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李军:在《日出·印象》的另一面(内含门票福利!)
长按图片,感受印象派之美
19世纪60年代,法国印象主义绘画诞生,其灿烂夺目的光彩照耀了整个欧洲和世界画坛,掀开了西方现代绘画史上崭新的一页。尽管一百多年后现代艺术流派纷呈,但印象派对时下艺术创作仍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讲座现场
8月8日,中华世纪坛艺术馆特邀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李军教授进行了第二场公益讲座——在《日出·印象》的另一面。本次讲座以印象派代表人物莫奈及其作品为大背景,通过作品分析、地域历史、社会变迁、文化艺术等多个角度,探讨了印象派艺术发展的脉络及其背后鲜为人知的“另一面”故事……
李 军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紫禁城学会理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术学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曾任巴黎第一大学、法国国家遗产学院、哈佛大学艺术史系高访学者,哈佛大学佛罗伦萨文艺复兴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客座教授。
出版专著《跨文化的艺术史:图像及其重影》(2020)、《可视的艺术史:从教堂到博物馆》(2016)、《穿越理论与历史:李军自选集》(2012)、《出生前的踌躇:卡夫卡新解》(2011)、《希腊艺术与希腊精神》(2003)、《家的寓言:当代文艺的身份与性别》(1996);译著《拉斐尔的异象灵见》(2014)、《宗教艺术论》(1992);合著《八日谈——我们能摸准艺术的脉搏吗?》;担任《跨文化美术史年鉴》(2019-)、《眼睛与心灵:艺术史新视野译丛》(2013-)主编、大型国际展览“在最遥远的地方寻找故乡——13-16世纪中国与意大利的跨文化交流”(2018,湖南省博物馆)、“无问西东: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2018,中国国家博物馆)总策展人。论文和著作获第七、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15)、一等奖(2020)和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2021)。
内容亮点01
在莫奈创作的《日出·印象》中,描绘了这样一个景象:清晨透过薄雾观望繁忙的港口,远处码头的烟囱、吊车与帆樯交织一起,近处的小船和摆渡人在日光照射下,缓缓前行。画面虽然没有明确的边界,一切看似朦朦胧胧,却又在这弥漫的波光涟漪和氤氲之中,显得格外生动鲜活。随着鲜红的太阳在海平面升起,一个“印象”完成了。
或许大部分人首先看到的是作品中的海港景色,但如果换一个角度,其实作品中的城市——勒阿弗尔也非常值得我们去探索和了解,这也是《日出·印象》“另一面”的真实所在之处。
据历史资料记录,勒阿弗尔曾经是法国北部最重要的一个海港,业务非常繁忙,勒阿弗尔的周边如卡昂、鲁昂、敦刻尔克、布雷斯特、翁弗勒尔等城市都在诺曼底的辽阔海岸线上。凭借着地理位置,这些城市在英、法两国甚至东西方经济、军事、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中,都留下了浓厚的一笔。
据学者推测,莫奈当年就是在勒阿弗尔的拉米劳特酒店创作了《日出·印象》这幅作品
除此,在“海景画”中我们还能了解勒阿弗尔之于莫奈,诺曼底之于印象派的影响。风景画在欧洲艺术历史非常悠久,海景主题在不同时代的表现风格更是迥然不同,如17世纪法国著名画家克劳德·洛兰擅长用古典主义的表现形式,设定的场景都是古代的;而19世纪英国画家特纳,他喜欢在室内进行创作,把画面与浪漫主义抒情融为一体。
莫奈的海景画更注重表达真实性、走出画室进行创作和对光影的运用,勒阿弗尔这座海港城市作为莫奈的故乡,理所当然也成为他本人创作的“灵感摇篮”。
诺曼底大区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进一步去了解诺曼底背后的故事。它之所以非常重要,是因为在战争的时候,诺曼底就是一个“前线”的存在,而和平的时候,它就是一个“通道”。自文艺复兴以来,英国有一个叫“大旅行”(Grand Tour)的教育传统,目的是让年轻贵族和艺术家们到欧洲大陆旅行,而旅行的第一站就是法国的诺曼底。当年轻贵族们乘坐汽轮,从工业化相对发达的英格兰到达诺曼底时,他们发现这里的乡村风光、海景和古迹,正是他们所追求与渴望感受的,也就在这样一个时代大背景下,英国人开始带动诺曼底风光主题的艺术创作,随后这股风潮也渐渐影响了法国的艺术圈。
讲座现场
巴黎作为当时法国艺术的集中地,吸引了许多其他地区的艺术家到来,这些艺术家希望通过参与当时“传统”的文化制度如沙龙、展览等活动来一举成名。这些艺术家在获得成功后,往往会选择回归乡村海滨的生活,其中不乏一部分就“散落”在诺曼底——这也是展览设计火车车厢场景的时代背景。
展览现场
内容亮点02
这次展览的主题是从库尔贝、柯罗到印象派,诺曼底这片土地见证了印象派的日渐兴起,毫无疑问它是联结艺术家与印象派的一个重要空间纽带。追溯印象派的“另一面”,还离不开巴比松画家柯罗、热衷古典主义的马奈、被称为“诺曼底米勒”的杜布尔、莫奈的老师布丹等等艺术大师们的“见证”。
展览现场
@库尔贝:19世纪现实主义绘画的领军人物,他反对学院体系的陈规旧俗和浪漫主义风格,提倡描绘肉眼可见的真实,所以他的作品里描绘了农民的劳作、乡村的葬礼或窗外的风景,这些都是他亲身经历的。他大部分的创作都在画室里完成,如《诺曼底海滩,圣欧班的小船》这幅作品就描绘了诺曼底的海滩风光,厚重的云彩看起来极具戏剧性,但真实的自然风景里其实很难找到这样的景象,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象征性。
展览作品《诺曼底海滩,圣欧班的小船》
@柯罗:巴比松画派代表画家之一,他擅长用人物、风景、树木、天空来塑造作品氛围,同时融入了浪漫主义的情怀。某种程度上,“巴比松画派”是“印象派”的前身,两者都呈现了自然风景,最初印象派更强调捕捉真实的瞬间,创作空间也走出了画室。
展览作品《池塘边的放牛人》
@马奈:实际上,马奈描绘的风景画并不多,热衷于古典主义表达的他喜欢画人物和场景画。而在马奈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喜欢用黑色,但在莫奈的画里我们是找不到黑色的,因为印象派有一个重要的传统是直接面向自然研究真实的光影,在自然光影之下,黑色不是真正的颜色,而是有非常复杂的颜色的层次所在的。
展览作品《诺曼底渔船船长肖像》
@布丹:莫奈的老师,因为特别喜欢画云彩所以他有一个绰号叫“天空之王”。布丹引导莫奈要到自然中写生,因为自然中的景和画色中的景有着本色的差别,渐渐地启发了莫奈对水和光影的研究。后来《日出·印象》的作品里,莫奈对帆船剪影的表达技法,也是对布丹的一种延续。
展览作品《埃特勒塔的小船》
随着当时西方艺术的不断发展,立体性写实也开始向平面性转化,关于印象派的“另一面”或许就是以平面化的方式来展现绘画的魅力。我们可以了解到,原来早在1864年,莫奈个人的特色就已经开始出现了——对于水的关注和研究,是莫奈印象派诞生的关键时刻。
内容亮点03
1872年,莫奈画了《日出·印象》,同年有一位叫Philippe Burty的法国批评家、收藏家发明了一个词叫“日本主义”,指法国人对东方舶来品,尤其是日本艺术品的一种狂热迷恋现象和借鉴。这不仅是一种文人趣味,实际跟当时的世界文化交流、贸易紧紧相关——这也是我们要说的关于印象派的“另一面”。
讲座现场
这种东学西渐的文化趣味对当时欧洲产生了一种美学上的影响。17世纪,欧洲古典主义依然讲究对称、庄严和比例,而东方艺术在欧洲的出现,则带来了一种错落有致的不规则的美学——“Sharwadgi”(常见于英中式花园);到了18世纪,英国兴起一个叫“如画”的传统,简单来说就是有很多如画理论家借助于一个手段,一个踪迹来宣传如画美学。
讲座现场
《日出·印象》这幅作品画的是东方太阳在冉冉升起,从另一面,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是文化趣味转化为真实场景的一种艺术实践。今天已经有很多的研究表明,莫奈最著名的绘画作品,如干草图、教堂或睡莲系列,都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时间描绘了同一个对象,这种方式很可能也是借鉴了日本浮世绘艺术家葛饰北斋的《富岳三十六景》。
莫奈的教堂系列
《富岳三十六景》
最后,无论是莫奈的《日出·印象》,还是强调局部平面的《睡莲》,还是现代主义里关于色域色彩的对话与应用,实际上它们之间都有存在着一种内在的联系:或是关于“光影”,或是关于“水”,或是关于诺曼底,或是关于当时流行的东方趣味……
更多精彩内容
请点击下方,观看讲座回顾
🎁
福 利 时 间
「你最喜欢印象派的哪幅作品?」
分享留言
8月23日24:00前
我们将评论区中选出最走心的5位观众
分别送出价值¥98的印象派展览门票1张
✋
“安排”
大坛展讯
《从库尔贝、柯罗到印象派——来自法国诺曼底的光影世界·真迹展》
展览时间
2021.7.16-2021.10.15
(观展时间9:00-17:00,16:10停止检票。每周一闭馆,节假日除外)
展览地点
中华世纪坛 二层世纪大厅
票务信息
优惠票68元
单人票98元
双人票178元
扫码进入“中华世纪坛”小程序购票参观
监制:昭一
责编:心宇
资料整合:瓦莱丽
校对: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