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郭敬明带来了话题 也带来了思考

何天平 北青艺评 2019-12-16

作为一个节目研究者,我对各种综艺题材大体上持有包容的态度。但也有一些例外,演技类节目恐怕就是一个很难说服我的存在,因为节目对“表演”这个动作及职业的呈现,不够可信。



过往的演技类节目往往有两种“不可信”之感。一是节目的动机和评价标准很难自圆其说。相比歌舞等才艺,表演,尤其是影视表演,是一个综合过程。演员最终呈现的好坏,是个人能力、阅历、感受力,以及剧作水准、导演风格、视听效果有机作用到一起的结果。这决定了它无法完全采取“选秀”的策略来完成节目化,好的演员也不是所谓导师转身就能盖棺定论的。

二是表演的场景比较暧昧不清。演员站到节目舞台上,向外输出的表达究竟是戏剧式的还是影视化的?傻傻分不清楚。有同行曾跟我聊起,“演技类节目的空间结构,就是不‘对’的”。最终的效果是,节目无法向大众解释什么是好的表演,反过来观众也很难从综艺这种大众文化产品里延伸出更多关于表演的有益探讨。


一个阶段以来的演技类节目,在这样的原生困境里几乎面临发展的“开始即完成”。从一开始综艺节目聚焦影视表演这个题材带来的新鲜感,到后来的备受质疑、影响力持续滑落。当此类题材几乎在主流市场打不出多少水花来时,最近的一档《演员请就位》,拉开了一道口子。

从既有作品来看,演技类节目难免逃不开天生的“基因缺陷”。更直接地说,如果列一个综艺化题材改造难度系数的列表,“表演”这个复杂的动作应该能排在很靠前。而在市场已经培育出不少同类题材的当下,《演员请就位》的出现是冷静而富于思考的。

章子怡在《演员的诞生》节目里担任演技导师

传统的选秀式演技类节目,往往以演员来审视演员。但在真实的影视业态里,演员和演员之间本质上并不存在这样一种指导逻辑,反倒是因为个人风格、表演认识、创作偏向等等个性化差异,表演才生成了多元的样貌。《演员请就位》摒弃了此前不太有说服力的演员做评委的设置,而选择以陈凯歌、李少红、赵薇、郭敬明四位导演“选角进组”的方式来架构节目的基本形态。进入节目的演员所获得的一切专业化评判,不是来自其他演员或观众,而是导演,代表了那一句片场实际拍摄中“演员请就位”的话语分量,这符合中国影视业“导演中心制”的实际状况。某种意义上,演员指导演员只能算“课堂”,张力是对内的;导演指导演员是实战演习,张力是向外的。


看此前的演技类节目很“别扭”,因为恐怕连站上台的演员也不清楚自己是话剧表演还是影视表演,而这两种表演类型又存在差异,更遑论要求台下观众抑或屏幕另一端的观众对此有准确洞察。节目创作者也发现了这一根本性的问题,于是开拓了“影视化”拍摄的环节以消弭这种困扰,但又会因为跳出舞台空间的拍摄造成节目自身的割裂感。《演员请就位》的另一点突破,就在于把这两种“不对”的场景挪正了位置:在舞台上搭景进行实景影视化拍摄。这既调和了纯粹的舞台空间造成的“戏剧感”,也避免了跳出舞台去实施影视化的“去节目化”问题,找到了一条呈现表演的清晰路径。

这也同时带来了一些意料之外的提升,例如四位导演的观点有很强的可看性。导演的观点比演员的能力呈现更容易被大众分享,无论是非对错,一并达成了节目“破圈”的追求。


第二期节目中,陈凯歌组《海洋天堂》片段的呈现让人惊喜,而导演选角环节也充分复盘了一段表演背后的综合性创作过程。观众恍然大悟,好的影视作品的诞生,当真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努力使然。赵薇分享了自己在电影《亲爱的》里的角色心路,带出了对演员和角色之间关系的商榷:一个好的演员能否去诠释与自身“距离”有点儿远的角色?或许没有标准答案,但这个思考过程也为观众理解演员的再创作提供了有益视点。《情深深雨濛濛》片段中,陈凯歌抛出的“何书桓是渣男”的讨论,似乎更为大众所津津乐道。面对若干年前的经典作品,特别是琼瑶戏的独特风格,今人如何进行重述,也是一场围绕剧作风格和表演风格的匹配、审美的时代性等问题的探讨。


作为评委的“导演”郭敬明自节目开播以来备受争议,但我恰恰认为他是这档综艺节目里面向大众传播最不可或缺的配置。对于郭敬明的专业能力我不予置评,这样一个屡上热搜的话题人物,扮演了把“表演”推向大众的重要角色,为大众理解表演创造了空间。首期节目里,郭敬明和“老戏骨”李诚儒的争论,就是一个有意思的案例。关于如何向年轻人输出影视作品及其立意价值的确立,一代人或许有一代人的观点。



第二期中,郭敬明自述“很少受到表扬”,也不免让人重新审视一些似乎已经被淡忘的事情。“我不知道我帮他们(台上演员)做的处理对不对,我怕影响他们,也许他们是很好的演员,我反倒让他们不好了。凯歌导演表扬他们,就像在表扬我。”郭敬明的眼泪和感慨不会是假的,他也意识到了,要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导演,除了热搜之外需要做的还有很多。这些年在精英话语和流行话语里“夹缝中求生存”的郭敬明,创造过票房和作品影响力的奇迹,却也始终备受指摘。风口浪尖上的他代表了一种时代性审美变迁的缩影,确确实实投射出了某种现实变化——“小时代们”会成为中国电影史里的一笔。它们绝不是好的电影作品,却用电影文化反射出了时代症候,也让大众意识到对电影审美和诉求的调适是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去认真审视的事。


文|何天平


往 期 精 选


李安这次把简单问题搞复杂,复杂问题却草草处理


“写小说不一定能养活自己,写剧本倒是可以挣钱”:彼得·汉德克的戏剧生涯


武戏这么绝美的艺术实在不该消亡

女人为什么要杀人?从“绝望主妇”到“致命女人”

从8小时大戏重返文学经典:《静静的顿河》的世界声誉是诺奖给的吗?

两位诺奖作家的书买了吗?他们的电影也赶紧了解一下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