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乡愁】礼耕义种的农本之乡
编者按:
浦江镇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地域特色鲜明。自古以来,这里的传统文化生态空间较为独特。因地处黄浦江东岸,水利发达,既出行交际便捷,又远离城市喧嚣,乐得逍遥安逸。乡人大多生性朴实,注重仁义,崇德向善,好学明理,心灵手巧,能歌善说,不忌泥土味。乡村住宅地往往有河圈护村,石桥通行,树木成林,生态和谐。一代又一代“浦江人”在此耕读传家,智创生活,逢熟吃熟,自得其乐。
浦江的历史文化资源既具有江南文化的底蕴,又有海派乡土的特色,具有较高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那些历尽沧桑或历久弥新的历史文化遗存,都是乡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深深的“乡愁”。
本期,小编带大家了解礼耕义种的农本之乡。
农家住宅
绿篱圈
本地农家住宅一般前有池塘,后有竹园,屋前场地,旁辟菜园,场上大多掘有一口井。场地和菜园不论大小均用绿篱植物(一般是冬青或枝杨)围成圈,形成自家的小天地。枝杨叶如柳而阔, 四月有花,栽在宅前二三年即可编扎成篱,人称“枝杨圈”。
有的人家的宅前拥有数株梅树数株桃,有的简单地设有丝瓜棚,显示与众不同的个性。
绞圈房
本地农家住宅砖木结构,小瓦平房,大多绞圈而建, 围圈而居, 因此得名绞圈房子,大户人家住宅群称作“一绞圈”。乡人保持祖传习惯,讲究坐北朝南,中轴对称,空间紧凑,粉墙黛瓦,色彩清淡,传统屋脊,两端护墙,内院方正,进出方便。
五开间绞圈房子居中为墙门间,左右各连着次间,次间两边又各连着梢间(也叫落叶)。大多建有前后两埭(即两进)房屋,后埭房屋略高于前埭, 取“后发”之意。前后埭之间为天井, 俗称“庭心”。两侧为厢房,称“龙腰”。后埭正屋为客堂间。进深度以立柱或桁条计算,常有五柱、七柱、九柱, 俗称“五路头、七路头、九路头”,柱与柱之间间距一般为一米左右。房屋宽度以椽子间距计算,俗称“豁”,均为单数,有十一豁至二十五豁不等。大户人家后面还有花园或菜园,四周设高高的围墙,墙内空地称“岛馆”,内植花木。
马头墙,观音兜
本地农家住宅的外观,四面出檐的称“四落撑”,前后出檐两侧山墙的分硬山、歇山式。墙面用白石灰粉刷,考究的人家墙外侧围有竹篱保护。
农家聚族而居,建筑密度较大,互有干拢,也不利防火。为了与相邻住宅隔开,重点加厚横向外墙,一般称为山墙。考究的人家会把山墙建得高出屋面与屋顶,墙顶部分有的形状酷似马头,人称“马头墙”,而且高低错落,有两叠式、三叠式,具有动态的美感。有的把顶端做成漂亮的圆弧状,犹如观音像兜的头巾,颇具风韵,人称“观音兜”山墙。
哺鸡头、翘牛角
农家住宅的屋面铺瓦板、盖小瓦,铺得厚薄由实力而定。屋脊多刺毛脊,少数滚筒脊,上置有禳物,两端用石灰堆成鳌鱼状雕塑造型,或将窑烧的“吻兽”构件安在座头上,普通平房多用回纹脊,厅堂多用形似金鸡的哺鸡脊,俗称“哺鸡头”;有的形似水牛角,俗称“翘牛角”,体现对耕牛的礼赞。屋角的檐部向上翘起,形似燕尾,人称“飞檐翘角”。
矮闼门,花格窗
门和窗,是住宅主人的脸面,江南民居流行“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本地农家住宅的门窗不显豪华,但也有不少讲究,尽力将乡村装点得具有自己的气质。
住宅正门入口,因人而宜,各具个性。有的人家的正门为六扇木排门,并在排门上部设镂空花窗,内镶有“福、寿、富、贵”等字纹样,手法巧妙,引人注目。
有的人家讲究实用,屋门前加装一个短闼门,既通风又设防。也有的人家装置“一门一窗闼”。
在还没有玻璃的时代,乡人就地取材,用磨平的牡蛎壳制成“蛎壳窗”。
屋外围墙上的漏窗用青瓦拼成,拼花图案丰富。有的人家将天井内青砖地坪镶嵌出吉祥图案,颇具气派。
仪门头
乡村大户人家的绞圈房子都有仪门楼,设在大门内的第二重门,俗称“仪门头”。
仪门一般高达三至五米,上置飞檐翘角,显示身价。门楣嵌有四字砖刻吉祥语,四周配有砖雕的戏文故事、吉祥图案。走过此仪门,进入天井,面对正厅。
农家三合院住宅的仪门,设在正南面,当作正门,规格视主人的身份地位而定。仪门两侧延伸为围墙。本地此类仪门较多,例如奚氏宁俭堂的仪门。
客堂间
农家住宅正屋大多延续传统习俗,供礼仪之用,称作“堂”,俗称“客堂间”,两旁称东房、西房。客堂间内一般都挂有祖传匾额和祖辈画像。
二进住宅,前客堂称墙门间,迎客之用,后客堂是全家聚会和待客的重要场所。
竹戗篱
大户人家在住宅外墙用竹子围成贴墙篱笆,人称“竹戗篱”。竹片密排交织,十分壮观,而且防盗性能良好,又具有透气性,护墙有实效。
水桥头
农家住宅前大多有池塘,这是乡人日常生活必不可缺的舞台。宅前精心修筑的“水桥头”,是妇女们最钟爱的地方。夏季里,这里更是农家孩子们嬉水的乐园。
稻草棚
乡间部分贫困农民无力建造瓦屋,居住在稻草棚内。一般为“单墙半壁”房,砖墙只砌半截高,上半截则用稻草编作帘,遮风挡雨。有的用毛竹作椽梁,不用底瓦,直接盖瓦片,称“冷盖瓦”。
新楼房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乡村造房多单埭,硬山式,卧室开玻璃窗户,用石灰粉刷墙壁。60 年代后期,造房改用砖墙不用木帖,讲究高爽、采光、通风。
70 年代后期起,大多建造二层新楼,砖木、钢筋、水泥结构,式样有小青瓦硬山、小青瓦硬山配厢房和红平瓦洋房三种。一般二上二下(上下各两间),建筑面积一百余平方米,楼旁或前后有小间,作厨房柴间。二楼均有阳台,阳台外墙或汰石子,或贴马赛克;有的用色粉绘菱形、圆形等几何图案或鹤、熊猫等作为装饰。楼室内平顶粉刷,油漆墙壁,装壁灯,糊墙纸,装护壁板,铺地板,安装抽水马桶、浴缸等卫生设备。有的楼外砌叠围墙,墙内植树栽花,自成院落。
80 年代起,按照“因地制宜、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调地、分步实施”的原则,逐步推进农民新村建设。
▲ 乡村新楼房
礼耕义种
▲ 农闲时节手不闲
自古以来,乡人深信“礼耕义种,必有丰年”,坚持以农为本,以和为贵,以德为荣,以礼为重,不断改善乡风,建立公序良俗,乐耕勤织,守望相助。人们深信“只有懒人无懒田”,坚持“宁求土地不求人”。主动因地制宜,不违农时,大力兴修水利,尽力防灾,形成自己的农耕文化。乡人深信“老古话”:“箱里金,吃得完;手里经,吃不完。”在农闲时,他们依然“手脚闲不住”,善于利用自然资源扩展家庭副业,改善生活质量。这里的妇女心灵手巧,从小就学会纺纱、织布、刺绣、织带等技艺。这里的男子尤其喜欢钻研竹、木、泥工等技艺,时常就地取材,自己动手,制作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扩建住宅。他们还大多擅长捉鱼摸蟹,涌现了不少高手。
▲ 2021 年秋收时节
下一期的《浦江乡愁》将带您了解浦江逢熟吃熟的乐观心态与浦江本地特产。
作者:张乃清
编辑:李芯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