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水赴壑 情系陕南】| 一棒接着一棒,河海大学扶贫干部在陕西石泉
2017年5月14日,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来自100多个国家的各界嘉宾对习近平主席主旨演讲中提到的一件国宝印象深刻,那是古丝绸之路的最好证物——“鎏金铜蚕”。它来自陕西安康市石泉县,一个因“城南石隙多泉”而得名的城市,被誉为中国的“金蚕之乡,丝路之源”。
千年驼铃已远,万古黄沙已逝。近代以来,在千里之外的南京,一所以水著称的百年学府——河海大学,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为“一带一路”起源地增添水色,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上世纪初,被誉为“关中龙王”的陕西蒲城人李仪祉,辞去河海教职,秉承“上善若水”情怀,带领数十名河海师生,奔赴陕西抗旱救灾,设计建造了著名的关中八惠渠,有效解决了黄土高原的干旱问题。近百年以后,河海人如水赴壑,积极相应国家扶贫号召,川流不息,陆续派出扶贫干部驻点陕西石泉县,献计献策,成效显著。
2015年,国家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河海大学根据中央和教育部总体部署,全校范围内选派得力干部远赴陕西省石泉县,担任村第一书记。几经考察,最后重担落在了胜任过基建、后勤、采购等重要岗位的胡克老师身上。
对于这个“远走他乡”的使命,胡老师一开始有所顾虑:“我已到了知天命的年龄。当时父亲刚刚去世,母亲也已经80多岁,女儿即将临盆,应该说上有老、下有小,并不适合离家外出挂职。”然而,学校若水广场上“上善若水”的诤言引领着他,鞭策着他,校歌里“普下利物沐群生”的使命感更召唤着他。最终,他获得了家人的理解,也接受了组织的任命。临行前,学校问他还有没有什么要求时,他给了所有人一个大大的意外。他说,请给我一面党旗、一面国旗。我要让这两面旗帜,见证我启程的决心,对事业的无限忠诚,也让它们随时提醒我不要忘记为什么而出发。
胡克细心整理一直伴随在身边的两面旗帜
胡克带着使命、带着忐忑、带着期待和两面鲜红的旗帜,来到了石泉县五爱村。刚到村上,开村民议事大会时,有人直接问他:“中央派来的书记,你给我们村带了啥项目,带了好多钱来?”胡克有点尴尬,也深切体会到贫穷落后的根源,除了各种硬件条件制约,最重要的还是人的思想,尤其是“小富即安、小富即满、被动等靠要”旧有思想观念。他觉得,扶贫先扶智,一定要转变思想,要打一场主动仗!他从开展学习教育,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入手,主动上党课,带领大家学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同时让村民了解自己老家江苏农村的发展状况;积极引导群众自发组织各类文化娱乐活动,丰富文化生活;传播积极向上的文明新风;积极沟通协调,帮助发展五爱旅游和果蔬合作社等增收途径;积极牵线开展专业技术培训、捐资助学、定向招生等教育扶贫,专家教授走进村里通过“做电农”课堂、“微创农”技术和“宜农科技”等项目进行科技扶贫,引进企业开拓乡村经济,促成河海大学设计院免费为当地设计水坝。
两年中,胡克扑下身子、扎进村里,把真情融入扶贫工作,被表扬过、被误解过、被信任过、也被猜忌过,酸甜苦辣都尝遍,两面旗帜始终是他最亲密的依靠。他在这片土地上逐渐找到了自己的步伐,他用实际行动回复着老乡的疑问、印证自己的初心。他所在的五爱村逐渐成为了石泉县标杆村,他本人也得到了群众和组织的认可,2016年,他从陕西万余名“第一书记”中脱颖而出,被评为“全省优秀第一书记”。
2017年7月,带着满满的收获准备从陕西回来的老胡,迎来了接替他继续担任五爱村第一书记的“小胡”。老胡小胡这“二胡”共同为石泉弹奏了一曲动听的接续扶贫乐曲。小胡叫胡忠平,说小其实并不小,年届50的他,因为个头小、见人总是笑眯眯,谦恭有礼的样子让人感觉是个小后生。
也许正因为这种天然的亲近感,让胡忠平的扶贫工作少了一些障碍,多了一些顺畅。刚到村里,胡忠平就逐门逐户逐人去了解每一家的具体情况,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他就全面掌握了五爱村66户贫困户的情况,知道了他们的困难和需求。平常,他会和村民一起抽根烟,一起喝碗茶,一起吃个便饭,一起聊会天,一起说说各自的见闻和感想,不知不觉中,大家打开了心扉,成为了朋友。“胡书记没有架子,到家里也很随和,就跟自家人一样”,这是村民对胡忠平的印象;“村民其实很真实淳朴,很善解人意,他们需要的是真心真情”,这是胡忠平对村民们的印象。真心,是胡忠平带来的第一颗心。
让胡忠平欣慰的是,他的真心得到了村民们的认可。当地人都知道,五爱村有个黄大爷,是块“硬骨头”,因为爱较真、认死理,动不动就向上级部门反映“问题”,这让当地干部颇感束手无策。胡忠平来到村里后,多次登门拜访,听他发泄牢骚,帮他解决问题,甚至还撸起袖子帮他干农活。这让黄大爷对这位村书记刮目相看,并逐渐产生了信任,建立了深厚感情,成为了忠实朋友。他有什么困难就会及时告诉胡忠平,有什么想法也会第一时间征询并听取胡忠平的意见。从此,这块“硬骨头”不再硬,再也没有向上级部门反映过“问题”。当地人都惊讶于,这位笑眯眯的小胡书记,到底有什么独门绝技。
胡忠平说,“只要有三颗心,真心、爱心、热心,你就有了做好农村工作的万能钥匙。”他的爱心也正应和了“五爱村”的爱意。他广泛联络爱心企业到村开展公益捐资助学和就业招聘活动,联系河海大学教师家庭与五爱村贫困户孩子结对帮扶,争取学校资助75万元建设五爱村党群服务活动中心,促成68台电视机和32台农用机械捐赠。此外,胡中平先后包联了15户贫困户,定期走访,答疑解惑,及时协助解决困难。在他的动员和帮扶下,产生了残疾村民廖元银发展林下养鸡产业脱贫致富等先进典型。
为了更好地服务村民、带领大家脱贫,胡忠平热心开拓有助地方发展的条条大道。积极通过各种扶贫干部培训班,提升自身工作能力,同时把上级政策转变为地方发展的借力;联系学校专家教授为镇、村干部提供振兴乡村等咨询培训;争取助农专项资金和市里的壮大集体经济项目经费,多方联系龙虾养殖和中药材种植,推动五爱村“三变”改革试点工作,通过发展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2018年7月,胡忠平获得了安康市“脱贫攻坚优秀第一书记”称号。这是荣誉更是鞭策,每天早晨7点,胡忠平都会一如既往地准时出现池河镇政府办公楼下点名报到,怀揣“三颗心”,服务“新三农”。
除了“二胡”两位村书记,河海大学还有扶贫的“一块钢”。他叫刘成钢,一个高大阳刚的东北人,大家习惯叫他“钢哥”,挂任石泉县副县长,分管扶贫工作。“我是一块钢,哪里需要哪里装”是他的口头禅。
正是这样一位作风硬朗的东北“钢哥”,有一天却突然累倒在了上班途中。被人送到医院后,没有联系亲属朋友,躺在病床上还在不停打电话处理手上的工作。医院工作人员认出了这位不远千里驰援石泉的扶贫副县长,打电话到县委,大家才知道他住院的事。刘成钢说,“国家和学校付出了这么大的努力,派我们来挂职扶贫,在这里的每一天都很珍贵,都应该争分夺秒。”
刘成钢在乡镇调研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扶贫要同扶智、扶志集合起来”,国家也一再明确,要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要更加注重帮扶的长期效果,夯实稳定脱贫、逐步致富的基础。作为一名扶贫副县长,刘成钢深深感受到了自己肩上的责任。怎么“让扶持变成自生”,是他一直在思索的问题。经过无数次在乡镇村头、田头的调查研究和认真分析,他找出了石泉自己的脱贫致富路子,那就是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那足以让好风景变“好钱景”、让好资源变成“金钥匙”。
“石泉十美”是石泉美景的浓缩,也是大自然对石泉的恩赐,这些美景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秦巴汉水之间。为把“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刘成钢围绕石泉 “蚕桑、汉水、鬼谷子” 三张文化名片,奔东忙西,走南闯北,积极引进外地公司来石泉县投资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引入池河镇五爱村田园综合体概念,开发“1+1”旅游居家养老模式,采取“合作社+公司+贫困户”模式,让村民土地、林地资源变成资产,使五爱美丽乡村建设上一个新台阶。同时,刘成钢根据当地需要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和个人资源,及时牵线搭桥,在教育、科技、产业、人才等方面助力石泉脱贫,包括联系学校教授为石泉县开发红色(革命教育)绿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石泉实践)“双色”党课;邀请专家为石泉县开展各类咨询培训,提升地方干部和人才的管理能力和执政能力;积极推动“河海大学-石泉专家工作站”建设,联系建成长安大学石泉资源环境技术研发中心、长安大学资源环境技术教学实习基地,建立科技、智力支撑长效机制;先后牵线珠江投资公司等近十家国企和民企,帮助地方蚕桑产业转型升级,解决企业生产中的技术问题,投资旅游、环保、康养等,有效地推进了地方产业发展,提高了当地经济收入。
当地老百姓悄悄竖起大拇指,称:这是一块用在刀刃上的好钢。
2018年12月,常州校区组织人事部副部长孙彦歆同志,接棒挂任陕西省石泉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孙彦歆同志为陕西凤翔人,抱着建设家乡的情感与决心,赴石泉任职前就开始全面了解石泉相关信息并着手收集整理学校及个人与扶贫相关的资源信息。在任职一个月时间内,积极主动开展学习交流和考察调研,逐步熟悉工作业务,很快进入工作角色。
2013年以来,学校与石泉县密切联系,加强互动。尤其是近三年,互访人数达200余人次。学校每年派出博士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等,赴石泉开展小学支教、贫困户慰问、水利基础设施调研等活动。2018年更是在石泉成立河海大学专家工作站并为石泉设立扶贫科研专项课题5项,进一步发挥河海大学的人才智力优势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在遥远的汉水河边,也流传着“哪里有水,哪里就有河海大学做出的贡献”的佳话。河海这几名扶贫干部从陌生到熟悉,从适应到习惯,从习惯到喜欢,从小心翼翼到真情灌注,从点滴规划到步步落实,他们感恩组织给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平台,让他们有机会与党和国家的发展脉络相连!
素材来源:组织部
文字:张春平
编辑:小海螺记者团 许金玉、柏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