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奥地利学派为什么要反对极端主观主义?

风灵之声 风灵 2020-09-13

文  风灵


注:本文是我在正一君书院领读柯兹纳的《市场过程的含义》第三讲文字稿,有部分修改和删减。感兴趣的亲们可点击文末的海报二维码订阅我们的经典品读会课程。


柯兹纳在第一章开头开宗明义地讲到:“将奥地利学派方法定位为中间立场,不仅仅是一个学理分类的问题,它将表明,这种定位,而且尤其是针对当前批评的辩护,将大大有助于认识市场过程理论对理解经济学的贡献。正是因为这种作用,本章也许可以充当本书有益的导论。”他在这里所说的针对当前批评的辩护,就是针对极端主观主义者的批评进行的反驳和辩护。


乍看来,这似乎有点跑偏了,因为我们平常见到的奥派理论,基本都是反驳主流新古典理论的,极端主观主义,那不是和奥派一家人吗?奥派就是以主观主义为特征的,为什么要反对极端主观主义啊?


图为提出了奥派中间立场命题的奥派经济学家加里森


但实际上,柯兹纳把阐述奥派的中间立场、批评极端主观主义的第一章作为导论,是非常正确的。因为我们经常会听到人们说“奥派认为市场是不均衡的”,以此来区别和反驳新古典主流经济学的均衡理论,如果只是记住这种简单结论的话,我们可能会认为奥派是反对均衡的,甚至认为奥派没有均衡理论。


这是似是而非的误解,如我们在上一讲所说,均衡理论是奥派的核心。我们再次总结一下奥派均衡理论的要点:


1、市场是趋于均衡的。如果与供求相关的基础事实没有变化,也就是说消费者偏好、可用的资源和现有技术等没有变化的话,市场会自发地实现供求均衡。市场结果将是资源约束下的消费者需求的反映。这是奥派与其他现代经济学流派共同之处。


2、市场均衡不是一下子就实现的,而是一个过程。存在不均衡是因为行为人的知识不完全,或者说因为无知(注意这种无知不是理性无知,而是纯粹无知),因此需要企业家行为去发现,从而才能减少无知,消除不均衡。这是奥派的传统观点。从门格尔开始萌芽,到米塞斯和哈耶克的时候完善。


3、在趋于均衡的过程中,基础事实可能会改变,从而改变均衡轨迹。更微妙的是,企业家行为本身也可能改变未来的基础事实,从而改变均衡轨迹。这一点是柯兹纳在本章中明确阐述的,可以说是对奥派传统理论的发展。


4、因为均衡是一个过程,在实现均衡状态之前,基础事实自身可能改变,企业家行为也可能改变基础事实,所以,往往在均衡状态实现之前,均衡轨迹就已经改变了,均衡进程也就会有新的变化。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市场的不均衡是常态,但这绝不是否认市场的均衡属性或协调属性。


5、上一讲中,举了很多日常生活的例子,虽然我们说市场不均衡是常态,但现实中的市场能够自发达到高度的协调程度,我们也能够明显地感受到均衡规律和均衡现象的存在。这是对经济学而言非常重要的经验事实。另一方面,如果不均衡很容易被发现,那么也就很容易被消除,所以,我们看到的真实市场,往往都已经消除了那些显而易见的不均衡,这也是主流新古典经济学很多时候并没有太大误差的原因。如果还有什么不均衡,是需要相当的企业家精神才能发现的。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警觉,就不会觉得有什么问题,不会认为自己在花过分的高价买东西,或者在以过分的低价卖东西。当然,这仍然要排除理性无知的情况。


这些要点,我们以后还会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讨论。总之,均衡理论是奥派传统中不可或缺的中心理论。但是,如柯兹纳所说,这种均衡理论遭到了来自极端主观主义者的猛烈抨击。极端主观主义者发展出了一套理论,从根本上怀疑主流理论均衡模型的意义及其与真实世界的相关性。


如果我们理解了奥派的均衡理论,也就会理解为什么奥派必须反驳这种观点,这是因为:


1、否认市场的均衡属性或者说协调属性,就是否认了经济学的基础。米塞斯在《自由市场及其敌人》中说道:“十八世纪,出现了一项新发现,发现了研究社会问题的新方法。这种观点研究得出,社会问题的发生顺序与自然现象的发生顺序一样具有规律性。”也就是说,社会现象具有因果规律,这是社会科学得以存在的基础。经济学上最重要的规律就是市场的均衡属性,即没有权威控制,自由市场也能协调供求的趋势。如哈耶克所言:“经济学最基本的原理就是单一的市场价格,当然,这只是个趋势。”而单一的市场价格就是均衡价格。


2、否认市场的均衡属性,就是否认了奥地利学派百年以来的传统。柯兹纳回顾了从门格尔到米塞斯和哈耶克的奥派发展历史,特别强调: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那场至今著名的社会主义下经济计算可能性的辩论中,正是奥地利学派的米塞斯挑衅性地断言,在任何中央经济计划的方案中,都没有任何可以替代市场过程的计算能力和协调能力的东西。并且在20世纪中期,正是米塞斯和哈耶克,延伸了奥地利学派的企业家-竞争性的市场过程的认识,支持了对市场协调的良性结果最一致的和最深刻的理解。正是有了这种背景,即奥地利传统中对于市场系统性的协调属性有着一以贯之的理解,因此,我们必须关注来自主观主义新路线的批评。


3、否认市场的均衡属性,也就是否认了市场经济制度任何可能的优越性。如果我们认为市场能够实现社会效率,那么必然暗含着市场能够系统性地实现了确定结果。柯兹纳说道:“如果市场结果完全是不确定的,那么就不能主张市场经济在社会福利属性方面有什么系统性的东西。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市场结果高度符合消费者偏好所导致的资源配置。因此,质疑支持均衡趋势的主张的有效性,当然也意味着质疑奥地利学派主张的市场效率。”仅仅谈创造性并不能为市场经济具有优势提供支持,不趋于均衡和协调的创造或创新可能互相冲突,可能对个人或社会有害,甚至造成灾难。


简而言之,否认市场的均衡属性,就是认为市场不起作用,这是奥地利学派绝对不能接受的。可见,极端主观主义的危害一点也不比主流新古典经济学小。因此,虽然奥派与极端主观主义在很多观点上有相似之处,但是却必须反对极端主观主义者的这种结论。


图为极端主观主义的代表人物英国经济学家沙克尔


下面我们来看看极端主观主义者的基本观点。


极端主观主义者认为:1、人是绝对无知的,这种无知是无法消除的。2、人的行为都是绝对原创性的,创造性的,不可预料的,如上一讲中举的那个学生课堂快闪的例子。3、世界是迅速变化的,变化非常快,你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如一首歌唱到:在一瞬间,有一百万种可能。也许仅仅一分钟以后,整个世界都全部变样了。


基于这样的观点,极端主观主义者当然会认为市场的均衡趋势是荒谬的。


1、人是无知的,未来是不确定的,因此企业家是会犯错的,不但会犯错,还可能越错越远;市场不但不一定趋于均衡,还可能越来越不均衡,比如产生大量的生产过剩或供给短缺。甚至,极端主观主义者认为错误这种说法本身都是没有意义的。未来是不存在的,也就是本质上不可知的,既然本质上不可知,那么不管做什么都不能说是做错了。


2、市场趋于均衡,意味着市场趋于反映供求的客观状况。但企业家今天的行为决定了明天的供求,哪有什么客观状况?比如说,企业家如果认为未来经济形势向好,他就会扩大投资,多雇工人,多给工人发工资,这些行为本身就会改变消费者需求,也就是改变了客观状况。换言之,是主观的想法产生了未来的结果,哪有什么客观规律可言?



我们来看看柯兹纳是怎么回应的?


柯兹纳承认,企业家确实会犯错,未来确实不确定,客观事实也没那么客观,现实中的市场发展趋势也有可能离均衡越来越远。但是,这不能否认,供求的客观状态确实在起作用,均衡力量也确实在起作用。


奥地利学派与极端主观主义者明显分歧的核心在于,根据后来发生的事情,将一种决策描述为妥当或不妥当,这样做是否是有意义的?照极端主观主义者的说法,未来不可知,所以不管做什么都不能认为是做错了。那么,即使造成了灾难,也不能说是错误。


我们稍微想想,就会发现这种说法非常古怪。因为我们种种努力,都是为了做出正确的、有意义的决策,让我们在未来感到满意而不会后悔。比如说,大到上哪所学校,到哪个单位去工作,和哪个人结婚,小到买什么手机,去哪里旅游,读什么书,我们都希望尽量做出正确的决策。如果决策错了,与未来的现实不相符,我们也会总结经验教训,以求改进,而不会认为决策没有对错可言。如果没有对错可言,那么人的行为就没有意义可言了,选择就成了空话,人为什么还要行动呢?号称是极端主观主义的理论,到最后却排除了真正的人类行为,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自相矛盾的悖论。特别当涉及经济政策时,如果认为政策没有好坏对错之分,即使造成严重的大灾荒或大萧条也没有好坏对错之分,那问题就更加严重了。


如果认为决策的对错之分是有意义的,那么,如果行为出现了错误,错误就会成为一种潜在的利润机会,等待警觉的企业家去发现,从而消除错误,让市场趋于均衡,这就是市场的自平衡力量。


我记得央视曾经做个一个节目,批评星巴克的咖啡价格太高,然后帮星巴克算成本,认为它咖啡卖10元钱就可以了,但星巴克最便宜的咖啡也要2,30元一杯。央视就抨击星巴克暴利。这个节目看得我哭笑不得。因为如果星巴克的咖啡卖得贵了,真的是暴利,就成了一个市场上的错误。只要能够自由地开类似的咖啡店,其他企业家就有动力也来卖咖啡,以更便宜的价格出售,直到这种暴利消失,而完全不需要央视去帮它算账,帮它定价。如果没有人这样做,就可以反推出,其实它并不是那么暴利的。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表面上是卖家自主定价,但其实这种行为是受市场条件约束的,并不是真的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如果决策错误,就会有后果。


但是还有一个问题,极端主观主义者认为客观供求状况不是真的客观事实,而是人为主观创造的,所以谈不上什么市场结果反映客观事实。对于这个问题,柯兹纳举了两个例子说明市场协调的含义。一个是简单的情况,一个是动态的情况。为了简化,他都只举了鞋子和自行车这两种商品的供求协调问题。


在这两种情况中,柯兹纳想表达的是这样的观点,不管是市场进程的变化,比如新产品的引入,还是企业家自身的错误,都可能产生新的,与最初不同的供求情况,即改变了客观事实,但是,这不能否认企业家的协调努力和市场趋于均衡的趋势。在情况变化后,企业家会努力适应变化后的情况。对于未来的供求变化和可能的错误所导致的状况,企业家在决策时也会进行考虑,最关键的是,不管企业家的行为是不是改变了供求,他都是在设想未来那一天,他把产品投入市场时,当时市场上真实的供求情况,并努力让现在的决策符合那时候的真实情况。因此,在所有时刻,每个企业家都是在“真实”的未来基础事实的激励下行事,而并非是不受任何客观情况影响的自行其是。


柯兹纳曾经举过这样的例子:企业家试图发现或想象客观状况,就像在光线昏暗的黄昏开车,没有路灯,没有车灯,周围黑乎乎一片。他视线很不好,肯定看得不是那么清楚,但他还是在努力观察,努力想辨明情况,而这种努力不是没有意义的,和完全闭着眼睛开车还是两回事。


这就像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我们的理性是有限的,我们会犯错误,但我们还是努力去设想未来,尽量做出正确的决策,也就是做出符合我们利益的决策,我们有激励这样做,即使实际结果往往不符合最初的想象。我们既不是主流新古典经济学所假设的全知理性人,也不像极端主观主义那样,认为的未来绝对不能把握,行为毫无意义。


我希望大家再仔细读一遍第一章最后一节“市场的均衡趋势意味着什么?”这是全章的总结。我用柯兹纳的几句话来结束这一讲:“中间立场的奥地利学派并不习惯将市场变量的一般均衡结构当做是“磁石”或“目标”,不认为它具有不可阻挡地吸引现实市场现象向其靠近的能力。但是,同时,奥地利学派抵制了将市场现象当作仅仅是偶然符合基础客观事实的诱惑。事实上,只有我们认识到,市场历史的每个片段都在表达,至少是部分地表达企业家过程系统性的协调属性,才能理解市场事件的顺序。


相关文章:

为什么要精读《市场过程的含义》?

怎样理解奥地利学派的当代复兴?

从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到主线经济学

怎样理解奥地利学派的中间立场?


点击下面的海报二维码,就可以加入“名师经济学经典品读会”,一起来精读《市场过程的含义》!详情请见:为什么要精读《市场过程的含义》?






点击阅读原文可阅读:怎样理解奥地利学派的中间立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