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建设的成本谁来承担?| 城市百问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财经杂志 Author 李铁
前言
目前,中国城镇化已进入高速增长期,我国规模城市总数达到世界首位,城镇人口数量已占据总人口数的60%。在取得了这些成绩的同时,当前城市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却愈发突出,宏观经济与城市的发展问题联系也愈加紧密。城市债务增加,金融风险压力巨大,城市转型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因此,在当前形势下,应当如何认识城市的发展规律?如何做好对城市居民的公共服务?如何提高城市资源的利用效率?如何增加就业和进行产业的空间布局?如何避免更严重的危机和风险的发生?这些一连串的问题都需要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之上,结合中国城镇化的实际情况,寻找出解决的方法和答案。
于此背景之下,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设立《城市百问》栏目,利用我中心优质学术研究力量,试图解答城市发展、城市政策、城市规划等方面的种种问题,并将就城市发生的社会热点问题,提出我们的分析方法,供读者参考。
希望所有对此感兴趣的读者在本栏目下留言,提出有关城市的各类问题,以便我们及时解答交流。
编者
(往期回顾:智慧城市虽需要技术突破, 更要关注市场?| 城市百问)
总第五十二期
本期作者:
李 铁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首席经济学家
编制智慧城市规划,目前有几个方面的需求:一是地方政府,要开展新区建设,总是要有点新概念,所以智慧城市等时髦的名字容易引起关注;二是地产商,要开发新楼盘和新社区,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格局下,不能停留在原来的绿色生态以及综合体等概念上,需要调整思路,适应科技和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打出智慧的品牌,会增加地产的品牌印象;三是产业园区的经营商,要改善营商环境,不能再过度依赖卖地的模式,而是需要加强智慧化的服务,才有助于增加对投资者的吸引力。
地方政府关注智慧城市,在一些城市和地区曾经有过一段时间的热度。因此大量从事智慧产品技术研发的企业为了拿到政府的项目,不惜一切代价去攻关,毕竟政府的投入手笔较大,资金可靠,而且还有政策性银行提供的贷款支持等。对这些依赖于政府攻关的企业来说,拿到政府项目,不需要更多的精力投入技术研发,许多数据屏障的事情可以靠政府来解决,企业也不需要下大力气和投入做品牌宣传。毕竟对于一些地方城市政府的官员来说,只要有那么一点可以亮眼的政绩目标,大多可以不惜代价在自己的执政期间加以推进,当然后续的效果不在他们考虑的范畴之内。
关于推进智慧城市的发展,是否考虑到成本问题,可以以地产商为例。我曾经与很多地产商进行过十分深入的交流,也邀请过一部分地产商去日本的智慧城市样板柏之叶去考察。日本的智慧城市是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下,由房地产商联合全国25家大企业共同开展的试验。虽然是以降低能源消耗为目标,但是在智能和智慧化的系统管理方面,在蓄电建筑的研发上,以及智能家居的远程操控和家庭内部、建筑内部的用电智能管理上,都有着非常先进的技术和经验,而且所谓的智慧化管理一直延伸到社区的服务等。虽然许多企业家去日本进行了考察,也曾经试图在自己的房地产项目内探索智能化的试验,但是最后绝大多数房地产商不敢进行深入的尝试,主要考虑的是成本。毕竟企业家面临着竞争的压力,对于一项投入要精打细算,更在乎自己的收益回报。如果对投入和试验没有十足把握,很多企业家是不敢轻易尝试的。
所谓成本,对于有条件进行智慧城市试验和探索的地产商和产业园区运营商来说,至少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力资源稀缺。碧桂园曾经打算进行智慧城市的尝试,但是一旦进入到操作层面,就会发现所有的企业管理人员都习惯于传统的地产销售思维,根本不了解智慧技术的发展规律以及如何与房地产相结合。因为他们面临着创收的压力,需要尽快取得回报,不可能花时间做自己不熟悉的事情,而造成亏损。但是就算引进了熟悉智慧技术的人才,也并不等于他们了解地产的运行规律。所以人力资源的稀缺使得地产商在智慧城市的系统化推进方面望而却步,只能停留在引进几项智慧技术装点门面,例如人脸识别技术和机器人等。
二是投入成本是否能够得到很好的回报。政府是不大考虑这些问题的。可是对于企业家来说这是必须要过的门槛,企业不可能做赔本的买卖。本来在房地产限价的政策中,地产商就面临着成本的压力,如果再增加智慧技术产品应用的成本,倒不是房子是否能够卖出去的问题,而是在价格封顶的情况下,直接导致了收益水平降低,收不回成本,这是地产商根本不可能甘心的事情。
三是智慧城市运营的效率和维护成本由谁来承担?对于政府来说,闲置可以避免后续投入,代价是失去了效率。其实对于政府官员来说,自己平常都不去关注和使用智慧产品,怎么能够把智慧产品的应用全部有效地发挥到城市治理中去。当然,一些办公系统通过电脑和软件实现了智慧化管理,逐步开始被企业、机构和政府部门所应用。但是事关一个城市的所有机构,是否能够很好地使用智慧产品,确实需要解决人力资源培训的问题,解决办公系统的智慧运营问题,解决部门之间的数据分割问题,解决行政服务的效率提高问题。所有这些都会体现出效率的变化,但是对于政府来说,必要性有多少,未来支撑智慧城市运行下去的维护成本是否还要从预算里支出,还涉及人力资本,都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而对于企业来说,则是要增加未来地产或者产业园区的运营成本和维护成本,甚至也涉及到人力成本。如果在房子可以卖出去的前提下,无论是增加前期投入成本,还是增加后期维护成本,可能都是企业难以做出的选择。
从智慧城市的成本来谈推广和普及问题,其实这是一个经济学的问题,对于试图进行智慧城市实践的地产商、园区运营商以及地方政府等,只有考虑到成本,才有可能对未来的推广和实践产生信心。这就涉及到,我们现在认识的智慧城市,是否因为投资成本的巨大就不可涉入?是否因为人才储备不足就暂时放弃?是否因为我们对于智慧城市的认知还存在着巨大的偏差,简单地看作一个纯技术的事务,智慧城市距离我们就还很遥远?
其实智慧城市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只是我们把它考虑得更为宏观、更为官方、更为主观、更为系统。因为我们想的智慧城市是一个较大的具体空间,所以我们就可以站在政府的角度或者是地产商的角度去考虑投入和运营管理等问题。其实,智慧城市的应用早就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个细节中,基于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各项应用早已经碎片化地深入到社会,并广泛地被我们所使用。这一切都源于市场,源于智慧技术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针对市场的营销和实践,没有这些,我们不可能想象到所谓的智慧城市会产生。既然企业已经使得城市的各个领域,包括政府的一部分治理功能,逐步地实现智慧化,例如无现金支付、共享经济、智慧交通和治安管理、智慧能源、智慧医疗和教育,甚至包括文化旅游以及消费的各个领域,当然政府的服务便民化也来源于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这些智慧产品已经在各个领域推广、渗透、应用,并且根据需求变化继续研发,已获得了巨大的收益。对我们来说,把这些应用当作已有的智慧城市产品,是不需要太多成本的。如果地产商、园区运营商和城市政府需要服务,可以向这些智慧技术的拥有者购买一部分自己需求的服务即可。这样可以大大降低政府和企业的成本,甚至运转和服务的费用可以由企业来承担,他们也可以从中取获取自己的收益。
哪些服务可以向社会购买,既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政府和企业的一次性投入成本,还可以节省政府的资源?其实实践已经解决了这些问题。例如我们所有的网上付费业务,当然也包括政府的公共服务项目,已经实现了智慧化,只不过是进一步推广和延伸的问题。例如要打通各种收费的渠道,实现统一的无现金支付,没有多长的路要走。又如最近的智慧停车,不仅仅可以减少很多市民停车缴费的负担,而且还可以有效利用城市停车空间如此巨大的公共资源的,增加了政府的收入。例如市场发育的共享单车,成本大大低于政府投入的共享单车,解决了市民最后一公里的出行方便问题,还减少了政府的投入及政府管理的难度。只是还需要政府再继续支持一下,强化后续的管理。再如网约车和出租车的利益之争,如果从方便城市居民入手,我们可以通过智慧应用和市场,迅速地解决居民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的问题,政府只是需要花一些时间的成本来协调各个利益主体的矛盾。可以举出的例子还很多。这种智慧城市的发育和发展,完全可以由市场来进行服务,并不需要花太多的成本,可能更为符合现实的社会需求,也符合技术变革的大趋势。
作为政府和企业从空间的治理和管理方面推进的智慧城市,是建立在社会的所有角落和所有的应用已经逐步智慧化的过程中,水到渠成的事情。我们可以看做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也可以在某一个领域和部门进一步推进智慧城市的碎片化进程,在碎片逐渐系统和完善以及整合的过程中,智慧城市就可以得到实现。只是城市政府不要过于急于求成。
本文来源:财经杂志
注:本公众号转载文章仅用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如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后台联络授权或议定合作,我们会按照版权法规定第一时间为您妥善处理。
————————————
微信编辑:一米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