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策展在中国】心与物之间:策展的基点与观照

王雪峰 中华世纪坛 2021-10-27


前言

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中华世纪坛艺术馆联合主办的第二届“策展在中国”论坛暨2019年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年会于12月14日、15日在中华世纪坛举办。论坛两个主题为“策展与时代·文化责任”、“策展与时代·学术发展”,旨在中国文化艺术领域打造具有学术高点、国际视野的策展交流平台,通过主题发言和分组研讨的形式对2019年策展学界的新现象、新问题和新成果进行讨论,推动中国策展学科与艺术生态的繁荣进步。


中国策展人队伍不断壮大,展览策划已经成为一个新兴的专业,策展也有了自身的研究课题。在此,将本次论坛主题内容陆续刊发,与大家共同关注和思考中国策展学的实践与理论建构。

2019/12/7 Major Winter

心与物之间:策展的基点与观照

作者:王雪峰 

中国美术馆藏品征集部副主任、研究馆员


中国的美术馆都是近代以来从西方传入的,在管理模式与展览策划上也多是模仿西方。在展览策划上,这些年,我们更多的是努力进入国际性的展览之中,如威尼斯双年展等等。在大多数艺术家的眼中,能够在这些国际性大展中展出,就能够使自己进入了国际平台,就会成为国际艺术家。同样,策展人也是如此,能够参与国际性的策展,就是国际策展人。那么为了能够参加这些展览,中国的一些艺术家在创作中更多的带有模仿和迎合西方艺术的品味,这是比较常见的现象,也是在当下可以理解的现象。中国艺术界普遍认为,中国的当代艺术要按照西方艺术发展的逻辑去发展,要将中国当代艺术的评价放到西方艺术的框架中去评价。只有被西方艺术界认可的艺术才是最先进的艺术。就像一个没有见过世面的乡下人,突然参与到城里人的高级文化派对时一样,我们首先只能从表象去模仿和学习。只有彼此能够平视的,不是自卑的心理状态时,我们才能够表达我们自己的思想。我想经过一百年面对文化自卑,我们应该能够逐渐可以在展览之中表达我们的思想和文化了。


正因为如此,我想作为美术馆的策展人,应该审视两种文化系统的产生差异,并能够于其中寻找文化的共同体。



西方建立在以“物”为基点的价值观


在这里,我们不用好坏来评判西方现代哲学,不妨重新审视一下西方现代哲学基础。在文艺复兴之前,欧洲笼罩在神学的世界之中,欧洲人按照圣经的说法,认为世界的一切都是上帝所创造的,但是围绕神学而展开的研究本来是想证明上帝的学说,结果事与愿违,在研究中发现物质世界好像并非是神所创造,这就引起了科学与神学的论争,科学的启蒙与人性的觉醒促发西方文艺复兴的思潮。宗教和科学分道扬镳,上帝成为精神的信仰,心灵的慰藉,科学成为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手段。对物质世界的不断探索,促使现代科学得以迅速发展,从人与物质世界之间关系来看,西方现代哲学所依赖的基础是将物质作为根本的出发点,特别到了19世纪在实证主义哲学和进化论思想的影响下,西方现代哲学认为客观物质世界发展是在不断对物质世界认知的否定之中更替发展,这就是“更替论”的来源。


艺术是现代科学主义和现代西方哲学的另一种形式的存在,艺术发展在科学主义的刺激下跟随着哲学思想的发展进入了不断更替的现代主义时期。西方艺术在不断的风格淘汰与更替中,实现着艺术观照物质世界的功能。这样的艺术发展不断淘汰式的更替论,成为西方艺术的一种方法论和艺术观。建立在以物质为研究对象的现代科学,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现代哲学。随着人类对物质世界认知能力的不断扩大,终将会使物质世界走向终结,因为物质世界的不断发展难以与人类的欲念相平衡。


然而20世纪科学界对于量子的发现,以及量子力学,量子纠缠的认识,人的意识对物质世界作用的无限可能,直接触动了以物质为出发点的西方现代哲学的基础。而量子理论却为中国传统哲学提供了现代科学的注解,中国的传统哲学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还是佛家,在观照人与自然,社会之时,都注重心的力量。这里的心并不是物质的心,可以称之为意识,或精神,也可以称之为灵魂,儒家从孔孟的礼与仁出发强调人心于社会的和谐,王阳明心学的产生,更加认识到心的力量。老庄的道家提出“天人合一,神与物游”;佛家更是认为外在世界是心的化现,佛家心经中说“空就是色,色就是空”,都是阐释心的作用。因为中国传统哲学中认识到心的重要性。因而,影响到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方方面面,如儒家的修身就是修心,只有心性的提升,才能使人得以完美。这就决定的了中国文化中的最为重要的评价体系的产生,那就是境界论。


宋代的青原行思禅师说过这样一段话:“老僧三十年前来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体歇处,依然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由此得来人生三个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还有王国维的三重境界论,这背后就是通过心性的提升而达到人生的丰满。同样的中国艺术也是这样,在文人画中最重要的是心性提升,才能使人生境界得以提升,这样艺术的境界才会提升。在强调境界论时,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传统哲学中对于“道”的要求,这就使中国的文学艺术创作直接指向世界的规律。而境界的提升与对“道”的感悟直接相关。因此,由心性论出发而带来的境界论是中国艺术的另一种评价体系。这也是中国人认识世界的一个角度。可惜,近百年来中国对西方主义的接受而忽略了中国文化中从心性出发的境界论和道统观。


在这里回顾东西方世界观的差异,并非是想将两种文明对立起来,而是要认识到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回顾历史,中华文明的发展一直是在吸收和融合外来文明的基础之上不断向前发展的,但是中华文明的发展是一直以中国本土文化作为主体的。回顾一百多年来中国社会对于西方的学习,尤其是对西方现代科学的学习是促进古老的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必然之路。在艺术上,西方当代艺术受现代科学以及现代西方哲学影响,呈现出多样性的视角、材料和手法,也为中国艺术在当代的发展提供了借鉴的可能。可以肯定的说中国艺术当下与未来的发展一定是融合西方艺术优点之上的发展。但是,中国的艺术界必须在认清中西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找到符合中国艺术现代发展之路。


艺术水平的高低是超越时空的,因而西方艺术中“更替论”是有局限性的,因为无论是古典主义的风格,还是现代主义风格在不同的语境下依然有着继续提升的活力。这和艺术家的人生境界和文化语境密切相关。中国建立在心性基础上的“境界论”,他将会使艺术与人以及社会走向更高层次的和谐。当然,在艺术的创新性上,中国清代画家石涛就提出“艺术当随时代”,说明中国艺术发展中注重时代气息,而每个个体的层次与境界的高低在艺术中会体现出不一样的个人面貌,这就是中国艺术的创新论。


综合上述,中国艺术的现代化进程必须以中国哲学作为发展根基,在融合和借鉴西方艺术中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取彼之长,补己之短,才能找到自我发展的艺术之路。当下,中国社会从国家层面开始了文化发展的思考,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自信开始,中国开始进入了一个重新思考文化身份和确立文化身份的阶段。文化自信恰恰是针对百年来中国社会在面对西方文化自卑基础上的提出,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到了“守正创新”。这个“守正创新”是对中国当代文化发展的重要启示,也是中国艺术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



— END


监制:昭一

责编:小清

供稿:“策展在中国”项目组

校对:丝雨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