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展览解读|永不过时的家书,穿越时空的呼唤……


中华家风文化主题展系列:“信仰·薪传——红色家书专题展”已于2021年12月22日在中华世纪坛开展,展览围绕“重温红色家书,赓续红色血脉”为主题选取了40组不同时期的红色家书。本期解读我们将继续从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副馆长张丁老师的视角,以“信仰·薪传”为眼,讲述红色家风故事的意义所在,体味红色精神。


上集回顾:展览解读|信仰,所以传承


本期嘉宾

点击全屏观看,效果更佳


红色家书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与党的百年历程相伴而行的历代共产党人所写下的内心独白。张馆长讲述道:“红色家书是为了中国革命、为了新中国的建设、为了改革开放事业乃至新时代付出鲜血和汗水的先进群体所留下的文字”。我们据此选取了本次展览中的四组家书,再现这些家书字里行间的真情流露。


1.

一位儿子对父亲的临行壮言


任弼时

任弼时(1904-1950),湖南湘阴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工农红军主要领导者之一。任弼时早年留学苏联,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代理书记、总书记。第一次国共内战期间,担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代理书记、湘赣苏区省委书记,领导红六军团、红二方面军参加长征。抗日战争期间,担任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并任中共中央秘书长、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五大书记之一。1950年因脑溢血不幸去世。


任弼时出生于湖南湘阴县一个教员之家,他5岁就随父亲读书,7岁入明德小学,12岁去长沙考入师范附属高小,后入长郡中学,期间受五四运动影响,积极参加各种爱国活动。


1920年8月,任弼时参加了毛泽东、何叔衡等正在筹建的长沙“俄罗斯研究会”,并经研究会首批推荐,进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为培养后备力量创办的“外国语学社”学习俄语,为留学苏俄做准备。当父亲得知他要留学苏俄后,来信表示反对,劝任弼时“谋事上海”,从长计议。


1921年,任弼时赴莫斯科前写给父亲的信


为消除父母对远行的担忧,时年17岁的任弼时在给父亲的家书中写道:“冒险奋勇男儿事,况现今社会存亡生死亦全赖我辈青年将来造成大福家世界,同天共乐,此亦我辈青年人的希望和责任……”,表达了自己报效国家的远大抱负。



1921年,任弼时在莫斯科


“……但儿常自怨身体小弱,心思愚昧,口无化世之能,身无治事之才,前路亦茫茫多乖变,恐难成望。只以人生原出谋幸福,冒险奋勇男儿事,况现今社会存亡生死亦全赖我辈青年将来造成大福家世界,同天共乐,此亦我辈青年人的希望和责任,达此便算成功。惟祷双亲长寿康!来日当可得览大同世界,儿在外面心亦稍安……”


——任弼时致父亲任思度(1921年春)



历经两个月,任弼时等人终于抵达莫斯科,并作为第一届学员进入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中国班学习。为了以后回国从事革命工作不暴露身份,他将本名“任培国”改为“任弼时”,由此开启了他为党和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



2.

一位母亲对儿子的临终道别


赵一曼

赵一曼(1905—1936),原名李坤泰,四川宜宾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回国后在宜昌、上海、江西等地从事秘密工作。1928年赵一曼与湖南人陈达邦结婚,婚后生下儿子“宁儿”。1932年赵一曼接到党中央派遣,从此音讯杳无。不久后,在东北抗日战场上,一位被称为“红枪白马女政委”的人声名鹤起,她带领群众罢工,建立游击队,给日军以沉重打击。1935年,赵一曼为掩护战友不幸被俘,被日军施以长达9个月非人的折磨,最终英勇就义,时年31岁。


赵一曼出生在四川宜宾的一个地主家庭。读私塾时,她在进步青年、大姐夫郑佑之引导下阅读了《新青年》等革命书刊,很快接受了革命思想,冲破封建家庭的牢笼。1926年,赵一曼加入中国共产党,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27年初,赵一曼考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成为中国军事学校的第一批女学员。同年,被派往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并结识了同为黄埔军校学生的陈达邦。1928年4月,赵一曼和陈达邦在学校教堂举行了婚礼。


1931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为挽救民族危机,赵一曼奔赴抗战前线。1935年11月,赵一曼被日军逮捕,之后日军对她施以长达9个月非人的折磨,但却无法从她口中获得一点信息。1936年8月2日,赵一曼被押送到珠河县处死。在慷慨就义的途中,她给儿子写下了两封遗书:


宁儿:


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际行动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你的母亲赵一曼于车中



赵一曼与儿子陈掖贤(宁儿)唯一的合影



亲爱的我的可怜的孩子:


母亲到东北来找职业,今天这样不幸的最后,谁又能知道呢?母亲的死不足惜,可怜的是我的孩子,没有能给我担任教育的人。母亲死后,我的孩子要代替母亲继续斗争,自己壮大成长,来安慰九泉之下的母亲!你的父亲到东北来死在东北,母亲也步着他的后尘。我的孩子,亲爱的可怜的我的孩子啊!母亲也没有可说的话了,我的孩子要好妤学习,就是母亲最后的一线希望。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在临死前的你的母亲



第二封遗书与她被捕后编造的假口供一致,其实她的丈夫当时根本不在东北,更没有死。之所以这样写,是为了混淆敌人视听,防止敌人根据信的线索对她的亲人进行追捕和迫害。行刑前,赵一曼高唱《红旗歌》,枪声响起,南国女儿的一腔热血喷洒在了白山黑水的东北大地上。


展览现场


3.

一位父亲对女儿的殷切教诲


焦裕禄

焦裕禄(1922—1964),山东淄博人。原兰考县委书记,干部楷模,中国共产党革命烈士。1946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62年任河南省兰考县县委书记。1962年12月至1964年间,时值兰考县遭受严重的内涝、风沙、盐碱三害,焦裕禄同全县干部和群众一起,与深重的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努力改变兰考面貌。他身患肝癌,依旧忍着剧痛坚持工作。他在兰考担任县委书记时所表现出来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被后人称之为“焦裕禄精神”。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因肝癌病逝于郑州。


焦守凤是焦裕禄的长女,一边上学一边操持家务干农活。繁重的家庭压力让她无法全心读书,到初中时就辍学了。焦守凤开始打工赚钱补贴家用,起初她想凭借父亲的关系,在县委机关谋一份打字员的工作,但焦裕禄认为这是违反组织纪律的事情,坚决不同意。之后焦裕禄让焦守凤去朋友的食品加工厂,当一个临时工。刚去时,焦裕禄还打招呼,不能因为自己的关系,而让焦守凤做轻松的工作。焦守凤每天就在厂里洗萝卜、切萝卜、腌萝卜,天天和萝卜打交道。加工辣椒更是让手辣的难受,疼得半夜睡不着觉。焦守凤哭过、求过,但是没有用,父亲还是没有同意为自己走后门。


焦裕禄的长女焦守凤


一段时间后,焦守凤开始反省自己,开始认真踏实工作,在厂里做临时工,一直坚持了大半辈子。后来焦守凤被调到了工会,单位曾两次分房子给她,她都拒绝了,一直住在破旧的院子里。焦裕禄在42岁时不幸病逝,在弥留之时,他让焦守凤到病榻前,将自己的两本书和一只二手的罗马表送给她,一是希望女儿好好学习毛主席著作,二是希望女儿以后上班不要迟到。



梅:


你从我手里继承的,只有党的事业,其它什么也没有,我留给你的,只有一套《毛泽东选集》。可是我身边的这一本,现在还不能给你,我还能活些时候,我还要看它几天。以后,你要好好学习毛主席著作,依靠它去工作、生活。要严格要求自己,以雷锋为榜样,争取入党,当一个红色的革命接班人。


——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对女儿焦守凤的临终遗嘱(1964年5月14日)



焦裕禄一生为官,清正廉直,没有为后人留下什么物质钱财,只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用自己一生的奉献,为我们谱写了一首时代的壮歌。



4.

一位儿子对母亲的关心与支持


杨珺哲与妈妈的合影


杨珺哲是北京市京源学校莲石湖分校的一名学生,他的母亲刘爱清,则是北京市石景山区古城街道滨和园燕堤中街社区的一名社区工作者。


这封家书源于2020年春天的新冠疫情,一场疫情让全国按下了暂停键,刘爱清作为一线社区工作者,却一天都没有休息过。杨珺哲将母亲的辛苦操劳看在眼里,亲笔给她写了一封信,鼓励支持母亲的工作,给予她继续奋斗下去的勇气和信心。


亲爱的妈妈:


……现在疫情期间,您作为一线一名社区工作者,是离我们最近的守护者。您的工作也同样危险,您的防护是最简单的,每天只戴着一个薄薄的口罩在做着这么多的工作。我问您:‘妈妈您害怕吗?’您说您也害怕,害怕被感染,害怕会传染给我,但是这是您的工作,是您的责任,是您必须完成的工作。想到家里每天还有我在等着您回家,您就不怕了!正是有了你们这样一群最可爱最勇敢的人,才有了我们的平安!我相信,因为有许许多多你们这样的人,这次疫情我们一定可以战胜的!


妈妈,我爱您!加油!


爱您的儿子:杨珺哲

2020.3.1




杨珺哲给母亲刘爱清的家书



随着通信技术的进步,现代社会让人们可以快捷地传递着信息,不受限制地自由沟通,“家书”这一形式日渐式微。但一封家书对于现代家庭而言,无疑对于父母和孩子之前的情感与心灵的沟通起了重要作用。


疫情期间,杨珺哲除了主动帮忙做家务,帮助父亲一起做好家里后勤工作,让母亲没有后顾之忧之外,还萌生了给母亲写一封信鼓励她努力工作的想法,这一封家书中饱含了儿子对母亲浓浓的爱,表达了孩子对母亲辛勤工作的敬意。




展览现场


四封感人至深的家书的背后,是四个血浓于水的家庭,这些家书的书写者,既是革命者、建设者、传承者,也是父亲、母亲、子女……家书是“家”的希望,更是“国”的明灯。在这些红色家书背后,蕴藏着我们党“从哪里来”的精神密码,更标定着“往哪里走”的精神航标。


封封家书,字里行间,拥有着穿越时空的力量,让人们看到时间深处动人的情感和炙热的初心,见证百年征程中革命者的精神和理想信念,体悟百年党史的深刻内涵和历史底蕴,弘扬红色基因的宝贵精神财富。



“信仰·薪传——红色家书专题展”

讲解时间安排:

展览期间每周二~周日

10:00-10:30

10:30-11:00

14:00-14:30

14:30-15:00

(讲解时间请以现场实际安排为准)


大坛展讯


中华家风文化主题展系列:

“信仰·薪传——红色家书专题展”


展览时间

2021.12.22-2022.2.28

(观展时间9:00-17:00,16:10停止检票。每周一闭馆,节假日除外)


展览地点

中华世纪坛 二层世纪大厅


扫码进入“中华世纪坛”小程序预约参观




监制:昭一

责编:桃盏

内容材料提供、嘉宾邀请:“中华家风文化主题展”项目组

视频:锁

资料整理:姚顽

校对:阿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