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天味业是双标吗?对马方观点的检视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奥地利的光芒 Author changleweiyang
按:国家的各项法令、政策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评估法令、政策的好坏极为关键。经济学思维对分析利弊、进而取舍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不好的法令、政策,如果得不到大众的拥护,就不可能推行,也就不会损害大众的福祉。很多不好的法令、政策大行其道,归根到底是大众的经济学思维意识差。可见经济学思维是公民一项基本的素质。
笔者计划通过一些小故事来阐述如何按照经济学思维思考问题,这是第十五篇。
上周笔者撰文《这位大姐说得在理---谈谈海天酱油风波》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海天酱油风波。尽管阅读量不大,但是有些人在后台留言提出质疑,甚至是谩骂。加之笔者又看了泰山管理学院一位叫马方的一段视频,决定撰文再谈海天酱油风波,既是回答读者的质疑,又是检视一番马方的观点。
一、国内有无添加的酱油吗?
这个读者留言让笔者哭笑不得,我不是卖酱油的。不过我也可以明确回答---当然有。而且实实在在讲,目前笔者家里使用的就是,不过不是海天牌。为了避免广告之嫌,就不说具体品牌了。
也许有人嘲笑笔者站着说话不腰疼,自己吃着无添加酱油反而为海天辩解,不是蠢就是坏。实际情况是, 2年前笔者一直食用海天酱油,其中生抽是最爱,那时还没有添加剂风波。但是由于笔者在家说了不算,而且换酱油的理由是为了孩子。考虑到目前的收入还勉强吃得起,只好闭嘴听任家人改换别的品牌无添加的酱油---不过同等质量和重量的,价格却贵了近一倍。
二、海天味业是实行双标吗?
很多人认为海天味业实行“双标”,把无添加剂的酱油出口,国内销售的却是含有添加剂的,不顾国人死活。
只要这些人花上几分钟随便浏览一下购物网站就会发现:事实恰恰相反。他们既不查证,又不思考,就信口开河声讨。实际情况是,海天味业实行产品差异化,在国内也同样出售无添加的酱油。为此笔者还专门去购物网站搜索一番,这些商品都是公开的,每个人都可以去查验。笔者只想提醒读者注意两种酱油的价格差异。
三、增加添加剂不是更增加成本吗?
尽管笔者不是研究酱油的,但是依靠经济学和以前学过的化学常识,不难解释。
记得小时候酱油、醋也许没有任何添加剂,但是存放一段时间后,特别是夏天,保质期非常短,很快就会生出一层白色或霉色的毛,用东北话讲就是长bu(二声)了。甚至会出现白色的小米般大小的颗粒,我们称长白头了。那时候,几乎所有的家庭都不富裕,舍不得倒掉。还记得妈妈只好把酱油、醋烧开了消消毒,简单过滤一下继续食用。
以行业巨头海天为例,在疫情不断爆发的情况下,2021年酱油总产量达到265万吨。如果没有防腐剂,不考虑其他液体调味品如醋、耗油、捞汁等,仅按照日常酱油库存20%计算,需要建造巨大的冷库保存。这需要一笔很大开销。还不包括保质期---没有防腐剂,保质期会缩短---内滞销返厂的消耗。和添加剂比起来这些增加的成本更高。同时笔者也想问问,我们普通消费者谁会把酱油冷冻保存呢?这会给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
四、海天味业为什么不能把零添加酱油的价格降下来?
企业家只有生产更好更便宜的商品,才能赢到消费者的青睐。价格便宜当然好。但是笔者上一篇文章已经分析了,不是成本决定价格,而是价格决定成本。现实是成本不是说降就能降的。当成本已无空间可降时,企业家只能根据对消费者未来出价的预判决定生产或者不生产。也就是只有企业家预判消费者未来的出价会高于企业的成本,企业家才会组织生产。当然也有预判错误的时候,这时企业要承担亏损,甚至倒闭。
笔者想问的是:明知道是亏本的买卖,有多少人会做呢?当然不排除有的人宁可亏本,也要奉献爱心。但是当本都亏没了的时候,还怎么生产?如果人人都强求企业家必须奉献爱心,最后还会有人有能力生产酱油吗?---这也包括任何商品。
五、添加剂对人体有害吗?
笔者是研究经济学的,不是研究化学的,确实没有能力回答。笔者只能回答:海天含有添加剂的酱油是符合国家标准的。如果读者继续质疑国家标准一定可靠吗?笔者的回答是:如果认为目前的国家标准不可靠,而要求国家提高标准,那么提高后的标准就一定可靠吗?
六、针对马方视频的评价
针对消费者的质疑,9月30日海天味业发表声明:海天所有产品都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法》生产,并准备随时接受国家和各级食品安全主管部门的常态化监督和检查。海天所有产品中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及其标识均符合我国相关标准法规的要求。
针对海天味业的声明,马方评论道:海天味业逻辑就是它没有违法就是好企业。接着马方援引罗翔的一段话:法律只是对人们最低的道德要求,如果一个人标榜自己一直遵纪守法,这个人其实就是一个人渣。
不管这是不是罗翔的原话,笔者真的困惑了。从小父母、学校,长大后单位、社会、国家都教育我们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难道就是为了培养人渣?
马方继续评论道:作为行业老大,海天味业应该用最高标准要求自己。
笔者想问:除了法律法规规定的标准外还有最高标准吗?那就请马方提供出来,让我们评判一下海天味业的差距在哪里?也许将来会出台一个更严格的标准,但是笔者质疑的是,标准提高了,依据新标准生产的产品将排除掉多少边际消费者,马方算过吗?要知道,如果消费者出价不符合企业的盈利预期,企业是不会组织生产的。原因前面已经分析了。笔者再次强调“不是成本决定价格,而是价格决定成本。”如果按照更高标准生产出来的产品因为众多消费者买不起而成为小众产品,这是浪费资源。那些出价能力不高的消费者还能吃到酱油吗?这样的高标准又有什么意义呢?
虽然马方承认自己这样的要求很流氓,属于道德绑架,但是他认为值得行业老大去思考。
我想问:海天味业还需要思考什么?海天味业提供丰富的产品线,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自己也获得利润,这也是它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已经很好地履行了企业职能;在经营的过程中依法纳税;在自身能力范围内积极履行企业公民社会责任。笔者查到仅近期海天味业就有多项慈善捐助,如:2020年捐赠百万物资助力凉山脱困;2021年12月捐赠1300万元助力河南灾后重建;2022年5月向佛山市禅城区教育基金捐赠1000万元等。这还不够吗?
马方继续评论道:国标乃至国际标准一般都是行业老大制定的,自己给自己制定标准,然后你又让自己检查自己、自己监督自己,你这不就是婊子给自己立牌坊吗?
对此笔者简直无语。不否认在制定行业标准时,作为龙头老大有一定的话语权。但是按照中国立法的程序,法律法规出台是要向多方面征求意见的,涉及到法律层面要经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审议才能通过的。海天味业能左右立法机关和权力部门的决策吗?现实中确实存在海天有能力买通所有的人确保其意见通过的可能性,但是这种可能性有多大呢?如果什么都怀疑,笔者只能建议:那就自己酿造酱油,甚至自己制造其他任何不信任的产品,这样最安全。即使不考虑效率,这真是最安全吗?
接着马方又说网友拿出加拿大、日本甚至香港的标准,和我们都不一样。马方认为海天味业在国内不是做酱油的,而是做化工的,是干着断子绝孙的勾当。
笔者的疑问是:即使按照马方的说法,酱油---又不是芯片,对此我国企业几乎没有话语权---是很有中国特色的商品。海天味业不仅是国内的龙头老大,在国际上也是响当当的巨头,为什么到了国际上就没有话语权了呢?马方明明说国际标准也是这些巨头们制定的,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还有,中国是酱油生产和消费大国,在酱油标准上应该有话语权吧,可是加拿大等国家或地区的标准是国内制定的吗?现实是,如果海天味业的产品不符合那些国家和地区的标准,能够出口到那些市场吗?如果不能出口,还能够通过自由贸易交换到满足国内消费者急需的其他商品吗?
各国标准不同,经验上看,发达国家更严格些。对此经济学完全能够给出解释。下面分析大量加重,希望读者认真阅读、分析,遵循经济学的思维理解:
这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标准之所以超过国内,只是它们的人均资本大大超过国内,有能力承担起代价罢了。而国内人均资本低于这些国家和地区,强行接轨他们的标准,只能是拔苗助长。
和众多消费者一样,笔者何尝不希望国内产品质量标准更高、更严格,价格更低廉。但是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最稀缺的不是技术,而是资本。要知道一项先进技术得到应用,有时需要长长的产业链中所有物质形态的资本品升级换代。如此高昂的成本对于资本积累不足的国家是无法承受的。
假如我国把所有食品标准都严格规定为无公害。这意味着所有的农药、化肥等行业如果不能出口,就要破产。同时由于天然肥料不足,加上虫害等,粮食、蔬菜等产量随之会下降将使无数人挨饿的。即使按照马方的观点,下大气力把酱油问题解决了,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其他食品怎么办?
即使狠下心来把酱油标准提高,由国家补贴酱油生产企业。但是这些补贴由谁出呢?只能从其他盈利行业靠税收强制征收,但这会削弱那些行业的盈利能力,甚至拖垮它们。那些行业的盈利本来很大一部分能转化成资本,提高我国人均资本量的。而补贴使得这些本来可以积累的资本被消耗掉了——因为补贴用于制造酱油而被人们消费掉了。这些后果只能借助经济学原理分析出来。
谈情怀,笔者自信不逊于马方,甚至还能说得更漂亮。但实现情怀的代价由谁承担?承担得起吗?即使被质疑、谩骂,笔者还是坚持撰文借助经济学理论进行分析,可能还会继续招致谩骂。因为笔者深知经济学原理对每个人都有效,光讲漂亮话是没用的。
马方接下来又举几个例子来证明自己观点正确,表面看慷慨陈词,实际上逻辑混乱。限于篇幅不一一评价了,因为处处违背经济规律。笔者只想说一句,如果按照马芳的观点提高标准,很多人---也包括声讨海天味业者---并不一定买不起,甚至所有人都买不到酱油了。因为没有人生产了——这取决于标准的严格程度。
笔者不否认拙作语言有些情绪化,但是笔者深知任何人违背经济规律只会自讨苦吃。笔者也不否认马方的出发点是推动制定更高标准,督促国内商品质量提升。但是他考虑过这个代价我们能承担得起了吗?也请读者想一想,你准备好承担代价了吗?
在笔者看来:由于经济学知识欠缺,马方的评论除了煽动情绪外,对于改善国内人民的福祉没有任何意义,反而会带节奏,误导消费者,让事情变得更糟。当然笔者绝不认为他是有意混淆视听,而是典型的无知者无畏。
如果您认为笔者的论述对你有所启发,恳请您转发,让更多的人了解。因为能否用经济学思维思考问题,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