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让成长看得见:以生为本的小学生评价改革实践创生

王岚 杜毓贞等 中国教育学刊 2023-08-29

本刊刊载之全部论文,从不收取任何版面费、审稿费、编辑费,如有言称收费者,必为假冒。

欢迎投稿→

官方网站:www.jcse.com.cn

作者信息

王岚/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广华学校副校长,小学部校长,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杜毓贞/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广华学校执行校长兼总支书记,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潘鑫/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评价专委会副秘书长,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教育发展与评价中心主任。



本文摘要

学生评价作为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评价研究的重点领域。以生为本的小学生评价改革,首先需要回应“以小学生的什么为本”“评价小学生的什么”“评价的支持系统是什么”这三个先决问题,进而在此基础上进行实践探索:推进综合性评价,设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南”;聚焦过程性评价,开发“成长积分管理系统”;凸显增值性评价,设计“成长积分分析系统”;优化诊断性评价,设计“学科素养分析系统”。面向未来,小学生评价改革还需要做好“目标—课程—评价”的整体对接、“理念—技术—方法”的系统桥接、“幼儿园—小学—中学”的贯通衔接。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简称《总体方案》),提出了“改革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改革学校评价、改革教师评价、改革学生评价、改革用人评价”五大重点任务。

衡量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高低,其核心指标是这所学校所培育学生的发展质量。如何基于《总体方案》进行以校为本、以生为本的学生评价改革,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了助推学校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以生为本小学生评价改革的先决问题

(一)以小学生的什么为本

学校的重要功能,是帮助学生完成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发展过程。以生为本的小学生评价改革,改革的立足点应当是以小学生的发展为本。

纵观整个小学阶段,从身体发育来看,小学生的身体各部分发育比较平稳均衡,进入高年级后生长速度先后呈现出比较明显的上升趋势。从心理发展来看,脑和神经系统的平稳均衡发育,为小学生的心理协调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从情绪情感来看,其发展与学习活动及学校生活相连,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学业成就等都对情绪情感有着明显的影响。从认知特点来看,小学生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有意注意的保持时间比较短,对于活动类、操作类、情境化、体验性的活动兴趣很高。从智力发展来看,思维、记忆、知觉等能力发展迅速,逐步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从自我评价能力来看,小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逐步从通过外部评价来认识自我走向通过自评觉知自我。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小学生评价改革,需要把握学生发展的阶段性,认识学生发展的规律性,关注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性,从而助力每一位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二)评价小学生的什么

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21年3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的通知》,发布了县域、学校、学生三个层面的质量评价指标。《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将学生发展质量评价作为重要组成部分,从德智体美劳五个维度整体设计学生发展质量的评价指标与评价要点,旨在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德智体美劳”所组成的五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学生成长的五个方面。五育一体,相互依存;五育并举,不可偏废。学生评价改革,需要基于五育的系统视野,进行一体化设计与系统性实施,推进整体化构建与结构性升级。在实施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始终坚持构建五育发展大视野,以评价维度的结构化、评价内容的系统性、评价方式的适切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三)改革评价系统的支持系统是什么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学校管理者站在国家未来发展的高点,立足五育并举的基本点,系统建构学生评价系统的支持体系。

一是多元主体参与评价。多元主体,一方面包括教师、学生、家长甚至社会人士在内的外部评价,重在发挥他评的客观性、多维性与整体性优势,努力构建家校社一体育人的教育生态。另一方面,还包括学生自我的内部评价,基于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不断增强学生内省觉察、自我激励、自我反思、自主管理的能力。

二是评价方案导引评价。根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依据教育部《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以区域整体进行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项目的推进,或以学校为单位进行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校本研究,形成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例如,浙江省上城区发布了《小学生综合评价实施方案》和《上城区小学生综合评价报告单》,以“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审美素养”“劳动与社会实践”五维合一的评价体系体现五育并举。

三是评价系统推进评价。通过数据采集、处理、分析与统计,借助评价系统即时生成的各类动态报告,为每一位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进行科学诊断与精准导航。例如,重庆市巴蜀小学基于信息技术助力学生综合素养评价,开发“巴蜀榜样徽章”App,录入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数据,用颁发徽章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二、以生为本小学生评价改革的实践探索

《总体方案》中提出,“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是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原则。

(一)推进综合性评价,设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南”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无论是以区域之力进行整体推进,还是以学校之智进行校本实践,都需要站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领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进行系统设计,经历“前期调研—政策学习—文献研究—顶层设计—细化方案—具体实施—调适改进”的全过程。具体过程为:基于五育并举,进行框架性顶层设计,形成评价指南;聚焦指标细化,研制操作性评价方案,设计评价手册;多方形成合力,聚焦过程性评价行动,推进评价实践;适时调整优化,关注实时性评价效能,强化评价反馈。

根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依据《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通过“师生访谈—方案设计—方案论证—先行实验—调整优化”,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广华学校(以下简称“广华学校”)开发了“紫荆花开天天向上”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南,包括“品德发展、身心健康、学业表现、审美情趣、劳动实践”五大维度、15项关键评价指标(见表1)与相关评价要点,以此导引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实践推进。以自评、互评、师评、家长评等多个维度,发挥多元主体的积极功能,以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评价改革促进小学生个体与群体的发展。

(二)聚焦过程性评价,开发“成长积分管理系统”

重结果性评价而轻过程性评价,是长期以来小学生评价改革的困境。走出困境,需要改革的理念,更需要改革的勇气。

2006年,江苏省常州市湖塘桥中心小学就以“佳佳美德银行”开启小学生德育评价改革的新篇章。研制美德银行币种,设计银行储蓄流程,学生将礼仪币、快乐币、节俭币、爱心币等不同的币种存入“佳佳美德银行”。每周的美德成长分享会,每月的美德少年展示会,每学期的美德榜样荣誉榜,让德育目标可实现、德育内容可触摸、德育行为有记录、德育榜样有引领。

十多年过去了,从单一维度的德育发展的过程性评价到五育并举的积分制评价,改革在深入,评价在升级。2021年,广华学校小学部借助“紫荆花开天天向上”成长积分管理系统,依据广华学校小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评价指南,基于日常表现及关键事件,通过多主体、全过程、实时性评价,从五大维度不同色彩紫荆花积分的可视化图式,引导学生“幸福成长天天向上”。

(三)凸显增值性评价,设计“成长积分分析系统”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设计与实施,其目的不是鉴别,而是改进。在我们看来,探索增值评价,就是关注学生成长的可持续发展增量,寻找助力学生成长的关键性常量与核心性变量。

引导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家长,在关注学生成长每一刻的同时,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位学生的个性与差异,看待每位学生的成长与变化,是增值性评价的应有之义。在成长积分管理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积分的数据进行抓取与分析,从而实现为每位学生进行数据画像的目标。通过数据画像,为学生的成长留痕;基于数字画像,为学生的成长导航;借助数据画像,为学生的成长助力。

例如,基于广华学校小学部3位同学9月份的素养发展雷达图(见图1),可以关注学生不同维度的整体发展情况,又能发现每位学生的优势领域及需要引领的发展区域。借助广华学校小学部周同学9月份4周发展折线统计图(见图2),能直观地感受到到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班主任、学科教师可以和学生及家长一起,基于图表呈现及数据分析,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对自己一个阶段的成长进行总结回顾、自我反思,找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通过自我对比、自我反思,从而进行自我调整与自我激励,为后续的成长确定适切的目标、找寻合适的路径。

(四)优化诊断性评价,设计“学科素养分析系统”

在“双减”背景下,如何确保“教-学-评”的一致性?在作业与练习设计、实施、评价与反馈中,如何实现学科素养分析对“学与教”的精准把脉与科学指导?

根据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精心设计课时练习、单元练习及综合练习。基于练习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聚焦素养发展的整体分析。以数学学科为例,我们以《义务教育课程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核心素养为核心关注点,进行校本化、年段化、具体化的评价框架设计。数学教研组以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为例,从培养学生数感、符号意识、运算意识和推理意识这四大素养出发,结合学生具体学习内容将素养表现进行分级水平的划分(见表2)。在此基础上,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心理特点,设计情境化、活动性、综合性的挑战任务,并基于评价标准进行素养水平诊断与分析。

数感对数与数量、数量关系及运算结果的直观感悟能够在真实情境中理解数的意义,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能在简单的真实情境中进行合理估算,作出合理判断能初步体会并表达事物蕴含的简单数量规律

符号意识能够感悟符号的数学功能知道符号表达的现实意义;能够初步运用符号表示数量、关系和一般规律知道用符号表达的运算规律和推理结论具有一般性初步体会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运算意识根据法则和运算律进行正确运算的能力能够明晰运算的对象和意义,理解算法与算理之间的关系能够理解运算的问题,选择合理简洁的运算策略解决问题能够通过运算促进数学推理能力的发展

推理意识对逻辑推理过程及其意义的初步感悟知道可以从一些事实和命题出发,依据规则推出其他命题或结论;能够通过简单的归纳或类比,猜想或发现一些初步的结论通过法则运用,体验数学从一般到特殊的论证过程对自己及他人的问题解决过程给出合理解释基于学生实际练习的反馈,进行各项数据的深入分析。根据数据的分析结果,分类推送、分项定制、个别辅导,帮助学生反思改进、理清概念、理解原理、掌握方法、提升素养。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性功能,导引有效教学的深度发生。

三、以生为本小学生评价改革的未来思考

(一)“目标—课程—评价”的整体对接

面对“双减”政策下,课内课后一体化联动、校内校外一体化推进的教育生态改革,面对“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创新导向”下2022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的全新出台,每一所学校都需要回答“评价是什么”“评价为什么”“评价怎么做”“评价做得怎么样”,并在此基础上持续进行评价改革的“再改革”、学生评价的“再出发”。

在我们看来,育人目标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课程是实现育人目标的载体,而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这就需要学校管理者建立从育人目标到课程建设再到教育评价的完整教育链。

广华学校基于“为杰出人才奠基”的办学使命,从“品德发展、身心健康、学业表现、审美情趣、劳动实践”五大维度出发,设置基础类必修课程、发展类必选课程、拓展类可选课程、创新类特选课程四大路径,为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奠定健康之基、品格之基、能力之基。在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整体设计中,指向于“目标—课程—评价”的一致性,围绕育人目标进行课程的顶层设计,依托课程建设推进评价的系统建构,基于课程实施强化评价的实践落地。同时通过教育评价反作用于课程建设进而有效落实目标,形成“目标—课程—评价—课程—目标”的完整闭环。

(二)“理念—技术—方法”的系统桥接

从宏观的理念到中观的技术,再到微观的方法,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处于同一系统之中的。评价理念、评价技术与评价方法,如何三位一体形成应有之合力?

小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评价系统的基本理念、主体框架、技术路线,需要根据综合素质发展评价的顶层设计方案进行系统桥接。基于学生发展的年段特征,进行小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评价系统的二次开发与迭代升级,关注全样本,覆盖全时空,实现从数据采集到数据处理,从数据分析到诊断反馈的整体提升。图3为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设计框架图。

以人的发展为核心,数据采集立体升级,实现常态化、自动化、个体化;数据处理系统提升,达成高质量、高速度、高安全;数据分析效度提升,聚焦智能化、个别化、精准化;诊断反馈能效提升,实现可视化、动态化、定制化。通过学生、家长及教师上传的文字、图像、视频等各类学习及成长数据,同时借助智能终端自动抓取与学生成长紧密相关的各类数据,实现数据化记录与即时性评价的实时对接。

(三)“幼儿园—小学—中学”的贯通衔接

大中小德育一体化建设,充分发挥了各学段纵向衔接、各学科横向配合的作用。德育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重要的维度之一,各育同样需要做好纵横衔接。如何发挥学段衔接优势、发挥学科统整的特点,需要我们充分挖掘资源优势,建立学生发展联盟,共同聚焦学生评价体系的建构。形成覆盖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年段,既聚焦发展的相关性又关注阶段的特殊性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一方面,需要充分发挥资源共建、共享、共创的优势,实现学校与学校间横向的有机衔接,关注不同省份、同一省份不同地区、不同校区同一学段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基础点、共同点与差异点;另一方面,需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充分挖掘本校的优势。广华学校作为十二年制学校,可以发挥学段覆盖优势,实现学段与学段间纵向的有效贯通,关注同一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段不同年龄学生的发展特点。清华附中广华幼儿园作为贯通衔接的实验幼儿园与广华学校可以共同研究“幼儿园—小学—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衔接项目。通过横向的链接、纵向的衔接,形成覆盖不同学段、不同学校的“幼—小—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

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指引。评价,不是为了甄别,而是为了改进。实践中的学生评价,发展中的学生评价,是评价的美好样态,也是成长的美好样态。

(本文编辑:蒲丽芳)





本文刊登于《中国教育学刊》2023年第四期,平台发表内容以正式出版物为准,图片来源于包图网,仅作分享交流用。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若转载请按以下格式注明来源↓↓↓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中国教育学刊(ID:zgjyxk)‘’



关于本刊

《中国教育学刊》是由教育部主管、中国教育学会主办的中国教育学会会刊。1980年创刊,月刊。刊物定位于教育应用性研究,是面向基础教育的综合性学术刊物,以“坚持理论创新、彰显实践引领、发扬学术民主、萃取科研精华”为办刊宗旨。

《中国教育学刊》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教育学刊》主要读者对象是:中小幼教师、教育科研人员和行政管理干部,师范院校、教育学院、教师进修院校的师生,学会及其分支机构的管理与研究人员,以及包括学生家长在内的所有热心教育事业、关心青少年儿童成长的人士。


下期预告

时广军/在线课堂的话语退行:知识贫困视角

课堂学习是一套话语互动的过程,话语退行是课堂话语互动从高水平阶段降为低水平阶段的现象。出于知识贫困,在线课堂的话语互动未能尽显“线上化”优势,反而出现话题、话轮、话规、话境上的退行特征。话语退行现象表征了在在线课堂常态化过程中,存在着结构性、制度性和个体性困境。为缓解在线课堂的话语退行,应关注需求,掌握对课堂话语的线上期望;发挥顶层建设,打造在线课堂话语的引领格局;精准帮扶,培养弱势师生的线上知识基因。


点我“分享”“点赞”“在看”都在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