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T颠覆传统教育:会提问题就不会被淘汰
风灵
Chat-GPT和最近的GPT-4火遍全球,人们在惊叹AI技术光速发展之余,最多的担忧就是人类的工作岗位会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自己的饭碗是不是还端得牢?
虽然我在之前的文章 AI时代,回看那些已消失的工作 里已经分析过了,人类不用担心被AI淘汰。技术发展淘汰的都是那些纯粹浪费人力的岗位,与此同时,新技术的应用会创造大量新的就业岗位,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而且,目前的GPT系列人工智能也没有那么神奇,并不能真正地思考,还常常会犯错误,参见ChatGPT哪有吹的那么神?
然而,尽管如此,人工智能的发展仍然为人类社会,特别是现代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以前让许多学生一筹莫展,或是绞尽脑汁才能勉强完成的那些难题,GPT瞬间就给出了完美的答案。这显然会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十分挫败。现实的问题是,应该怎样教育学生,才能让他们在GPT的时代立于不败之地呢?
那么,我们首先要回答,在GPT时代,什么样的人是不会被淘汰的?很简单,就是那个对GPT提问的人。
人工智能作为工具,没有自己的需求,也没有目标,再怎么进化,即使可以按照人类的要求或工程师的设计,运行一些提问的程序,那也只是一种响应。它不可能真正有问题意识,不会主动给自己确立目标,安排任务,并以问题来启动这样的进程。
有人可能认为,提问题再简单不过了,人人都可以提一大堆问题。其实绝非如此。当年牛顿坐在苹果树下,被苹果砸了脑袋,引发了他的问题:为什么苹果落向地面而不是飞向天空?这启发了他进一步研究,最终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古往今来,应该有许多人被落下来的苹果或别的什么东西砸到了脑袋,但为什么其他人就没有问出这样的问题呢?可见,提问题并不都很简单,也绝不是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提问能力。
在我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接触过的学生少说也有好几千人了。几乎每学期第一堂课上,我都会反复强调,希望他们多提问题,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回答老师的问题,因为提问比回答问题更重要。为了鼓励学生提问,在平时成绩上我会给主动提问的学生多打一些分,甚至超过了那些能很好地回答问题的学生。
然而,尽管如此,愿意主动提问的学生仍是寥寥无几凤毛麟角。而且,就算是回答问题往往也很为难,他们始终试图在教材上或手机上搜索到标准答案,少有例外。要他们用自己的理解或身边的例子来回答或讨论某个话题的话,学生总觉得很不安,缺乏信心。
这不能怪学生,因为这是中小学乃至大学许多课程的标准操作。老师提出的问题已经暗含了舍此无他的标准答案,学生的任务就是尽量找出标准答案来回答问题。自己的想法不重要,提出问题更没有必要,而且不相干的问题多了,还会让老师讨厌。
显然,这种教育方式是培养人工智能的方式,不是培养人的方式。接受了这种教育的人,扬短避长,在真正的人工智能面前,是字面意义上的“被秒杀”。做题家们一辈子刷的题,当不了GPT一秒钟接受的信息量。所以,比拼知识的存量和一般运用已经毫无出路。
而高质量的提问则可能意味着一种突破。是处于既有的知识之外。GPT不管多么强大,它也只能在既有的知识和数据里发挥,这是两个不同的领域,是GPT所不能取代的。
但是,要怎么样才能提出有价值有突破性的问题呢?
1. 问题可能源自于对一般人熟视无睹的现象产生了疑问。
前面苹果砸到牛顿的例子就是这种情况。现代经济学的发展也是如此,劳动价值论乍一看颇为符合一般的日常经验,如果没有人注意到钻石与水的悖论问题(或者黄金与铁的问题),可能就不会有边际革命了。
2. 问题也可能是对个性化需求的理解和关注。
工业革命以来,大规模生产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大部分都是标准的或者说是通用的产品和服务,人工智能也是如此,它们很难理解一些个性化的需求,因为这涉及到特定时空的知识。如哈耶克所说,这些知识是难以收集也即是难以被GPT运用的。
比如说你问GPT,怎样追一个女生,它提供的是四平八稳的通用答案,反复追问也很难有突破。但你想针对的是一个特定的女生,她有她的个性,不能完全适用通用的模板。如果你去咨询人类,不管是专业人士或朋友,他们很快就能发现你的问题所在,并据此制定一些个性化的方案。
其他的个性化服务比如法律咨询项目策划服装定制乃至婚礼主持等也是如此。有时候,潜在的消费者甚至不知道自己的需求,以前也没有人提供相关的服务,这就是柯兹纳所谓的“企业家机会”。发现并利用企业家机会需要有敏锐的问题意识,也需要懂人情世故,懂社会万象,掌握相当的默会知识。当然,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将极大地降低通用部分的成本,个性化服务的成本也会相应降低,从而产生更多的个性化需求。这方面该怎么开发,就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事了,GPT没法代替。
3. 问题的提出还可能是对现有的解释或方案不满意。
提出问题要能收到良好效果,必须对答案进行有效的评判。并在对给出的答案不满意时,采取进一步行动。
假设在牛顿的时代,也有互联网和GPT,他如果在搜索引擎上搜索,或是问GPT“苹果为什么会落下地面而不是飞向天空?”,毫无疑问,GPT会找出一些解释来回答,但那是在万有引力发现之前的解释。牛顿不会满足于这些解释(当时的牛顿应该也知道并且不满意相关的可能解释),才会继续进行研究,直到发现万有引力。
据我的经验,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普遍较差。他们往往只满足于找到一个现成的答案,至于答案是对是错,是好是坏,答案本身是否存在问题,那是老师的事,是书本之后参考答案的事,而不是他们的事。如果有好几种答案好几个说法放在面前,他们也欠缺对每种答案进行理性评估,找出最好的一种或是继续寻找更好的答案的能力。
GPT在这方面自然乏善可陈。归根结底,它不具有人的思维。评判既有答案的优劣,发现存在的问题,以求进一步改善或者突破现状,另寻蹊径(不管用什么技术手段辅助),正是人类不断得以进步的原因所在。
当然,发现问题的方式不止这些。但由这几种情况,我们已经可以看到,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需要相当高的综合素质,既要敏锐,又要理性,既要知识面广泛,社会经验丰富,又能脑洞大开。在现行教育制度下,被老师学生家长奉为圭臬的“衡水模式”“毛坦厂经验”之类,让学生除了刷题,对其他万事万物都视若无睹,麻木不仁(以免分散学生关注试题和分数的精力)。这对于培养学生与提问相关的能力,不但毫无益处,还会起到反作用,最后学生得不到机器人的能力,却有了胜似机器人的呆板。
至于该怎么样改变?我估计就算我列出若干建议,也是对那啥弹那啥,所以就省点笔墨省点脑细胞好了。毕竟,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而且GPT也不能帮我写这样的文章),首先要意识到情况的严重性,才能有改变的激励,以及改变的措施。
有人或许会说,提问题不需要太多的人,就算学生会提问题,也没有那么多岗位。这是一种错觉。人的欲望,人的需求是无限的,由此可能存在的待解决问题也是无限的,再多的人从事发现问题的工作在无限的可能问题面前也不会是多余的。长久以来,所谓“技术进步带来失业”的谬论正是没能理解这一点。
广告:奥派经济学双语阅读课程第三期《自由市场及其敌人》正在进行中,报名或咨询请联系微信号mefengling。
相关文章:
ChatGPT哪有吹的那么神?
AI时代,回看那些已消失的工作
人工智能为什么不能代替人类?
阅读原文:AI时代,回看那些已消失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