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高考后普通高中育人能力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基于对31省1256所普通高中的调查

苏娜 刘梅梅 中国教育学刊 2022-04-24
点击上方蓝字加关注,一起学习、创造、分享

作者简介

苏娜/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教育学博士;

刘梅梅/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教育学博士,本文通讯作者

一、问题提出及阐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普通高中要“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选择性是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的显著特点,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倒逼高校、高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生涯规划教育,探索科学有效的选人育人机制。《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下文简称《指导意见》)明确规定普通高中要“切实提高育人水平……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也提出,“普通高中教育要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做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以上都从政策层面指出了普通高中要具备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能力,本文称之为“育人能力”。本研究认为,新高考改革背景下,诊断普通高中育人能力是推进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重要依据,但全面育人能力该如何测量和评估呢?

实际发生的教育评估和学校评估往往因评价脉络政治性、价值判断主观性等原因或多或少地影响着评估的有效性,逻辑实证主义和逻辑经验主义也只能解决评价的部分问题,评价结果很可能只呈现了被调查对象的某个方面,现实中也往往由于信息不对称、立场不同等原因导致调查浅尝辄止,甚至与教育实际相距甚远。本文旨在尽己所能呈现新高考改革实施后普通高中育人能力现状,很有可能管中窥豹,难免有不当和不全面之处。

梳理文献发现,国外几乎没有关于普通高中育人方式、育人能力评价的研究,仅从某一课程或项目学习讨论什么是好的高中;国内也主要探讨了如何提高高中品质或推进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探索育人改革的可能路径及改革要处理好的关系等],也有研究总结了个别省份或学校新高考后育人方式变革的实践,尝试回答了普通高中贯彻落实“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大问题。

进一步分析发现,以往关于育人能力的研究通常指向教师的一般育人能力,新时代教师育人能力价值体现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长远发展、丰实教师专业内涵与职业生涯体验等诸方面;也有研究认为这种育人能力是在教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使学生健康发展,所有教师都应具备的能力,包括教育情怀感染力、教师人格示范力和教育过程引导力等。上述研究启示我们教师的育人能力是学校育人能力的核心要素之一,并主要指向了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调研发现,学校管理者、教师、教育行政部门、家长都赞成普通高中育人能力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能力。与历次高考改革不同,新一轮改革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多元评价和自主选择权,从组织形式和评价方式变化看,这种多元评价和自主选择改革则主要表现在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及学生可自主选择考试科目。从这个意义出发,高中育人能力的评估可主要从水平判断、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效果、学校满足学生选考程度考虑。整体水平判断主要由学校管理者依据学校发展实际,综合学校在教师队伍、办学条件、课程建设、学生综合素养等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判断。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效果主要通过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等主体多方评价平均综合得出,学生选考满足程度依据校长、教师问卷及学生访谈进行判断。

梳理文献及学校调研发现,制约普通高中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教师队伍、办学条件、内涵式发展等方面的新老问题。在新高考背景下,由于选考制度、外语一年两考、取消文理分科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等方面的新变化,高中普遍面临教师结构性短缺与专业性不足、教育教学组织管理机制不畅、办学资源紧张等新问题。同时,在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的战略任务下,学校如何实现五育融合的内涵式发展成为重大难题。

在提升育人能力方面,已有理论和实践探索大都从新高考后普通高中面临的困境\[10\]出发在统筹教育资源方面提出策略,相关研究十分稀缺,大范围评估高中育人能力实证研究更缺少,尤其是全国31个省份的大数据研究。基于以上考虑,课题组在文献分析、学校调研、教育行政部门访谈、专家咨询的基础上,秉持客观、合理、可测等原则,设计了一套面向全国普通高中的调查问卷以获取育人能力现状的数据,包括单选题、多选题、开放题等。调查从水平判断、制约因素两大方面分析高中育人能力。其中,水平判断主要包括总体水平、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全面育人程度、学生选考需求满足情况。其次,从教师队伍、教育教学管理、条件保障、内涵式发展等方面分析相关制约因素。结合前测数据,对学校高中育人能力调查问卷两大方面(水平判断、制约因素)四个维度(新高考实施批次、区域、城乡、学校类型)的矩阵题数据进行克隆巴赫a系数分析,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8~0.9之间,信度良好。

二、当前普通高中育人能力现状调查

截至2020年4月底,共回收全国31个省份1256所普通高中的数据。具体来讲:从新高考实施批次来看,第一批次高中有83所,第二批次有153所,第三批次有599所,未启动新高考的有421所;分区域看,东部764所,中部227所,西部65所;分城乡看,乡镇高中179所,县城及县级以上城市高中(简称城市高中)1077所;分学校类型,一般高中752所,示范性实验性475所,其他(特色高中等)29所。

(一)新高考后普通高中育人能力整体水平中等偏上

平均数(均值)和标准差是描述数据资料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的两个最重要的测度值。数据分析显示,普通高中育人能力均值为3.72(满分为5),标准差是0.851,这代表1256所普通高中育人能力自评分数中等偏上且相对集中,但距离较高水平仍有提升空间(见表1)。

表1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学校育人能力自评情况

具体来讲:第一批次启动新高考改革高中育人能力显著高于未启动批次,第三批次显著高于未启动批次。第一批高中育人能力均值为3.92,第三批次为3.79,未启动批次为3.58。东部高中全面育人能力整体水平显著高于中部地区,东部地区高中育人能力均值为3.79,中部地区为3.56。城市高中育人能力总体均值为3.74,乡镇高中育人能力均值为3.59。实验型示范性普通高中育人能力显著高于其他类型高中,示范性实验型高中育人能力均值为3.78,一般高中均值为3.70,而其他类型均值为3.41。

可见,普通高中育人能力水平在新高考实施批次、不同地区、城乡、学校类型间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访谈校长和教师发现,他们普遍认为与担负的教育使命相比,普通高中育人能力不尽如人意,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二)综合素质评价发挥育人功能不充分不均衡

综合素质评价是新一轮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一个亮点。《国家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首次明确规定:“综合素质评价将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中规定“学校要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普通高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可以说,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的引入,打破了“唯分数”论,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但已有调查显示,很多高校会忽略普通高中提供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而是根据高校实际和专业需要,重新组织一定的综合素质测评。可见,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存在着被虚化,很难反映个性化特点等问题。

在判断“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充分发挥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时,65.0%的高中选择了“比较符合”,13.9%的高中选择了“完全符合”,但仍有2.4%和18.6%的高中分别选择了“比较不符合”和“完全不符合”。

具体来讲:第三批次高中认为其充分发挥育人功能的比例最高,为18.9%,明显高于其他批次,而未启动批次则认为没有充分发挥功能的比例最高,为25.5%。东部地区高中认为综合素质评价完全发挥育人功能的比例最高,高于中西部地区高中的6.2%和10.6%。乡镇高中选择“完全不符合”和“比较不符合”的比例均高于城市。综合素质评价发挥全面育人功能程度在不同学校类型间差异不大。由此观之,综合素质评价在实际中发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功能仍不充分,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东部地区高中选择综合素质评价发挥育人功能比例最高,但仅占17.4%。

(三)新高考后普通高中满足学生选考程度差异显著

学生报考选择权的逐步增大是高考制度改革科学化的又一个重要体现。改革开放40年以来,学生被赋予越来越多的选择权,从统一高考到新高考改革,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未来职业生涯规划自由选择考试科目。对普通高中来讲,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学习能力合理选择考试的科目。“从第三方的评估结果来看,这个改革方案得到了学生、学校及社会的肯定……使学生的选择性增强,调动了其内在积极性。”

调查显示,25.5%高中可以完全满足学生的选考需求,58.5%高中可大部分满足学生的选考需求,14.0%学校少部分满足学生选考需求,2%学校完全不能满足学生的选考需求(见图1)。

图1当前普通高中满足学生选考需求情况

具体来讲:未启动批次高中有36.4%选择不能较好地满足学生选考需求,远高于其他三个批次。西部地区高中选择“完全不满足”和“少部分满足”学生选考需求的比例最高,分别为5.7%和31.3%。乡镇高中完全不能满足需求的比例和少部分满足需求的比例都高于城市高中。示范性实验性高中能够完全满足选考需求的比例最高,但仅有30.3%。可见,普通高中很难完全满足学生选考需求,其中西部高中不能满足学生需求的比例最高,城市高中满足这一需求比例高出乡镇12个百分点,示范性实验性高中完全满足学生选考需求的比例最高,条件越好的高中满足学生选考能力越强。

三、普通高中育人能力的制约因素分析

上述分析表明新高考实施后普通高中育人能力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且呈现不均衡特点,下文进一步分析制约普通高中育人能力提升的相关因素。

(一)普通高中教师队伍存在较大资源缺口

新高考实施前,普通高中的课程设置相对固定,对学科教师的需求也较为稳定,虽然也会面临一定的教师波动,但学校一般会作出预期性备案,但选课走班制影响了高中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不仅造成了总量的不足,还导致“潮汐现象”为主要表征的教师结构性短缺。

1.普通高中教师总量缺口最主要集中在21%~50%

调查显示,新高考改革背景下,超4成高中的教师缺口集中在21%~50%,超3成高中的教师缺口在20%内,但还有近20%高中的教师缺口在50%以上,仍有近10%的高中反映其缺口超过1倍。

具体来讲:第一批次、第二批次高中教师缺口主要集中在20%内,第三批次和未启动批次集中在21%~50%。三大地区高中教师缺口均主要集中在21%~50%,其次在20%内,再次是51%~75%、76%~100%甚至更高比例。城乡高中教师缺口均主要集中在21%~50%,其次在20%内,再次集中在51%~75%,也有少部分集中在76%~100%。三大类型高中教师缺口均主要集中在21%~50%,其次在20%内,也有部分集中在51%~75%,还有少部分集中在76%~100%。

2.普通高中教师结构性短缺相对集中

从教师结构看,普通高中最欠缺的是生涯规划指导教师,占比为74.68%,其次是复合型、跨学科教师,占比为63.77%;再次是地理、心理辅导教师和生物教师。同时也有近4个百分点的高中认为教务人员相对匮乏。在4个数据分析维度上,生涯规划指导、复合型跨学科型、地理、心理辅导教师都较为欠缺。

具体来看,东部地区最缺地理和生涯规划教师,中部地区最缺生涯规划指导和复合型、跨学科型教师,西部地区最缺生涯规划和复合型、跨学科教师。第一批次高中最紧缺地理教师、生涯规划指导和复合型、跨学科教师,第二批次高中最紧缺生涯规划指导、地理和复合型、跨学科教师,第三批次高中最紧缺地理、生涯规划指导和复合型、跨学科教师。乡镇高中和城市高中都紧缺生涯规划复合型、跨学科型和地理教师。一般高中紧缺生涯规划指导、地理和复合型跨学科教师,示范性实验型高中紧缺生涯规划指导、复合型跨学科和地理教师,其他高中紧缺生涯规划指导、复合型跨学科和地理教师。

(二)普通高中教育教学组织管理机制不畅

当前普通高中普遍反映教学组织难度增加,现有教务人员难以满足教育教学需要,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教学组织管理机制不畅。调查显示选择教学组织管理机制不畅比例高达45.5%,仅次于教师结构性短缺。

具体来看:东部、西部超四成高中认为新高考后教学组织管理机制不畅,中部地区超五成高中选择教学组织管理机制不畅。新高考改革第一批次高中选择教学组织管理难度增加的比例高于其他批次。县城及县级以上城市选择“教学组织管理难度增加”的比例稍高于乡镇,乡镇高中这一比例为44.7%,城市高中这一比例为45.7%。一般高中选择教学组织管理难度增加的比例高于示范性实验型高中和其他高中,一般高中为43.4%,示范性实验型高中为49.5%,其他(特色高中等)为37.9%。

(三)普通高中现有条件保障难以满足改革需要

新一轮高考改革实施后,选课走班成为新常态,教学班级增加对高中教育资源要求越来越高,学校普遍认为教育经费、教学场所、仪器设备等条件难以支撑高考改革持续稳定进行。

1.近四成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未达标

截止到2019年底,全国有30个省份建立健全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其中20个省份达到了每生每年1000元的标准。此次调查显示,超六成高中达到生均要求,仍有近四成高中未达到要求(见图2)。

图2当前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是否达标情况

具体来看:第一批次实施新高考的高中达标情况最好,达标超过九成,未启动批次最差,近六成未达标。东部地区高中达标情况最理想,近七成达标,西部高中不满五成达标。东部、中部、西部高中分别有31.2%、48.0%和53.2%没有达到生均经费要求,分别有68.8%、52.0%和46.8%高中实现了生均经费要求。乡镇高中近五成未达标,城市高中达标的过六成。一般高中超四成未达标,示范性实验性高中近七成达标。一般高中、示范性实验性高中、其他类型高中分别有43.1%、32.2%和37.9%没有达到生均经费要求。

2.普通高中硬件资源缺口最主要集中在26%~50%

数据分析显示,近四成高中认为在原有基础上,还需要增加四分之一的教室和仪器设备,四成高中认为还需再增加26%~50%;11.6%认为还需要增加51%~75%,4.9%高中认为还需再增加76%~100%,2.9%认为还需再增加一倍以上教室;但还有4.6%高中尤其是未启动新高考高中,表示不清楚或没测算过资源缺口。

具体来看:第二批次、未启动批次高中资源缺口主要集中在25%以内,第一批次和第三批次主要集中在26%~50%。东部高中资源缺口主要集中在25%内,中部和西部高中主要集中在26%~50%。城乡高中资源缺口均主要集中在26%~50%,其中,乡镇高中有12.3%集中在51%~75%、5.0%集中在76%~100%、4.5%集中在一倍以上,城市高中有4.8%集中在76%~100%、2.6%集中在一倍以上。一般高中资源缺口主要集中在25%内和26%~50%,示范性实验型高中和其他高中主要集中在26%~50%。

(四)普通高中学校内涵式发展不足

除上述问题比较突出外,普通高中还认为在贯彻落实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等根本战略任务的要求下,探索出一条适合学校实际的内涵式发展模式成为困扰高中发展的重点和难点。调查显示,有近三成普通高中认为在实现以五育并举为核心的学校内涵式发展方面遭遇瓶颈。

具体来看:东部地区普通高中选择这一问题的比例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第一批次高中选择这一比例高于其他批次;城市高中选择这一问题比例稍高于乡镇;而一般高中选择这一问题比例高于示范性实验型高中和其他高中。课程建设是高中进行内涵式发展的最重要载体和方式。而新高考改革实施以后,学校校本选修课建设还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学校在平衡课程安排方面也存在一定难度,距离《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提出的要“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体现国际发展趋势、充满活力的课程体系”的要求仍有差距。此外,调研还发现,学校强烈希望在探索如何实现五育融合的内涵式发展模式方面,希望能够得到相关部门和专业力量的支持。

四、提升普通高中育人能力的对策分析

新一轮高考改革背景下,在提升普通高中育人能力方面,政府、学校等不同主体担负着的不同责任,基于前文数据分析和当前普通高中实际情况,课题组尝试提出以下对策。

(一)相关部门为提升育人能力做好顶层设计和条件保障

首先,相关部门需做好顶层设计。由于当前普通高中育人能力仍需提升,且在不同维度间存在显著差异,相关部门需下放给学校更多的自主权,支持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鼓励学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探索五育融合下的内涵式发展模式;还需重新设定高中学校设置标准,尽快制定与选课走班模式匹配的校舍、硬件配置标准,更新制定教师编制标准,调整绩效工资标准,创新教师人事管理体制。

与此同时,政府需进一步加大教育财政投入,完善生均公用经费拨款制度。由于各地管理体制上不同,各地通常是省、地市、县分级办学,高中经费来源以主管部门财政投入为主、其他渠道筹措经费为辅,但相对合理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仍不健全,各地应因地制宜进一步完善高中建设经费投入机制,多渠道筹措普通高中建设资金,完善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和学费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另外,要千方百计解决普通高中教师不足问题。按照《指导意见》相关部署,各地要进一步加大编制统筹调配力度,于2020年底前完成普通高中教职工编制核定,适应选课走班教学需要。《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也明确提出:“为高中阶段教育学校侧重培养专业突出、底蕴深厚的研究生层次教师。”在高考综合改革推进过程中,省政府、人社部门应尽快统筹安排,调整师生比标准,尽快核定、增加教师编制;创新已有师资培养体系,为新高考后的普通高中储备紧缺学科教师,由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区域内学校学科教师配置。

(二)普通高中主动适应新高考改革实施带来的诸多挑战

第一,完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探索内涵式发展模式。为提升育人能力、探索内涵式发展模式,普通高中要根据校情统筹资源加强学校课程建设,确保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权,进一步加强校本选修课建设,确保开齐开足,统筹调控三年教学计划,平衡统一高考、选考、合格考等科目的课程安排,确保课程学习的系统性和持续性。高中可根据高校提出的选考科目、核心科目要求开设先修课程或预科课程,加强高中与高校的无缝衔接。除课程建设外,学校还需在潜在课程、各类教育活动中探索五育融合的内涵式发展模式,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借助专业力量构建适合学校发展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第二,优化教育教学管理、深挖全面育人功能。在“网上选课、一生一表、走班上课”的情况下,各地普通高中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既要灵活多样走班,又要尽量避免 “选考套餐”限制了学生选择范围。进一步完善行政班和教学班并存运作机制,建立班主任、生涯规划导师、适性成长导师(个别化指导教师)分工责任制,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方案,探索智能化时代的综合素质评价,建设全域的数据终端、建立科学的评价模型、较强的算力支持以及保护学生信息隐私,挖掘综合素质的育人功能,以评促发展,尽可能满足学生选考需求,真正发挥促进全面育人的教育功能。

第三,盘活学校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各地普通高中需充分挖掘学校已有人力资源,考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创新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加强紧缺学科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并进一步补充教务人员。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不断提高实验室、图书馆、多功能教室的利用效能,借助教育信息化,优化学校管理系统,充分利用社区、社会公共资源。完善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指导,为每位学生配备适性辅导或成长导师,开展个性化的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指导,构建和完善全方位的学生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体系。


END





本文来源于《中国教育学刊》2021年第一期,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作分享交流用。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随意订阅  自由选择

长按识别小程序图标

坚持理论创新   彰显实践引领

发扬学术民主   萃取科研精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