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舆论为什么总跑到事实的前面?(舆情应对)

2017-01-04 公选王遴选网

点击上方“公选王遴选网”加关注

遴选备考更进一步



导读

每有事件发生,人们总有在第一时间获知真相的冲动,如果权威信息无法及时占领舆论的制高点,就容易给小道消息提供空间……


一位基层工作同志谈及一次舆情应对的经历:事情发生后,我们关注到媒体报道铺天盖地、社会舆情来势汹汹,并且着手制定舆情应对方案和对外发布口径。可是为了获取基本的口径素材,和有关职能部门磨破了嘴皮;为了决定以什么名义、什么形式对外发布,单位内部反复讨论;终于把舆情应对方案报送领导了,领导说还要征求更大领导的意见……最终的结局是,一边是舆论的口诛笔伐,另一边却是官方保持缄默,当地政府公信力遭受严重影响。

事情真的很恶劣、很糟糕吗?当地党委政府叫屈,实际情况并没有媒体报道的那么夸张和糟糕。舆论跑到了事实前面,个中问题值得反省。舆情应对是遴选考试的一个热点话题,这个问题值得大家学习并掌握如何作答。

舆论之所以会跑到事实的前面,一个重要原因是怕担责。因为怕担责,一些地方政府和干部宁可少说话、晚说话也不敢说错话。另外还与工作机制有关。很多问题的解决不能仅靠某个部门单打独斗,一场舆论事件的应对也往往需要多层级、多部门形成合力。哪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影响工作进度进而影响发声效率和效果。

舆论关乎人心向背。过往实践反复证明,每有事件发生,人们总有在第一时间获知真相的冲动,如果权威信息无法及时占领舆论的制高点,就容易给小道消息提供空间。一旦人们关于事件的印象固化,官方再怎么发声表态,都会被“有色眼镜”推敲,再怎么依法处置相关人员,重新赢得社会信任也是一件很难的事。因此,着力提升与社会沟通的能力是当前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如今,大多数地方党委政府都设置了新闻发言人、官方微博微信等,但它与群众的距离究竟有多近,仍然有待于实践的检验。有在基层工作的同志反映,基层一般都建立了新闻宣传、政务公开体系,平时也一直围绕中心工作、便民服务等发布信息,但如果一旦出现重大舆情事件,还是心里没底。这说明,不仅要懂得在常态化宣传报道上如何发声,还要进一步加强培训学习,完善工作机制,针对群众关注的突发事件、热点问题,做到敢于发声、善于发声。

应对舆论一条最根本、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及时、客观、准确地描述事实真相,把问题说清,把原因说透,把责任说到位。社会舆论存有误解的,要及时澄清;自身确实存在问题的,也不能遮掩捂瞒。正视舆论、科学应对,这既是对广大群众负责的应有态度,也是公共事务治理特别是应急处置能力的良好展示,它的收获远远要比不作为、被动发声带来的影响多得多。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