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市场与经济学思想

2016-10-28 风灵 风灵


 

风灵

 

一、经济学的意义——有限与无限

 

经济学是一门关于手段与目的的学科。罗宾斯将之阐释为“研究各种目的与具有多种用途的稀缺手段之间关系的人类行为的科学”。(所以,经济学不是教你发财的手艺)如果现有世界能够充分满足我们每个人的需求,经济学将无用武之地。但这是不可能的。哪怕一个人是富有四海的皇帝,或者每个人都有了一盏阿拉丁神灯,但其自身所处的时间和空间也是稀缺的。

 

人类无法摆脱有限与无限的矛盾。因此,经济学对我们而言十分重要。一位据说有核物理和经济学两个学位的人写了篇文章,认为经济学诺贝尔奖应该取消,因为相比物理学等自然学科的重大发现,经济学对人类社会的作用甚微。这是一种目光短浅的看法。实际上,正是主流的经济学思想塑造了我们所处社会的基本面貌。而且,和自然学科不同,一般人不知道“上帝粒子”不会妨碍物理学的研究,他也不会遭遇什么损失;然而,如果大多数人或者一国的重要领导人持有某种经济学思想,比如相信计划经济或福利政策并据此行事,那么许多人将因此受到伤害,甚至会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记得电影《云图》最后一幕,是人类大毁灭之后的故事,幸存者解释大毁灭的原因,因为人类的欲望超过了人类的能力。但其实这并不会导致人类的毁灭,人类诞生以来,便处于这样的矛盾之中(人的欲望问题留给生物学家或心理学家解释),千百年来,这正是人类前进的动力,人类如果因此而毁灭,最大的可能性是实施了十分愚蠢的经济政策,导致饥饿、匮乏、奴役、掠夺和战争,最终毁于一旦。

 

二、两种经济学思想

 

既然经济学研究的是如何利用稀缺手段来满足各种目的,那么,我们很容易可得出两种基本的办法,要么自己管自己,要么采取某种方式统一安排资源的生产和分配。

 

这分别是基于以下两种经济学思想:

 

1. 人只能认识到自身的需求,只能基于自身的利益行事,只能追求自己的幸福——即自治的市场经济道路。

2. 人能够认识他人的需求,能够基于他人利益行事,能够为他人谋求幸福。——即共治或他治的计划经济道路。

 

此外,还有其他的一些思想,比如认为欲望本身就是邪恶的,人不该生存在这世上。对于持这类观点的人,我们无须认真讨论,如果他是认真的话,他已经不存在于这世上了。

 

这两种思想,两种道路,应该选择哪一种呢?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大都是基于感情、基于伦理,而缺少基于经济效果的严密逻辑分析与证明,也就谈不上成体系的现代意义的经济学。

 

三、亚当·斯密与经济学的奠基

 

亚当·斯密在1776年发表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可谓有史以来世界范围内影响最为深远的一部经济学著作,被称为现代经济学的开山之作。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并证明了一个伟大的论点:自愿的分工和交易——即市场经济——是财富之源。现代文明的种种产物需要无数人合作才能完成,而这种合作并非是基于利他之心,恰恰是基于利己之心。“我们每天所需的食料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师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的利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我们不说自己有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利。”[1] “他们依着互通有无、物物交换和互相交易的一般倾向,好像把各种才能所产生的各种不同产物,结成一个共同的资源,各个人都可以从这个资源随意购取自己需要的别人生产的物品。”[2]

 

斯密论证说明,在自由交换的前提下,为自己也就是为他人,个人利益和共同体利益是一致的。由此,第一条道路占了上风,即每个人基于自身的利益参与市场活动,这成为了市场经济的坚实基础。此后的一百多年间,贯彻斯密理论的英国空前强盛,成为了世界的楷模。

 

但是,伟大的斯密却留下了一个致命的漏洞。

 

四、劳动价值论与计划经济

 

第一种思想,即自治的市场经济,虽然在实践中带来了空前的繁荣,但从感情上,却令很多人不满而不愿接受。

 

比如:

 

1.受雇于人的工人整日辛辛苦苦,赚的却没有资本家多,还有放高利贷的收地租的,更是不劳而获的寄生虫;

2.私人之间的竞争可能会产生浪费。比如若某地有一座金矿,许多人都去勘测,但只有最先勘测到的人才获得财产权,其他人的努力和付出的成本全白费了。又比如说,只要一家工厂生产汽车就够全国人民用了,现在一国却有了好几家汽车厂;

3.每个人各自追求自己的利益,有的人会成功,有的人会失败,成功的人越来越富,失败的人则陷于贫穷;

4.有些人如未成年人或愚蠢无知的人,无法理解自己的利益所在,需要有人帮他们做出决定;

5.个人的自利行为可能会挫伤民族自尊心,如大量购买外国货、雇佣外国工人、利用外国资本,显得本国无能,是件丢脸的事。

 

于是,在经济已获得了极大发展,生活水平获得了明显提高的基础上,有人就认为,需要对经济行为进行更为合理的安排,以使其更加完美,令人满意。而斯密的劳动价值论为其提供了理论依据。

 

斯密认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3] “只有劳动才是价值的普遍尺度和正确尺度,换言之,只有用劳动作标准,才能在一切时代和一切地方比较各种商品的价值。”[4]依照斯密的观点,劳动是客观的标准,作为衡量价值的尺度,那么一切商品的价值也就具有了客观数量。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能知道商品的真实价值,市场价格就不再重要了,可以直接按商品的价值进行分配。

 

这就是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理论保留分工、取消市场和自由交换的基础,马克思发展出一整套关于计划经济的学说,他认为“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实行等价交换”。劳动量可以客观确定,价值即可确定,分配也即可按照“公平”的方式进行分配,比如按照每个人付出的劳动量按劳分配。计划经济由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付诸实践。在计划经济下,生产和分配都由统一的中央来组织进行,以保证公平和效率最大化。安排生产的组织可认识到每个人的需求,基于每个人的利益行事,让每个人都满意,都幸福快乐。

 

计划经济在实践中遭到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实践者将之归结于人的觉悟不高和生产力不够发达,而不愿承认计划经济本身的失败。既然不能让每个人都满意,不满意的人就是觉悟不高,不理解自己的最高利益所在,应该进行思想改造,或者根本就是该被消灭的敌对分子。于是,一部分人获得了对另一部分人的统治权。正如奥威尔在《动物农庄》里所说的“所有的动物一律平等,但一些动物比另一些动物更平等。”

 

于是,第二种思想演变为,只有一些人知道所有人的需求和利益,而另一些人连自身的需求和利益都不能把握,只能听从别人的安排。当然,这种思想我们不陌生,统治中国几千年的“明君”“圣贤”思想,便即如此。

 

五、奥地利经济学派与经济计算

 

计划经济的失败命运在理论上得到证明归功于奥地利经济学派。奥地利学派阐明了计划经济的核心错误在于价值不能由客观标准(如劳动量)衡量和确定。

 

以奥地利学派为代表的边际价值理论(主观价值理论)颠覆了传统的劳动价值论,事物没有固有价值,价值来自于人们的需求。不同事物的估价随着人们的需求而变化。也就是说,价格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由供求双方来决定商品价格,而与投入其中的劳动等生产要素无关,也就是和物质成本无关。这一理论较为完美地解决了“钻石与水”等经济学上的悖论,也否认了在脱离交换的市场之外,任何人能够对商品价格作出判断。

 

在此基础上,米塞斯从经济计算角度,证明了计划经济的不可行,其中信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市场经济中,交易主体自愿达成的价格起到了传递这种分散的知识的重要作用,使得人们可以据此行事,充分利用稀缺的资源。“价格核算和利润收益的核算不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它还监督并控制着企业家的每一步行动。”[5] 但生产资料公有制缺少对价值的主观判断,完全不能发挥分散个体的这种作用。“这种制度不了解商品和劳务在市场上的交换规律,同样也不认识较高级别的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因此,这种制度缺乏合理的企业经营手段和合理的经济核算手段。所有不同的商品和劳务如果没有一个共同的分母的话,经济核算就无从谈起。”[6]“社会主义社会的领导者面临着他们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他们没有能力选择并决定,在无数可能采用的生产方法中,究竟哪一个是最赢利的。这样,社会主义经济就会走向混乱。”[7]“当然,货币核算也有其不完善之处,甚至有严重的缺陷,但我们实在找不出一个比它更好的方法来取代之。对实际生活来说,一个健康的货币体系下的货币核算已经足够了。如果我们放弃它,那么任何一种经济核算都不可能进行。”[8]

 

哈耶克也认为,市场能充分地利用分散的知识,这是计划经济无法做到的。“市场是唯一已知的方法,它能够提供信息,使个人可以对他们直接有所了解的资源的不同用途的相对利益加以权衡,并且不管他们是否有此意图,他们能够通过利用这些资源,为相距遥远素不相识的个人的需求提供服务。这种分散的知识从本质上说只能是分散的,不可能被集中起来传递给专门负责创设秩序这项任务的某个权力机构。”[9]

 

米塞斯和哈耶克的成就证明了,哪怕人们的主观愿望至为高尚,不取分文,大公无私,也不可能有什么人或组织能制定并实施完美的经济计划。“认识他人的需求、基于他人的利益行事、为他人谋求幸福”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除了每个做出决策并承担后果的个人外,没有人能判断什么是值得去做的,或怎样行事才更能达到自身的目标。那么,计划经济所描绘的宏伟壮丽的图景,就象永动机一样,虽然无限美好,却无法实现,也就没有了任何意义。这不仅仅是针对计划经济,也可运用于一切由市场参与者之外的人进行决策的场合。

 

有史以来规模最为宏大壮观的社会实验伴随着苏联帝国的崩溃而灰飞烟灭,但米塞斯早在苏联建立不久的上世纪20年代,就预言了社会主义必然失败。这就是正确的经济学思想的伟大之处!

 

六、结语:为何是市场经济?

 

现代的主流经济学已普遍承认了边际价值理论,但基于市场均衡的理论,仍然认为以货币价格计量的价值可以脱离参与交易的主体而进行加减,客观价值思想仍阴魂不散。

 

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皆秉承这一思想,并据以指导现实经济生活,只是程度有所不同。比如以公共利益的名义任意侵犯个人利益、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编制各种宏观经济指标进行宏观调控、建立央行来实施货币政策、试图人为刺激经济保障就业,等等。这都是认为,在参与真实经济行动之外的某个主体,能掌握足够的信息,能基于“最大的社会利益”,做出更为明智的决定。其中,政府这只“闲不下来的手”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政府干预的结果,往往带来更大的混乱和危机。即使是一半天使一半魔鬼的“混合经济”也不可行,只是其中市场机制的部分在某种程度上掩盖了政府的失败。

 

必须得承认,我们每个人都不完美,有人愚蠢,有人弱小,有人无知,有人奸诈,因此,每个人自行其是,所产生的结果也必然不完美,不绝对公平,不绝对令人满意。但如果我们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我们就只能忍受这种不完美,只能在以自然法为基础、保护财产权和意志自由的前提下进行法律规制,而不能以强力试图改变。因为这种人为的强制力量同样不完美,但更加狂妄自大且无法控制,只会把事情弄得更糟。

 

亚当·斯密证明了有市场则有繁荣,奥地利经济学派证明了无市场则无繁荣,这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世上没有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每个人都是自身唯一的主人,只能认识到自己的需求,只能基于自身的利益行事,只能追求自身的幸福。唯有基于自由自治的市场交换,才能为我们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以满足我们各种不同的目的。除此之外,再无他途。

 

 

[1] [] 亚当•斯密 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14页。

[2] [] 亚当•斯密 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16页。

[3] [] 亚当•斯密 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26页。

[4] [] 亚当•斯密 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32页。

[5] []路德维希•冯•米塞斯 著:《自由与繁荣的国度》,107页。

[6] []路德维希•冯•米塞斯 著:《自由与繁荣的国度》,107页。

[7] []路德维希•冯•米塞斯 著:《自由与繁荣的国度》,108页。

[8] []路德维希•冯•米塞斯 著:《自由与繁荣的国度》,110页。

[9] [] FA•哈耶克 著:《致命的自负》,87页。




点击“阅读原文”可阅读相关文章:经济学九大原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