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视觉的秩序——希腊艺术简史(附视频)
2019年5月4日下午,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军先生应邀在中华世纪坛发布厅开展了题目为“视觉的秩序——希腊艺术简史”的主题讲座。
李军,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出版著作:
《可视的艺术史:从教堂到博物馆》《出生前的踌躇:卡夫卡新解》《希腊艺术与希腊精神》《家的寓言:当代文艺的身份与性别》,学术自选集《穿越理论与历史:李军自选集》、译著《宗教艺术论》《拉斐尔的异象灵见》等。主编《眼睛与心灵:艺术史新视野译丛》《我们可以这样解读艺术吗?》等。即将出版新著《跨文化的艺术史:论图像及其重影》,主编辑刊《一个故事的两种讲法:跨文化美术史年鉴1》。
策划大型国际展览:
“在最遥远的地方寻找故乡——13-16世纪中国与意大利的跨文化交流”(2018,湖南省博物馆)
“无问西东: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2018,中国国家博物馆)
此次讲座是希腊艺术史的浓缩精华版,李军教授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带领观众进行了一场希腊艺术之旅。错过讲座的朋友可以点击下方视频进行回顾(讲座时间较长,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视觉的秩序——希腊艺术简史”讲座视频
讲座开始前,中华世纪坛艺术馆执行馆长冀鹏程在致辞中表示,正在中华世纪坛展出的“彩绘地中海”主题展,不仅能帮助观众解读文物背后的故事,还能理解文化背后潜在的逻辑思维结构、生活方式、价值观等,所以特邀李军教授与大家共同分享他的研究成果和心得。
今年的“世界文化季——意大利文化月”由主题展览、儿童剧演出、学术讲座、教育活动、音影体验活动五大板块组成,致力于为首都“文化中心建设”打造“世界艺术之窗”。中华世纪坛艺术馆世界文化季将继续从研究、展示、交流、传播角度推广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融合多元创新的艺术形式,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中华世纪坛艺术馆执行馆长冀鹏程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军
讲座开场,李军教授首先解释讲座题目的意义。他说到题目中的“秩序”一词,在希腊文中有宇宙(cosmos)的意思,宇宙即秩序,而希腊的艺术正好是这样一个秩序最集中和一个鲜明的体现。
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
“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意为希腊和罗马对于西方来说,具有文化祖先和前身的意义,其成就都达到了一个辉煌的境界和很高级的程度,但是这两者味道很不一样。简单的理解,就是罗马继承了希腊,但希腊是开创者。那么这种光荣为什么是属于希腊的呢?看完这篇讲座回顾,你就能略知一二了。
地中海东部地图
希腊其实是一个围绕着阿提卡半岛,伯罗奔尼撒半岛的非常小的半岛,但是在地中海文化里,希腊属于一个地域,它是一个大希腊文化。 由于早期的希腊人善于在地中海周边扩张它的文化,拥有大量的移民,因此就形成了一个大希腊文化。打个比方,如下图所示,如果把扇形剧场的圆心看成是希腊本土的话,那么周边的扇形展开的那些座位,就是大希腊了。
希腊扇形剧场
提到希腊文明,常常会提到克里特-迈锡尼文明。克里特可以说是在地中海东面的一个岛,而迈锡尼则是在伯罗奔尼撒半岛。这两个文明之间是有一个交替的关系的,克里特文明在先,之后是迈锡尼文明,构成了希腊文明的前身。
克里特-迈锡尼文明
(前20-前13世纪)
希腊文明
黑暗时期(前12-前8世纪)
古风时期(前7-前6世纪)
古典时期(前5-前4世纪)
希腊化时期(前323-前31年)
李军教授讲座资料
为什么希腊的文明最早是在岛上,像克里特和迈锡尼,而不是在大陆上呢?那是因为在希腊的周围有高度发达的能力,在其南面是埃及,在其东面是北非,再过去再往东走,就是美索不达米亚。在这个地方,会有欧洲文明的诞生,是得益于它周围的那些高度发达文明。
雕塑中视觉的秩序
上文提到希腊文明的起源不是孤立绝缘的,而是受到了周边文明的很大影响。古埃及的雕塑大概3000年间都延续了相同的形态,都是一个正面像,并且脚摆放的位置是一前一后,基本上是左腿在前的。希腊古风时期的雕塑也是这种规矩的正面像,尤其是它的两条腿,一前一后,还是左腿向前,右腿向后,并且两腿都是伸直的,也就是说作为一个雕像,两腿都是作为承重作用的。
古埃及雕像
古希腊早期的雕塑对秩序的理解,就是这个雕像表面上看似一个人体,但实际上包含着一套理解人体的几何法则。在这种非常拘谨的规则里,古希腊雕像其实还有一种很精密的考虑。
这种精密的考虑,通过分析可以看到雕像实际上是以中轴线对称的,可以往上贯穿到雕像的脸部和头发,将其分成两半,这两个左右是对称的,这就是几何形态,这就是艺术家在处理石雕的时候的一种视觉的秩序,这种秩序是事先安排好的。
改变,从迈出右脚开始
希腊艺术发展的一条清晰的轨迹是从抽象几何开始的,并且很可能是首先从埃及引进的,然后在发展过程中,加进很多很生动的元素,能够接近真实的人体、人的肌肤,从这个方向将抽象和真实二者结合起来。
希腊雕塑的变化就是这么开始的,这种变化就是从一个青铜的雕塑开始的。它其实是很小的变化,头稍稍地偏向一侧,手臂举起来了,手掌摊开了,迈出了右脚,似乎在说:“我站了这么一个姿势几百年了,很累,我能不能换个脚!”
希腊雕塑
以后到西方的博物馆看希腊雕塑的时候就会发现,一个好的古典时期的雕塑,一定是适合从各个角度看,至少可以拍八张照片,并且发现八张照片里面雕塑的姿态都在改变。
希腊雕塑
波留克列特斯的理想雕像法则
同样的,希腊的建筑也有一个类似的过程,建筑上的圆柱装饰也越来越丰富、生动。
希腊建筑中的圆柱
最左侧多立克柱式比较矮,中间的艾奥尼亚柱式就比较修长,还在柱头处加了两个涡卷,像女性的卷发一样的,就变得更加优雅了。最右侧的科林斯柱式就更加的高,更加的修长,修缮之后的整个柱头就变成了一个花篮。希腊的古风时期正好是多立克柱式为主,而古典时期最主要的是艾奥尼亚柱式,后来的希腊化时代最流行的则是科林斯柱式。
最珍稀的希腊绘画
一般提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艺术的时候,人们会想到雕塑、建筑以及绘画。在这三大门类里面,其实绘画在希腊的艺术里面是最少的,绝大部分的遗存下来的绘画实际上是瓶画,就是在陶瓶上的绘画。
希腊古风时期的绘画的特点就是绘画中的主角是黑色的,即在黑色的底子上,用金属的器皿刻画出人物和物体,所以称之为“黑像”,它就像一个剪影一样,这样的刻画实际上是以线性的趣味为主的。还有另一种瓶画名叫“红像”,这样的瓶画在《彩绘地中海:一座古城的文明与幻想》展览中也有展出,在展览中被翻译成“红绘”。
希腊瓶画
“红像”实际上是把陶的底色保留了,把旁边涂层的颜料烧成之后经过氧化还原,原来的陶土颜色也就变成红色了。“红像”和“黑像”的区别体现在人物和物体的形象上面。如果背景是黑色的,那么形象就更为突出,更有立体感。比如说浅颜色的和深颜色之间的这样一种距离感,如果再加上红颜色,又比较接近人的皮肤,就更加具有一种透视的一种效果。
战争中的视觉语言
以下是一幅庞贝废墟里发现的巨大马赛克镶嵌画,现藏在那不勒斯考古博物馆。这幅画是反映的是亚历山大和一个名叫大流士三世的波斯帝王的著名战争——以叙事战争,这场战争大概是在叙利亚发生的,导致了波斯帝国的溃败。
希腊马赛克镶嵌画
这场战争是以少胜多的一个典范,亚历山大带领了大约几万骑兵在对抗几十万的波斯军队,而这两者的战法不一样。波斯人使用的是由马拉的战车,士兵站在战车上面。希腊人使用的是重装骑兵,刀剑、矛、盔甲。这是以少胜多的一个典型,在战争的画面里,3/4的空间全部是波斯军队。
胜利和失败唯一的着眼点是亚历山大大帝手上拿了长矛。这是画面中两军唯一的接触,其他的武器都没有任何交叉,这是唯一的决定性一击,穿透了一个波斯骑兵的胸腹身体。所有的长矛构成了一个个连续的蒙太奇一样的镜头,一直到最后,长矛在溃败之中向相反的方向发展。这就是当时的希腊人在处理这样一场战争时,用一个视觉的语言来表达战争的胜利和溃败。
讲座现场
讲座中,李军教授为观众解析了多件希腊艺术作品,将希腊艺术史浓缩成一堂精彩绝伦的课程呈现在观众面前,现场观众更是听得入了神。
讲座现场
讲座现场
最后现场观众就希腊艺术中的色彩、墓葬壁画以及希腊与罗马艺术的区别等问题进行提问,李军教授专业和耐心的回答受到现场观众的一致好评。
讲座现场
本次讲座是“彩绘地中海”系列讲座的第一讲,展览期间大坛会邀请来自不同领域、不同方向,不同风格的专家,给观众带来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的讲座主题,为观众创造更浓厚的艺术氛围。
“彩绘地中海:一座古城的文明与幻想”展览海报
说不尽道不完的希腊文明!
错过了讲座的你,
千万不要再错过大坛正在展出的
《彩绘地中海:一座古城的文明与幻想》展览
一起来大坛探索欧洲文明的曙光吧!
图片整理自讲座内容
摄影:刘涛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大坛展讯
《彩绘地中海:一座古城的文明与幻想》
展览时间
2019.5.1-2019.6.28
(观展时间9:00-17:00,16:10停止检票。每周一闭馆,节假日除外)
展览地点
中华世纪坛一层专题展厅
票务信息
免票人群:身高1.2米(含1.2米)以下的儿童、离休干部、伤残军人(红本)
购票二维码
购票成功后凭购票码进场观展。此票一经售出,概不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