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推TA上头条】| 拿奖到手软的“还好”博士——罗照阳

小海螺记者团 河海大学 2020-08-29

2018年2月26日早上,罗照阳起床后拿起手机,像往常一样登录网站查询论文是否录用,网页显示“With Editor for Decision”。这个过程自3个月前投稿开始,罗照阳就一直在重复。对于这个结果,他从一开始的焦急,到现在已经变得淡定自如。他放下手机,投入到下一篇论文的研究中。当他再次拿起手机时,收到了导师发来的论文接收邮件,网站上论文的状态也变成了“Manuscript Ready for Production”。


“那一刻真的超开心。”这个不善言辞的大男孩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就是感觉松了一口气,心头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地的感觉。”



黑色卫衣,蓝色牛仔裤,一双马丁靴,简单干净,典型的理工科男生穿着,笑容洋溢着活力与青春。这是我们对罗照阳学长的第一印象。若非提前了解,很难想象出他已经是一名博士二年级的学生了。





“还好,还好”

24岁的罗照阳,是2017级港航专业博士生,师从孔俊教授。1994年出生的他虽是同届学生中年纪较小的,可他从大二就开始跟随现在的导师——孔俊教授进行科研项目的研究。在自己的不断努力和导师的精心指导下目前已发表论文9篇,其中SCI检索论文6篇,EI检索会议论文2篇,核心期刊论文1篇。2018年,一作的论文《Effects of Unsaturated Flow on Hillslope Recession Characteristics》发表在国际刊物《Water Resources Research》上,该刊物为水文学领域一区TOP刊物,最新影响因子4.36。同时,已授权软件著作权3项,在申发明专利1项。此外,曾荣获2016年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18年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18年严恺港口、航道及海岸、海洋工程专项奖学金一等奖等多项奖学金。


取得如此多的成绩,面对我们的赞誉,罗照阳却只是羞涩一笑,“还好,还好”是他对自己现阶段成绩的评价。在他看来,这些荣誉是对过去努力付出的肯定,但这都已成为过去,如果沉迷其中,很可能会成为前进路上的绊脚石。他坚信,只有忘记过去,从头开始,才能开拓未来,闯出一片新天地。从他的话语中,不难看出他为人的谦虚以及对学术的热爱。为什么会有写论文的意向呢?“做着做着就有那个想法了”。因为喜欢,所以一切都顺其自然,不带有任何目的性和功利性,只是因为喜欢。


“他是我一生的引路人”


罗照阳2011年考入河海大学理学院,大二通过转专业考试进入港航专业学习。也正是那年,他遇到了学术道路上的伯乐——孔俊教授。大二下学期,罗照阳被同学拉着一起参加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该项目是关于地下水运动的研究,指导老师就是孔俊教授。现在回想起来,他很感谢那次创训,不仅积累了实践经验,引领他走进科研的世界,而且孔俊老师一丝不苟的科研态度更是让他体会到一个水利人该具有的严谨。“希望学弟学妹们抓住创训这个机会,积极参加,开阔眼界,能够收获许多课堂上学习不到的知识。”


本科毕业后,罗照阳通过保送研究生继续在本校港航专业学习,随后通过硕博连读转入博士的行列,两个阶段的导师皆是孔俊教授。当被问及给予最大帮助的人是谁?罗照阳毫不犹豫地回答“是我的导师孔俊教授。他会根据你的兴趣帮你选择一个合适的课题,然后带着你一起做,手把手教。他会和你一起讨论,交流想法。包括我第一篇论文,其实开始写的并不理想,但是导师会帮我过一遍,然后逐字逐句地修改。”亦师亦友,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更是一直影响、激励着罗照阳。


“我挺喜欢我们办公室的环境,在这里要特别感谢学校为我们提供良好的办公室条件。”不同于常人眼中对博士的固有印象,罗照阳经常和办公室里的同学一起出去活动,如果谁获得了奖学金,谁的论文发表了,都会出去庆祝一番。当然,当自己的研究停滞不前、没有进展时,大家也会相互鼓励安慰。罗照阳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绩,与良好的学习氛围是脱不开关系的。


“坚持了总会有收获”

任何人每一次的成功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汗水与心血付出,幸福从来不会从天而降,荣誉更不可能唾手可得。一篇论文,从开始写到最后录用,可能需要花费一年或是更长的时间。“磨一年时间很正常。”罗照阳说得很轻松,但其背后的艰辛可想而知。“对于一个点,重复计算,不断否定,不断修改,这是常有的事。如果想要在更好的期刊上发表文章,就必须准备充分,并且有好的想法。”


他的目标是国际认可的学术期刊,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年之中,他虽然会进行其他研究,但他仍将重心放在这一篇论文上。无数次的修改,无数次的自我否定,无数次的推翻原有的劳动成果。每天重复着同一件事情,枯燥无味。罗照阳或许无数次的想要放弃,但他懂得人要学会走路,也要学会摔跤,而且只有经过摔跤,他才能学会走路。许多次失败才可能造就一次成功。“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在导师和团队沈城吉老师的共同指导和帮助下,最终罗照阳完成了人生中第一篇一作的论文。现如今他的又一篇论文已在国际水文学权威刊物《Journal of Hydrology》审稿中。



罗照阳喜欢运动,跑步与打羽毛球是他排解压力的方式。“晚上七八点的时候,操场人会比较多,所以我一般到十点左右去跑步,这个时间段正好可以自己一个人静一静。”罗照阳又补充说:“天冷的时候,我更常去打羽毛球。”话语中透露出一个大男孩的幽默风趣。在闲暇时候,他会放下手边的工作,出去走走,看场电影,吃一顿美食,放松放松心情,“大一大二在江宁,那时候去的最多的就是牛首山,现在主要在西康路校区周边活动。”罗照阳笑着跟我们说道。


“这里有我七年的梦”


很多人在本科毕业后面临工作与继续读书的难题,同样罗照阳也不例外。被问及为什么选择读研而不是工作,罗照阳这样说:“每个人追求的目标不一样,我对自己的专业比较感兴趣,大学能够给我很好的平台,能够提供给我施展自身才能的空间;并且我比较喜欢大学的环境,有很浓厚的学术氛围和科技创新氛围,能够让我潜心钻研自己喜欢的方向。”大四那年罗照阳获得了保研资格,于是他选择继续读书深造。并且他的家人也非常理解他,“我的家庭环境比较自由,父母不会过多干涉,所以当我做出继续读研的决定时,他们并没有反对,而是尊重并支持我。”


“我没想到我会走上读博的道路,”罗照阳坦诚地说道,“刚进大学的时候很懵懂,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也有不少迷惘。但是一步步走下来,感觉自己的目标越来越明确,知道了自己想要什么,喜欢做什么。”一切都顺其自然,水到渠成。这似乎是罗照阳的人生态度。没有刻意追求,但却走出了一条属于他自己的人生轨迹。


 从本科到博士,罗照阳在河海大学已经度过了7年的时光。7年来,“河海大学”这四个字已深深地刻在了他的骨子人文底蕴的氛围深深地吸引着我,学校对于学生的科研活动也非常鼓励支持,我相信在河海我能够实现我的梦想。”


罗照阳学长说:“岁月如梦,青春如歌,趁着自己现在还年轻,多出去走走看看,体验一下不同的生活。”这和他下个阶段的目标和计划非常符合:希望能多做出点科研成果,然后去国外交流一段时间,体验不同的学术氛围。很简单,但目标明确,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我饮河海一滴水,我献祖国一生情。“河海”诞生,秉上善若水之意,引华夏水利之先,御洪流浩劫之害。罗照阳身为河海人,作为水之子,秉河海“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勇于探索”之校训,承禹志,踏歌前行。



文字:小海螺记者团 张恒、李珂瑶

图片:罗照阳

编辑:小海螺记者团 张慧美、龚炎华



推荐阅读


觉得不错你就点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