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之殇之教育篇
文 风灵
前面的学术篇中已经分析过,从本质上而言,中国大学的学术研究已沦为教化术和工程学,与思想的创新和发展格格不入。毫无疑问,这种情况下大学所提供的教育质量必定低劣不堪,毁人不倦。
但同时,中国的大学又令无数人趋之若鹜,高考年年呈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壮观。虽然十来年前大规模扩招启动后,上大学的价格上升、难度降低,但高考的重要性并未有明显减弱。从小孩子进入学堂第一天起,十几年寒窗苦读,一切都几乎围绕着高考的指挥棒打转。然而,好不容易挤进大学以后,又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尴尬。每年都有数百万应届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苦苦寻觅一席之地。
有人认为,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个伪问题,因为建筑工人如搬砖工月薪可达4000以上,而且供不应求。大学生就业难只是因为他们不顾市场需求,一心盯着有限的几个高薪且稳定的职业。至于为了上大学而投资的成本不能成为理由,劳动力的市场价格是由供求而不是由成本决定的,投资失败是投资人的错误,上大学不划算的话,完全可以不上嘛!
虽然这些说法看上去符合经济学分析失业现象的一般规律,但我仍然认为,这种指责对大学生是不公平和不负责的。当选择受到暴力的强制时,并非完全自由,身不由己的“选择”,所产生的后果不应该完全由做出“选择”的人来承担。
显然,中国的大学具有独特的垄断地位,这种垄断地位并非是市场竞争自发形成的,而是由国家资源和国家强制力所保证的,因此,市场的自发力量很难对它形成约束。
首先,大学垄断了提供高等教育的服务。
中国的大学虽然数目庞大,但都是一个老板开的连锁店,不存在本质上的差异。其实,与其说全日制公立大学提供的是高等教育服务,不如说是提供一纸国家承认的文凭。就如国家将一文不值的纸钞强制规定为和真金白银等同的法币一样,它也将自己所设立的大学的毕业证和学位证规定为法定教育水平证明。国家作为老板,运用强制性的手段推销自己的产品,谁能够与它抗衡?由于民办大学基本不能提供这种官方证书,无力与公立大学竞争,从而压制了民办教育的投资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唯一能充当近似替代产品是出国留学,但这对普通民众尤其是中下层家庭而言,显然是可望不可即。换言之,要想接受“正规”的高等教育,就只此公立大学一家,别无分店。
其次,接受国家独家提供的高等教育,是大多数人华山一条的上升渠道。
毕业生大都希望有一个稳定而体面的工作。中国目前能提供这种工作岗位的无外乎公务员、大型国企、事业单位、外企、某些民企及少量自由职业。而这些职业,绝大多数都需要正式的大学文凭作为敲门砖。不少人认为大学生这种期望不切实际太盲目,但这是由无数的家庭和个人做出的分散决策,总体上正反应了当今社会的价值取向。
为什么大学生宁可失业,也不愿意从事薪水不低的搬砖工、保姆?一个显然的解释是如果他们愿意从事这些职业,当初就完全不必来上大学。当然会有人说,为什么非要上大学?就算上了大学也没人保证你就能找到理想工作。
但是,在中国上大学的目的是什么?不仅仅是为了一份工作,而是为了正常的生活。中国至今仍不能说是人人平等的契约社会,而是被分成了三六九等、等级森严的身份社会。万般皆下品,唯有当官高。公务员等职业不仅仅意味着丰厚的薪水(从薪水的绝对数额看,未必比得上某些工种的工人),更意味着尊严和安全。中国当下,如果家里没有体制内的人(或者黑道的人),而都是从事保姆、保洁、搬砖头、洗盘子、站柜台等杂业,那么谁都可以欺负到你头上,处处遭人白眼。更不用说找个对象、看个病、入个托、买个房之困难重重,这不是多挣几元钱就能解决的。体制外无背景者最好的情况,勤劳肯干,积攒了一点钱,做点小本生意发了点小财,也极不稳定,随时可能因种种意外原因化为乌有。
对尊严和安全的需求,是人生而为人的天性。这本是正常社会每个人不分职业、出身都应该普遍享有的,但中国多半只有依附或半依附于体制才能在不同的程度上实现,范围十分有限。如果不是“革命的接班人”,普通民众最大的指望就能是考上大学,再想方设法挤入能提供这种需求的职业。因此,即使挤得头破血流,即使希望渺茫,也不肯轻易放弃。供应愈是稀缺,需求量愈大,矛盾愈发尖锐。
那些口口声声要大学生去搬砖的人别把大学生都当成傻子,如果在工地上搬砖能和公务员一样受到尊敬,获得保障,甚至不需要那么高的薪水,大学生都会抢着去干。此外,不同的第一份职业,对以后的发展也大有不同,当两年低薪的选调生,和在工地上搬两年砖头,差别不言而喻。搬砖的各种隐形成本导致收益下降,使得大学生更加不愿轻易尝试“低下”的职业。
综上,中国的大学处于独一无二的垄断地位:接受国家提供“正规”的高等教育是进入正常社会,享有正常生活的前提条件,而公立大学又是独此一家的服务提供商,即成了不愁嫁的皇帝女儿。在这种强制垄断的情况下,指责大学生自愿上大学,因此活该失业,是歪曲了市场原理。只有在允许自由竞争的市场上,消费者才应该承担所做选择的全部后果。该谴责和废除的,毫无疑问是这种教育垄断制度。
显然,处于垄断地位的大学自身没有动力适应市场的需求来安排教学,即使质次价高,也无需为销路担心。它们所要做的,只是迎合老板的需求,满足老板的目的,这才是中国大学的安身立命之本。为此,除了上一篇所谈到的以学术之名,制造大量洗脑材料之外,大学还有以下适用于教学的秘诀:
一、盲人摸象式的专业划分。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仿效苏联的院系改革是中国大学史上的一件大事,从那以后,真正的大学在中国绝迹。院系改革后的大学实际上成了加工车间,将一个个的活人送进去,出来的是社会主义大机器上的标准零部件。这种教育模式的指导思想是将各个学科划分为无数细小的专业,学生被分入不同的专业,只需要一心一意掌握属于本专业的知识,不问其余,以便毕业后作为标准件,顺利地塞到各个固定的工作岗位,立即发挥效用。
计划经济下的教育以这种模式运行顺理成章,但经济体制改革之后,教育的思想并没有适应形势随之变化,某种程度上反而变本加厉。因为强调专业划分可形成准入壁垒,吃专业饭的既得利益者抢山头、争地盘,寸步不让,门户之见愈演愈烈。外行来当领导,学者们马首是瞻,外行来讨论学术,即刻横眉冷对。更重要的是,细分专业可形成巴别塔似的效果,专业之间越是缺少交流沟通,越是无法形成整体意见,发挥对现实的影响力,这正是中国教育的目的,愚民弱民,而不可智民强民。
因此,跨专业的研究和学习不被鼓励。不少学者对非本专业的知识极为浅薄无知,不但大的一级学科隔行如隔山,就连小的学科,学刑法的不懂法理学,学民商法的不能染指行政法、经济法,不仅不以为耻,反而理直气壮。
社会上也形成了专家思维,比如冉云飞老师曾就教育发表过一些文章,表达关切和思考。记者采访时居然问“作为搞文字的人,来批判教育,这是不是一种越位?”愚蠢实在莫过于此!教育问题并不是哪位达官贵人的禁脔,他人染指不得。
世界本是一个整体,对之进行研究和学习也离不开对这一整体的认识,为了方便而逐渐形成的不同学科,相互之间并没有隔着马里亚纳海沟。学习本就要通览整体的基础上,再选取自己感兴趣或有特长的方向深入探索,不然就是盲人摸象。摸到尾巴说是根绳子,摸到肚皮说是一堵墙,摸到大腿就成了柱子。以这种方式教出来的学生,其知识结构可想而知。过分强调专业的划分,永远不可能形成正确的认识。
二、茴香豆的茴有几种写法?
因为上述的专业思维,大学中大多数课程所涉及的知识领域极为狭窄,在划定的一亩三分地上能玩出什么花样?只能是拼命地深挖细节,诸如“茴香豆的茴有几种写法”,这类的教学内容遍地都是。以许多学生深恶痛绝而又无可奈何的英语为例,这可谓是大学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几乎不管哪个专业都要上两年公共必修课。看看都学了些什么?精读、泛读、听力、口语、写作……强记一大堆莫名其妙的固定搭配,被许多似是而非的短语和单词搞得头昏脑胀,不计其数精雕细琢的语法点,除了考试别无它用。结果考过四六级,绝大多数学生英语仍然差得一塌糊涂。回想一下,我们小时候学说话学写字,是不是也靠天天学中文精读、中文泛读、中文听力、中文口语和中文写作?如果拆成这样七零八落,再用类似四六级的标准变态化考试来测试中文水平,估计我们现在都无法完整地写出一篇文章,甚至开口说话都会是结结巴巴。
三、拒绝逻辑,阻断自学之路。
虽然中国人常号称祖上如何阔过,各种发明都走在西方之前,但逻辑学是不折不扣的泊来品。几千年形成的文化遗传中没有逻辑,但这又是科学思维的第一块基石。本来,天生没有逻辑习惯的中国学生,亟需进行专门的训练。作为提供高等教育的大学,无论如何都应该补上这一课,遗憾的是,中国的大学教学,反而在刻意地回避和拒绝逻辑思辨。(因为逻辑可以帮助人戳破谎言,实在不利于教化之术。)
逻辑,是从已知认识未知的桥梁,是独立思考的必备工具,是辩论讨论的基础平台。要在浩如烟海的知识中去芜存菁,分辨是非,没有逻辑推理是不可想象的。抽离了逻辑,知识的传授几乎只剩下了一种方式,灌输。因此,大学里课程繁多,彼此之间刻意保持独立,缺乏联系,大多数知识点只能靠机械学习,而不能举一反三,形成抽象思维。既不能从具体实例中归纳出普遍理论,也无法从普遍理论中演绎出具体判断(即使有,也往往是经不起逻辑拷问的非理性判断)。学到的知识只是无法连缀的万千碎片,好象懂得了什么,其实啥都不会。学生疲于奔命,由此更加湮没了学习兴趣。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中国的大学却反其道而行之,不但自身提供极为低劣的教学产品,还釜底抽薪,阻止学生培养自学能力。大多数学生,一生的学识水平,都停留在走出校园的那一刻;少数天资优秀的,能够在工作中实践中继续学习,也往往由于未能掌握正确的方法而事倍功半,走了许多弯路。
由国家资源和强制力做后盾的垄断,所提供的服务必然低劣,这几乎已是不证自明的事实(因为若不如此,它就没必要垄断),但是教育事关人的本身,事关每个人的思想、个性、价值和最基本人权的实现,可谓是所有的产业中最重要的产业,对之垄断所造成的危害后果,如何估计都不为过。
风灵订阅号“风灵”(flthinking),致力于原创和翻译,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扫描或长按下列二维码可关注:
思想有价,真爱无敌。感谢您的资助!识别下面的二维码即可随喜打赏:
点击“阅读原文”可阅读上一篇“中国大学之殇之学术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