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经济学入门应该教什么?

风灵之声 风灵 2018-12-24

 

文  风灵

 

九月,又是一年开学季,数百万新生涌入全国各地的大学校门。很快,其中有不少学生将开始人生的第一堂经济学课,有的是作为专业课,有的是作为通识课,他们期望经济学能教给他们什么?实际上他们又学到了什么?

 

无须讳言,初来乍到的新生常常怀着极大的期望,以为经济学是教他们怎么样赚钱发财的课程,但没多久就会发现上了当。经济学非但与赚钱没多大关系,而且还艰深枯燥,烦闷无趣。我不止一次听到学生的抱怨,有的是我现实中的学生,有的是网上的读者,直言不讳经济学乏味无聊,也不知道学这些有什么用。

 

于是,大学中学过经济学的学生多半会对其敬而远之,即使努力学习,也往往一知半解,喜欢评论经济政策,却往往是各种自相矛盾的看法交织在一起,只有极少数的幸运者会推开经济学这扇窗户,发现一个不同的世界,甚至由此而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这不是中国的特有现象,国外的经济学基础教育也大多如此。这是怎么回事呢?

 

经济学是一门至关重要的学科,它处理的是至关重要的问题:贫和富,生和死。它是思考现实世界中人类行为(包括人类一切活动)的框架。然而,经济学关注的不仅是人类有意识行为,更是其无意识的后果。如哈耶克所说:“经济学有着奇特的任务:向人们表明对其自认为能够设计事物其实是多么无知。”最好的经济学行家也不过是运用常识而已。弗兰克·奈特指出:“经济学所教导的真正重要的东西,大部分是人们如果愿意理解,自己就能够理解的东西……而且难以相信试图教导那些拒绝学习或甚至拒绝认真听讲的人有什么用。”

 

但在经济学教学之中,教材编写者和课程讲授者常常未能把经济学作为一门闪耀着激动人心的智慧光芒、能够照亮世界的学科,他们可能认为,经济学的核心原则过分简单,无法体现这门课程的玄妙深奥之处,因此倾向于将经济学基础教学变成稀释版本的研究生课程,专注于那些形式复杂的理论命题。比如,经济学基础是自愿合作自由交换,但教授们强调的却是其例外。学生们还没有理解交换与合作的基本原理,就被要求去考虑垄断、外部性、公共产品、收入不平等、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性,以及政府为解决这些问题而采取的矫正性政策,等等。总之,他们从经济学中学到的主要是市场失灵,而不是私有财产、相对价格和损益核算在经济体系中的作用(其作用是:构建激励机制,产生指导决策的信息,鼓励创新并为决策提供有规律的反馈)。

 

这样的教育方式,不能让学生理解贸易和创新的好处,而这是一国富裕或贫困的原因所在。相反,他们会认为,经济学是一套社会控制的模式和技术,尤其政府在矫正市场缺陷方面不但大有可为,甚至无所不能。讽刺的是,亚当·斯密发现了自发秩序的奥妙,并由此建立了经济学的大厦,但现代复杂精致的经济学教育却恰恰与之背道而驰。全世界对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通行的看法,都无非是关于最佳税收、最佳监管和最佳宏观调控的沉闷学科。这是对经济学及其应用可悲的误导。

 

实际上,简单的经济学不是头脑简单的经济学,承认人的理性有限和无知也正是人类的智慧之处。学习经济学最大乐趣之一就在于,懂得了我们习以为常的行事方式背后其实有经济学原理(比如边际效用原理)的解释。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语言,以此系统地分析人们的行为。

 

而分析和理解人们的行为,不是为了控制社会。恰恰相反,如经济学家亨利·西蒙斯所言: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其主要目的是预防流行的谬误。因此,掌握正确的经济学,对学生和政治领导都至关重要。


(本文首发于9月18日《深圳特区报》)


如果您想要从头开始学点经济学知识,那么最好的选择当然是参加冯兴元、黄春兴和朱海就三位名师主办的经济学通识课(参见:千金易得 良师难求——荐名师经济学通识课),也有朋友希望我推荐一些入门教材,除了以前推荐过的黄春兴老师的《当代政治经济学》外,张维迎教授的《经济学原理》和保罗·海恩的《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也是非常好的教材,既有系统性,又通俗易懂,更重要的是,会让你爱上经济学。


相关文章:

从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到主线经济学

改变世界观的起点——荐《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什么是经济学?


点击阅读原文可阅读:什么是经济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