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太姥之声·白琳翁江出了一个世代“乐善”之家

2018-04-02 幸福福鼎

第79期

《名家说太姥 第十一期》

我们讲述自己的民情风俗

我们歌咏身边的风雅诗意

太姥之声,福鼎人自己的声音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听《太姥之声》节目。白琳翁江古代被称为翁潭,三面环山,一面向海。在临海的翁江村,物产丰富,适宜居住,萧氏祖先于清朝康熙年间就迁居于此。萧氏先贤历代勤劳耕作,在开创家业的同时,制定了“续书香、尊师长、解纷难、惜节义”等族谱条例。萧氏后人唯遵祖训,鉴往规今,以“无财非贫,无志为贫”的理念,耕读济世、善行传家,形成了“乐善好施,崇文重教”等代代相承的好家风。



打开萧家大院的门,映入眼帘的是气派的清氏建筑。建筑风格的独特和装饰上的精湛技艺不禁使人想象康乾盛世背景下萧家家族的兴盛繁荣。自移迁翁江200年间,崇儒施教,人才辈出,代有显人;至清末,计有举人1人,萧骏,名焕椿,号逸九,光绪丙子科乡试中式第73名,特授南靖县教谕;贡生16人,文武庠生11人。在翁江萧氏的诸多先贤中,最为著名的当属萧仰山。



萧仰山自幼好学,清光绪廿年中贡生。萧仰山以唐代郭震、北宋范仲淹为榜样,虽未获仕而有爱民之心,一生乐善好施。翁江村人至今还流传着“仰山仰山,谷米随你担”的说法。1920年左右,萧仰山悉闻桐山桐江防汛围堤建坝工程缺资无法竣工,他深知这是关系到百姓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大事,不顾自己体弱多病,步行25公里至桐山向县政府提议,愿捐巨资促工程早日完工。桐城百姓为感谢萧先生的功德,把桐江堤下堤称为萧家坝。这一善举深深感动当时福建省省长萨镇冰,为其题写“乐善好施”匾额,至今仍存。

 

上有所善,下必效之。萧仰山乐行善举、大公无私的作风让萧氏后人也自觉承担起传承祖先家风的使命。萧氏族人热心助学、鼎力支持教育事业,建立崇文重教家风,延续至今。在至今保存尚好的萧家大院中,依然可见建院时所设的“黉舍”,供家族子弟及周边村民子女读书的私塾旧址,培养出诸多英才。据《萧氏族谱》记载,对教育建树颇多的当属萧正枢、萧宗潜等人。



乾隆初年,福鼎城内无考馆,萧正枢率先捐巨资给予修建,并不辞劳苦,亲自负责工事。考馆落成之后,将余款全部拿去购置田地,并为乡会试捐资数千金,作为科举会社的资产,成立“教育基金会”,帮助士子筹集印金、盘费,让当地寒门学子能到京师参加“高考”。士子欢欣鼓舞,广为宣传萧正枢之功,朝廷得知后,加封同知衔。


“乐善好施,崇文善教”的家风在萧家得到发扬光大。萧氏二十世萧立三,萧宗潜父子一生以“倾心教育而后已”为信条,先后创办了点头小学,翁江小学等初级学校。不仅如此,萧宗潜还与林锡龄等24人联名呈文并创办了福鼎北岭初级中学。学校初创,百业待兴,其中艰难,可想而知。捐资助学,蔚然成风,萧氏人代代有人乐施善举,改革开放后,萧家还捐地修建翁江小学,广受邑人赞誉,传为乡间美谈。


 

翁江萧氏“乐善好施”“崇文善教”家风不是空洞的言语,也不是苍白的文字,它是一种传承——精神与品德的传承,是一代又一代的先辈以一言一行为子女树立榜样所积淀的家族文化。萧氏家族自迁居翁江以来,历代先贤无不以“善行传家承祖训,耕读济世振家风”为训为荣,在不断充实与践行中形成独特的家风文化,使我等后辈如沐春风,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主持人:叶潇潇

我们讲述自己的民情风俗

听众朋友,

我们歌咏身边的风雅诗意,

太姥之声,福鼎人自己的声音。

感谢您的收听和分享,下期节目再会!



来源:福鼎市广播电视台

编辑制作:金杰

节目主编:叶潇潇

监制:卓文军

总监制:林劲松


往期看点


太姥之声·太姥山镇上“半街王”的世代家训故事

太姥之声·“圆觉晓钟”与福鼎高家的情缘

☞太姥之声·斗门有个“贤才辈出”的大家族

☞太姥之声·你知道《太姥民间传说》是怎么来的吗

太姥之声·他是太姥山上的搬运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