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执迷不悟的日本军国主义就这样走上了不归路(下)

风灵之声 风灵 2022-03-23


执迷不悟的日本军国主义就这样走上了不归路


作者 老狼是也


2019年12月7日 


前篇:执迷不悟的日本军国主义就这样走上了不归路(上)


从清水台纵身一跃

 

自进驻法印南部,美国对日全面禁运后,日本已是开弓没有回头箭。此时决策过程的重大转折,主导权开始从陆军转到海军手中。而海军的基本认识如海军军令部总长永野修身所说:“现在对美还有胜算,随着时间推移,胜算越来越小。到明年后半,可能不再是对手了,所以时间对帝国不利……”(参见《衫山笔记》)8月16日,海军提出方案,经过陆海军协商,8月30日形成《帝国国策实施纲要》,9月3日在大本营政府联络会议上通过决议。


9月6日,御前会议对《根据形势推移的帝国国策纲要》做出裁决。这相当于决心对美开战,要点如下:

1)  为了自存自卫,帝国决心不辞对美(英、荷)开战,约在10月下旬为目标完成战争准备。

2)  与上述准备之同时,尽力与美英进行交涉,以达成帝国最低限度的要求事项。

3)  以上的外交交涉在10月上旬尚不能满足我方要求时,决心立即对美(英、荷)开战。

(参见日本防卫省战史研究所资料)


近卫文麿首相把这个决策纲要提前奏告天皇时,昭和天皇十分不满,立即招来陆海军总长质询,问陆军参谋总长杉山元:陆军预计开战后何时结束战争?杉山元答道:约三个月。昭和天皇继续问:你是支那事变时的陆军大臣,当时说三个月解决问题,结果呢?杉山元:中国太大……天皇呵斥道:太平洋不更大吗?!


9月6日的御前会议,天皇准备亲自发言质询,受木户幸一内大臣阻止。因为天皇直接和军部发生分歧,一两次尚可,长此以往就相当于放弃了“神圣”地位和绝对权威。所以天皇有必要回避作为当事者参与。于是当天由枢密院议长代天皇进行质疑。天皇所不满的是,把战争决心放在前,把谈判放在后。最后天皇朗读了一首俳句以表达自己对于和平与战争的态度。(参见《木户日记》、《近卫笔记》等)这就是天皇在当时日本决策体制中实际的存在意义。


并且,特别提请注意的是,由大本营(或称统帅部)的陆海军最初提案,经大本营政府联络会议通过(通常政府参与者仅有首相和外相是固定成员,其余按需召集),再走御前会议这一程序,就是战时日本的典型决策过程。



日本太平洋战争中担纲主角的海军,自1930年伦敦海军裁军会议后形成了条约派和舰队派之争。大角岑生任海军大臣期间,条约派军官就被大幅清除出局,史称“大角人事”。而且1932年海军请出伏见宫博恭亲王担任军令部总长,他可谓“舰队派”的总帅。1941年虽然去职,而接着成立的海军“国防政策委员会”,其中的第一委员会几乎就是伏见宫亲王的替身。这样打造出来的海军决策机构,组织上保证海军秉持的战略路线和思维逻辑不可能轻易改变。

 

到了10月16日,日美谈判并没有进展而按照御前会议的裁决,开战已近临界点。这之前,近卫文麿几次和强硬派东条英机交谈,东条告诫他:“要有从清水台(注:京都建筑在悬崖峭壁上的著名寺庙)纵身一跃的勇气”。类似的话语松冈洋右也说过,叫“乾坤一掷”、“一赌国运”。近卫文麿对这种说法不以为然,但他又“急流勇退”,选择了撂挑子。被人视为陆军精英并策划发动九一八事变的石原莞尔很早就蔑称东条英机是个上等兵。但偏偏10月18日“上等兵”东条英机被钦点首相担任组阁大命。



一个国家由上等兵或没文化的人指导,显然是个悲剧。或如有的记载称,东条英机没有大智慧,却是个能吏,善于揣摩上意,工于笔记,勤奋敬业,这些还颇得天皇赏识。记得有公号文夸称东条英机廉洁,让老婆上当铺卖私物换钱借给朋友,那么希特勒没有吃喝嫖赌的恶习,是不是也算得上品格高尚?这种春秋笔法,毫无价值。

 

也许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东条英机组阁后,确实遵照天皇的嘱咐,不受9月6日御前会议的拘束,重新探讨解决方案。但他把复杂的问题归纳成小学生作业一般的三个选项:

1.    卧薪尝胆不开战

2.    立即开战,由战争来解决问题

3.    以战争的决心,备战和外交谈判同时进行(参见《杉山笔记》)


11月1日召开大本营政府联络会议,按照东条英机的三个选项进行讨论。根据《木户日记》记载,当时不少有见识的人反对开战。财务大臣贺屋兴宣认为即使开战的时机在我,但决战的主动权在美国,两年后更无法预计。东乡茂德也认为,美国将增强军事实力,但未必发动对日战争。二人相对倾向于“卧薪尝胆”。但是与会的日本决策者们,比如企划院总裁铃木贞一(东条英机身边的“三奸四愚”中的一奸)驳斥这种意见,认为这是屈辱的不战而降。此外,海军军令部总长永野修身认为,卧薪尝胆使得美国越益强大,日本将丧失战机。他认为对美开战,一、二年还是有把握的,但此后就看国家的实力和世界局势的推移了。以上的不同意见,大致如实反映了当时日本的复杂心态。


对美开战显然是场毫无胜算的战争,也许决策者们幻想能取得一场“辛胜”。当年的日俄战争,日本几乎倾尽全力,难以为继,若不是事先与英国结盟,又由美国出面调停,加上俄国的1905年的革命内乱,战争的胜负大概就大不一样了。日本也把日俄战争看作“辛胜”。(注:即险胜,艰难取胜之意)


会议结果也是预料之中,决议回到了第三选项。带着这一决定,东条英机领着陆海军两总长衫山元和永野修身觐见天皇,据说东条英机在天皇面前声泪俱下。


11月5日,终于在御前会议上对新的《帝国国策遂行纲领》作出裁决,内容如上所述,这一决议很有“清水台纵身一跃”的意味。

 

赫尔备忘录

 

日本在日美谈判的底线基本如下:

    关于中日关系,日本提出在内蒙、华北和海南岛保留驻军,并且解决中日问题以“日华基本条约”(日本与汪伪政权的条约)为基础,全部撤兵约25年为限。

    对于法属印支(越南),日本表示尊重其主权。但先决条件是美国要协助保证对日本提供石油等资源,甚至提出美国保证每年向日本提供100万吨航空用油,这样日本将把进驻部队撤回到法属印支北部(北越)。

    关于三国同盟问题,在欧战扩大时,参战与否将由日本自主决定。

 

日本看似也作出些让步,比如在中国驻兵改为25年为限;承诺把军队从法印南部(南越)撤到北部等,当然这都附有相应的条件。日本陆海军经过讨论并经御前会议裁决的外交交涉的最终期限定于11月30日。并就以上的条件制定了A案B案,准备和美国讨价还价。

 

美国对日本提出的答复当然不能满意,并且截获和破解了日本的外交电码,事先知道日本用两套方案来周旋。其实美国和日本都在相互进行截获破解密码。日本同样成功破解了美国外交秘密(参见五百旗头真著《日美战争和战后日本》)。美国对日本的无论甲案还是乙案都不能感觉其诚意,期间虽还有几次往来,11月26日赫尔国务卿向野村大使提出备忘录,内容如下:

 

第一项:有关政策的共同宣言

1)   尊重一切国家的领土完整和主权不可侵犯

2)   不干预他国内政

3)   通商贸易的机会平等公正和待遇的平等

4)   加强国际合作和协调,和平解决纷争和防止发生争端

5)   建立各种机构和金融基金,以充分保障各国消费者在国际贸易中的通商利益

 

第二项:美国政府和日本政府应采取的措施:

1)  提议英国、中国、日本、荷兰、苏联、泰国、美国之间订立多边不可侵犯条约。

2)  尊重法属印支的领土主权,确保和法属印支的贸易及通商的平等待遇。

3)  从中国和法属印支撤出所有陆海空军部队和警察部队。

4)  在军事、政治、经济领域,不承认中华民国以外的任何政府和政权。

5)  两国政府放弃在中国的一切治外法权。

6)  两国为重新缔结以最惠国待遇为基础的通商条约而进行协商。

7)  美国解除对日资产冻结,日本解除对美资产冻结。

8)  共同努力以维持日元、美元的汇率稳定。

9)  日本和第三国签订的任何协定,都不与本协议的宗旨相冲突,或影响其他国家遵守本协议的政治和经济原则。

10) 本协议内容由两国共同推进。

(根据英日语版维基百科有关内容翻译。)

 

仅按常理看,赫尔备忘录是最后通牒吗?


但日本政府和军部认为这是最后通牒。至今日本也有人认为(虽然非主流),开战原因就是赫尔备忘录,居然也有公号文拾人牙慧,鹦鹉学舌,很可悲也很可笑。

 

袭击珍珠港

 

如日本所谓国策纲要要求的那样,日本是边谈判边备战,这从8月1日美国对日本实施了最严厉的禁运制裁后更变本加厉。此前的4月10日日本海军已经完成了一级战备,而8月15日就启动了“出师准备,第二期着手”,这相当于战争动员令,预定在10月15日进入战时体制。


早在1941年1月,联合舰队司令官山本五十六和其得力干将第一航母舰队参谋长大西泷治郎少将等就开始具体策划袭击珍珠港的作战计划。就在11月5日御前会议通过了新的“国策大纲”,当日海军就下达了对美开战的正式命令。

11月上旬开始,海军第一机动部队(航母舰队)在与珍珠港地形相似的鹿儿岛湾进行了高强度训练。因为海军军部的思维仍然停留在“渐减邀击”的传统战舰决战上,山本五十六顶住了来自军令总部等各方面的压力,甚至将自己的职务也赌上,袭击珍珠港计划才在11月19日正式得到批准。


根据山本五十六的计划安排,全部出击部队于11月23日陆续到达集结地择捉岛(现俄国控制的北方四岛之一)单冠湾。这支舰队的保密就当时条件来说做到了极致,白天使用信号旗,晚上使用信号灯,不允许电报往来。并且还在九州地区用伪装舰队继续发电报迷惑美国的情报收集,就像1944年诺曼底登陆作战一样。这些在军事行动中都是常套手段。11月26日,舰队从单冠湾悄悄出航。

 


其实山本五十六并非主战派,近卫文麿就记录了山本五十六所说的话:“如果无论如何要打的话,一年半载或能打个天翻地覆,但是两年、三年打下去就完全不抱信心了……即便这样仍然希望竭力规避日美战争。”(参见《近卫文麿笔记》)。山本五十六应该算个生不逢时的军事将领,因作为代表之一参加了1930年伦敦海军裁军会议,也曾遭冷遇,终身好友堀悌吉中将遭清算被退役,他也萌生过去意。山本五十六曾在哈佛留学两年,又作为武官派驻美国两年,还历访欧洲。在美期间他曾经考察了德克萨斯的油田和东部造船厂等,深知美国的国力。但他在决策中没有发声的机会,他曾对好友流露心声,一切都交付命运安排。



在袭击珍珠港的作战前,日本海军有两项技术性改革,后来证明都十分有效。一项是在鱼雷上装了翅翼,珍珠港湾大约水深仅14米,带有翅翼的鱼雷就能在浅水区域攻击敌舰;一项是把高空(3000米)投弹改为俯冲轰炸,经训练大大提高了命中率。

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尼米兹评价袭击珍珠港事件,认为两轮的轰炸却没有对造船厂造成大损伤,而且油库基本完好,不然美国的反攻可能还要晚半年。

 

有人认为美国设“圈套”,已经破解了日军袭击珍珠港的密码,罗斯福隐瞒情报,付出珍珠港的牺牲,以悲情来赢得参战的理由。甚至还能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证据。


首先,山本五十六的计划之大胆超过了美军方的想象,如上文提及的,美国当时未必有实力两洋作战,而且其方针是把重点放在大西洋和欧洲。如果说截获的密码能够有把握断定日本海军的行动,相信会做出防范,这是任何负责任的民主政府不会迟疑的。情报战的复杂,并非那么单一。苏联间谍佐格尔还从日本的保险柜里偷盗了德军进攻苏联的情报,但开战仍然打得苏联措手不及,百万大军被围歼。诺曼底登陆也是用情报战把德军注意力转移到荷兰方面去。而袭击珍珠港是日美开战之始,半年后的中途岛海战,美国人为了破解日本海军的目标指向,还是通过假电码的试探才确定的。其实喜欢阴谋论的人,往往自身心理阴暗,以己度人,穿凿附会,创编故事。


袭击珍珠港,美国付出两千多人的生命,战舰损失惨重,这被视为重大事件。作为民主国家,罗斯福总统也必须接受国会和公众的监督,当然还有他的政敌。美国先后成立了八次调查委员会进行调查,也未能确认这是罗斯福总统或白宫故意所为(参见五百旗头真・北冈伸一编《开战与终战》/须藤真志文《珍珠港和美国》)。最后受到责任追究的是驻珍珠港的陆海军负责人疏于防御和戒备。


五百旗头真教授曾举例说:当一个人背向你时,你捅人一刀,能说因为对方亮出脊背是诱惑么?


军国主义的终结:民主化改革

 

日本军国主义走上不归路,是军国主义、国家主义的悲剧,也有说是坚持“政治正确”的精英误国,是被过度的民族主义绑架,等等,这些都不失为理由。但归根结底是体制问题,是军国主义本身的逻辑和归宿。这种逻辑和民主国家的价值体系不相融,犹如并行不悖的平行线没有交点。


日本“国策”的决定过程,由统帅部、大本营(陆海军军部)做出决定,经“大本营政府联络会议”讨议,最后由“御前会议”裁决,看似对唯一的“主权者”天皇负责,而最终天皇“无责”。这就是明治宪法在2、30年代逐渐演变出来的军国主义专制体制及其决策形式。


专制体制历史悠久,到20世纪,专制主义和法西斯的国家社会主义、苏联社会主义发生亲缘关系,日本军国主义把这些视为世界潮流,用日语表述就叫做统制主义,全体主义。最主要特征,都是由不受任何约束的某个核心集团绑架整个国家,而“国家主义”、“民族主义”不过是他们的道具。在这种体制下,他们只能按照自己的逻辑一路走到黑。


日本军国主义从九一八事变起迈出侵略扩张的第一步,那么七七事变是第二步,进驻法属印支,特别是进驻印支南部就是第三步。第四步:袭击珍珠港,挑起太平洋战争。这就是日本军国主义的轨迹。


他们怎么能放弃“日本主导东亚圈”的梦想,怎么能舍弃已经经营了10年之久的满洲,怎么能轻易从已经占领的中国半壁江山撤兵?这些既得利益如果放弃,那就等于自我否定。在军国主义体制下,这些都无有可能,那么只能彻底改变这一体制,这就是战后日本实现的民主化改革了。

 


这里概述日本军国主义如何走上不归路,也许不能指望谁能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有哲人这么说过。但了解历史真相总是有益的。

   

对美开战毫无胜算,这点日本人自己都很清楚。而且战争的转折比他们的想象的都来得更快。但为什么不尽早结束战争呢?这将是另一个故事了。希望下次有机会再来谈谈这为什么。

 

今天,正是袭击珍珠港整整78年。为了理解日本军国主义如何走上不归路,以下的年表供参考。

 

太平洋战争开战经过(参考年表)

1936年11月

日德签署防共协约,其后意大利加盟。同时建立反凡尔赛华盛顿体制的合作关系

1937年7月7日

中日战争爆发(卢沟桥事变)

1938年8月

德国提出里宾特罗甫案要求日德意关系升格为军事同盟,海军与陆军意见对立

1939年1月

近卫内阁辞职,平沼内阁成立

1939年5~8月末

日苏之间在自5月~8月末发生诺门罕大战

1939年8月23日

8月德苏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平沼内阁倒台

1939年9月

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9月17日苏联入侵波兰。9月3日,英法向德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1940年1月

美国废除美日通商航海条约开始生效

1940年1月

米内光政内阁成立

1940年5月

德国对荷兰、比利时、法国发动闪电战

1940年6月

日本陆军“西原机关”进驻法属印支,监督阻止援华物质通过越南

1940年6月

日荷(印尼)谈判破裂

1940年7月

米内光政与陆军就三国同盟发生对立,陆军拒派陆相而倒阁

1940年7月

第二次近卫内阁成立,7月27日作出决定日本命运的《基本国策纲要》

1940年7月

美国国会通过“两洋舰队法”,建立太平洋舰队

1940年9月

德国特使斯塔曼访日,9月27日日本正式加入三国同盟(轴心国同盟)

1940年9月19日

御前会议对三国同盟条约(轴心国同盟)做出裁可

1940年9月

以切断援华渠道为名日本陆军进驻法属印支(越南)北部

1940年11月15日

根据《基本国策纲要》,海军启动“出师准备”的一级战备,并于次年4月完成开战75%的战备

1940年11月

里宾特洛甫与莫洛托夫在柏林举行会谈,苏联有条件接受四国同盟案,但最终谈判决裂

1940年12月19日

希特勒下达执行“巴巴罗萨”计划的命令

1941年3月

美英军事部门协商确定“霓虹5号”基本战略,以欧洲和大西洋为重点

1941年3月

松冈洋右访德意两国,并在回国途中的4月17日签订日苏中立条约

1941年4月14日

赫尔国务卿提出美日谈判四原则

1941年4月17日

野村大使发来非正式的《日美谅解案》

1941年5月12日

松冈洋右提出方案,强硬否定《日美谅解案》

1941年6月22日

美国正式提出美日谈判案(同一天,德苏开战)

1941年7月2日

御前会议决定“南进政策是国家最重要课题”,再次迈出决定日本命运的关键一步

1941年7月14日

第二次近卫内阁总辞职,7月18日第三次近卫内阁成立。原外相松冈洋右被排除出局。

1941年7月26日

美国对日本实施资产冻结和出口产品管制

1941年7月28日

日本陆军正式进驻法属印支南部

1941年8月1日

美国对日实施最严厉的全面禁运

1941年8月12日

美英首脑共同发布具有历史意义的《大西洋宪章》

1941年8月15日

日本海军启动第二期“出师准备”,即战争动员,预计10月中旬完成。

1941年8月30日

大本营通过陆海军对海军战争方案的讨论,决定了《帝国国策实施纲要》

1941年9月3日

大本营政府联络会议通过以上的《纲要》

1941年9月6日

御前会议裁可《纲要》,决定对美备战和谈判并行,谈判期限为10月中下旬

1941年10月18日

近卫内阁辞职,东条英机内阁成立

1941年11月5日

日本御前会议通过新国策,其内容实质与9月6日御前会议决议原则并无二致


日本海军正式下达开战命令,并于11月19日承认了山本五十六的袭击珍珠港方案

1941年11月上旬

日本联合舰队针对袭击珍珠港在鹿儿岛湾进行高强度空袭训练

1941年11月23日

日本联合舰队攻击部队在择捉岛单冠湾集结

1941年11月26日

美国赫尔国务卿向日本提出《赫尔备忘录》


日本联合舰队攻击部队从择捉岛单冠湾向夏威夷出发

1941年12月1日

御前会议裁决《对美英兰(荷兰)开战之件》

1941年12月8日凌晨

夏威夷时间7日AM7点左右,日本袭击珍珠港;在此前后,日本在马来半岛也展开了军事行动

 

相关文章:

老狼是也译文列表(2019年11月21日更新)

执迷不悟的日本军国主义就这样走上了不归路(上

日本失败战例分析——中途岛战役

点击阅读原文可阅读:日本失败战例分析——中途岛战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