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ALB对话房地产行业总法:应对监管,也要辅助创新
房地产行业向来是中国政府的监管重点,在后疫情时代,监管者愈发强调房地产管控,以预防系统性经济及金融风险。在频繁变化的监管下,房地产企业总法如何带领团队支持业务合规?后疫情时代,房产企业纷纷思考优化经营模式,甚至开辟新业务条线,总法又如何参与决策,并带领团队提供支持?
受访总法 AN INTERVIEW WITH
*按机构英文名首字母排序
杨小兰
龙光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风险控制室总经理
董 樑
融信集团
助理总裁兼法务管理中心总经理
汪怡群
阳光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总法律顾问
Q
过去一年房地产领域监管变化频繁,哪些法规政策对您所在企业产生了重要影响?您如何带领团队在监管频繁变化的环境下保障企业合规?
两集中供地则改变了传统的供地方式,首先在前期的集中投标阶段,对企业的资金池有了比较高的要求,并且进一步削薄了企业利润。此外,集中招投标将导致未来的集中销售和交付,因此房企在销售阶段又会有一轮竞争,会进一步压缩利润。
第二是今年以来国家严查消费贷,包括最近正在修订《反洗钱法》,未来肯定会影响房屋购买力。监管政策降低了很多客户用杠杆方式购房的可能性。《反洗钱法》的修订则增加了房地产企业和租售业务企业的反洗钱审查义务,相关义务的主体原本是金融机构,但现在实体行业在销售、客户筛选过程中也将承担谨慎义务。
面对新政策新法规的挑战,龙光坚持以合规为底线。在组织架构上,龙光在风险控制室下设了风控和法务两个部门,风控控制室的职责包括:首先,要负责解读新政策新法规的内容,同时要把和自身业务相关的地方做出解析;其次,就新政策新法规的规定,要尽快与业务部门积极展开讨论,做出改进优化业务措施的相关建议。例如为应对“三条红线”,我们和业务、资金部门对接讨论:如何继续推进业务,又保持在红线规定范围内操作?并就业务合规提出建议。关于消费贷和反洗钱,我们也给销售部门提出了分析意见和改进建议。
在监管不断变化的环境下保障企业合规,首先要第一时间联络权威培训方、组织大家学习新政策;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能够厘清中央监管的脉络思路,对政策深入理解,尤其对未来的执法口径进行展望。例如有些业务可能当下不违法,或处于模糊地带,但如果能够前置考虑到某些业务持续操作的后果,会有不同的评判。
“未来的合规”——这是近几年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今天合规不代表明天继续合规,所以我们需要更具前瞻性的思考,预判行业监管措施的走向和落地方式,从而对企业业务未来的合规状况做出超前的判断和准备。这样的判断部分来自于对政策法规的理解,部分来自于以往的实践经验。
Q
严格监管环境及疫情影响下,房地产企业纷纷思考优化现有经营模式、开辟新的业务条线。作为总法,您如何参与决策,并带领团队支持上述变化?
在新业务方面,首先,在新业务决策阶段,风险控制室会参与战略决策,主要从政策合规性、市场风险性,以及新业务运营、经营、盈利模式等多个维度提供具体风控意见,供管理者决策。
其次,对于公司已经决定开展的新业务条线,我们风控部门会帮助新业务板块梳理清楚业务风险;建立制度、流程、体系的风控模型。法务团队则会尽快帮助新业务落实标准合同模板——包括业务采购合同、招投标合同、收并购标准合同等;同时加强对新业务的法务力量的引进及培训,包括在集团律师库中增补和新业务经验相关的外聘律师,以及增加熟悉新业务条线的风控、法务人员。
具体到对总法律顾问和法务团队的要求,第一,对于基础性特色业务,我们会投入重兵研究,例如融信现在发挥头部企业优势,和区域性房地产企业展开了战略合作,法务在其中投入了非常大研究精力。例如在有些合作中超比例投入的情况下,如何确保资金能够安全收回,以及股东双方权利义务(尤其是利润分配等)的不对等约定能否经受民法典、公司法,甚至审判实践的检验,也展开了研究。
法务不是单纯的风控部门,也要参与管理决策。当企业考虑进入新产业时,我们不仅要协助考察理念的超前性,也要关注是否具备实践基础,对于缺乏实践的板块会提出审慎建议,充分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此外,疫情也促使房企拓展线上销售模式等。我们对于未来不确定大事件的准备也更充分了,例如疫情下很多企业无法展开线下销售,甚至一度有企业面临现金流断裂困境。融信也在思考:如果未来再有这样的大事件,我们怎么活下去,而且能活得好?
在严峻的形势之下,无论是新的业务模式还是新的赛道,在法务给出意见之前,我都要求团队快速掌握商务逻辑和法律规定,同时以底线思维来研判法律风险:即可能会出什么问题、公司业务部门或者法务的能力能否处理、出现最坏情况的概率,以及最后的结果公司能否接受。这对法务的预判和解决问题能力都提出了很高要求。
法务作为公司的一分子,对于公司的生存和发展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首先应该帮助公司尽量地放开手脚去干,让业务部门去冲业绩,法务顾好后方;但在需要踩刹车的关键问题上,法务也要坚决,同时保障这个“刹车”能够让业务部门信服、接受。
Q
过去一年,您如何借助新的科技工具和运营方法优化法务团队工作?
在内部风控法务工具的开发过程中,我们需要从两方面进行配合:第一是提出明确需求,包括系统开发的目的、法务对管控工具实现效果的想象;第二,风控系统的搭建需要设置好关键节点,法务和风控同事要积极发表意见,这样系统建起来才好用。
此外我们也在使用一些外部工具,例如威科先行的数据库等。
在法律科技工具方面,我们还是考虑以采购方式引进。目前我最感兴趣的是风险管控工具,例如有些保险公司,可以对公司保单风险进行一网通览。我们也希望通过这种技术,在第一时间知晓集团内部哪个合同或哪个事件出现了风险。
案件管理系统方面,我们实现了动态管理,案件一旦上报,系统即自动生成案件信息,诉讼材料用印、诉讼目标设置、调解方案审批、案件结果上报等都直接与案件关联,一目了然掌握案件进展,方便查询文件文书,同时关联案件和律师评价,如果流程报审超时,系统也会自动提示。
法人公司系统方面,我们可以实现批量报审,树状查询等功能,同时法务系统数据作为公司主数据来源,确保风控落位以及法务系统数据的准确性。现在我们还从公司别的业务系统模块获取数据,提供风控预警。
这些信息化手段使法务可以腾出更多精力在制定规则、标准本身,同时也使法务能够获取更多信息,更多地理解业务逻辑,统筹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Q
当下您最需要外部律师提供哪些领域协助?对于外部律师继续优化房地产领域服务,您有哪些建议?
龙光选律师的大原则是看团队,而不是看律所规模的大小。我觉得律所的大小可能只代表管理水平,但律师的强弱体现在专业度、服务态度和敬业度上。例如在诉讼领域,我们越来越觉得律师的专业度比资源更重要,包括案例检索、类同案件的推演、对法律和事实问题的理解等能力。在交易律师方面,我们接触到一些律师对于当下的交易模式和销售模式会提供新的建议,这也是我原来没有想到的。
与此同时,有很多我们非常渴望探索的新业务,如果律师能走在行业前面,帮企业事先想透新问题,我们依旧愿意购买他们的研究成果。
举一个简单例子,现在房地产集中土拍不但竞房价,还竞自持物业。自持物业怎样变现?传统是通过转让项目公司来变现,现在也可以通过将它转变为金融产品变现。通常来说,自持物业能卖到商品住宅的七成就算实现了目标,但如果通过金融产品,把它包装为基金或者REITS等从而实现更高估价,具有这种能力的合作伙伴是我们十分期待的。而且我们对于新政策反馈速度的要求也愈发严格,如果律所能为我们快速提供让企业走在行业前列的引领性解决方案,我们依旧愿意付出相应对价。
需求始终存在,但需求的内容会发生变化。我们会更换一部分老合作伙伴,替代以更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新伙伴。
其二,一些重大疑难的法律问题,法务拿不准,需要外部律师给予专业意见。我们会找库内专注于该细分领域的律师团队,这类服务对于专业的要求极高,必须能够说服法务,并能解决问题,实务经验非常丰富的律师才能胜任。其三,一些重要的诉讼案件,需要律师沟通协调。我们会找当地专注于诉讼的律师团队。
所以,我们内部对于律师团队有比较明确的定位,哪些团队从事什么类型的服务,都有方向性的限制;反过来,律师为企业提供服务,也应该明确自身定位。团队成员是什么背景,擅长提供什么服务,应该有所取舍,有所专长。
Q
未来12个月您带领团队的工作重点有哪些?您如何制定团队下一步的发展或人才策略?
对我自己来讲,还是要进一步完善团队架构,提升人员管理和人均效能。我们会考虑增加一定的人员,但考虑到人均效能,增加的人数还是比较有限。龙光目前已建立较为完善的内部人才培训机制,我们会通过内部的培训培养,培养出更多适合的法务风控人才,来强化团队的实力,为企业服务。
未来有几类人才会受到行业青睐。一类是有金融或互联网思维的物业总法。现在房地产公司基本会把关联的物业公司打造上市,但重要的是上市后如何做好运营。这要求物业法务拥有前瞻性的互联网思维,能够和资本市场接轨。这样的人才目前比较稀缺。
第二,我们希望法务成为复合度越来越高的人才。以前法务只要有一技之长,就能在地产公司安生,现在则需要精通多样武艺,且能把不同能力结合在一起。例如收并购法务,不但要有收并购能力,还要有金融思维,在收并购的同时需要对融资问题做出基本考虑,同时也要有税务筹划理念,诉讼能力也不能太弱……法务复合度越高、越能独挡一面,其含金量就越高。
但是由于大量法规政策的变化,以及结合近期和信息部同事进行的交流,接下来我们会和信息部的同事们一起,拉通各个部门,逐个梳理业务逻辑,从信息系统切入,争取在一到两年内合力完成风控系统的建设。目前,我们集团的法务已经就条线进行了分工,分头开始开展工作了。
另外,我们内部的管理,前期已经实现了各单项考核的试点,计划在今年底明年初,完成法务考核体系化工作,解决法务工作业绩难以量化和考核的问题,考核结果将和各区域法务负责人的绩效,以及各区域法务团队的奖金池挂钩,既能够使团队业绩更可视化,使得其他部门同事和公司领导也能很容易地了解法务工作质量,也能够更好地激发团队的积极性,创造良性互动的氛围。
**本文同时刊登在《亚洲法律杂志》中国版7月刊中,请点击此处,查看7月刊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