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红色闽东行》第五、六集:《中秋前夜的枪声》《官台山上红带飘》

2017-12-22 幸福福鼎

身居穷乡僻壤,苦大仇深,如何一心为民,秘密组建一支游击队?


中秋前夜,智取地主老巢,是谁打响了闽东工农武装暴动第一枪?


福安兰田暴动,为什么成为闽东革命史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起点?

敬请收看《红色闽东行》系列

第五集《中秋前夜的枪声》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l0521og268i&width=500&height=375&auto=0

解说词节选

【版权所有,严禁抄袭】


凤林村,原名兰田。2012年溪北洋隧道通车后,这里与福安老城区的直线距离不到5公里。虽然距离市区很近,但是、这里的人们依然保持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1932年的中秋节前夜,一道枪声划破了兰田(今凤林村)的夜空,被惊醒的人们不会想到,这声枪响,将当时的闽东革命带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而打响这一枪的就是来自福安潭头镇后洋村的詹如柏。



詹如柏——闽东苏区的主要创始人之一。1902年,詹如柏出生在福安后洋这个偏远村落。他自幼过继给二叔,不想年轻的养父忍受不了地主的欺辱,含恨投水轻生。养母积愤成疾,服毒自尽。这段悲惨的家世,在詹如柏幼小的心灵深处埋下仇恨的种子。



后洋村位于福安与寿宁毗邻地区,那里群山环抱,地势险峻。为了防备土匪抢掠,詹如柏也和山里人一样终年舞刀弄棍,练得一身矫健的身手,铸就了他豪爽不羁的气慨。詹如柏变卖了一些田产,想方设法换来1支步枪、4支短枪和一些子弹,组建了一支秘密游击队。

 

    秘密游击队建立后,他们袭击下乡催捐逼债的税棍捐蠹,打土豪做“财政”,消灭民团大刀会,因而有力地保卫和推动了各地的“五抗”斗争。经过革命斗争的锻炼和考验,詹如柏逐步成长为一个坚强、自觉的革命战士。1930年夏天,经马立峰介绍,詹如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与此同时,离福安近200公里外的福州天安寺旁的阁楼里,一场会议正在紧张的讨论中,主持会议的是当时中共福州中心市委书记——陶铸。



主持人出镜:

我身旁的这座阁楼就是当时的福州中心市委机关所在地,1932年5月15日,陶铸在这次“五一五会议”中指出:连江、福安两县马上将游击队组织起来,在农村进行解决反动武装,帮助及发动农民起来斗争 ”。随后,陶铸就亲自奔赴闽东指导各地的工农武装斗争。

1932年的夏天,陶铸秘密来到了福安,他风尘仆仆,却又带着一路的茉莉花香来到马山村,开办党员骨干培训班,詹如柏也是众多学员中的一员,期间,他一直陪同小他六岁的陶铸在福安周边视察工作。


 

训练班办在马山村党员郭怀庆的老宅中,在陶铸的指导下,福安中心县委在原有的秘密游击队基础上,重新整顿,成立了“福安游击队”,詹如柏任队长。



 兰田(今凤林村)位于溪北洋盆地的南面,当年村里有陈姓大地主三兄弟,其庄园面积120亩,他们在溪北洋、穆阳、阳头等地购置了大量田地和房产,拥有良田8000多亩,每年收租万担,上海、福州、宁德、霞浦和赛岐都有他们的店铺和钱庄,陈家自己印发的钱票,甚至可以在福安当地市场同当时的货币一样流通。地主大院周围还建有炮楼,配备了枪支的20多名团丁专替地主催租逼债,欺压农民。周边的贫苦百姓对陈家恨之入骨。中共福安中心县委决定派遣福安游击队替穷苦农民拔掉兰田陈家这颗钉子。



这一夜皓月当空,詹如柏派遣游击队员化装成警察上前叫门。地主家平日横行乡里的民团哨兵见到警察来访,不敢怠慢,慌忙打开了大门,然而迎接他的却是堵嘴的抹布和捆人的绳索,游击队员们鱼贯而入,迅速摘取枪架上的18支步枪。民团教练拒绝交出短枪,被詹如柏一枪击毙。清脆的枪声,划破溪北洋中秋之夜的沉寂,揭开了闽东党组织公开武装反抗反动统治的斗争。



兰田暴动后,詹如柏带领游击队正式公开打出了“闽东工农游击第1支队”的旗号,此后。第1支队频频出击,斩获颇丰。1934年,第一支队与第五支队合编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第二团,继续为革命浴血奋战,令人遗憾的是,1935年3月,由于叛徒出卖,詹如柏被捕。敌人威逼利诱和严刑拷打,都不能让詹如柏动摇半分,同年9月,恼羞成怒的反动派将詹如柏残忍地杀害于福安赛岐黄土岗刑场。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盛夏,借助温和的气候与充沛的雨水,詹氏宗祠前的荷花池,又一次迸发了蓬勃的生机,娇艳的荷花每年都会抓住这一次机会迎来新生。而座落在兰田村(今凤林)的兰田暴动纪念碑,却早已习惯了四季变幻,不论寒风凛冽,还是日晒雨淋,它始终伫立在这片充满生机的红土地上,静静地陪伴着那些用血汗浇灌理想,用生命涤荡乱世的英魂……


是什么样的土壤,在寿宁催生了 “红带会”这样一个不寻常的农民武装?


短短两年间,“红带会”发展至10万多人,它在闽东革命史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面对国民党的重兵清剿,“红带会”如何在官台山等地保持革命火种永不熄灭?

敬请收看《红色闽东行》系列

第六集《官台山上红带飘》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解说词节选【版权所有,严禁抄袭】

2013年,福建省地质勘测局在寿宁进行土壤检测时,发现当地28%的土壤都富含人体必需的硒、锌元素。这种微量元素,具有增强免疫力和抗氧化功能,被国内外学术界尊称为“长寿元素”、“抗癌之王”。大安乡做为硒锌高含区,科学推广种植富硒、富锌农产品,农民收入逐年增加。



这边的村民忙着耕作,而另一拨村民也没闲着。他们正在着手建设一个名为“红带会”的主题公园。

那么,这里为什么要建造一个红带会公园?“红带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它究竟有什么不寻常的来历呢?



史料记载,明洪武至宣德年间(1368——1435年)朝廷采用“官督民冶”的方式对官台山的银矿进行开采,兴盛时矿工有数万人。随着采银量的不断增长,朝廷倍加重视,直接委派太监充当“矿监税吏”,民间把太监的驻地称为“太监府”,这一村名一直沿用至今。如今,官台山发现的银矿洞已达130多个,其中的“大宝银坑”是闽浙四大银场之一。


1924年的初春,一位20出头名叫范浚的小伙子,沿着官台山崎岖不平的山路,离开寿宁,前往福州。求学期间,范浚受到了马列主义思想的启蒙,决心投身革命。 

1928年,范浚的寿宁同乡叶秀蕃考入省立福州高级中学,两人一起开展革命活动,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第二年,范浚在福州游行时不幸被捕,后经党组织积极营救而出狱。

由于身份暴露,范浚在中共福州市委的安排下,秘密潜回寿宁大安乡,点燃了山城寿宁的第一把红色火种。



上世纪初的闽东,军阀割据、社会动荡。为了防止匪患,各地组织了名目众多的民团刀会。叶秀蕃、范浚等人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决定利用刀会的形式成立一个叫做“红带会”的组织。



公而忘私,国而忘家。坚定的革命意志,使范浚放弃了富足安逸的生活,而选择了革命的道路。这种信仰的初心,可以从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珍藏的这份手稿中找到答案。



红带会的快速崛起,使国民党深感不安,他们多次派人暗杀范浚。而范浚则依托山区的复杂地形,与敌人周旋,每次都化险为夷。反动派则迁怒于范浚的家人,还一把火烧了他家的房子。

敌人的暴行,并没有吓退红带会成员,反而激起了他们的斗志。不久,敌人又来大安乡组织清剿。范浚得到情报,立即召集红带会成员,在敌人的必经之路桥头垄设伏。这次伏击,大获全胜,击毙敌军10余人、俘虏3人,还缴获了7支长枪。桥头垄的枪声,揭开了寿宁农民武装暴动的序幕。



1933年初,闽东党组织号召各县学习推广寿宁县的经验做法,大力发展红带会。随后,各县相继建立了红带会组织,高峰时,会员达到10万多人。此后,闽东各县开展的革命暴动,红带会都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然而,正当红带会迅速发展期间,范浚不幸牺牲。


狮峯寺始建于唐景福元年(892年),是闽东现存最古老的寺庙之一。寺院的大雄宝殿是重檐歇山顶抬梁木构式建筑,采用了榫卯接合方式,不用一枚钉子建造,这是中国古代最精湛的传统建筑工艺,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1933年12月,在闽东苏区领导人叶飞、曾志、詹如柏的主持下,闽东红带总队在狮峯寺成立。一条革命的红丝带,使革命志士团结得更加紧密,这也成为闽东武装斗争的一大特色。



闽东苏区与红带会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震惊了国民党当局。1934年底,国民党调集10万兵力,对闽东苏区进行“围剿”。面对大兵压境的严酷局面,许多红带会成员与工农红军一起,以崇山峻岭为掩护,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寿宁官台山以及广泛分布的银矿洞,成为他们的落脚点。

“山岭险峻银似雪,春溢官台天映红。”如今,似雪的白银已无处可寻,但矿山的遗迹还历历在目;红带会的身影也已渐行渐远,但当年的呼号声依然回响在耳旁。当春风吹绿山岗,那漫山遍野的红杜鹃,仿佛就是飘扬在官台山上的一条条红丝带,绚丽夺目,又像工农红军猎猎飘扬的旗帜,深情守望着这一块英雄的土地。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第六集《官台山上红带飘》


往期精彩

终于等到你,太震撼了! ——《红色闽东行》超燃MV,宣传片抢先看!

《红色闽东行》第二集:《一封家书的情怀》

《红色闽东行》第三、四集:《父亲最后的歌声》《无名英雄的密码》


“幸福福鼎”编辑部

来源:宁德电视台

幸福福鼎编辑部现已向社会征稿,欢迎广大读者投稿

投稿邮箱:1653732343@qq.com

更多资讯欢迎关注【幸福福鼎】微信公众号、APP、微博及福鼎广播电视台、福鼎周刊、福鼎新闻网!


觉得不错,请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