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 | 助推脱贫攻坚,云南特色小镇助力乡村振兴
丘北·普者黑水乡小镇内点缀着仙人洞村、普者黑村和白脸山3个自然村,这里虽然拥有独一无二的喀斯特山水田园风光,但依靠种地为生的村民们曾一直生活贫困,交通不便的仙人洞村更是被称为“口袋村”,全村196户人家长年人均收入不足500元。特色小镇创建以来,水乡小镇以基础设施提升、民族文化挖掘、特色民居建设等项目为突破,实现了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之前的“口袋村”逐渐变成了令人羡慕的“富裕村”。2021年6月,景区顺利晋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仙人洞村人均收入已经超过5万元。
云南特色小镇的创建,加快推进当地基础设施条件改善和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小镇周边特色产业得到发展壮大,人才聚集效应得以显现,成为提升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助推打赢脱贫攻坚战、持续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助推脱贫攻坚走上“快车道”
大山中的弥勒可邑小镇仿佛是一个世外桃源,宁静的山村、古朴的民风、好客的村民,吸引游人纷至沓来。
小镇在建设中,邀请省内外知名民族文化专家对可邑村独特的彝族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和研究,运用民居墙体、陈列室、3D多媒体、演艺等多种展现形式,并加大与知名旅游企业的合作力度,将当地彝族阿细文化传播到全世界。
如今的可邑村内有定点的美食餐厅、定时的民族歌舞表演,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使得可邑从原来的贫困小山村,发展成为实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成功典范,实现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万元,辐射带动72户225名贫困人口增收致富。
△ 可邑小镇阿细跳月表演
在农文旅融合发展路径下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小镇,助推脱贫攻坚走上“快车道”。
腾冲银杏小镇位于腾冲市固东镇江东村,因保存有树龄百年以上的古银杏1000余株而声名远扬。依托丰富的千年古银杏林,腾冲银杏小镇联动区域内山地峡谷、乡村田园、火山奇观、民俗文化、传统非遗、手工技艺等独特自然人文资源,以乡村旅游为主导,重塑景区旅游核心,完成小镇改造提升。2020年,银杏小镇接待体验游客45万人次,旅游游览、接待及体验收入达6400万元,带动本村及周边村民就业2000余人,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10万元,带动了全镇423户1671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249元。
“特色小镇创建发展壮大了当地的产业,吸纳周边村落劳动力就近就业,发挥出强大的脱贫带动功能。”省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
农特产品展销新平台
特色小镇凸显旅游聚客功能,成为展销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的新窗口和新路径,助力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
宁洱那柯里在历史上是茶马古道驿站。特色小镇创建后,构建“一镇带多业”的产业发展体系,镇上建起土特产街,发展庭院经济,当地特色产品以小镇为窗口“发酵升温”。“这样的作品大概一个月可以完成,一次可以出30份成品。”在那柯里绝版木刻教学基地,村民赵进华正专心描绘着绝版木刻画的底稿。靠着学习制作绝版木刻画,赵进华现在一幅作品可卖300元左右,实现了自给自足。
△ 那柯里茶马古道小镇
小镇旅游带旺特色餐饮、民族手工艺品以及草莓、葡萄生态采摘园等的人气,联动周边村寨的农业产业发展,吸引了成都德商集团、云南齐家投资有限公司投资13.61亿元,兴建那柯里乡愁国际旅游度假区。生态优势、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转化,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377户1281人全部脱贫,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457元增加到10431元,呈现出“产业兴,乡村兴”的景象。
在元阳哈尼小镇,“土司红米”、“梯田印象”、“阿波红尼”等梯田红米品牌,鸭蛋、鱼、茶等梯田系列特色农产品随小镇旅游热销四方。当地借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IP,借助“热门主播+跨界主播”、“小镇大赏”网络直播等联合造势带货,将绿色生态产品推销到全国各地。2020年,在元阳县4个电商销售平台上,梯田红米销售额达560余万元,累计帮扶贫困户6000户,为增加当地经济收入赋能。
产业人才孵化基地
特色小镇的产业吸附能力成为乡村人才培养的摇篮。
建水西庄紫陶小镇位于紫陶之都建水县,小镇创建以龙窑生态城、碗窑村、紫陶文化创意园为核心,注重紫陶与茶、烟草、园艺等行业结合嫁接,逐步多元化发展壮大紫陶产业,并辐射带动西庄传统村落,形成“紫陶文创+田园度假+观光体验”的复合产业。2020年,建水紫陶生产销售总产值达35亿元,紫陶电商销售额达6450万元,带动紫陶产业就业4万人,有115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到园区紫陶企业务工。“除紫陶的销售店外,我们还开设了紫陶主题酒店,以及专门让游客参观、体验紫陶文化的工作室,一站式体验增加了游客的好感度,促进紫陶销量提升。”云南昌泰建水紫陶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立华将紫陶工作室放进紫陶小镇,以期延伸紫陶产业链。
建水县通过制定培养规划、确立主体作用、建立人才平台、创新培养方式4项举措打造紫陶人才,培育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云南省工艺大师”34名,高级、中级、助理工艺美术师312名。
随着特色小镇的创建,大理双廊加速从观光旅游产品向以“文化艺术”为主导的度假旅游产品转型升级,当地打造“游客”、“老板”、“艺术家”三上山,“劳动力”、“农产品”、“艺术品”三下山的发展模式,依托主体乡村公路,形成树状交通网,加大伙山步道、木香坪营地、沿途观景平台的建设,吸引游客上山,向深山区、贫困户集中区域活动,体验乡村旅游,使山区群众不出家门就参与到旅游市场。
在游客上山的同时,双廊镇坚持把转移就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重要引擎,积极推进旅游行业服务标准化,强化从业人员的扶贫就业培训,将培训与发展产业、文化传承等结合起来,培养一批导游、烹饪、乡村旅游经营户、旅游手工制作人等实用人才。全国第一个少数民族农民画社在双廊小镇成立,带领本地白族老人学习绘画,白族老人将自己对苍洱山水的热爱展现在绘画之中,通过外出办展览销售画作,衍生出了画册、丝巾等系列文化产品并出售。
“小镇的发展运营需要人才支撑,发挥特色小镇的载体功能,强健其产业吸附能力对于吸引人才的作用,是小镇能够实现可持续运营的关键。”北京联合大学在线旅游研究中心主任杨彦锋说。
美丽宜居新样本
特色小镇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助推器。云南省将特色小镇的创建与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通过基础设施提升和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等工程,使特色小镇及周边农村成为美丽宜居样本,群众生活更加接近城市水平。
清晨的寻甸凤龙湾小镇静谧清丽,不时发出水鸟的鸣叫,小镇逐渐成为省内外游客旅游度假的网红打卡地。这里探索“一镇带三村”联动融合发展模式,由经济带动发展为全面的“生活圈”带动,坚持“共建、共创、共治、共享”理念,从“村庄、产业、旅游”对辖区的3个村落进行规划,“生态、生活、生产”三生融合,使村落整体有机融入小镇。在小镇会客厅,设有“15分钟生活圈服务中心”——社区综合服务站,有效实现了“镇—村—居民点”3级层次生活服务与管理,使小镇在形态完善、风貌建设、产业植入(成立合作社)、生活环境改善、社区治理等方面前进了一大步。
凤龙湾小镇附近村民有6种渠道获得收入,包括合作社收益分配、到企工作工资收入、土地房屋出租收益、家庭农场/牧场收益、客栈/农家乐收益、各类产品销售收益等。截至目前,小镇支付土地流转费2800余万元,年均用工超16万人次,带动2000余人脱贫致富。
△ 寻甸凤龙湾小镇
“下一步,我省将继续把特色小镇建设放在云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大格局中谋划,通过特色小镇创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推动现代经济体系深入农村、促进农村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引领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多措并举发挥特色小镇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省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
来源 云南日报
编辑 童文文
本期责编 张灵洁 邱忠文
审核 马波 刘丽
推荐 | 秋游云南哪里去,特色小镇等你来(上)
聚焦 | 智慧赋能,小镇大美
聚焦 | 云南特色小镇点亮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
各位小伙伴,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微信公众号的投稿邮箱已经开通,欢迎各位读者朋友们积极来稿。
投稿邮箱:yunnanwlt@163.com
更多云南文旅发布,请扫码关注我们的发布矩阵
一部手机游云南
文化云南云
服务号
昆明文旅
保山文旅
微丽江
昭通文旅
大理文旅
红河文旅
文山文旅
德宏文旅
恒春临沧
玉溪文旅
微游怒江
普洱文旅资讯
红火楚雄
文旅资讯
西双版纳
掌上文旅
世界De
香格里拉
曲靖市
文化和旅游局
云南省
图书馆
博物馆
云南省
美术馆
四季论坛
云南省
京剧院
云南省
公共文化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