




INFINITI-C 概念设计 

INFINITI - C Conceptual Design. 


文/图_Text/Photo_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 邓威琪



本设计以捕蝇草的造型与开合特性作为灵感来源,通过将其有机曲面的造型语言呈现在车身与内饰上,把生物那强大的生命力赋予汽车,表现出巨大而强烈的向上生长的趋势。基于以上灵感概念,本研究设计了一款未来感的 英菲尼迪概念旅行车,结合造型设计实现开放式车厢的功能,以满足2039年的年轻情侣或夫妻的日常需求。在2039年,自然与城市完美融合,在英菲尼迪诞生50周年时,设计者将为它设计一款专属于年轻情侣们的车,用于双人外出郊游,放松地接触自然。灵感来源于一些有机的柔软的植物或形面,塑造一种流畅简约的未来感。开合车身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捕蝇草。打开时,有更大的空间和更好的视野,可以进行露营观光等活动。闭合时,可以为情侣提供相对隐私的环境和温暖的氛围。


设  计  者:邓威琪

指导老师:李  然




couple——暖石(2025 长安小型电动汽车设计) 

Couple——warm Stone (Design of 2025 Changan small Electric vehicle)


文/图_Text/Photo_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 魏镜轩



背景:2025-2030年,AR、VR等技术快速发展,5G时代到来。 

目标人群:年龄 22-27 岁 95后新青年

关键词:城市 年轻  自由生活 


随着95后慢慢步入社会,开始工作,购买人生中第一辆代步车成为必定要讨论的话题。虽然存款不多,而购车却成了刚需。A级以上乘用车对于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实用性相对较弱。车市里存在着“小微型车”这样的车型可供选择。长安Couple暖石是对年轻生活与自由心态下汽车形态与功能探索,整车造型个性,体型小巧,身体灵活,在城市驾驶十分舒适。整体内饰采用专为情侣提供的双人布局,有VR虚拟投影、AR现实增强、全息投影游戏等互动功能。


设  计  者:魏镜轩

指导老师:李  然




健康管理中心

Health Management Center


文/图_Text/Photo_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 李  强



使用软硬件相结合的方式让智能融入生活,帮助用户免去繁琐的记忆环节。满足实用,兼顾便携。简化操作,实现更多的功能,打破原有的结构束缚。健康管理中心采用多种旋转的结构,使用半导体冷藏、隐藏式开关、感应灯光、智能交互、色彩心理学的知识,实现了药物冷藏、大容量药物收纳、冷藏药物便携、生命体征监测收纳。通过手机APP互联实时了解药箱药物存储情况,制定健康计划,定时监测生命体征情况并根据数据给予科学改善建议。通过智能交互软硬件结合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设  计  者:李  强

指导老师:李芳宇




基于氢能源的公交车驾驶座椅设计

Design of bus driving seat based on hydrogen Energy


文/图_Text/Photo_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 王进步



公交车驾驶座椅是公交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优良程度影响着驾驶员的驾驶姿势和身心健康以及公交车的驾驶安全。由于公交车造型结构的独特性和驾驶室操作的复杂性,导致公交车驾驶员有着不同于汽车驾驶员的驾驶姿势和操作流程,在公交车驾驶室中座椅、驾驶员和驾驶室是一个完整的人机系统,所以公交车驾驶座椅应该要更好地配合驾驶员进行驾驶操作,发挥其在公交车人机系统中的作用。现如今公交车驾驶座椅存在着许多诸如人机方面的问题,舒适性、安全性、易用性都有待进一步提升,本次设计指在优化当前公交车驾驶座椅的人机问题的基础上,分析公交车驾驶座椅在其人机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对公交车驾驶座椅未来的可能性进行探索。


设  计  者:王进步

指导老师:苟  锐




“兼柔”竹椅——坐具的实验性竹材设计 

The experimental bamboo design of the "both soft and flexible" bamboo chair


文/图_Text/Photo_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  周  冶



在竹制家具的市场中,竹片的应用其实很广泛,但是其使用的绝大部分是利用竹板集合成平面,对曲面的应用非常少。由于竹材本身的特性因素,如可塑性高、延展性好、韧性强、纵向纤维强度高、抗拉力也很优良,但是厚竹片的弯曲难度大,本身的张力也很大,难以定型达到满意的效果。设想将薄竹片通过多层复合的方式进行造型和结构的设计,将竹材的造型线条融入到一个完整的形式之中,统一造型语言,没有用竹材来做大的曲面或者平面,而是用竹条通过多层复合将结构体现为曲线线条,运用大曲线的灵活和扭转,表现出作品的优雅生动和韵律感。通过竹材料本身的韧性和可塑性,将简洁的造型结构特征,通过竹条本身的弯曲翻面表现出来,既可以满足原始的结构功能,又赋予新的形态特征,将竹子本身的材料韧性充分地发挥出来,同时也在积极探索新的竹材结构新的作用方式。


设  计  者:周  冶

指导老师:张  利






END






编辑 星霓

 每 周 一 三 五 下 午 七 点 更 新 

文章版权为《设计》杂志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有需要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转载】查看相关规范


了解详情请点击:

《设计》杂志简介

投稿须知 | 杂志订阅 | 进入官网


中国国家级学术期刊

好设计 好生活


论文投稿请加 

QQ :3188794934

QQ:1393432642

来电咨询 010-65816771


《设计》杂志微信公众号  

designmag



喜欢我们的文章,就请随手转发到您的朋友圈吧


公众号转载文章敬请后台留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