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师大教授肖川:直抵内心的言说 | 「生命朗读者:张淑荣」

肖川 生命教育网 2021-12-24

用声音唤醒每一个灵魂

生命朗读者·第四季——教育名著诵读

点击音频即可收听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生命朗读者第四季第1期均节选自

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篇名及作者:《教育的力量》肖川

生命朗读:张淑荣



   1        


您手中的这本小册子所收录的,是我近年来创作的教育随笔。教育随笔,作为一种教育思想的表达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的厚爱与青睐。原因恐怕就在于教育随笔自身的内在质素。在我看来,教育随笔,得其真味的也许就在一个“随”字——随和,随意,随缘。

随笔,没有居高临下的霸气,没有正襟危坐的俨然,没有煞有介事的虚假,没有耳提面命的烦闷。像朋友之间的抵膝而谈,不求全面,不求“客观”,不求严谨,甚至也不求立论的“公允”、命题的“科学”;只求遣一己之意趣,痛快淋漓地嬉笑怒骂。它不奢望成为重大决策的依据,也不企望成为学术积累的文献。它表达一种情怀,一种趣味,一种心境,一种追求。文章本由心而生。也许,表达所产生的快乐是人们写作的真正动力,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

不急不躁,不温不火,漫不经心,亲切自然,这大概就是随笔的品性。它可能非常的温情,非常的纤细,非常的文质彬彬,非常的布努乔亚,因而就可能异常的隽永,异常的精致,异常的耐人寻味。尽管我还做得很不好。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吧,也算一种追求。毕竟,附庸,而后风雅。


   2        


随笔不是投枪,不是匕首,不是檄文,也不是战斗的号角。它不是为了晋升职称而炮制的论文,也不是为了课题交差而拼凑的“成果”。它是有感而发、不吐不快的大实话。它力图用感性的文字表达理性的思考,用诗意的语言描绘多彩的教育世界。

法国的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a)就十分反感一种偏见:人们自然而然认为,严肃或深刻就必然是乏味的,令人生厌的。他与艺术家哈克达成共识:文化活动中最重要的是趣味,人们应当从中得到乐趣。如果作品本身没有趣味,不能使人得到乐趣,人们就会到别处去寻找乐趣。人们阅读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一定包括怡情。

其实,早在一百多年前,英国批评家哈兹利特就曾指出:“以亲切的风格写作,不是容易的事。许多的人误以为亲切的风格即是通俗的风格,写文章而不矫揉造作即是随随便便的信笔所至。相反的,我所谓的亲切的风格,最需要准确性,也可以说最需要纯洁的表现。不但要排斥一切无意义的铺张,而且也要芟除一切庸俗的术语,松懈的、无关的、信笔拈来的词句。不是首先想到一个字便写下来,而是要选用大家常用的最好的一个字;不是任意的把字组合起来,而是要使用语文中之真正的惯用的语法。”随笔是亲切的,却并不随便。在轻盈、轻巧之中,它透着一种内在的严肃与庄重。


   3        


在一些大手笔的学者看来,随笔这东西不过是些小打小闹的玩意,成不了气候。而我一向固执地认为,能写好小文章的人,一定能写好大文章;能写好大文章的人,却不见得也能写好小文章。这大概就因为,小文章如同小楷,稍有纰漏,就会一览无遗;而大文章如同狂草,只要整体布局得当,有些小毛病,也不大要紧;小文章得讲究遣词造句,讲究起承转合,讲究情趣、理趣和文趣,而大文章不大需要讲究这些。当然,这两者不太好比,毕竟建造大型建筑物要比雕琢盆景更费时、更费力,也更费材料。比较正确的态度就是:“各美其美,多元共存。”在学术的百花园中,多一种品种,又有什么不好呢?

试想一下,广大教师对于教育的理论兴趣是如何产生的?在我看来,只有当理论的光芒照亮黑暗的角落,凸现了存在于角落里的事物的基本轮廓,而唤起了教师进一步了解其细节的冲动与渴盼时,理论的兴趣才开始产生。教育存在于我们日常的、细微的、不经意的行为之中。而教育随笔的独特之处就在于:能够对那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以孔窥豹,洞幽察微。正因为如此,教育随笔才有助于培养和激发教师的理论兴趣。

其实,随笔不仅是一种写作的风格,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自然流露。正如诗云:“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在大学校园生活过的人当秉有一种精神特质:那就是健康心态的批判性与对有尊严的多样性的崇尚。他们应该是自由思想的创获者,是妖术与谎言的揭秘者。

   4       


真正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文字一定是基于“个人经验,民间立场和批判意识”的。批判意识并不意味着只有抨击、否定与蔑视,没有认同、肯定与欣赏。但对于知识分子来说,只有拒绝赞美、歌颂现状,才能不躺在业已取得的成绩上沾沾自喜,才能确认继续前行的理想的路标,才能升华出更高的理想;只有严肃地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阴暗与丑恶的现象进行无情的揭露、批判、抨击和否定,才能更好地凸现正义与良知的可贵,也才能对美好的事物、崇高的价值最终有所肯定。

爱的反面不是恨,而是冷漠。批判是基于一种深刻的爱。正如自由知识分子徐复观先生所言,“假定我们没有对国家民族的真挚的爱,便不会写许多文章,惹出许多麻烦。在我看来,真正的自由主义者,也自然而然的是一个爱国者”。

当代西方思想家柏林有言:思想家不是时代进步的动力,也不是时代进步的征兆,他们是时代进步的代言人。我衷心的渴望:任何一个能将日常的经验升华成为具有永恒生命力的光辉灿烂的东西的人,可以自由自在地、尽量完整的表达自我。

这也是人类永恒的渴望。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思想在学习和相互交流中生成,在思考中得到提升,在写作中得以梳理。文字的奇迹也可能变为生活的奇迹——我们的认识、阐释、命名和书写能够将人性的尊严以及优美的光辉赋予我们的生活。更何况我们的时代需要思想,我们的教育需要思想。让我们能自由地、充分地交流,以美好的心情和语言,以美好的理想与文体。



朗读感悟

随笔,看似简短轻巧,却内蕴丰富,隽永、精致、耐人寻味,因其“随和,随意,随缘”而具有了直抵内心的力量。那就让我们在直抵内心的言说中,追随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学会自由自在地表达自我,表达思想,去接近教育的真谛吧!


生命朗读者

张淑荣——


濮阳市油田第一小学语文教研组长。国家级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



生命朗读者

♫. ♪~♬..♩

什么是生命朗读者?怎样收听往期作品?我想加入,怎么办?

第五季

第四季

第三季

第二季

第一季

加入我们


点击“图片”即可收听生命朗读者第一季至第五季


如果您也热爱朗诵,

请点击阅读原文加入我们!



图文剪辑 | 生教君

本栏目主编 | 张卫萍

北京生命教育科普促进会出品


用声音唤醒每一个灵魂


视频 小程序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