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妈绝非虎妈,我们是怎么推娃的?
导 读
美国大学早申请发榜之际,图姐采访了几位“藤妈”,请他们畅谈培养孩子的经验。这几位妈妈都有两个或三个孩子,孩子们都进入了MIT,普林斯顿,哈佛,耶鲁,斯坦福和知名女校及一流州大。
正文共:7718字
预计阅读时间:18分钟
采访/编辑:图边
人们普遍认为名校犹如金字塔一样高不可攀,录取标准又神秘莫测。有很多华人家长把孩子没被录取的原因归结到名校歧视亚裔上,其实不然。那么,藤校招收的孩子是什么样的?孩子们都有哪些特点和成绩?他们的成长经历是怎样的?essay写了什么题目?父母有什么经验与教训?
美国大学早申请发榜之际,图姐采访了几位“藤妈”,请他们谈谈培养孩子的经验。这几位妈妈的孩子们,都进入了MIT,普林斯顿,哈佛,耶鲁,斯坦福和知名女校及一流州大。
下面是六位热心妈妈的分享。别人家的经验不可复制,仅供参考借鉴。
云海:育儿即育人,教育孩子成为正直、善良、阳光的人
我们住在东部,有两个女儿,都是早申请,进了同一所藤校。大女儿提前毕业,目前在医学院。小女儿还没毕业,学习期间做了很多研究和社区服务工作。
育儿嘛就是育人,育人那就希望她们成为正直、善良、阳光的人。大女儿小的时候我们下了班一个人做饭、一个人给她洗澡,吃过晚饭一个人收拾碗筷,一个人给她读书,有了妹妹以后依然如此。等姐姐6岁以后她就会带着妹妹洗澡了,也许就这样锻炼出了领导力。姐姐10岁左右就成了妹妹的半个小妈妈,让我们省了不少心。
我们做得最正确的一件事,是找到了一家有很多很多书,老师特别会教的幼儿园。买房子选学区,最后在三个镇中挑选:当时A镇的非白人学生比例是4%,B镇是15%左右,C镇是18%左右。听说C镇的学校竞赛的风气很浓郁,我们对竞赛不是很有兴趣,就选择了B镇。
我们一直和孩子们关系紧密,车上,饭桌上,旅行路上跟孩子聊天交流。带她们去过美国大部分的国家公园、夏威夷、欧洲等,开阔眼界。暑期她们做的最多的是:要么她俩分别到爸妈的办公室去,一到两个星期,要么是她们大了一点以后姐姐带着妹妹在家里。她们喜欢编写故事剧,暑期就花了很多时间丰富她们创造的人物或者动物。
学习上如有什么不懂的主要就由我们解答,没有上过课外辅导班。姐姐很早就表现出领导能力,妹妹在姐姐离家后很快地意识到自己要摸爬滚打地快快成长了。姐妹俩从小就喜欢镇上的图书馆,如无特殊情况每周末必去,所以她们大了以后就一直在图书馆做义工,直到高中毕业。两人都曾担任过高中辩论的队长并获得过州里比赛奖项,都喜欢打球,等等......可以说,都是品学兼优的学生。
申请大学的essays都是自己写的,没有请人帮助修改。两人的写作都非常棒,妹妹在高中时英文几乎每年年级第一,作文多次被老师当范文读。姐姐写了有关她高中选的绘画艺术课。不少同学都学过画画,她担心自己没学过绘画,我鼓励她说:“高中开设绘画课就是教学生学习画画的,如果你从小学过就不一定需要选这门课了”。她后来说这是她繁忙的高中生活中放松和修身养性的时光。妹妹从小就是个书虫,她如果被time-out,一般是被罚几天之内不准读图书馆借来的书,她的essay写了图书馆对她来说是一个如何五彩缤纷的梦幻世界。
不经意中姐妹俩就长大了,她们有爱心也蛮能干的。我觉得父母可能是孩子比较直观的role models吧,我们大人都是认真做人做事,有爱心、平等待人,她们耳濡目染。家长做孩子的朋友,勤于交流沟通是非常重要的;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用太早给孩子立志树目标,否则可能会给孩子太大的压力,让他们过早背上不必要的负担;人生是一个漫长的成长过程,重在根据孩子的情况(包括身体健康情况)引导孩子一直积极努力向上,而非一定要竞赛争第一或者非要上哪个大学。
舒慧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是跑马拉松,不是百米
我们住在加州,两个孩子通过参观多所学校以及参加学校的招生活动找到了自己喜爱的学校类型。女儿喜欢相对小一些的学校,申请的学校以文理学院和注重本科教学的综合性大学为主,她没有被她最心仪的常春藤学校录取,选择了一所排名很高的女子学院。双专业(double major) 毕业,后就职于一家著名的量化交易公司。儿子喜欢大一点、更多元化的综合性大学,被他最心仪的名校提前录取。现读大三,理想是做一名新闻工作者。
我始终坚定地认为学习是一生的事,不用着急,所以孩子们小的时候没有在任何领域刻意培养,给予了他们宽松的空间寻找自己的方向。孩子找到了我就支持,鼓励他们发挥潜能;孩子没找到我也不纠结,鼓励他们不要有压力,做好自己。
儿子从初中开始就很独立,有自己的想法。高中开始对社会公正、多元化、少数族裔和弱势群体的权益等非常感兴趣。当他告诉我英语不选AP课,要选非裔美国文学和女性作家两门普通课时,我担心会影响GPA,但我选择支持他。当他说他要更深入地了解各个群体,而不想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去“帮助”他们时,我也曾担心他的大学申请上列不出高大上的活动,但我选择支持他。
女儿高中成绩相当不错,但没有突出的学科,课外活动参加得不少,但没有亮点。我没有刻意替她规划,而是看重基本技能的培养,鼓励并帮助她在大大小小的活动中锻炼逻辑思维,操练沟通技巧,学习分析效益和风险因素。我觉得这些能力无论将来做什么都是必需的。当她在大学里开始对数学感兴趣,开始创办并领导学生社团时,当初培养的技能得到发挥。虽然当年没有被梦校录取曾有遗憾,回头看这其实是最好的安排。大学里的突破和高中时的积累是分不开的。
儿子录取后参观学校那个周末我在校园偶遇招收他的招生官,自我介绍后我问他:“作为孩子的母亲我知道他优秀、独特,但纸面上并没有重大成就,你为什么录取了他?” 他说从essay能看出他有思想,居然当场背出儿子两篇essay的内容。一个招生官一年要读几千份essay,没想到他居然能记住儿子写了什么。我猜测录取的主要原因是他essay里表现出来的与众不同,他的好奇心和同理心。
女儿申请大学前的暑假在北大修课,和外公外婆朝夕相处,essay写的是和外公的交流,从外公身上学到的东西。儿子喜爱摄影,essay写的是对摄影的感悟,对他来说照片的表达有时胜过文字,摄影给予的快乐来自千百次失败后拍出一张和脑海里的画面吻合的作品。女儿找的她最喜欢的历史老师帮助看essay,儿子找的英文老师,也都请朋友提了意见。
我们这代人从小成长的环境,批评比夸奖多。以前我总觉得孩子们知道我爱他们且认为他们优秀,夸奖有些多余,尤其是时间紧的时候,开门见山说需要改正的地方可以节省时间。女儿经常提出请求,“你能说缺点前加一句优点吗?”后来我慢慢意识到,家长的首要任务是营造一个正面的氛围。要多夸奖他们,即使很忙夸奖也不要省略。当他们有自信心,觉得学习是件快乐的事,学习就会像海绵吸水一样自然。
不要害怕孩子走弯路,有的弯路对他们的成长有益。孩子们经常告诉我他们需要自己“吃一堑长一智”(learn their own mistakes),而不是由家长把关避免犯错误。
我家里很多长辈给我们树立了活到老学到老的榜样,我父亲40岁开始学英文,60岁学电脑,现在90岁还在不断学习新东西。我经常和孩子们强调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是跑马拉松,不是百米。大学毕业才是人生的四分之一,高中、大学里不用追求名次,也不用太在意学习的内容,关键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旦学会了如何学习,有一生的时间可以学。学习除了学以致用造福人类之外,它本身有内源性的价值,学习让人愉悦,思考给人自由——让孩子们好好享受学习的过程吧!
丹妮:缺点可能变成优点,优点可能也是缺点
我们住在美国东部,两个孩子都进了一流名校。女儿计算机专业,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能把画画和音乐的才艺都融入进去。儿子还在上学,学习之余他除了在咨询公司工作,还在非营利组织帮忙,帮助中国城英文不好的华人申请福利和社会救济,注册选民、去投票等。
从小到大一直没太管他们学习方面的事情。我们大人自己喜欢读书,他们也喜欢读书,周五晚上经常在书店打发时间。周末到处玩玩,尽可能去全美和世界各地旅行,希望他们多长见识,领略各个地方的风土人情。
两个孩子的性格很不一样。女儿以前活泼外向朋友很多,后来自己独处的时间多了。现在回想,不知道是我的耐心不够造成的,还是她在成长过程中也经历了一些烦恼。我们在她中学时搬家到一个新学校,很快她就说不喜欢这个学校,受到孤立。回家说,同学们用Harry Potter里的Hermione, know-it-all来取笑她。我现在回想起来,可能跟华裔身份有关系,当时却没有注意到。后来促使她性格有所改变,是因为去了CTY(Center for Talented Youth)夏令营。似乎在那里遇到了同类,女儿特别开心,交到很多朋友,大家讨论艺术等她喜爱的话题。这个经历影响了她的大学选择(夏令营好几个朋友去了同一个大学)。
女儿最大的优点是自信,不附和别人,做事情有效率不拖泥带水,高中学习一直比较轻松,做作业考试都计划好,不是非争名次,不追求完美,不在乎别人对她怎么看。所以相对来说活得比较自在。
弟弟刚好相反,更注重人际关系,性格温和朋友多。小时候因为大家夸奖姐姐多,他有些内向和不自信,后来就越来越外向。他对政治和社会问题比较关心,关注种族平等和弱势群体的权益,做了很多公益活动,跟姐姐走的方向不太一样。虽然小时候没有姐姐那么引人注目,后来在各方面都比姐姐做得更突出一些,科学竞赛拿过全国大奖,表演、辩论、演讲都成了强项,组织能力强,做了学生会主席。
对孩子的教育是边学习边进步。孩子评价我们,说跟其他华裔同学比起来,爸妈对他们不像别的父母要求那么高,比较随意。小时候送他们跳舞弹琴打球,女儿都不喜欢,她喜欢唱歌和画画。我们没有强迫,随他们去了。
如果说有一点经验,那就是不用模仿别人的经验。每个孩子不同,应该尊重和支持孩子的选择,而不是觉得拿什么大奖对升学有利,那样会限制孩子,而且会造成关系紧张。相对来说我们在学习上没有特别管,没报过补习班。但对于他们的兴趣,在时间和经费上都特别支持。我们夫妻两人都比较开明,跟孩子平等相处,大家敞开了聊。
我最大的感悟是,孩子的缺点也可能成为优点,优点也可能成为缺点。女儿我行我素不太在乎别人怎么说,后来发现她活得自在,不太受外界干扰,做事很专注,这就变成了优点。儿子家里家外都让人特别舒服,非常照顾别人的感受,善于承担责任。他做事尽善尽美,永远是最后一个道晚安的人,活得更辛苦,没有姐姐那么潇洒轻松,所以优点也成了他的缺点,让我既欣赏又心疼。
明美:给予孩子绝对的信任,完全放手
我们住在东部,两个女儿分别去了藤校和外州知名公校。
我的女儿们很自立,高中的时候考进本州的好高中,大女儿原本没有打算申请藤校,受到同学申请的启发偶然决定申请两所藤校,没想到都录取了。受我们的影响,女儿们善良、慷慨、热情,乐于助人,交际非常广泛。
在两个女儿的成长中,我们多次需要做出选择,要不要跟风去补习班?暑假怎么安排?记得孩子爸爸跟我说,我们可不能去补习班。大女儿12岁开始连续几个暑假跟着夏令营去了中国,高中开始暑假去医院做义工,初中就开始在非营利机构帮忙。这些经历扩展了她的见识,绝不是课堂能得到的。她讲起医院做义工遇到的人和事,我记忆犹新。
一个妈妈用轮椅推着得了脑癌的儿子,男孩告诉女儿他活不了多久了,女儿被这对母子的亲情和悲情笼罩,回家拉着我的手说,妈妈,我以后再也不惹你生气了(而且她真的做到了);一对老夫妻,妻子得了癌症,丈夫对她亲热又细心,女儿感慨说,妈妈,爱情好美,我以后一定要找一个好伴侣;有一次送花到VIP病房,病人是欧洲来的富豪,包了套房,他跟女儿交谈了很久,女儿说,他弯着身子很认真地跟我交谈,越是身居高位的人越谦卑......女儿的胆量也在医院得到锻炼,甚至去给过世的人穿衣服。后来爷爷病重,女儿假期一个人去中国照顾爷爷,给爷爷剪指甲,无微不至。临别时爷爷拿出一个红包给女儿,让她用作申请大学的费用。后来我们去中国给爷爷扫墓,女儿要求单独跟爷爷说话,告慰爷爷在天之灵,她已经上了大学。
妹妹在医院做义工更多地担任文案工作,她的性格更内向一些,但并不影响她去关心和带动周围的人。她跟姐姐一样考进了好高中,有四个好朋友家境不富裕,父母都没有上过大学且工作忙,几个人参加课外活动经常要我们帮忙接送,或在我们家中转,参观大学也是我们带着去的。这些孩子都进了藤校,唯有女儿落选,我心里有些失落。女儿跟我解释说,他们的家庭有财务困难,如果不进藤校拿资助,只能去社区大学了。后来我看到,这几个孩子和家长特别感激她,毕业典礼的时候专门为女儿制作服饰,费心送很有意义而且非常贵重的礼物。有的甚至专门学做中国饭,学会打麻将来招待女儿。可以说,没有女儿和我们全家几年如一日地提供帮助,这些孩子可能会错过进入名校的机会。
高中期间大女儿当过校报主编,竞赛领队。她们从做义工中学习领导能力。申请大学的essay我没有过问。两人交际能力特别强,做事有恒心,中文流利。我们对孩子给予绝对的信任,完全放手,所以也造成了我对他们的状况不知情,都不知道可以上网查孩子的成绩,遇到老师的时候显露尴尬。
大女儿工作出色,在中国和其他国家工作过,都是很受重用,独挡一面。在中国学习时她对一家公司很感兴趣,当时公司不招人,她主动接近并提出义务劳动,后来终于有机会拿到工作并取得很好的成绩。小女儿在学校深得教授欣赏,参加了好几个研究项目。两人对未来都有更高的打算。
仕霞:用无条件的爱和尊重,达到跟孩子的零距离交流
我有三个孩子【1】,他们分别是斯坦福医学院,耶鲁大学(刚刚毕业)和哈佛大学的学生。我们住在德州。
大女儿当年哈佛和耶鲁大学录取,同时获得杜克大学全额奖学金,选择就读杜克大学,主修生物和写作。现在就读医学院的同时是个作家,长篇小说预计不久将会出版。有兴趣可以查阅她的个人网站【2】。另外短篇小说《岛》(The Island)曾获得美国最佳短篇小说奖【3】 。
大女儿天生喜欢阅读和写作,二女儿和小儿子因后天培养而喜欢阅读,逐渐擅长写作。二女儿刚刚毕业,热爱绘画跳舞和瑜伽。儿子很喜欢打篮球。
我在医学院工作,担任录取面试委员会成员。我一直热爱教育,注重对孩子的尊重和引导,使孩子们既有自己的思想,同时也尊重父母的意见【4】。我的教育理念是无条件的爱和尊重,与孩子一起学习,共同成长,从而达到相互了解和理解。尊重、鼓励和夸奖非常重要。在立好规矩养成好习惯的前提下(包括小时候做作业和睡觉时间,高中的手机和电脑使用),从小让他们自己做决定。
作为家长,和孩子之间相互独立,自己兼顾事业热爱生活的同时,也给孩子空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跟孩子之间的“零距离”【5】交流让很多朋友羡慕。家长保持淡定和不断学习,才能减少孩子的焦虑,并能帮助她/他们树立信心,拥有成熟心智面对大学和人生中的磨练。
从申请大学的角度来说,要有计划早做准备。我们家重视阅读和写作,注重参与公益活动和领导力培养——这些看起来复杂,做起来并不难。领导最初都是做事的人,做多了就成领导了。“展示最好的自己”, 是孩子申请大学essay的精华。选择一个能够反映自己所爱又能展现个性的题目,展示出生动的全面的自我,从课外活动,业余爱好和夏令营方面等都可以找到话题。反复修改很有必要。
大学申请的成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家长以育人为主,记住自己的目标——培养一个快乐的孩子,自主的孩子,只有这样才会培养出一个成功的孩子。我的文章讲过,"为孩子骄傲,不管她是不是去了梦寐以求的大学"【6】。
清泉: 后悔没有多教孩子做饭
我们住在加州,两个儿子去了同一所名校,目前都创业成功。孩子们小的时候我读过一本书, “How to Raise a Brighter Child” by Joan Beck,受益匪浅。我们注重从各个方面引导孩子,比如独立思考能力,社交能力,公益心,并寓教于玩。我们都是全职科研工作,孩子上小学二年级后基本上就是自推型发展,每天都是开开心心的。我认为家长需要更多地注意自己,孩子年纪越大越是会观察家长的行为举止接人待物。说教已经随着孩子年纪增长而失去影响力, 因此一定要少啰嗦。
两个孩子学习优异,很合群并显露出领导力,他们的数学成绩都在各自的学校和地区名列前茅,多次参加奥数和文理各方面的竞赛。学习上比较自律,能吃苦,积极主动做义工。比如大儿子三年完成双学位,仍然利用春假和暑期去做义工。孩子们适应环境能力强,综合判断决策能力卓越,中英文兼通,都喜欢挑战自己。
写essay是孩子自我反省、自我思索和判断的重要里程碑, 因此孩子们愿意自己试飞,不需要别人帮忙,也愿意面对后果。
越早越好,同孩子建立起心灵上的纽带,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信任和感激。我最大的遗憾是,工作太忙,从小没有多教他们动手做饭,没有在厨艺方面花足够时间一起在家里做各种实验。长大后看出不足了,疫情期间他们自己做饭比较简陋粗糙。
因为孩子们已长大成人都事业有成,所以回头看,通过多年来他们成长过程及因他们而认识、观察到的其他家庭现今状况,我对家庭教育环境有了更清醒的认知。
每个负责任的家长都会倾心尽力地在辛苦移民的过程中尽力养育好下一代,这是人之常情。而我想分享的是在现今复杂多变的社会中,哪些是做家长最基本的原则。
抛砖引玉吧。我认为与其着急去敦促或逼迫孩子,不如随时调整和提高自己。认识到自己过去所受教育的局限性,视野的局限性及中西文化差异,家长最重要的是积极主动深入美国社会,去学习或者参与活动,从中广泛汲取实践知识,去认识、理解那些和自己现有文化认知相冲突矛盾的方方面面,独立思考,尽量减少甚至杜绝自以为是。在这个基础上,最好在孩子小时候就培养相互尊重的家庭氛围。抛弃居高临下的说教训斥,从而发展出跟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探索生活及世界的亦师亦友关系。
大学申请是年轻人第一次面对自己的未来做一个严肃选择的过程。如何看清自己,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是对自己内心深处的挑战,是个反思的过程。向往和现实有什么差距?如何准备录取结果的应对措施?在许多方面,我看到家长们包办代替越多,长期下来的结果越可悲,身边的例子不胜枚举。如果仅仅以进入哪个大学为目的,就容易产生一系列副作用。
疫情期间各种挑战倍增,家长们也更辛苦。不过新机遇也随之而来。在此祝福大家身心健康,预祝节日快乐!
注:
图解美国
追踪美国热点时事新闻。
图文解说,美华快报让您握紧时代脉搏。
推荐阅读
《Blackburn参议员:我们美国华人不欺骗不偷窃; 不抗议......?》
图解美国
客观、理性、包容
微信公众号:TuJieUSA
微博:@华传媒
网站:ChineseAmerican.org
投稿/转载:editor@ChineseAmerican.org
推特:https://twitter.com/HuaMedia1
电报频道:https://t.m/ChineseAmeric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