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侵略白皮书:石原莞尔《战争史大观》
编者注:石原莞尔是在日本历史上有过重要影响的陆军军人。他是日本走向战争的始作俑者之一。不过,在东京审判时,因为他已经病入膏肓,神志也并不正常,而且多年前受到更激进的扩大战争派的排挤,退出了军队的权力核心,并且他始终与东条英机等主犯矛盾重重,故而未将他作为战犯处理。但实际上,对于中日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导火索“九一八事变”,石原莞尔是负有责任的。
在日本可算得上“精于军事”的石原莞尔,在《战争史大观》中关于军事业务的论述不无可圈可点之处。但在战略和世界格局上,石原还是犯了“井底之蛙”“逆流而动”的短视错误,盲目地推动了军国主义思潮。
作为这种短视和盲目的后果,在《战争史大观》中石原莞尔所设想的“日美决战”“空中大轰炸”“原子武器决胜”的设想,竟然一一实现了,只不过是以对石原莞尔有讽刺意义的方式而实现。
但是,本书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那就是将日本的实际情况与一些西方左派或者右派的自由主义者所描述的另类二战史做一对比。有一些声音认为,美国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因为没有坚持孤立主义。美国对世界上的任何争端都置身事外,就是得到和平的最好方式。从本书可以看到,在有组织化能力的日本军部里,所谓“统一世界”,将东京作为“世界首都”的思想,是一种畅行无阻的思想。而石原莞尔的计划更是明确要以发动快速决胜的核战争为手段,“以敌国国民为目标”,实现“世界统一”,实现日本统治全世界的“绝对和平”。
这样的历史文件应该算是对忽视暴力集团的客观存在、追求绝对孤立主义的想法的最佳回应之一。
最后,原书中有些不正确的用语,例如“满”“支”等等,为保持原文原意,译本不做粉饰修改,读者应自行辨别。
战争史大观
翻译 老狼是也
第一篇 战争史大观(纲要)
昭和四年(1929年)七月于长春的讲话纲要
昭和十三年五月(1938年)五月订正于新京(译注:伪满长春)
昭和十五年(1940年)一月修改于京都
第一 绪论
一 战争的进化与一般文化的发展步调一致。即,研究一般文化的进步,可以推断战争发展的状况,同时,理解战争进化的大概,可以为研究人类文化发展方向得出有力依据。
二 消灭战争,是人类共通的理想。但是,仅仅本着道义的立场,要实现它至为困难,这是数千年来的历史证明了的。
而战争的彻底进步,应该就是最有力地推动着这不可阻挡的绝对和平到来的原因,这个时期已经日益临近了。
三 战争的指导、会战的指挥等等,它在所具有的两种类型的战争倾向中不断地交互作用,致使战争方式和军队编制取得了规范性的进步。
即,战争方式完成其最后的发展,战争指导与战争本来的目的最完善结合的倾向得到彻底实现、人类争斗的力量得以发挥到极致之时,将终于开启迈向绝对和平的第一步。
第二 战争指导要领的变化
一 战争本来的目的在于,以武力彻底地克敌致胜。但是,因为种种的情况,有些战争仅仅依靠武力自身仍无法全部达到目标。前者,如果称之为决胜战争的话,后者则应该称之为持久战争。
二 在决胜战争中,武力第一,外交、财政不过是第二义的价值存在;那么,在持久战争中,伴随着武力的绝对地位的下降,财政、外交等其他方面地位上升。即,前者的场合,战略超过政略;而后者因政略地位逐渐提高,致使将帅需根据政治方针指导作战。
三 持久战争通常时间跨度长,因武力价值的强弱,战争状态产生种种变化。即,在行使武力时,是以会战为主,还是以小战抑或使用机动作战等为主,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情况。但是,成为持久战争的原因如下:
Ⅰ 军队价值较低。
十七、八世纪的雇佣兵、近期中国的军阀战争等。
Ⅱ 对于军队的运动能力而言,战场过于宽广。
如拿破仑的对俄战争,日俄战争、支那事变(译注:指自卢沟桥事变后的中日战争)
Ⅲ 攻击威力无法突破当时的防御。
欧洲大战(译注:指第一次世界大战)等。
四 考察两种战争的消长可以看到,古代采取的是全民皆兵的决胜战;经过黑暗的中世纪,随着文艺复兴而用兵方式产生了新的形式,因拜金主义抬头催生了雇佣兵,结果开始进入了持久战争的年代。腓特烈大帝(译注:Friedrich II,普鲁士腓特烈二世)是这个时代用兵方式发展的顶峰。
腓特烈大帝死后三年发生的法国大革命,国民皆兵取代了佣兵制,也带来了战术上的巨大变化,由拿破仑运用歼灭战略开始,是为决胜战争的时代。又经由毛奇(译注:Helmuth Karl Bernhard Graf von Moltke,普鲁士军事家 1800-1891)和施利芬(译注:Alfred Graf von Schlieffen,德国陆军元帅 1833-1913),使这一时代的战争更见发展。而在南阿战争(译注:19世纪末20世纪初2次英国争夺南非的战争)、日俄战争中由于防御威力的增强,已经开始显现出运用歼灭战略的困难。欧洲大战又陷入了持久战争,各交战国为了摆脱困境而竭尽全力,坦克和毒气的使用也使战争未能达到目的而告终。
五 今天,一般认为长期战争是战争的常态,而历史不断暗示着决胜战争的时期即将到来。但是,将来的战争恐怕将以敌国国民为作战目标,对敌国中心一举予以致命性打击,以彻底贯彻真正的决胜战争。
第三 会战指挥方针的变化
一 会战指挥的要领,最先是确立会战的指导方针,在这一方针下迅速地一举进行决战;抑或尽力不断地打击敌军给予重大损伤,爱惜自己的兵力,寻机进行决战。大致可分为这样两种类型。
二 但是,二者择一,则取决于当时的将帅、军队特性和武力的强弱。
古希腊方阵(phalanx)擅于前者,罗马军团(Legion)长于后者。这主要是两国的国民性使然。与希腊民族相近的德意志,和与罗马民族相近的法兰西,在欧洲大战初期,比较他们各自施行的会战指导方针,是个有趣的对照。此外,即便根据所使用武力的特性来看,德意志民族产生了擅于前者的强人腓特烈大帝,拉丁民族则产生了擅于后者的名将拿破仑,这大概很难说是出于偶然吧。
三 横向列队战术有利于前者,对此拿破仑时代的纵向列队战术,兵力呈梯次配置,因而增加了战斗力的坚韧性,增强了侧翼的坚固度,这当然是更有利于后者的战术。
此后,随着火器(兵器)的发达,正面的防御能力得到加强,导致正面对峙的战斗扩大,以至于逐渐又开始采用近似横向列队的战术。在欧洲大战初期,德军进攻法国的方式,就与鲁腾会战的指导原理具有相通之处。这一大战中,因无法侧翼包围敌方,为了正面突破坚固的防守,推行的是具有深度的纵向攻击,致使会战指挥又以第二线决战为主了。
第四 战斗方法的进步
一 古代的密集型战术,在“点”的战法上,其单位是大队;在横向列队战术的“线”的战法上,其单位是中队;在散兵战术“点与线”的战法上,自然地其单位成为小队。战斗的指导精神,横向列队采用“专制”方式,散兵战术相对而言较为“自由”。
日俄战争后,射击指挥权回归中队长,是反映了吃苦耐劳的日本人特性之一例。假如,散兵战斗的指挥指派小队长的话,不得不说这个民族已经在这一战法时代成为了落伍者。
战斗群战术,在“面”的战法上,单位是分队,战斗指导精神是统制主义(译注:具有相对自由的集权指导,参见后面的叙述和【解说】)。
二 实际上,战斗方法的进步,不完全是如上所述的那么单一,但不能否定大致上还是遵从这些原则的。
三 将来的战斗方式是“立体”,而作战单位将是个人。
第五 战争投入兵力的增加和军队编制
一 作为一种职业的雇佣兵时代,兵力无法过大。因国民皆兵的彻底推行,使兵力逐渐得以增加,以至于欧洲大战时全体健康男子加入了战争。
二 将来,选用战斗人员将由义务进一步变为义勇,而战争中全体国民将被卷入战争杀戮的漩涡中。
三 军队的编制,随着兵力的逐步扩大和增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拿破仑在1812年的战争中,实质上拥有三个军,却依然尝试采用军队统一指挥这种非常不便的方式(译注:指受到当时通讯条件的局限);而欧洲大战前的德军,思想上已经意识到方面军集中指挥之必要,第一、第二、第三军虽由第二军司令官执掌指挥,在国境会战中,却未能困住法军而被突围,一大原因就在于未能着力实现集中指挥的原则。
战史研究的热情越益高涨,德军就是如此。但也不得不遗憾地痛感到人的智力的局限。
第六 将来战争的预测
一 欧洲大战是欧洲各民族间的决战,称其为“世界大战”不妥当。
第一次欧洲大战后,西洋的文明中心逐渐转移到美国。接踵而来的决战若是日美为中心的战争,这才将是真正的世界大战。
二 如前所述,根据战争的发展发达,可以预见真正的世界大战将是使用空军的决战;下述各项的情况也显示了这将是最大限度动用人类战争实力的最后大决战。换言之,这一大战将统一世界,也将是进入绝对和平的第一步。
Ⅰ 这将是彻底的决胜战争。
Ⅱ 这是超乎我们的经历而难于理解的。
Ⅲ 全体国民直接参战,并且战斗以个人为单位,即,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能量,同时倾注国民的全部力量。
三 然而,这一战争发生的时机如何?
Ⅰ 东亚各民族的团结,即结成东亚联盟。
Ⅱ 美国完全成为并占据了西洋中心的位置。
Ⅲ 决战用兵器得到飞跃发展,特别是飞行器无须着陆可以轻易地环绕地球飞行。
如果上述三个条件以相同速度推进,可以认为这绝不是遥遥无期的将来才会发生的战争。
第七 现代的我国国防
一 以信仰天皇为中心的东亚联盟为基础,首先应把完成日满支(译注:“支”指中国,下同)之间的提携合作作为现在的国策。
二 国防是国策的保证。即,我们现在的国防预期是持久战,要求具备以下的实力。
Ⅰ 针对苏联陆地实力和美国海上实力而可以保卫东亚的武装力量。
Ⅱ 目前的合作提携以日满为范围,要拥有自给自足的经济实力。
三 满洲国在东亚联盟防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需要能够具有与在大陆的日军一起断然击败苏联侵略的信心。
参见图表No.1
No.1 | |||||||||||||||||||||
时代 | 战争性质 | 作 战 | 军队编制及构成 | ||||||||||||||||||
目标 | 会战性质 | 战 斗 | 军队编制 | 兵役 | |||||||||||||||||
队形 | 单位 | 指导精神 | |||||||||||||||||||
腓特烈大帝 | 持久战争 | 土地 | 第一线决战 | 横队 | 线 | 大队 | 专制 | 师团 | 常备佣兵 | 雇佣 | |||||||||||
拿破仑 | 决战战争 | 军队 | 会战前集结 | 第二线决战 | 纵队 | 散兵 | 自由 | 军 | 国 | 逐 次 增 兵 | 义务 | ||||||||||
毛奇 | 会战地集结 | 第一线决战 | 中队纵队 | 中队 | 数个军 | ||||||||||||||||
施利芬 | 攻击 敌侧背 | 散兵 | 小队 | ||||||||||||||||||
欧洲 大战 | 持久战争 | 土地 | 第二线决战 | 战斗群 | 面 | 分队 | 统制 | 数方面军 | 全健康 男性 | ||||||||||||
最终 战争 | 决战战争 | 国民 (敌国中心) | 一举 决胜负 | 立体 | 个人 | 全体 国民 | 义勇 | ||||||||||||||
【解说】
这是石原莞尔的战争史观最简明扼要的提纲。它最初拟稿和改订的过程,在下篇他的回忆录中加以记述了。
本篇是纯军事学的论述,似乎收录这一内容不很妥当,但是因为有下篇他的回忆和可称为自传的“战争史大观的由来”,还是有必要刊载这一提纲。新正堂版也收录了这一内容。
石原还有比较专业性的军事学的论文“战争史大观的说明”。这是石原在现役军人最后时刻,即昭和十六年(1941年)正月开始执笔,二月十二日脱稿的。这些加上“战争史大观的由来”(当时题名为“战争史大观的序说”),由中央公论社出版,首印一万部,成书决定出售时,按照当局的指示不得不“自发”地做绝版处理了。
值此新版出版,用语和用字也做了少许修改。
并且,石原的战争史学说的纯军事论著由原书房刊行的《石原莞尔资料—战争史论篇》出版了。这些也收录了“御进讲录草案”和他在陆军大学的讲义原稿。专门的研究者请参考该书。
(石原六郎)
●译注:石原六郎为石原莞尔的胞弟,石原莞尔退役后(为预备役军人),在以其为中心的东亚联盟运动中,石原六郎一直跟随其兄长进行活动。
(待续)
相关文章:
老狼是也译文列表(2019年7月8日更新)
讲座:战后日本的宪政改革(上)
讲座:战后日本的宪政改革(中)
讲座:战后日本的宪政改革(完结)
东京物语
相关书籍:
识别二维码 购买精品书
点击阅读原文可阅读:讲座:战后日本的宪政改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