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槽工作时间长、任务重、收入低……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哪里去了?
都说教师是自带光环的职业,可现实中,许多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并不强,抱怨和牢骚真不少。外人常常不解,每年报考教师资格证的人那么多,为什么一线教师似乎却总是充满怨气?其实,老师们抱怨的问题是有共性的,这些问题也都是客观存在的,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亟待解决的。本文总结的这8大问题,常常被老师们重点吐槽。
教师是园丁,是蜡烛,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系列高大上的职业标签,都说明了老师们承担着光荣而重大的社会责任。按理说,能当老师的人,应该心胸豁达,充满正能量,用自己的爱心与智慧浇灌祖国的花朵。可现实中的老师们,心情常常并不太好,时不时地发牢骚、泄怨气,职业幸福感并不高。这一“错位”现象,一直富有争议。
有种观点认为,教师职业具有特殊性,对教师的要求高一些很正常,既然选择了当老师,就应该无怨无悔,干嘛还要不停抱怨呢?这种观点并非完全没有道理,但未免对教师过于苛责。
当老师的也都是普通人,并不会因为当了老师,就立马变成圣人。现实工作中的种种不如意,引起老师们心理上的不满,是很正常的现象。老师的职业觉悟和责任感,也是需要在拥有成就感和幸福感的职业环境中才能逐步发展起来,而现实中不够理想的职业环境,往往给许多老师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压力,甚至造成职业心理疾病。当爱抱怨的老师已经不在少数,恰恰说明了老师们所抱怨的并非仅仅是个人困扰,而是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亟待解决的普遍性问题了。
据了解,以下这8个问题,常常被老师们重点吐槽,你在其中吗?
1
工作时间长
不了解教师行业的人,常常误以为老师一天只上2-3节课,还有双休日和寒暑假,休息时间很多,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据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组的一项调研显示,我国中小学教师每周的实际工作时间平均值为54.5小时。其中教师每天在校平均工作时间为9个小时,工作日每天晚上工作时间为1.5小时,每个周末用于工作的时间为2个小时。许多教师每天早上6点半就起床,上课、坐班、上晚自习,一直要忙到晚上10点钟才回家,还要备课2小时,直到深夜凌晨才能进入梦乡。
如此长时间超负荷运转,使不少教师身心都处于极度疲劳和衰竭的状态,生活质量受到了影响,职业幸福感自然也不会高。教师很累!这既是很多中小学教师共同的感受,也是很多教师不愿意让自己孩子当老师的重要原因。
2
非教学工作任务重
课堂教学是中小学教师的本职工作,但现实中教师往往还承担着大量的非教学工作任务。调查显示,中小学教师用于课堂教学的时间不足总工作时间的四分之一。
这些非教学工作任务,一些是与教学相关的支持性工作,例如教学计划与备课、教学评价、教学反思、课后辅导、学生和班级管理、组织学生课外活动、教研活动、听评课、参加各种学习培训和竞赛等。另一些则是各类行政和辅助性工作,例如参加各类事务性会议、参与常规学校事务、各项文案工作、协调师生和家校关系、组织家长会、为应对上级的各项检查验收做准备等。
如此繁杂的事务,使教师承担着难以想象的压力和负担,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自然受到很大影响。
3
学生不好管
教师平时工作事务繁多,特别希望班上的学生能让自己省心一点,然而往往事与愿违。学生迟到的,不遵守课堂纪律的,不做作业的,逃学的,打架的,化妆的,早恋的,跟别的老师闹矛盾的……学生的各类问题让教师大呼头疼。如今教师管教学生的手段有限,不能体罚学生,即使批评学生,也得拿捏分寸,久而久之,束手无策,愈发烦躁。
何况,如今大班教学仍是主流,一个班有50-70人,班级秩序很难维持,个别学生的问题,教师往往没有精力顾及。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娇生惯养,个性很强,对老师的管教行为不仅不服从,有时还会对抗,让老师备受挫折。此外,升学率、分数等指标考核对教师工作带来的压力很大,很少有老师还有精力放在育人上。以上种种原因,都影响着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4
家长不配合
虽说教师和家长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合作者和同路人,但确实存在部分缺乏责任心的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后,就觉得孩子的一切都应该由老师来负责,除了学习成绩,还有人品、习惯、安全……将本属于家庭教育的责任都转嫁到教师身上。
这种类型的家长,虽然平时不管孩子,但一旦对孩子的期待没有实现,就对教师各种指责和非议,不反省自己的问题,将责任全部归咎于教师,丝毫不顾教师在超负荷的工作之中,根本不可能将太多的精力分给一个单独的学生。家长制造的校闹事件屡见报端,有的事件甚至让教师备受屈辱,感到寒心,职业幸福感荡然无存。
5
安全责任重
保障学生安全是学校的基本义务,这一点本无可争议。但在学生安全方面,面对全社会的高关注和严厉究责态势,基层教育系统特别是学校管理者无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安全工作占据了教师相当一部分的工作精力。
学校和教师的安全责任边界不清晰,一切都以“不要出事”为重,让教师成了保姆和保安,在学生课间也不敢休息,轮流值班,唯恐学生出安全问题。“圈养式”教育模式愈发盛行,对抗性的体育运动、外出活动等被竭力避免,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变成了“戴着镣铐跳舞”。背负着过于沉重的安全责任压力,让教师在育人工作中噤若寒蝉,职业幸福感也受到了影响。
6
职称晋升难
职称问题一直受到广大教师的强烈关注,因为教师职称事实上扮演着教师当中“分水岭”的角色。教师职称与工资待遇、发展机会、工作量等均息息相关,对每个教师都很有诱惑力。
但另一方面,每年教师职称的名额指标有限,门槛很高,且评选过程的公平性一直备受争议,农村和小学教师在职称获得机会上常常处于不利地位。职称就好像一道职业鸿沟,让教师间的差距越来越大,那些多年无法评上职称的教师,常常处于很强的失落感中。
近年来,教师职称评审逐步改革,例如师德不过关将“一票否决”; 不将论文作为限制性条件;要加大对一线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的倾斜力度;评审通过的正高级教师中,担任学校和教研机构行政领导职务的原则上不超过30%。但改革的效果如何,尚需时间的验证,多数教师仍处于观望状态,职业幸福感并未立即得到提升。
7
收入与付出不匹配
教师归根结底是一项职业,当老师的也是劳动者,也需要养家糊口,孝顺父母,教育子女,购车买房。教师渴望更高的收入待遇,也是人之常情。但现实中,教师的收入与心理预期往往差距较大。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人们对教师的社会期望和要求越来越高,但教师待遇的提高速度并未达到多数教师的预期。“付出多,回报少”的感受让许多一线教师心理不平衡,对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职业幸福感产生了较大影响。
健全教师工资保障长效机制,实现稳步增长,确保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工资水平,是教育改革的工作重点之一。通过健全符合教师职业特点的工资分配激励约束机制,充分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导向作用,让教师的工作更体面、更有尊严,才能切实提高广大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8
社会太苛责
人们常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教师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理应受到尊敬。但老师们经常感受到的,并不是与教师的职业责任相匹配的社会地位,而是对教师不切实际的要求。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就应该是无所不能、无所不包的。社会赋予教师众多的光环,固然是对教师职业价值的肯定,但也导致了社会大众常以圣人的标准要求教师,不允许教师的思想和行为有一点瑕疵的苛责态度。对于教师的负面报道,往往引来社会舆论铺天盖地的指责。
这种苛刻的态度,漠视了教师的人性,不仅不利于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反而给教师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教师的行为被放在放大镜下审视,让许多教师在工作中谨小慎微,明哲保身,失去了热情与活力,职业幸福感自然不高。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根本在教师。教师有了职业幸福感,教育事业才能兴旺发达。一线教师常常吐槽的这8个问题,集中反映了教师所面临的职业困境,亟待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得到解决。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优良传统。我们不仅要强调教师立德树人和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也要强调教师在工作中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教育和教师工作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相信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教师的待遇保障能持续改善,职业地位能不断提高,职业幸福感也会越来越强。
维护师道尊严是全社会的责任。当全社会都能对教师多一份理解和尊重,少一份苛责与非议,公平公正地对待教师,教师也会有更大的自觉,去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事实上,尽管一线教师常常对现状有所抱怨,但抱怨只是他们的情绪出口。绝大多数教师在抱怨之后,还是会不计劳苦地投入自己的工作,忠于自己的使命。
作为教师,也应该在工作中积极主动地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主动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快乐。不少一线教师在工作中能以理性的态度面对种种不如意,保持从事教师行业的初心,崇德修身,夯实本领,树立了一个个优秀的典范。有了幸福快乐的心境,忠于事业,静待花开,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也就指日可待。
#今日讨论话题#
作为一名老师,你有职业幸福感吗?如果有,来源于何处?
欢迎在下方留言!
喜欢这篇文章,就快点赞和分享转发吧!
热文推荐(点击蓝字链接进入)
End
人教教材培训
网站:px.pep.com.cn长按二维码,关注全国教师的随身成长向导
给最近很努力的我们一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