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哈耶克,为什么英文更好懂?

风灵之声 风灵 2023-11-02

风灵
得知我们将要举办阅读哈耶克的双语课程,有些朋友认为,读哈耶克的中文译本都读不懂,怎么能去读英文呢?这恰恰是种误解。学术类的书籍,英文通常都比中文好懂,对哈耶克的著作而言更是如此。
哈耶克的作品几乎都已经被翻译成了中文,但这些译著难读难懂,已成为广泛的共识,甚至以通俗易懂著称,销量高达百万份的《通往奴役之路》的中译本也是让人不知所以,不明觉厉。我个人前后读了好几遍,读得云里雾里,后来读了英文,才知道确实是较简单的普及性读物。
既然如此,读者肯定会说,那是翻译得不好,但真的不全是翻译的锅,而是多种因素的结果。
第一,哈耶克很多句子不便直译。
比如:We shall never prevent the abuse of power if we are not prepared to limit power in a way which occasionally may prevent its use for desirable purposes.
这句话如果直译的话,就是:“如果我们不打算以一种偶尔可能阻止权力用于理想目的的方式限制权力,我们就永远不会防止权力的滥用。”
翻译成这样,在语法和表达上都是正确的,但对于读者而言,就是那种每个中文字都认识,凑在一起不知所云的句子,让人深深地怀疑是中文有问题,还是自己有问题。如果要翻译成中文的话,最好意译,但译者又可能放飞自我,随意发挥,总之不容易把握。
但从英文角度看,这句话的含义是清晰易懂的,而且富有节奏和美感。
第二,哈耶克著作中常有嵌套多个从句的长句,翻译时容易出错。
比如:The economic freedom which is the prerequisite of any other freedom cannot be the freedom from economic care which the socialists promise us and which can be obtained only by relieving the individual at the same time of the necessity and of the power of choice: it must be the freedom of economic activity which, with the right of choice, inevitably also carries the risk and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at right.
这句话一共有4个定语从句。遇到定语从句时,翻译成中文通常需要转变原文的语序,转变句子成份(定语从句往往不能直接在中文里作为定语),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包含的内容也很多,每个词汇和短语都要恰当地体现在译文中,稍有疏忽,就可能发生错误。
而如果阅读英文的话,按照主干+从句的方式,这几个限定性定语从句都紧跟在先行词之后,很容易把握句子结构,进而掌握句子的含义。
类似的句子在哈耶克的书中比比皆是,一个句子包含七八个从句的也不少见,要正确转换为中文实在是相当具有挑战性。
第三,即使正确地将这些长难句都翻译成了中文,也很难保留原文的逻辑结构;要保留原文结构的话,就会成为看不懂的翻译风。
这在我读邓正来先生的哈耶克译著时感触尤深。如果把哈耶克原文找来对照,邓先生的译本纯粹的翻译错误不多,这体现了邓先生的英文造诣,但问题是他尽量照搬原文的结构,并不符合中文的阅读理解习惯。有时候我把一个句子翻来覆去读很多遍,也不能确定到底是在说什么。
后来我总结出,如果是用中文表达抽象的学术问题,超过2,30个汉字没有标点就会让读者产生困扰。中文的特点就是以结构简单的短句为主。我自己翻译时,就尽量把长句拆分成短句。但这样也并非没有问题,拆短了是容易读懂了,但中文没有(或虽有但不完善)时态语态从句冠词代词分词连词等语法,即使译者多加注意,句子之间的逻辑也往往需要读者自己去补充一些。如果读者不仔细思考其中逻辑,或者分析错误,就可能出现当时仿佛读懂了,但很容易遗忘,甚至读了后面就忘了前面。读完了一本书,大概知道一些内容,却不能真正地理解其核心思想,或是详略得当地做出总结。
如果读英语原文的话,这些看似复杂的语法就像是一个个路牌,指引读者前行。一路走来,不会担心会迷失方向,主干和支线也是明明白白,而不是陷入了千头万绪的迷宫。
第四,以上说的是翻译层面,另一个层面就是解读。不管国内国外,都有大批专家学者解读哈耶克,以帮助读者理解其思想。哈耶克英文著作的解读者,不管是柯兹纳、考德威尔、贝奇、霍维茨还是布德罗,都是尽量化繁为简,并补充必要的背景知识,让专业问题变得通俗易懂。比如布德罗的《哈耶克精要》,就是这方面的代表,短短几万字,深入浅出地浓缩了哈耶克思想精华,让人过目不忘。
相反,中文译著的解读者,虽然也多是专家学者,但国内似乎有一种风气,就是要尽量把哈耶克解读得深奥难懂,高深莫测,否则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水平。不看专家解读还好,越看越是糊涂。至于各种自媒体上关于哈耶克的文章,基本都是你抄我,我抄你,真正读过读懂哈耶克的少之又少,多是随便在网上搜罗几段拼凑成文,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所以,即使要求教于名家解读哈耶克,最好也是求教于英文的解读版本。
第五,从以上分析还可以发现另一个重大的问题。先不说译者水平,要翻译好哈耶克的著作,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字斟句酌,反复多遍。在译者价值很难得到承认,翻译报酬极低的情况下,对译者提出过高要求也是不现实的。而直接阅读哈耶克的英文著作,更为省时省力,且不受制于人。
总之,如果阅读哈耶克的中译本,语言可能没有问题,但对内容的把握会有相当大的问题,甚至难以克服;如果阅读哈耶克的英文版,语言可能有问题,但只要语言能过关,对内容的把握将没有问题,而语言总是能够练好的。
具体而言,读哈耶克的英文版,最重要的就是正确的句子结构分析。英文有个好处,就是不管句子有多么复杂,总能够一步步抽丝剥茧分析清楚,理解其含义,而这其实只要掌握高中语法就可以做到。熟练运用后,阅读的质量和速度就会迅速提高。但一般读者最大的问题是根深蒂固的中文阅读习惯,总是指望从头到尾逐字扫描一遍就能读懂,而不愿意练习句子分析的基本功。于是,一看到长难句就晕头转向,知难而退,长期没有实质性进步。
其次就是要重视段落和章节的内容总结,理清上下文逻辑关系。英文著作(不限于哈耶克)的逻辑性通常都很强,每句每段每章,都有主线脉络一以贯之,服务于全书的中心论点。把握好逻辑线,就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当然,要练好英文阅读,也绝非一日之功,但语言说到底都是熟练度问题,熟能生巧,功不唐捐。
最后,想要读懂哈耶克,想要提高英文阅读能力的朋友,欢迎加入我们的经济学双语阅读课程。本期精读的是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读者文摘版)和“为什么我不是一个保守主义者”。内容精彩,不可错过!11月5日开课,腾讯会议上课,提供录播。报名费仅199元,在校学生(含研究生)半价100元!

详情可见:一起学哈耶克——经济学双语阅读课程第五期报名

报名可搜索风灵的微信号mefengling,或点击下面的二维码加好友。

欢迎关注干货满满的风灵公众号: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