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周凌:包豪斯之后的建筑与工艺

《设计》杂志 设计杂志 2023-07-05








包豪斯作为世界现代艺术教育的摇篮,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艺术设计院校,它的成立标志着现代艺术和设计教育的诞生。包豪斯的发展历程就是现代艺术设计诞生的历程,它所创建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方法和课程体系,使得它在艺术设计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包豪斯在其发展的一个世纪以来,俨已经成为了“现代主义”的标志性符号,它的教育理念和设计思想被奉为现代主义的经典,它勇于创新、不断前进的精神影响着众多的艺术设计家,它倡导的设计要为大众服务的教育口号仍在耳边萦绕。


2019年恰逢包豪斯成立100周年,由湖南师范大学主办的“纪念包豪斯1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9年11月26日在长沙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正式开幕。“包豪斯与设计教育”专题二报告中,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建筑学会地区建筑专委会理事周凌教授作为建筑学科的分享人与我们分享了他在建筑学方面关于包豪斯的思考与体会,包豪斯是否能成为一种知识?包豪斯100年以后的今天我们该学一些什么、应该去突破什么?




建筑学学科非常严格,门槛很高,所以它变得非常封闭。全国的建筑系的情况都差不多,但我们南大的建筑学科稍微有点不同,我们从十年前开始做通识教育,可能是很少的一些四年制的学校之一。研究生作为我们学校主要的出口,也就是4+3模式,研究报告可能就需要花费一年的时间。我听完今天一天的演讲非常有感受,也学习到很多东西。


我今天要讲的可能不属于包豪斯,虽然包豪斯不是建筑学专业主要的学习对象,但与建筑学息息相关。不论是格罗皮乌斯也好,密斯也好,我们都是很熟悉的,我今天想讲的更多是一些思考,包豪斯做了什么?100年后的今天我们该学到一些什么?由他们所做的,我们应该去突破什么?


知识之问

包豪斯是否成为一种知识?


第一个是知识。我的一个身份是老师,另一个是建筑师,今天也会跨越这两个领域来演讲。关于现代建筑,包豪斯告诉我们:设计是否可教?对于我们建筑学科来说,“现代建筑是否可教”是很大的一个事,包豪斯没有解决这个事情,所以包豪斯在中国没有成为一个主流,只有少数的选票。原因是非常多的,首先是中国很大,它需要一种聚合力,古典主义有时非常有用,它是一个形象。另外一个原因,是包豪斯难以解决建筑学的复杂性。不过包豪斯对设计来说可能相对要好一点,所以包豪斯的贡献对设计界的影响远远大于对建筑界。


我在这里也代表建筑界来跟大家做一个汇报。建筑界的代表人物像是梁思成、杨延宝,他们从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带回来的布扎体系是非常现代的,到现在很多学校依然在用,是一种非常传统的训练,这是建筑界的传统。那么“现代建筑是否可教”是一个非常大的特质。我们教育学习的主要背景在欧洲,在瑞士,由当下的一帮年轻老师解决了一部分的可教模式。学校传递的是知识,建筑是否能成为一个知识,或者说包豪斯是否能成为一个知识,这其中会产生一些思考,我不大细讲了。


(图1)这是大概15年前我做的一个上课的图表,上面是我们讲的西方的一个明史出处。讲西方会讲到古希腊三个节点,这三节奠定了他们思想基础。但是对于建筑史,我们实际上会看到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维特鲁威在古罗马的时候,他的《建筑十书》是一部工程著作(图2),实际上真正建筑学科能成为一个学科是在文艺复兴时期。而柏里等人梳理了非常多的古罗马时期的传统,把传统进行学科化,使学科化逐渐成为知识。所以,一般在建筑界讲建筑学科的产生应该是在文艺复兴的时候。维特鲁威是建筑史上的一个工匠,或者可以说是一个工程做法,到后来实际上已经变成了一种书面上的学问,这个学问就是我们讲的知识。


1.西方明史图表


2.维特鲁威著《建筑十书》


再到后来开始工业革命,大航海、现代主义,法国大革命、英国工业革命,建筑界一直都会有一个对应的改变。而设计界的历史相对短,在工业革命之后开始出现了设计,当然在这之前也有可能叫做设计。而建筑学的改变和时代的改变是错位的,不一定是一致的,这是很重要的。比如说法国工业革命或者科学革命开始,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交末,18、19世纪仍然非常传统。我们要注意这里面的一些差别,讲历史的目的是为了认知现代。我认为现在我们的时代——第四次工业革命,实际上跟现代主义的时代是一样的。在整理知识的过程中,借助福柯的三个知识型——古典、现代、当代,对于我们是不够的,我发明了一个东西,就是我们要谈刚才所讲的错位(faults)。在错位里面,我们谈从文艺复兴到现在都在坚持的科学革命。科学革命所产生的知识的范式实际上是不一样的,借助托马斯的科学范式来讲,我们现在所讲的当代,它与后现代之间实际上还存在结构组或者后结构组,也就是我们国家80年代刚刚改革开放时非常流行的符号学,它实际上时间上是同样的,但技术是完全对立的。我们有这样一个途径,加入——科学革命和结构组——两个这样的阶段,每个阶段它的原点不一样,我们认为它有一个浓度相对比较高的时候,它没有准确的点,但是是相对的。


举个例子,我们要讲古代的审美,就是用人文主义为文艺复兴的历史尺度讲这个事情;到了科学革命,出现了一个三维的坐标,我们开始了我们的认知体系。知识变革工具,再到现代运动,实际上是工业化生产数据联盟,是我们的生产模式代表。到了后期,它也变成这种符号学里的技能,实际上为我们当代数字化信息化打下了基础。其实埃森曼早就预见到了数字时代的来临。


3.配图


(图3)这张图,我们可以拿它来讲现代主义建筑和当代建筑的区别。比如说第一张密斯·凡德罗的挪威公寓;后面这张图是;高层建筑的从单一的改成非常综合的、复杂的功能叠加;左边是他巴黎的房子,右边则是在克雷兹大学里的综合餐厅,下面是餐厅上面是食堂。左边第三个是柯布,右边是MVROV,它的楼板打破了多米诺骨牌的这种框架体系,把立面做成卷曲的楼板,产生了一定的表现力。第四张是左边的密斯设计柏林的新国家美术馆,右边是FOA做的长滨码头,就像我们现在参数化设计,其实它是一种手工的材料。他画了非常多的剖面也就是一个空间,根据功能来切成剖面,剖面的连续形成的就是空间,这也是当代的一种新的生产方式,这跟我们现在的系统是一样的。在工业化早期强调标准化,那么到计算机产生,我们工业化不受标准化限制,可以做任何形态,就是计算机的计算,人类的计算能力得到了适当的加强,所以出现了异形建筑。这下面的左边,是一个活动中心,它的基础设施是桶状的东西,接下来这张图可以来说明我们建筑界的改变。(图4)

4.配图


那么新时期的一个变化是什么?可能前面讲的所谓的类型学、符号学,再到后面讲结构主义、断裂切割,当代人开始讲表型,接着是网络社会的到来,那么确实整个思维方式不一样,现代主义讲线性思维、单线思维,但后来的理论家都在批判单性思维,都要讲块状的,它既不是线性也不是塑造的,它是一种错综复杂的、一种交集的根状茎的模式。这个模式在现在的数字文化、数字技术当中会显得非常重要,这个是描述性的。作为教师教学,我们的建筑里面我们一般把它分为两部分,知识和技能。传统的建筑学一般是叫技能,70%都在画图,做设计讲课比较少,我们现在正在改变,我们希望知识能作为很重要的扩大面,减少画图和职业的训练,也就是手的训练,最后达到创造性。关于包豪斯我想讲一点,比如说它的关键词,机械化生产。到底什么是现代主义建筑?是功能追随形式还是工业化生产?这其实是两个东西,理论家们会有不同的争论,哪个代表现代建筑?我认为包豪斯是一个综合,我们要同意包豪斯其实是没有一个特别清晰的唯一的理念,它比较复杂,是一群艺术家、工人、匠人与建筑师在一起完成一项活动,做宣传做海报,然后出杂志,机会好、时机好。它的教育体系以及相应的教学都是很重要的,后续也有很大的影响。魏玛时期这些人,对于身体的训练看得很重要,以及“身体”这个词讨论得非常多,身体和主体二者是不一样的东西。关于包豪斯校舍,我有一个观点跟大多数人不太一样,即包豪斯以非常大的影响的程度影响了中国。我们中国五60年代的厂房,完全是按照包豪斯的原则来做的,没有任何装饰,都是最便宜的、最合理的,结构是完全暴露的。那这些其实就是包豪斯,就是现代主义。密斯的柏林设计,他们的“少”就是“多”。包豪斯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形式?形式追随功能、机器美学、匠人、艺术家,还是艺术家和艺术的工业化生产还是艺术家手工艺?我们从理论的角度来讲,这是非常矛盾的,所以我只能讲一个综合的理念。


5.日本“民艺之父” 柳宗悦


大家熟悉的日本民艺运动,从柳宗悦开始(图5),他们的思想是特别清晰的。柳宗悦的思想特别哲学,他还很了解西方。要区别一个词是什么?叫做民艺。他的民艺是民间手工艺。我们国家东南大学张道意老师的民艺是民间艺术,这两个词是完全不一样的。民艺会把我们的设计带到完全两个方向,民间艺术的艺术和功能同时出现。很多我们国内的一些产品也好,建筑也好,把形式归形式,内容归内容,它是区分开来的,但手工艺排斥艺术。所以柳宗悦的一个核心的观点就是艺术要拒绝实用,是理想化的,是个人化的。工艺就是民间工艺,是一种实验产生的美,差别特别大,柳宗悦写了很长的文章来辩解。一个学科要成立,就是要有这样的思路去思考,从这种产品当中找到一些现代的东西,由此来获得传统和现代的连接。我讲的更偏向于过去包豪斯做了什么事,它做的面向未来的东西。建筑界有一个特点,它会去落地,建筑只能在那个地方,所以我们经常要解决城市问题,文化比较复杂,要解决新和旧关系的问题。柳宗悦给我们带来一些思考,延续下来是无印良品,它是日本民艺的一个延续。去标签化就是去形式,所有的东西都是功能。当然我说的有点绝对,说只要表达出来的样子是和功能一起,这些东西都是功能引起的,要放一个勺,然后一个计算器、一双袜子,都是因为某种功能需要产生某种形式,那么这一点我觉得可能是我们建筑界或者设计界容易忽视的同时出现的效果。


在后半部分,我们将讨论几个建筑实践:我们所做的“新”和“老”的关系。我们研究园林,并通过园林的手法建造一些庭院。


建筑实践的思考 

传统空间与工艺介入的新设计


一、中华情国色组团地块设计


6.中华情国色组团地块设计


(图6) 这个庭院是当代的“新”和“老”,是由原来的空间直接生成的房子,房子里有一些工艺的考核,也就是说,金属玻璃被编织在一起,这是我们做的一个实际项目。工艺都是有考察的,是从民间工艺里来的。这是其中一个,做出来非常有当代的效果,但实际上是从园林空间搬运过来的。


二、第十一届江苏省园艺博览会博览园——南京花园驿站综合体花香驿站


7.基于龚贤《云壑松荫图》所做的效果图 


(图7)第二个作品是南京园博园的一个项目。这是龚贤的一幅图画。龚贤在历史上的地位被低估了,他是金陵八家之首,是南京的画家。我们看非常复古,周围环境也一样,于是就尽量不用个人去操作。


8.效果图


(图8)这个图是馆正在建设,像山地中一块裂开的石头这样生长。我们希望跟传统有联系:它是一个新的东西,但是也含有当代的传统。这些石材,是有一些传统文化连接在里面。剖面也是与我们中国传统的林区建筑相似度非常高的。下面是我们同学画的效果图。(图9)

9.效果图


 三、肌理融入的策略——苏州锦溪古镇说书场设计


10.苏州剧院效果图


(图10)这是苏州的一个剧院,我们把建筑质量分解掉,让它融到环境里去。要舒适,四周房子一定要光滑刷白,是很吸引人的。每个地方不一样,南京的仁政园区,再往北是淮阳,风格是非常差异化的,我们不断取证于传统,从当中学习到一些东西。


乡村的功能修复与风格修复

功能修复(Functional Repair)与风格修复(Stylistic Restoration) 


关于乡村修复,我们的项目落地在了非常多的乡村,我在想包豪斯为什么不能去为我们乡村服务呢?好像挂“包豪斯”之名的都是高大上国家战略,但是我们2000多所院校、200多万学生是不是都要去做最高级的事呢?费孝通提出一个词叫“乡村工业”,乡镇人需要产业化、工业化,也需要大量的设计,所以我们这几年下乡,一个叫“功能修复”,我们倡导的不是建设,是一种风貌设计。


一、风格性修复——南京江宁苏家村 


我们做的这个方案是修复老村子,把它基本上按照原样修复出来。在村口只做了很小的一个改变,房子外观是照着之前的模样,不改变它的风貌。这是第一栋,是家里出口的房子,所以是需要识别性的,每个村子口一定是不一样的识别性。(图11)


11.改造前(上)、改造后(下)


室内设计方面,我们用陶土砖从拖拉机房改造出来一个餐厅,是新与老混杂在一起。工业设计可能因为是生产工业化,不容易这么做,但是建筑是一点点盖起来的,它可能需要考虑所谓的传统基地的文脉。(图12)


12.改陶土砖做的拖拉机房改造出来的餐厅


   二、南京江宁徐家院特色田园乡村设计

这个例子就是往旧的修法,把功能填进来,从一个活动中心,把小的商业服务、一些机构加进来,改造前是普遍乡村风格的房子,改造后我们希望达到风格修复,修复成更早以前的样子,达到它整体的风貌。(图13)


13.改造前(上)、改造后(下)


这张图就是我们通过手工的器作得到的房子。效果还挺好,这是我们自己创新的,我认为这样做出来的东西比盲目学习别人的会更好,这是我们这几年一直投身在做的事情。这是那种很土的乡村小房子,我们通过简单刷一下,换换窗户,把尺寸改一下,基本上就能得到一个效果还比较好的房子。(图14)


14.配图


三、点状风格修复:溧水诸家村更新 

这是我们进行的一个50年代房子的维修,所有的东西都是我们自己设计、自己画出来的,所以这也应该是一种手工艺,用砖雕、砌房子,没想到变成一个可以创新的地方。(图15)


15.改造前(上)、改造后(下)


做修复可能会被质疑,因为我们要面对大量的乡村的个性化的东西,需要整体考虑,需要保留风貌,我们必须是老与新结合一起,这是我想讲的一个核心。从建筑界来说,比如今天开会的空间非常震撼,南京也有扎哈的设计建筑,有相似处,都是一种新的建筑形式。我们国家一直在向国外学习,那我们也在考虑能不能做乡村(建筑)、为什么不做乡村(建筑)?乡村是我们自己的文化,希望我们也能够去找到自己的语言。中国已经是最大的工业化强国,我相信设计界一定会找到我们自己的路,建设界也在不停地探索。 



本文由纪念包豪斯一百周年诞辰国际研讨会现场内容整理而成(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提供)







END






编辑 星霓

 每 周 一 三 五 下 午 七 点 更 新 

文章版权为《设计》杂志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有需要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转载】查看相关规范


了解详情请点击:

《设计》杂志简介

投稿须知 | 杂志订阅 | 进入官网


中国国家级学术期刊

好设计 好生活


论文投稿请加 

QQ :3188794934

QQ:1393432642

来电咨询 010-65816771


《设计》杂志微信公众号  

designmag



喜欢我们的文章,就请随手转发到您的朋友圈吧


公众号转载文章敬请后台留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