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解读】以爱之名,解读那些饮食字句中的款款深情
中国人在情感表达方面总是含蓄而拙朴的,我们不像西方人那样坦诚直白地说“我爱你”,但却会用最传统和朴实的方式——食物,来表达自己的爱。
回想一下,小时候放学回到家中,客厅茶几上是否摆满了你最爱吃的零食和水果;长大离家远行时,电话那头的父母是否时常询问你的起居饮食,并寄来家乡的美食。在父母的眼里,食物是生活、生存的根本,也是爱的承载。
在中国文学作品当中,不少描写人物关系和情感的细节都是选择通过饮食的场景进行烘托和描写。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就从父亲为其送行买橘子的这样一件小事中,表现出父爱的无声及伟大。
向上滑动阅览
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朱自清《背影》(节选)
一枝一叶总关情,一蔬一饭总是爱。在分隔两地的亲人、爱侣之间,虽然隔着山水重重,但通过一封封来往的书信,通过分享餐桌上的时光,他们的心始终紧紧相依。
以爱之名
解读那些饮食字句中的款款深情
布里亚·撒瓦兰曾说:“与其他场合相比,餐桌旁的时光最为有趣。”在本次展览展出的家书当中,也不乏多封与“饮食”相关的家书。
从古代到现代,从父母到子女,从爱人到兄弟......这些动人文字,为观者构筑了一个爱的空间。
近岁风俗尤为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吾记天圣中先公为群牧判官,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过七行。酒酤于市,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殽止于脯、醢、菜羹,器用瓷、漆。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果、殽非远方珍异,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常数月营聚,然后敢发书。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嗟乎,风俗颓弊如是,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
——司马光致儿子司马康(节选)
选段文字大意为:“近年风气尤其奢侈浪费,农夫都穿丝织品作的鞋。从前客人来了未尝不摆设酒席,斟酒最多 也不超过七次。当时酒是在市上买的,水果限于梨、栗子、枣、柿子之类,下酒菜限于干肉、肉酱、菜汤,食具用瓷器和漆器。当时士大夫人家都这样,人家并不讥笑非议。那时聚会次数多而礼意殷勤,食物少而感情深厚。近来士大夫家庭则全然相反。”
这封《训俭示康》写于一千多年前的宋朝,司马光以小见大,以他人在饮食上骄奢浪费的事例来说明当时社会的不良风气,借此信训诫儿子司马康温恭节俭,煞费苦心。
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十一月十一日来信,顷已收到,前回的一封,也早收到了。牙痛近来不知如何?倘常痛,恐怕只好拔去,不过假牙无法可装,却很不方便,只能专吃很软的食物了。
海婴很好,每天上幼稚园去不大赖学了。他比夏天胖了一点,虽然还要算瘦,却很长,刚满六岁,别人都猜他是八九岁,他是细长的手和脚,像他母亲的。今年总在吃鱼肝油,没有间断过。
——鲁迅致母亲(节选)
鲁迅从小就患有牙疾,他的文章中曾多次提到自己被牙痛折磨的经历,但却偏偏爱吃甜食,即便“午后赴王府井牙医处治牙疾,约定补齿四枚,但是在过稻香村的时候,还买了饼干一元。”
这一点想必鲁迅先生的母亲也十分了解和关心,于是在向母亲报平安的信中,他提及拔牙和饮食的情况,这既似报告,也彷佛向母亲撒娇的孩童,抱怨无法再吃喜欢的食物。同时,鲁迅在信中还向母亲说到了孩子海婴的身体状况和近来饮食,祖孙三辈间的情谊,彷佛在饮食琐事中得以加深和升华。
我们在北平昌平县住了很久,这里离北平城不远,只有五十多里路,我们是在这里过的年,很热闹,生活也很好,吃了不少的慰劳品(猪肉、大鱼、大米、白面、麦子等)。现在我还有两包饼干,想给你留着吃,但是又想可能留不住,因为别的同志看见了就要吃。其次给我的慰问袋里装着一个很美丽的日记本,我已经把它保存起来了,准备回去送给你使。
——宋云亮致胡玉华(节选)
与前两封家书不同,这封由宋云亮写给胡玉华的书信,是亲密爱人间的沟通。信中虽然并未写明爱之深、情之切,但字里行间都透露着笔者对收信人的爱意。
在物质资源匮乏的年代,粮食也许就是最顶级的“奢侈品”,而宋云亮在这样“美食佳肴”面前,想到的仍是他那遥隔千里的爱人。两包饼干,代表的不仅仅是希望一起分享的热切心情,更是发自内心的珍惜和惦念。
月亮上来的时候,同志们都围在月亮底下吃月饼、红柿、梨、花生。队里小同志很多,都没人想家,我当然也不想家。
会完餐,我一边吃着苹果,一边写家信,从山上吹过来的秋风,吹开了楼上的窗子,几乎吹跑我的信。
吃月饼吃梨,吃苹果吧,不然怎么打胜仗啊!
——少康致弟弟邵尔均(节选)
以上这封家书,写于1953年9月22日的朝鲜战场,志愿军战士少康在信中向弟弟介绍了在朝鲜战场上过中秋节的情形,在战士们的眼中,战场上不仅有炮火硝烟和惨烈的战斗,也有皎洁的月光、美妙的风景和应节的“美食”。
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尽管环境非常艰苦,但志愿军战士充满了革命豪气和乐观主义精神。在他们的眼中,阵地上的一草一木,一花一草,都是美丽的风景;普通的一个苹果一颗梨,也都是最完美的“节日盛宴”。
我身体很好,体重又有所增加,因为李晋西搬回寝室来住了,所以我们常用她的煤油炉煮东西吃,显得比过去幸福多了。带回来的东西都已吃完,还剩萝卜干和蜜枣。蜜枣我还是拿来了,用酒泡了起来,很好吃,称之为醉枣。麦乳精刚开始吃,老忘。
——裘山山致爸爸妈妈姐姐(节选)
然而,比起少康的艰苦岁月,作家裘山山的家书内容则显得轻松许多。这封裘山山在大学期间写给父母和姐姐的家书,真实地记录了80年代初一位中文系大学生的生活片段,词句朴实,字字真挚。
这封家书看来亲切,如同所有曾经外出求学的人一般,父母总爱不厌其烦地在饮食琐事上向我们唠叨,提醒我们多吃蔬菜,多补充营养,要对自己好一些;而我们,似乎也养成了主动报告自己饮食情况的习惯,希望父母、亲人放下心头大石,不必担忧。
家庭的温暖,往往不表现在大事上,而是溶化在日常琐事里——母亲按时叫你起床,买回热粥待你吃好上学,我按惯例告别“妈,我走了”;吃饭时母亲叫你吃饱(在现在,这并非“多此一句”);近日父亲在家,他开了唯一的一听猪肉罐头,叫你夹肉;天冷催你把球衫穿上,冷点心要你搞热再吃;若是我时间紧来不及吃饭去上学,他们就心中不安;晚自修迟了,关照你结束功课去睡……
——王巨榛致大姐王竞百封明信片(节选)
正如上述信中写到的:“家庭的温暖,往往不表现在大事上,而是溶化在日常琐事里。”母亲买的热粥,父亲开的猪肉罐头等等,是永远不忘的叮咛,是长存在心的亲情。
人们常说,爱,就是在一起吃好多顿饭。而这些家书中的主人公们,虽然分隔各地,未能与自己的所爱一起共享美食,但通过书信文字的表达,他们仍可隔空分享曾经品尝过的美味,表达内心收藏的无限爱意。
这些看似“平平无奇”的家书,虽然诉说的都是生活里的小事,但那些包裹在日常饮食中的爱与感动,虽然没有用语言挑明,但却是最直接的表达。
通过四个单元,32组家书,“见字如面——2020中华家风文化主题展”向我们展示了“敬老慈幼 亲爱家人”“诚信节俭 读书自强”“视野宽广 乐观向上”及“志存高远 敬业爱国”的崇高主题,也向我们花样展现了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展览目前正在展出中
欢迎带上你深爱的人
一同享用这场“传统文化大餐”!
大坛展讯
《见字如面——2020中华家风文化主题展》
展览时间
2020.12.16-2021.3.31
(观展时间9:00-17:00,16:10停止检票。每周一闭馆,节假日除外)
展览地点
中华世纪坛二层世界艺术展厅西厅
票务信息
展览免费参观,请预约成功后携带身份证件进场
扫码进入“中华世纪坛参观预约”小程序
监制:昭一
责编:心宇
撰稿:Constance
校对: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