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时代教师评价改革:从破“五唯”到立“四有”

王鉴 王子君 中国教育学刊 2022-04-25
点击上方蓝字加关注,一起学习、创造、分享

作者简介

王鉴/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子君/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


长期以来,我国教师评价中的“五唯”(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现象突出,严重背离了科学的教师评价方向,影响了教师队伍建设的质量,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这是新时代我国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性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方案》提出“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对各教育阶段和教育主体提出了具体的评价改革方向和任务,这对于提高我国的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实现教育现代化和建设教育强国均具有重大意义。新时代破除“五唯”痼疾,重构教师评价体系,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已经迫在眉睫。

一、新时代教师评价改革的意义:“五唯”之弊与“四有”之利

由于历史文化及社会现实等原因,长期以来我国教师评价标准强调具体的量化指标,不论基础教育还是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对于教师的评价越来越重视所教学生的成绩、升学率,并与教师的绩效挂钩,对于教师的考核与职称评定以及晋升职务,均过度强调教师的文凭、发表的论文、获得的“帽子”等,甚至在一些地区和学校逐渐异化为“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五唯”教师评价标准。

在价值取向方面,“五唯”注重教师应达成的各项指标数量,轻视每项指标的达成质量和效果,甚至有些学校在实施过程中忽视教师的本职工作和首要任务是教书育人,没有把立德树人和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工作成效的第一标准。在评价目的方面,“五唯”注重奖惩性评价,对教师评价主要是为了考核教师,并以此为依据施以奖励或惩处,忽视诊断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奖惩是教师评价的一个目的,但不是唯一的目的,教师评价应该是帮助教师诊断问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便更好地教书育人。在评价主体方面,“五唯”的评价主体较为单一。一方面缺乏校外评价主体的参与,家长、社会、企业、行业参与教育质量评价的能动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存在市场、社会评价作用发挥有限,第三方评价、业内同行评价发展不充分等问题;另一方面又缺乏校内多元评价主体的相互补充,教师自身、同事、学生、学校评委会之间尚未形成一个系统完善、相互配合的评价主体。在评价内容方面,“五唯”过分强调分数、升学、文凭、论文、荣誉等指标的达成,将其视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过于偏激。在评价方法方面,“五唯”过分强调指标量化,采用一种操作简单、直指结果的“一刀切”方式。这种评价方式“是按照同质化、同一化的标准来评价不同层次范围、不同责任区间以及不同利益诉求的教育体系的参与者”。虽然便于操作,但忽视了不同阶段、不同类型教师的差异性,且注重结果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和增值评价。

“五唯”之弊的根本在“唯”,分数、升学率、文凭、论文、荣誉帽子这些本身没有错,是教师工作的评价指标,错就错在“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上,因为过于量化评价教师工作绩效,而把这些指标奉为圭臬,背离了教师评价的初心。“五唯”问题表面上是将“指标量化”视为唯一评价标准,实质上则是缺乏对教师职业的正确认识。对于表层问题,要以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为核心,对现行的教师评价目的、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进行系统改革,引导建立更加具有针对性、发展性、多元性、综合性、增值性的教师评价新机制。对于实质问题,需要明晰教师的根本使命和“四有好老师”的标准,进而树立正确的教师评价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的标准: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就十分明确地确立了新时代教师应该具备的素养框架,是落实新时代我国教师评价改革的指导思想,也是建构新时代教师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体系。

新时代我国教师评价的改革正处在从破“五唯”到立“四有”的转型期。从破“五唯”到立“四有”,教师评价一定要把握好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破五唯”是教育评价改革的主旋律、总方向,破“五唯”绝不是不要分数、升学、文凭、论文、荣誉等,而是把教师评价中的“五唯”问题解决好。对于教师工作而言,学生的分数与升学率,应该是教师工作成效的具体表现,教师的文凭、论文、荣誉也是教师工作业绩的直接证明,问题的关键是在克服“五唯”评价倾向的过程中,如何把分数、升学率、论文、文凭、荣誉等有机地融入“四有”的评价体系之中,形成综合的、科学的教师评价制度和体系。当前要警惕那些借着破“五唯”之势而彻底否定教师工作中可以把握的具体指标的错误做法,一些学校中出现的不敢讲成绩、不敢讲升学、不敢讲论文、不敢讲文凭、不敢讲帽子的错误做法比“五唯”更为有害。在一些高校,没有学术论文、没有博士文凭、没有学术荣誉的一些人开始觉得自己无尚光荣了,认为自己就是反“五唯”的代表,岂不知,这样的大学教师自己不学无术又怎么能在大学里完成教书育人的光荣任务呢?破“五唯”与立“四有”之间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破“五唯”不能一刀切,在没有立“四有”之前,要坚持“以破促立,在破中立,以立促破,在立中破,破立结合,以立取破”的原则,完成由破到立的转型。“五唯”更多是操作性的,是已经形成的旧评价体系,“四有”更多是方向上的引领,二者“一旧一新”“一实一虚”,在“新旧之间”“虚实之间”如何过渡,绝非轻而易举、一朝一夕之功。新时代教师评价要“引实入虚、以新破旧”,在立“四有”的过程中有机地、辩证地融入教师评价的具体指标,形成科学有效的教师评价制度。

首先,新时代破“五唯”而立“四有”的教师评价改革,是教师评价正本清源的体现。教师工作是一项融智力、体力、智慧、情感为一体的工作,教师不仅承担着教授知识的任务,而且承担着塑造学生品性、品格、品味的使命,是教书育人一体化的工作,极具复杂性和特殊性。“四有”标准扭转了不科学的评价观,指明了教师评价的方向,有利于教师树立育人为本的职业观,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将教书育人与教学研究、专业发展等有机统一起来。其次,新时代破“五唯”而立“四有”的教师评价改革,有助于教师对学生评价的改革。“四有”标准的确立可以解决教师在评价学生上“唯分数”“唯升学率”的错误做法,通过教师评价变革学生评价,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仅关注学生的智育发展,也开始加强德育、强化体育、重视美育和劳动教育,真正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对学生科学正确的评价理念与方法。最后,新时代破“五唯”而立“四有”的教师评价,是整个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评价改革有利于推动政府、学校、学生评价的转变,进而对优化教育评价生态具有重要意义。“四有好老师”标准可以纠正评价教师的“五唯”痼疾,进而纠正评价学生的“唯分数”“唯升学率”的错误思想,有助于教育系统内部整体的破“五唯”评价转型,有助于转变各级政府的教育政绩观与评价观。各级各类学校以“四有好老师”为标准,评价考核教师,可以帮助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将立德树人成效作为奋斗目标,有助于转变各类学校的评价观。“四有好老师”标准使教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其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有助于转变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观。

二、新时代教师评价改革的路径:破“五唯”作为突破口

“唯分数”的真正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时候,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手段;另一方面是指学校在评价教师的时候,以教师所教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工作成效的唯一手段,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与教师的绩效、评优、职称评定等挂钩。“唯分数”的痼疾在我国教育体系的各级各类学校中均明显存在,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发展方向,而且影响了教师队伍建设的质量。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实践中出现过较为严重的“小学化”倾向,幼儿园“在评价中‘重智轻能’和‘重结果轻过程’,通常采取标准化测验的评价方式,以可观察、可测量的知识和技能作为主要的评价指标”。学前教育小学化是“唯分数”“唯升学”痼疾在幼儿园渗透的表现,表明基础教育领域“唯分数”“唯升学”根基之深厚,这对学前教师评价具有较大的影响。基础教育阶段是“唯分数”和“唯升学”的重灾区,学生普遍通过机械记忆、题海战术来提高学习成绩,教师在评价学生时,目光仅瞄准学生的升学考试,一门心思抓成绩,根据考试内容调整教学内容,形成了以考定教的思维定式。学校在评价教师的时候,同样把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作为唯一指标,与教师的评奖评优直接挂钩。普通高中阶段更是以高考升学率为主要指标来评价教师和学校,形成了畸形的育人方式。高等教育阶段的教师评价是“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重灾区,与此同时,在各类评奖评优中,重成绩轻能力的现象也普遍存在。职业教育阶段缺乏一套科学的评价手段和评价标准,“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用传统的成绩评价模式,考试考核的成绩仍然是决定学生技能优劣的主要标准。”职业教育中本该加强的能力培养被轻视了,代之以知识测试的“唯分数”评价方法,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特点,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着较大的影响。“唯分数”现象一方面导致学校片面追求智育发展,轻视美育、体育、劳动教育对学生成长的积极意义,不利于学生个性养成和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导致教师着重“育分”忽视“育人”,只钻研提分策略,不注重理论学习和能力提升,加剧了教师功利化思想,违背了教师职业教书育人的本真。

“唯升学”是指以中考、高考为核心形成的家长、学校、社会盲目追求升学率的错误思想和文化氛围,将学生是否升入好的学校作为评价学生成败的标准,将教师所教学生升学率的高低作为评价教师教学能力的主要标准。“唯升学”现象主要集中在基础教育阶段,这个阶段学生要经历小升初考试、中考、高考三次较为重要的升学考试,每次考试的升学率是学校排名的重要指标,甚至是唯一指标。为了提高升学率,很多学校通常默许部分学科教师任意占用体育、美术、劳动、班会课,有更多时间学习考试内容。经常组织全校范围或各年级范围内的阶段性考试,“月考”“周考”屡见不鲜,教师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和训练学生应付各种类型的考试,形成了单调“刷题”的应考战术。甚至还在正式高考前,劝退部分学业成绩较低的学生放弃参加考试以提高升学率。学校的绝大多数活动都是围绕提高升学率展开,学校已不再是学生学习与成长的地方,而是训练做题的辅导机构,教师也逐渐变为辅导学生做题的教书匠。这种“唯升学”的现象一方面导致基础教育学校本身出现等级划分,部分学校通过宣传、炒作中高考“状元”和升学率,吸引更多优秀的教师和生源,进而创造更高的升学率。多年来不能解决的“择校”问题便由此产生。职业教育同样受升学率的影响较大。我国普通高中与职业教育分流中最大的问题在于,成绩优秀者进入了普通高中,成绩较低者进入了职业学校。“职业教育沦为低分者的接收处,更加剧了学生和家长对职业教育的歧视心理,使职业教育陷入不良循环中。”职业教育内部,又泛起了不注重教育教学质量而注重升学率的倾向,许多地区又把升入高职和普通大学的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师和学校的重要指标,导致职业教育办学重心的偏移。

“唯文凭”是指各级各类用人单位将文凭作为直接判断教师是否是人才、选人用人的唯一标准。学历与教师资格确实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对各级各类教师的学历条件也有一定的要求。《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结合实际,逐步将幼儿园教师学历提升至专科,小学教师学历提升至师范专业专科和非师范专业本科,初中教师学历提升至本科,有条件的地方将普通高中教师学历提升至研究生。”但在“唯文凭”导向下,学校的选人用人标准远远高于此条件,形成了教师比拼学历的不良倾向。比如江苏省2009年、2015年和2020年幼儿教师专科及以上学历规划指标分别为68%、90%和100%,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分别为14%、35%和60%。可见,学前教育阶段教师文凭本科化已成为趋势,甚至还出现了个别学前教育机构只招收研究生学历教师的案例。“唯文凭”一方面助长了社会中盲目追求名校的风气,家长常以学校的优劣来判断学生的好坏,忽视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另一方面误导了社会其他行业的选人用人标准,各行各业都出现人才“高消费”状况。单以文凭作为判断人才的标准,不仅忽视了学生的能力提升和全面发展,更加剧了社会矛盾。

“唯论文”是指学校将论文数量作为教师科研能力考核、晋升职称、评奖评优的唯一指标。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的论文数量是晋升职称的一项重要指标,很多教师由于缺乏专业理论素养,无法完成指标,最后甚至不惜花钱买版面来发表论文,这些论文与教师的教学研究没有多大关系,更谈不上对教师的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唯论文”不仅使教师在一味追求论文数量上分散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不利于潜心教书育人,而且也阻碍了我国科研水平的发展,教师不愿花费时间进行持久性的研究,而是集中精力产出功利性成果,造成我国科研实力的虚假繁荣。破“唯论文”不是不要论文,而是在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背景下,强调教师从事有意义的研究,强调论文的质量。

“唯帽子”是指以教育部门、学校等机构对教师授予的荣誉称号和头衔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指标。“帽子”是教育部门、学校赋予杰出教育工作者的一种荣誉称号,对国家实行各项人才计划,鼓励广大教师投身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唯帽子”的评价方式使很多学校将“帽子”与奖励直接挂钩,造成了众多教师只争取“帽子”,不提升内涵,甚至忽视教育教学工作,一门心思出成果的现象。此外,“唯帽子”也造成用“帽子”占取更多教育资源,再用更多资源获取更多“帽子”的现象,这对年轻教师发挥教学科研积极性,乃至对整个教育事业的活力都有一定影响。因此,“唯帽子”同样助长了教师的功利主义思想,对教书育人为本的根本使命和良好的学术生态产生了阻碍作用。

可见,“五唯”现象在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的教师评价中均有表现,产生出一系列教育问题,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破除“五唯”,其核心是通过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最终改变现有的教师评价价值取向、评价目的、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首先,各级各类学校要把“破五唯”作为教师评价改革的突破口,要反思教师评价的制度与文化,改革“五唯”评价教师的理念与方法。各级各类学校在评价教师时,要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明确教师的本职工作和根本使命是教书育人,坚决克服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的现象。学校要精简教师的其他工作任务,创造机会和平台帮助教师真正地专业发展,鼓励教师投入时间钻研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能力,以便更好地教书育人。同时,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评价教师和学校的根本标准,“要正确地看待教育结果,培养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以及理想信念、道德修养、思想境界、社会责任、审美素养、情感意志、合作意识、创新精神等,这是立德树人的根本。”其次,各级各类学校要坚持帮助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评价目的,创建社会各界参与的多元评价主体。学校要注重过程性评价,要允许教师在教学中进步较小,在科研中遭遇困难,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帮助教师发现不足,获得成长。要强化增值评价,减少横向比较,注重纵向比较,让教师通过自身努力,进而获得进步的喜悦。学校评判中会产生好教师,家长和学生心目中也有好教师。因此,对教师的评价不仅需要学校参与,还要社会参与、学生参与,多元的评价主体更能关照教师的多样性,更能给予教师一个公正的评价。最后,各级各类学校要以综合素质作为评价内容,重点审核教师师德,并采用分类评价的方法。教师有多重身份,具有多项工作,不能简单以“分数”“论文”等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要建立综合评价体系,从多方面、多角度评价教师各项能力。其中,师德是重点评价的内容。要通过教师法、教师专业标准、教师工作考核对师德进行规范。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建立新的师德评价体系,并处理好师德评价与教师整体评价的权重、师德评价与教师绩效的关系等问题。各阶段、各类型学校的教师工作内容和工作重点各不相同,要拒绝“一刀切”的标准,对教师进行分类评价,结合各自的工作特点,制定适宜的评价标准。

三、新时代教师评价改革的策略:立“四有”作为新标准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标准,是对新时代教师的新要求,是新时代我国教师评价的指导思想。“四有好老师”标准,是科学合理定位教师职业,让教师回归教书育人初心的重要依据,也是目标清晰地发展教师,为教师立身,勾勒科学评价之“魂”的重要基础。

(一)做有理想信念的教师

理想因其远大而为理想,信念因其执着而为信念。理想信念决定着教师工作的方向和立场,也决定着教师的言论和行动。教师的理想信念不仅决定了对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理解,对教育目的的贯彻,也形成了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和对学生的态度。首先,教师要有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要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人才的坚定信念,而且要把这种理想信念教给学生,以此来武装学生的头脑,使学生继承和发扬这种理论信念。在教师评价中,要把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理想信念与其言行对应起来,尤其是在教师队伍中倡导为国育才、乐于奉献的精神与工作作风。其次,教师还要有立德树人的职业理想和甘当人梯的坚定信念。“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师工作的初心使命,立德树人的首要之义,是培养有理想、有担当、讲奉献的社会主义新人。教师评价要把教师的职业理想与信念转化为教师的日常行为,转化为培养人的具体工作,对于甘当人梯、默默奉献的教师工作给予肯定与支持。最后,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成长,摆脱教育实践中的功利化,从“育分”走向“育人”,在每一堂课中落实课程思政的任务,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在实处。在教师评价时,要把教师专业发展的态度与水平、课程思政的意识与能力、教书育人的成效与业绩作为重要指标。

在新时代的教师评价体系中,要把教师是否有理想信念以及如何落实理想信念作为重要的内容。在教师评价中,重点评价教师立德树人的思想与行为,通过对教师在课程建设、教材开发与研究、培养学生质量、教学时间与精力投入、对学生的态度与方法等方面行为与事迹的考核,确定教师模范,引导教师投身教书育人的伟大事业之中。在教师评价中要突出教师职业理想与甘做人梯的信念,将教师的工作重点放在教学和研究上,从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的角度评价教师工作的成效。在教师评价中要加强专业发展的理念,对于教师的培训进修、学历教育、职称评定等做综合评价,形成多元指标评价体系。

(二)做有道德情操的教师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师德是教师素养的基础底色,崇高的师德是21世纪每位教师所应具备的基础素养,是教师实现立德树人这一育人目标所要走好的第一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教师只有在具备基本师德的基础上,才能立身、立学、施教,才能继续为推进教育现代化贡献力量。教师之道德情操,通常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教师个体之德行,又称私德;另一个是教师群体之德行,又称公德。在私德方面,教师不仅要有一般公民所具备的道德品质,而且教师作为公民道德教育者,要有更高的道德品质要求。教师要有立德为学的情操:为学而教、为教而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师要有立德为生的情操: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热爱学生、服务学生;教师要有立德为国的情操:崇尚学术、教书育人、立德树人、铸魂育才。在公德方面,广大教师一方面要在教育教学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榜样示范作用,通过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言传身教去塑造学生的心灵和品格;另一方面,广大教师要坚守职业道德底线,热爱教育事业,不断追求进步,获取专业发展,无私奉献,关心学生。通过教师公德,塑造教师在社会公众面前的良好形象,使教师群体成为优良品质的带头人,社会文明的体现者,促进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环境。除了公德和私德,教师道德还有底线道德与崇高道德之分,底线道德是教师职业的基本道德,是职业要求的准则,违背底线道德就不适合从事教师职业,因此,教育行政部门都会对不同领域教师的底线道德作相应的规定。符合了教师职业的底线道德,只是达到了从事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远远不能称之为优秀的教师。从教师的底线道德到崇高道德,需要通过教师个体自我修养的不断积累,更需要社会和教育评价体制与机制的引导与培育。新时代的教师道德情操评价,要制定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师的师德评价体系,以底线道德作为基本要求,鼓励和倡导教师形成和发展崇高师德,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将道德基本要求和道德崇高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教育行政部门要为教师道德情操画红线,而且要鼓励和引导教师有一种崇高品质、卓越品质的价值追求。

新时代的教师评价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的灵魂,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把师德规范作为评价教师的核心指标。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师德建设与评价结合起来,引导广大教师做立德树人的教育模范,做德才兼备的人生导师。在教师的评价指标体系中,明确教师私德、公德的具体内容,形成多元评价主体,让教师同事、家长、学生共同参与师德评价,形成严格的师德一票否决制度。教师个体在加强自身私德方面,在日常行为、课堂教学、师生交往、同伴互助、校际合作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真正体现一位合格的人民教师的修养。在公德方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自己、教育学生,维护教师良好的知识分子形象,树立积极正面的社会形象。全社会都要形成尊师重教的风尚,引领和鼓励广大教师在不触碰和违背底线道德的基础上,追求崇高道德,形成广大教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爱护学生、教书育人、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良好教风和钻研教学、钻研教材、钻研教法、研究学生、改进教学的扎实学风。

(三)做有扎实学识的教师

教师立德树人,不仅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更要有扎实学识。扎实学识不仅是教师安身立命之本,更是行动之利器。“习近平总书记说的扎实学识,包括了专业技能等教师从教需要的知识、能力与教育智慧。”首先,扎实学识意味着教师要具备系统全面的专业知识。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拓宽了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知识不再独属教师。因此,教师不仅需要传统意义上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基本的教育教学知识,还需要根据社会发展,积累丰富的教育实践知识、教育技术知识、科学研究知识等。其次,扎实学识意味着教师要具备深厚的教学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研究能力。教师要根据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准确把握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合理调整教学内容,综合采用教学方法,恰当运用教学评价,突出互联网时代的教育特征,切实提高教学能力。在今天这样一种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为教师带来了很多挑战,教师要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随时补充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自主提高专业能力。教师要乐于接受别人的建议,要积极吸纳别人的优秀成果,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使其切实能为我所用。教师个体的进步是有限的,教师成为研究者,还要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将教研结合,以研促教,以教带研,成为教学与研究的双骨干。最后,扎实学识意味着教师要掌握教学智慧。教学对象具有特殊性,极具复杂性,这意味着教师不仅要获取理论知识,更要教师适应教学的需要,充分运用所学,融会贯通,产生智慧,成为教学实践的能手和高手。做有扎实学识的教师,不仅是在教师教育阶段,完成本学科本专业的全部课程,还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的知识,成为合格的准教师。在从事教师工作之后,还要在实践中生成和发展教师的实践性知识。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和学习理论成为教师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知识。教师在知识的获得方面,不再是一次完成论,而是需要终身学习,在教中学,在学中教,教学相长。

新时代的教师评价,应紧紧抓住教师的扎实学识这一基本功,形成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教师扎实知识的获得,不仅得益于教师教育的课程与教学,与教师的学历有着密切关系,更与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同伴合作研究、专业进修提升等分不开,教师评价不能唯“文凭”,要综合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多种因素,形成科学合理的评价内容。评价教师的能力也不能“唯论文”,而要把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同事的评价、学生的评价、教学研究能力、教学改革的能力等综合起来,形成教师评价的能力指标。教学智慧的评价更是需要评价教师创造性开展教学改革、创造性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创造性推动学校变革等智慧结合起来,把那些真正的教育家校长和教师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先进工作者、教书育人模范,使真正有扎实学识的教师成为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楷模。评价教师的扎实学识,更要把教师投入专业发展因素考虑在内,不仅要评价教师获得扎实学识的形式、过程和结果,而且要评价教师实践性知识与教学研究的能力,引领广大教师做有价值的研究,出好论文,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让更多教师在专业发展上走出“高原期”,迈向卓越教师。

(四)做有仁爱之心的教师

仁者爱人,教师之仁爱之心的核心在于爱学生,如果一个教师不爱自己的学生,就永远不能成为好老师。仁爱之心是教师作为师长对下一代的真情实感的表达。加拿大教育家马克斯·范梅楠认为,现代社会因为父母都要去工作,孩子交给了学校,作为教师,要让孩子的父母放心,教师就要努力成为“父母替代者”,即像孩子的父母一样去爱孩子,教育孩子。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提出教育是爱的事业,并倡导爱满天下,作为教师,不仅要爱自己学生,还要爱这个社会所有的人。仁爱之心意味着教师眼中要看到学生,心中要接纳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包容学生的不足,基于学生温暖和关怀。仁爱之心意味着一种科学的教育观和人才观。教师面对的每一个学生,都是有个性、有思想的特殊个体,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有仁爱之心的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不侵犯学生的权益,不歧视学生的缺陷,尊重、理解、包容、信任每一位学生。这不仅是一种情感表达,更是一种科学理念。仁爱之心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所采取的一种态度。学生存在着差异,这意味着教师不仅要尊重差异,更要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个性特点,凭借自己的教育智慧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因材施教。有仁爱之心的教师会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学习中取得进步,收获喜悦,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优势特点,帮助学生全面发展。这种因材施教的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更有助于实现教育公平。

新时代的教师评价要把教师的仁爱之心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重点评价教师对待学生、同事、家长的态度与方法,尤其是对待学生的态度与方法。教师是否有仁爱之心,就是要评价教师对待所有学生的态度与方法,是否对学生有爱心、耐心、真心,就是要评价教师是否对每一位学生都充满仁爱之心,无差别、无歧视、无偏见,公平公正地教育学生,就是要评价教师在帮助学生发展,解决学生生活与学习困难中的所作所为。对那些一味追求成绩与升学率,不顾学生全面发展与身心健康的教师,要进行教育和培训,彻底转变教师观念,培养教师仁爱之心,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健康与发展方面,俯下身子,做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这种具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旨在变革师生关系中单纯的传递知识的事际关系,加强“人际关系”与“情际关系”,形成民主、平等、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


END





本文来源于《中国教育学刊》2021年第六期,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作分享交流用。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随意订阅  自由选择

长按识别小程序图标

坚持理论创新   彰显实践引领

发扬学术民主   萃取科研精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