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港珠澳大桥工程建设中的河海校友 | 不曾离开 见水如我 ——记中交四航院港珠澳大桥岛遂工程勘察项目负责人祝刘文

河海大学 2019-02-15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不曾离开 见水如我


 ——记中交四航院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勘察项目负责人祝刘文


个人简介

祝刘文,广东廉江人,1970年生,1988年进入河海工程勘测系就读,现任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勘察处副处长,2009年开始参与港珠澳大桥的勘察工作,身为勘察处的技术带头人和项目负责人,承担着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的地质勘察大任。



世纪超级工程的港珠澳大桥,凝聚了一众大国工匠的心血。从无到有,从牛头岛的荒凉到人工岛的繁华,背后是施工建设团队3000多个日夜的坚守,大国重器的背后,是每一个企业对“固基修道,履方致远”使命的信仰,是每一个参与者对“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实干精神的传承。


正所谓“追求卓越、精益求精”,每一个“螺丝钉”都平凡而又不凡地在自己的岗位里,为祖国建设事业的发展挥洒着青春和汗水。而百年河海培育出的优秀水利工程人也在其中夜以继日地担起大任,水之子的奋斗身影无疑是港珠澳大桥建设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而最早一批参与港珠澳大桥建设的88级水之子祝刘文就是其中一位。


临危受命后的不舍昼夜


十年前,一项超级工程在伶仃洋畔悄然诞生,十年岁月打磨出一道耀眼的国之重器——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是整个大桥的控制性工程,由沉管隧道、东人工岛及西人工岛三大部分组成,其中沉管隧道是目前世界上综合难度最大的沉管隧道之一。而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是岛隧工程的总承包牵头单位。


据祝刘文回忆,中交集团总承包后,仔细研究了前期勘察成果,重点分析了沉管隧道、人工岛的设计及施工特点,一致认为还需要对岛隧工程安排更有针对性的补充勘察工作,需要采用符合国际标准的勘察及原位测试装备、工艺流程及规范等来实施精心化勘察,重点补充和验证相关的岩土参数。


于是中交集团就委托四航院做地质补充勘察,祝刘文也正是在这个时间节点作为四航院最早的一批人参与进了港珠澳大桥的勘察设计项目。在当时,面对国内没有符合港珠澳大桥要求的勘察装备和组织上提出的精细化地质勘察要求,祝刘文作为这一补充地质勘察的负责人带领团队,在勘察装备研制、组织机构、勘察操作流程等方面,均制定了专门而严谨的实施方案。就这样,在当年的临危受命下,从野外勘察到编写分析报告再到专家审查,前后共经历了一年时间,而这简单数字变换的背后,是祝刘文及其团队夜以继日与时间赛跑的拼搏故事。


港珠澳大桥的岛隧勘察工程室严格按照国外规范实施,在十年前,由于科技设备与技术人才的限制,还是一个极其复杂与挑战的任务,需要组织者和实施者非同寻常的勇攀技术高峰的信心与耐心。在当时,公司领导高瞻远瞩,要求勘察团队必须按照总经理部提出的高要求实施,投入大量的巨大财力物力人力进行勘察装备如液压升降钻探平台、波浪补偿海洋钻机的研制、引进先进的原位测试设备等等。祝刘文带领勘察团队,兢兢业业、攻坚克难,攻破一个一个技术难关,圆满出色完成了岛遂勘察任务。


成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祝刘文及其团队也不例外,在当时的勘察过程中,大大小小的问题接踵而至,这么一个既是难点又是重点的勘察项目更考验着整个团队的合作与向心力。



在当时,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勘测装备的问题,港珠澳大桥作为一项开拓性的项目,施工地势地形非常复杂。当时传统的海上勘察,海浪、风暴等对地层会造成很大的扰动,而岛隧工程对地层划分及地质参数的精细化又要求非常高,但在当时,国内的勘察设备根本无法满足这个项目的勘察需要。秉着“没有条件那就创造条件”的信念,在公司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祝刘文带领他们的团队,全身心投入日日夜夜的工作中,无数个不眠的夜晚,无数次几近崩溃的瞬间,一次次对以往经验的推翻再重构。汗水不会辜负有志之人,最终祝刘文团队自主设计研发了一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装备,如液压升降钻探平台、波浪补偿海洋钻机,填补国内海上勘察装备的空白,钻探采用此装备,有效排除了作业中受海上波浪冲击对地层产生扰动的影响。


除此之外,原位测试质量的高要求也是反复挑战祝刘文团队的一个难点。原位测试作为一种在岩土原来所处的位置上或基本上在原位状态和应力条件下对岩土性质的测试,很容易导致对地层的破坏,而港珠澳大桥作为一项世纪工程,不允许任何的小错误。为了在勘察过程中减少对土的扰动,获得原位物理力学指标的参数,祝刘文团队坚持着“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实干精神,在“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理念下,引进了国外的海床静力触探设备,当时引进这套设备耗费不低,但是依然得到了大力的支持,公司对这个项目的全面支持让祝刘文团队更是树立了极大的信心。


紧跟国际项目的高水准步伐,在奉献自己的汗水与热血之下,祝刘文团队在操作工艺上对国内常用的电测式十字板剪切试验设备、波速实验、室内实验等都进行了一次又一次反复的改进。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祝刘文团队就是这么一步一步将岛隧工程的勘察之路走得铿锵而坚定。


关于地质分析报告的编写也令祝刘文团队头疼不已,分析岩土参数,为设计提供合理的参数是一项“大块头”工作,但国内和国外地质报告中给出的岩土参数并不一致,国内外的差异性对地质报告的攥写工作影响很大。而港珠澳大桥项目又是一个在各项技术上都要与满足内地、香港、澳门的三方标准,这样矛盾而又紧张的情况当时几乎是让祝刘文的团队一筹莫展,祝刘文团队只能一次次向各方寻求帮助。正所谓团结就是力量,当时四航院诸多同事都有着海外勘察的经历,他们与国际知名勘察大师交流较多,祝刘文带着他的团队一次次向他们取经交流,争分夺秒、严格要求,最终终于在工期之前顺利地完成了地质报告的攥写。


在这样一次国内史无前例的精细化勘察过程中,各种技术难点的突破离不开勘察团队里每个工程人对科学的怀疑探索精神,团队里的每个人对自己工作都认真细致,因此时常有不同的意见声音出现,那个时候观点的交锋智慧的碰撞也使得团队里的讨论总是异常热烈。回忆起这段往事,祝刘文印象也是非常深刻,“那个时候我们要写一份报告,而团队里有两种不同的建议,当时每个人都拿出自己的依据来互相说服对方。”正是有这样的质疑的精神,精细化勘察才能开展得这么精准而又细致。


国内无先例可循,国外纵使存在相关技术却也不曾达到港珠澳大桥的施工难度,面对这样的情况,是每一个“螺丝钉”平凡而又不凡地在自己的岗位里,为祖国建设事业发展挥洒了自己的青春和汗水,祝刘文所在的勘察团队队可谓是凭一个勇字闯出了国内水运勘察市场和国际化竞争的一片天。



和时间赛跑的三个月


临危受命之后,祝刘文团队面临的最大的困难就是工期紧任务重,在当年港珠澳大桥岛遂项目总经理兼总工程师林鸣提出“当年施工,当年成岛”的号召下,勘察团队需要用更快的速度并且保质保量地完成勘察任务,为后续设计施工提供基础。


“本来给了我们六、七个月勘察时间,但是因为之后突然的压缩工期,变成了只有四,五个月的时间。”可偏偏在这个时候,天不如人愿,一次突如其来的寒流让他们工作又不得不停滞了将近一个月,最后勘察团队只有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去完成现场勘察任务。“我们只能采用人海战术,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那时候施工任务紧急到许多工人大年初一就要回到海上开始勘察,面临着国人都喜气洋洋与亲朋好友团聚过大年,而他们却要与家人分离的现实,勘察团队员们内心纵有千般不舍,但祖国呼唤需要的使命感依然让他们坚定地踏向征程。加班加点是常态,他们没有所谓的夜幕降临,只有漫长的夜以继日。


海上工作的生活条件是相对艰苦的,“我们都是自己买菜自己煮。”在那段时间,新鲜食材永远都是奢望,只能依赖冰箱吃着囤积的食物。除此之外,海上的工作环境让勘察队员们刚开始时经常感觉身体不适,风浪导致队员们晕船呕吐的事情常有发生,而变化无常的天气也经常让他们措手不及。自然环境的恶劣,勘察队员们凭借着坚强的毅力很快也就能克服了,但船上远离岸边与家人朋友分离的单调枯燥的生活,却总在搅动着祝刘文团队的情绪。祝刘文团队能排除万难圆满地完成任务,离不开祝刘文一次次的叮嘱与教诲,语重心长也好,苦口婆心也罢,祝刘文作为这个团队的核心人物,付出了太多精力与心血。


身为项目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的他,不仅要组织实施好每天的繁琐工作,还要做好队里工人的思想工作。面对着许多工人对岗位分配的不理解,对家人朋友的思念,祝刘文坚持每天上船巡视,与工人一起吃饭和交流倾听,拉近自己与工人的距离,实实在在地为他们解决各种问题。“我们也会定时安排一些工人回家省亲,确保他们的情绪是积极的。”就这样,祝刘文通过自己一点一滴的努力尽量不让消极的情绪影响着整个团队的协作。


但承担着团队“心理咨询师”角色的祝刘文,其实承担着不为人知更大的整个团队的压力。面对大家的期盼、面对即将到来的工期、面对一桩桩的技术难题,压力大到有时候甚至让祝刘文彻夜失眠,“就一直翻来覆去睁眼到天亮”。默默承受着这些压力的他,也牺牲了自己陪伴家人的时间,家在广州而工作地在珠海的他谈到,曾经近五个月没回过家。祝刘文的家人给予他更多的也是理解而不是抱怨:“他们都知道工程人的不易,也了解港珠澳大桥这个项目的重要性,很多时候他们给予的都是全部的支持。”


时光匆匆,转眼间当年风里雨里奋斗建设的港珠澳大桥也已经伫立在伶仃洋上,而祝刘文的儿子今年也已经高二了。当被问到是否觉得自己陪孩子的时间太少了的时候,祝刘文也只是笑笑,“男孩子嘛,比较独立。”父爱如山,也许沉默但依然伟大:“前阵子他们学校组织师生们参观港珠澳大桥,我儿子当时就自豪地说我爸爸也曾经参与这个工程建设。”说这话时的祝刘文露出了慈爱的笑容,身为一个工程人,想必没有什么是能比自己参与的工程让家人自豪更欣慰的事情了,哪怕曾经为其通宵达旦,港珠澳大桥也无疑给了祝刘文的工程人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当时住在613


1988年入学河海,祝刘文是工程勘测系的学生,那时的他从广东老家来到江苏南京扎根河海,也许没有想过未来这些年的他,正是用在河海学到的知识参与了一项举世瞩目的世纪工程。而回望在河海的岁月,祝刘文关于河海的青春岁月依然历历在目。


“您还记得自己当时住在哪个宿舍吗?”“六舍,就是靠近食堂那栋。”时光匆匆,校园里一面面墙壁爬上了岁月的皱纹,而26年岁月的流逝并没有抹去当年祝刘才青春记忆中的芳华岁月,祝刘文甚至还能脱口而出自己当年的宿舍门牌号“613”,也依然记得西康路校区那个8人间的宿舍。


当年祝刘文的课余生活也是非常丰富,经常约上同窗好友在下课后打篮球、和室友们去俱乐部看通宵的电影、一起逛湖南路的各种美味小吃店。如今西康路上的梧桐已经变得更加挺拔繁茂,湖南路许多小店都换了主人,新街口的一个个商场远胜当年热闹繁华,而这些鲜活的大学印记至今仍在祝刘文心间闪闪发光。


毕业20多年,祝刘文的室友们如今分布在祖国的大江南北,而祝刘文和自己的室友也依然保持着联系,每年一度的同学聚会都让他们从天南海北一同共叙当年情。当被问到当年在河海学习到的知识在日后工作中的运用如何时,祝刘文更是赞不绝口,“在河海到的基础知识都对我的工作都很有帮助。”


“当时我的成绩算是中等,而我们班第一名选择保研这条路了,当时四航院来招人就把我招走了。”这对于老家就在广东省的祝刘文也算是一个不错的毕业选择,就这样他在四航院从事各种勘测工作一直到现在。而今,从业经验丰富的祝刘文从2015年开始也在负责四航院的校招计划,近几年都有陆陆续续再回河海,作为河海学长的他和港航、地质、测量等专业的学子面对面宣讲交流时也是倍感亲切,同时也吸引了一批批河海人再聚水利江湖。


学在河海,离开河海,再回河海,河海在祝刘文生命中已经不单是一个标签这么简单,而是一种情结,河海给予他成才的土壤,而他也在用自己优异的成绩为母校争光添彩,河海乃是他眼中一方培育自己和一代又一代水利人工程人的豪情热土。

 


国之重器离不开大国工匠的精湛工艺的雕琢,而就是这样一位在自己岗位融入团队、奉献自我、勇敢地面对挫折的卓越勘测工作者,却依然谦虚地表示自己离大国工匠还差得远。在祝刘文看来,所谓大国工匠,一定要有思维上的前瞻性与权威性,能够有非比寻常的创造力和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也正是带着这样一份对工匠精神的敬畏,祝刘文方在参与伶仃洋那条巨龙的建设中时格外的认真。每一位在港珠澳大桥建设岗位的水之子想必内心都会想起校歌那一句“普下利物沐群生、智者惟乐水”,为祖国的繁荣富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是每一位华夏儿女的历史使命。祝刘文也许只是期间一颗小小的“螺丝钉”,但却用他在港珠澳大桥建设中的汗水点缀了这一项伟大征程,“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站着这个特殊的历史时刻,相信河海一代代工程人必将继续散发他们的光与热,照亮祖国建设的伟大事业。



文字:小海螺记者团 吕婕,柏蓉

编辑:小海螺记者团 李磊


推荐阅读


学习去哪里?快收下这份河海的别样“学习地图”!

河海学霸宿舍4人全部保研名校,健身、急救、摄影、泥塑也样样精通 | 建功立业新时代

河海大学地球科学学科进入ESI国际排名前1% | 建功立业新时代

那些熟悉又陌生的河海“文字”

河海大学获2018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

港珠澳大桥建设工程中的河海校友 |  筑桥十载 初心如故 ——记中交四航院港珠澳大桥项目亲历者朱利翔董事长

港珠澳大桥工程建设中的河海校友 |  一生所爱 一以贯之 ——访中交四航院港珠澳大桥建设总工卢永昌

文章已于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