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培育完整的人:生命教育的七个理念(上)

曹专 生命教育网 2021-12-23

   

      当前,越来越多的学校在践行生命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校本课程开发、课堂教学改革、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进行了许多宝贵的探索。提炼和总结生命教育的基本理念,会使这些实践探索更有成效。

一、培育完整的人

      每个正常的人都有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描述的是人的自然生命;“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定义的是人的社会生命;“你的思想就是你”标识的是人的精神生命。三者合而为一,使人成为完整的存在。

      人的差异不仅体现在自然生命方面,如身高、体重、指纹、血型、容颜。更体现在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方面,如人际关系、生活圈子、情感态度、思想境界和精神气质。有句话说:“人与人的差别比人与熊猫的差别还要大。”这句话中的差别更多是指向人的社会生命与精神生命。

      人有自然生命的问题,比如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生老病死”,人的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也是问题多多、危机重重。我们可能都会遭遇被排斥、被孤立、被压迫、被奴役,我们也必然会沮丧、忧郁、愤怒、愚痴、失落,还有挥之不散的孤独。相较于关注身体的“生老病死”,我们对社会生命与精神生命“生老病死”的关注还十分不够。

      人的成长同样包括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全面成长。任何单向度的成长,都会导致人的片面与残缺。只重视自然生命,可能导致“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只重视精神生命,可能使人“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只重视社会生命,我们的周围会遍布各种掮客和两面三刀的人。

      人的快乐和幸福莫过于见证和感受身体的茁壮、关系的丰富和精神的充盈,而人最大的痛苦则是病痛的身体、无爱的关系和空虚的心灵。一个人拥有健康的身体、美好的容颜、聪慧的头脑和和谐的关系,不仅会更快乐更有幸福感,也会更有魅力和吸引力,相反,他(她)的生命就会失去光泽。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发展人的自然生命,也要发展人的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在我看来,体育主要发展的是人的自然生命,它的侧重点在于使人拥有健康的体魄;智育主要发展的是人的精神生命,它的侧重点在于使人拥有智慧的头脑;而德育主要发展的是人的社会生命,它使我们懂得更好地维系和协调人与他者的关系。

      作为学生,我们要学会生存,即保全和延续自然生命;也要学会生活,即丰富和发展社会生命;还要学会生长,即滋养和光大精神生命。“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再加上“丰富其关系”,我们才能成为更完整的人。

      培育完整的人,是生命教育的首要理念。

二、引导学生在良好的生命关系中成长

      人从出生开始,就置身于关系世界中。首先在亲子关系中成长,而后是同伴关系、师生关系,接着是职业关系、婚姻关系……可以说,关系贯穿生命的始终,能与世界主动建立关系,是一个人活着的证明;和他人产生过联结,是一个人活过的证明。

      每个人所建立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概括说来有四种:一是人与自我的关系;二是人与他人的关系;三是人与社会的关系;四是人与自然(世界、宇宙)的关系。儒家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对此的理解是:修身是要处理好与自我的关系;齐家是要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治国是要处理好与社会的关系,治国并不是一定要统治一个国家,而是积极参与公共事务,使国家变得更好,这应该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平天下则是要处理好与自然(世界、宇宙)的关系。

      人无时无刻不处在关系中,可以说,生命的成长在于关系的成长,生命的丰富在于关系的丰富,生命的和谐在于关系的和谐。可我们的教育对孩子的生命关系的重视是不够的。家长可能知道孩子有哪些特长、考了多少分,却不知道孩子有哪些心事、有多少朋友,学校开设了以发展智能为主的学科课程,却没有开设以发展孩子生命关系为主的专门课程。这导致了孩子没有深刻理解关系的重要性,也很少学习应对和处理关系的知识和技巧。

      我们要让孩子学会读写算,也要让孩子学会悦纳自我、友爱他人、奉献社会、敬畏自然,处理关系也像写作文解方程式一样,需要技巧,需要智慧。比如很多孩子包括成人都没有好好学会如何化解冲突,往往诉诸暴力,结果导致冲突的升级和悲剧的发生。冲突解决的一个重要方式是不断协商、谈判和妥协,国与国是这样,人与人也是这样。因此,学会妥协、学会退让,学会协商等处理关系的技巧,也是每个人的功课。

三、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要实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虽然这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很难割裂开来,但不同类型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有不同侧重点的。作为人文类课程的生命教育,我认为教学目标的侧重点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于生命本身而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也很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命困顿与生命问题的本质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困顿与问题,如果说一个人的知识与思维缺陷只是一般的感冒发烧,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缺陷就是严重的器质性病变,它几乎是一切不幸的根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固化就是一个人的性格,性格决定一个人的走向和命运。

      相比于知识与技能的习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要缓慢得多。我们经常会沮丧地发现,要想让一个霸道的人变得温柔,一个冷漠的人变得热情,一个消极的人变得喜乐,一个扭曲的人变得正常,短期内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一方面的原因在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本身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另一方面的原因则是教育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规律和策略关注和研究得太少。大多数老师都知道认知领域的目标可以分成识记、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并能总结出一套相关训练方法。但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的目标层次和训练方法我们却知之甚少。

      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思维习惯养成教育”,却很少听到“情感态度习惯养成教育”,其实,遇到事情总是往坏处想、总是陷入“羡慕嫉妒恨”,对人总是冷漠无情对事总是无精打采,也会形成习惯,教育只关注思维习惯、行为习惯,而疏忽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远远不够的,甚至是舍本逐末的。培植关爱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感恩生命、敬畏生命、成全生命等美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生命教育的重要任务。

(未完待续)

本文刊载于《新课程评论》2018年9月号

作者简介:

曹专,北京生命教育科普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生命教育网主编,中国生命教育实验学校联盟秘书长(15911015618)

推荐阅读

zgsmjyw

  1. 曹专:至贵至卑生命,至难至易相信(附张雪松先生书法作品)

  2. 曹专自撰联:总怀琴心剑胆,何惧牛鬼蛇神

  3. 关于开展全国首届生命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工作的通知

  4.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 生命教育实验十周年特辑

  5. 欢迎关注和加入生命教育实验!

  6. 全国第七届生命教育创新高峰论坛暨教学观摩课比赛通知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