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NO.4
OCTOBER
09.2020
(✨每周五更新✨)
自然 | 灵性 | 趣味
— 胡华工作室 —
当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得以建立,
美好的教育才能发生……
全篇文字:4980 字
阅读时间: 8分钟
今天,十月第一个工作日。
忙碌的九月……虽说北京的幼儿园9月8日才正式开学,但我们却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忙碌与疲惫。今天,“疲惫与忙碌”似乎已经成为了很多行业从业者共同面临的问题。
你听说过“内卷化效应”吗?
链接:🔗
内卷化效应最初是一个人类学的名词。
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人类社会学家利福德·盖尔茨提出。他在爪哇岛考察时,发现当地人的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有改变,也没有创造。他将这种长期简单重复、没有进步的生命状态,称为“内卷化效应”。
后来,这个词汇被广泛地运用于各领域。一般有几个层面的含义:
➡ 一是指个人长期从事一项相同的工作,这项工作内容是长此以往不断重复的,导致了一种自我懈怠与自我消耗;
➡ 二是指在同一个环境中,大家都在竞争,但随着时间推移,人们掌握的技能趋同。而这种竞争引发的效应会越来越内卷化,导致同质化竞争越来越严重;
➡ 三是指一个组织或行业的管理程序日渐繁复,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但是效率却越来越低。导致一个组织既无突变式发展,也无渐进式的增长,只能在一个简单的层次上盘桓,甚至走向倒退。
“内卷化效应”今天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工作与生活,使人感觉焦虑加剧,疲倦加重。
幼儿教师的“内卷化效应”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以我的判断,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 和儿童无关的无效劳动在不断增加,真正和儿童相处的时间却在不断减少;
👉 文字工作占用的时间过长,导致教师没有那么多心力面对儿童;
👉 越来越频繁的重复检查;
👉 无处不在的评价
……
今天,我们应当如何面对“内卷化效应”?这需要我们将心灵从这些繁复中抽离出来,将习惯的事物陌生化,慢下来,回到源头重新审视工作的意义。
01.
“自由的户外”
最开心的时刻是看孩子们的户外游戏。花草园的户外活动早已打破了孩子们被组织、被安排的要求与限制,他们要做的就是选择自己喜欢的地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尽情玩耍。
@ 在自然里
畅快游戏的孩子们
固定布局
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
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我们也用镜头
记录下了孩子们游戏的瞬间
👇👇👇
游戏(play)也可以被翻译成创造性地玩耍,我个人更喜欢这个译法,”游戏“一词常让人产生歧义。
“创造性地玩耍“应该是儿童生活中的核心,它能帮助孩子将自己的经历与想法用想象编织在一起,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种生活,它也是孩子旺盛创造力的一种重要表达通道。如果孩子们的生活中缺失了这种自由自在的游戏,成长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发现创造性玩耍在孩子健康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是近几十年来专业研究的最新成果。这本质上也与我们原有的朴素认识一脉相承。有学者特别强调,游戏(play)原本就是指创造性的、开放性(open-end)的玩耍过程。
@今天我随手记录下的
孩子们户外活动的瞬间
不知从何时起,幼儿园的户外游戏演变成了一种目标导向下的教师主导活动。孩子们在教师设计与规定的游戏里玩耍,如同木偶,谈不上有什么愉快的体验,也就更谈不上游戏中的创造性了。
在孩子们的户外游戏里,我总是能够看到他们身上充满着强大的学习动力、意愿与创造性,如果成人给予少许的帮助,容许孩子按照自己的步伐学习、游戏,他们就会以自己的方式成长。
遗憾的是,我们总以为孩子的学习只能靠成人来引导,不尊重孩子内在的学习动力,剥夺了他们自主学习的愿望,经常把他们弄得烦躁不堪。
今天是国庆长假后来园的第一天,一定有一些孩子不愿意再来幼儿园。我们一定要问一问孩子他们为什么不爱来幼儿园,是不是感觉幼儿园不够自由;也要问一问自己,是否给孩子提供了充足的自由活动时间和自主游戏的可能性。
02.
“润泽的教室”
幼儿园的教室是孩子们生活的地方,室内活动相较于室外安静了许多。只要时间允许,我会每天走进孩子们的教室,看看他们是如何在这里学习与生活的。
最近,每次走进三楼的大二班教室(秋·明月班),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景象:靠近窗户的地方摆放着一张长长的桌子,桌子四周坐满了孩子,他们安静地在那里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专心地创作着,低声地交谈着……非常沉浸的样子。看到这个场景,我总是特别心动,因为能感觉到一种气韵的流动,以及给空气中带来的润泽感。
这个地方如此吸引人,以至于每次转班的时候我都会刻意地在此多停留一会儿……
@ 在这个区域中
专心创作的孩子们
固定布局
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
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我很好奇:
💬 这个区域是如何形成的?
💬 孩子们在这里是如何游戏的?
💬 他们的老师如何看待这一切?
💬 教师们如何支持他们的学习?
//
/ Question 01 /
「这个区域是如何形成的?」
王彩霞老师(大二班主班教师)
这个区域我们称其为小作坊,是近期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这个活动是由孩子们主动发起的。在这个区域里,我们扮演着材料的提供者、协助者和欣赏者的角色,偶尔也会是灵感的提供者。
比如麻绳缠瓶子的活动,一开始女孩子们会将美工区的麻绳剪短来装饰自己的作品,但是发现麻绳很难粘牢,经常掉;用麻绳来编东西对现在的她们来说又有一些太难。当他们发现教室里放着的几个之前用麻绳缠的瓶子,特别喜欢,于是提议想试一试。第二天,很多孩子都从家里找来了小瓶子,一有时间就会坐在窗台前缠瓶子。
孩子们在这样的活动中很自由、很恣意、很享受。因为这个活动,成人一般很少介入(哈哈,真相了),即使介入也只是一起游戏的玩伴。
很难给这个区域做一个具体的命名,因为这里很多类型的活动都是并存的……
//
/ Question 02 /
「孩子们是如何游戏的?」
田悦老师(大二班配班教师)
我也很喜欢孩子们沉浸在“小作坊”里的样子,身在其中,有一种在“潜水”的感觉,安静、沉浸。
每一次孩子们铺好桌布,摆好材料,“小作坊”的“工作”就自然而然地开始了。孩子们有时候是摆弄着几样来自自然的材料,不断地组合、连接,寻找不同的惊喜;有时候是心中出现一个灵感,然后去寻找材料,不断补充、尝试。
在尝试中,孩子们的探索也在不断变化,但沉浸的感觉却总是相似。在这个开放的环境中,充满了孩子们的奇思妙想,更有趣的是孩子们在这里总能“自圆其说”。比如:
一次区域活动时,元宝激动地拿着他用黏土捏好的作品让我们欣赏,看一眼,就知道他捏的是谁,头顶上两个圆圆的小发髻,身上穿着一件红色的上衣,脖子上有一个金色的圆圈,手上两根红色的飘带,脚底还踩着两个圆圈,是一个栩栩如生的小哪吒。
紧接着元宝的身边围满了同伴,元宝一边拿着作品一边给同伴们讲着:混天绫,乾坤圈……过了几天,这个区域陆续出现了黏土捏的孙悟空和猪八戒。大二班也出现了很多“二郎神”,孩子们在美工区里找到了一些装饰用的立体粘贴“小眼睛”,每个人在脑门贴了一个。
接下来的时间里,班里又多了关于“二郎神”的聊天话题……
他们的探索随时随地都在发生,一切都是顺畅的、自然的。
//
/ Question 03 /
「老师们是如何看待这一切的?」
王彩霞老师(大二班主班教师)
其实一开始我存有一些疑惑:孩子们长时间选择一个固定的区域是不是不太合适?可渐渐发现,孩子们即使只在一个区域里游戏,他们之间也会进行各种交流、模仿,相互学习;遇到冲突时也会进行商量、协调,寻找适合的方法解决。
在花草园当教师的时间越长,对全面发展的理解就更深刻一些。如果我们单纯地认为通过区域活动的“平均选择”就能让孩子们得到“全面发展”,是对“全面发展”的狭隘理解。
所有的自由活动或者区域活动都只是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介质,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在探索中发现自我。无论是在哪一个区域活动,孩子们都在独立思考、身体力行,积累成功的经验和获得自我的经验。最近有一个研究表明“成功是成功之母”,这也佐证了我的一些思考。
区域活动真正的价值在于设法帮助孩子们找到自己挚爱的事物,并进一步发掘他们的内部动机,而非逼着孩子们做那些他们不想做的事情,让其成为负担。
如果孩子们能通过每天做一个小时自己最喜欢的事情,完成一次自我设计、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和自我成长,那他们的内心一定是充盈的。
//
/ Question 04 /
「教师们是如何支持孩子们学习的?」
王彩霞老师(大二班主班教师)
1. 倾听孩子们的心声
每次早饭结束后,总有一些孩子问同样的一个问题:今天是所有的区域都开放吗?所有的材料都可以用吗?当回答是确定的,就会听到一阵欢呼声。
2.主动观察和询问
区域活动时也会有个别孩子坐在远离同伴和老师的地方,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悄悄坐过去和他聊聊天:今天没有什么想玩的吗?你最想在区域里玩什么?需要我帮你准备什么材料吗?
3.一同体验孩子们的喜悦
区域材料越丰富,后续的整理工作越复杂;但当材料或者活动的形式受限,孩子们的创意也会随之受到限制。每当看到孩子们拿着作品向我们展示时欣喜、骄傲的表情,我们更坚定要给孩子们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4.回顾与分享
每次活动结束,我们都会和孩子们聊聊活动的收获和遇到的困难,当然啦,我们也会很坦诚地和孩子们分享一些我们的感受和困难。比如能不能在游戏结束之后,一起将游戏的材料做更好的整理,这样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下一个活动中去……
田悦老师(大二班配班教师)
1.提供大量丰富的材料
丰富的材料也给了孩子们更多创造的可能性。这些材料可以是半成品的人工材料,但是我们更喜欢投放多样的自然物;可以是教师定期更新的材料,也可以是孩子们自己收集来的瓶子、松果、树叶……
2.规则与自由并存
活动中会有规则,比如不能用剪刀指着别人,节约用纸等,这些规则都是和孩子们共同讨论出来的。规则不能成为限制孩子创造的因素,很多时候我们都在努力给孩子们营造一个开放、自由的环境,只要孩子需要,乱一些也没关系。
3.随时展开讨论
有一次在制作完“小甜点”以后,几个女孩子围着展示架开始讨论谁的作品最美。有的孩子说哈哈捏得漂亮,因为像彩虹一样;有的说自己捏得最漂亮,因为是按照自己曾经吃过的最美味的蛋糕的样子捏的;有的说“美丽”是没有“最”的,我们每一天都比上一次捏得好;有的说“美丽”是每个人的想法,会变来变去……
孩子们对于“美丽”的定义千差万别,但每一次,他们都在朝着自己心目中的那个方向走。
4.创造出再次欣赏的机会
我们会帮助孩子们把自己的作品放在在展示架上展示。一有时间,他们就会跑过来,欣赏自己的作品,和好朋友相互交流,看着、聊着就笑了。
@ 今天下午我来巡班,
又情不自禁地走进了这个教室,
和孩子们一起聊了起来……
我和郭国燕博士一起聊起这个美好的景象,她说幼儿园里的这个场景也带给她同样的感受。她引用了佐藤学博士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提出的“润泽的教室”来形容了她的感觉。
“润泽表示湿润程度,也可以说它表示了那种安心的、无拘无束的、轻柔润泽肌肤的感觉。”“润泽的教室”给人的感觉是教室里每个人的呼吸和其节奏都是那么柔和……
在“润泽的教室”里,并不存在“大家”,存在的是有自己名字和容貌的一个个儿童,是与每个个体的关系。教师和儿童都不受“主体性”神话的束缚,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成着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
03.
课程改革是一场
“静悄悄的革命”
花草园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也开始关注佐藤学博士的研究。比如佐藤学博士的《静悄悄的革命》,也在课程改的后期静悄悄地走进了我的视野之中。巧的是,这本书竟然是由我非常尊敬的师姐李季湄老师翻译的。
在书中,佐藤学博士提出了要构建教师与学生之间互教互学的合作型关系;未来学校的形象是一个“学习共同体”;也特别提出“学校只有从内部开始转变,才能实现真正的变革。”
这些思想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对当下的教育改革,无论是中小学改革还是幼儿园改革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静悄悄的革命》
作者:佐藤学 译者:李季湄
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 课堂改变,
学校就会改变 “
这本《静悄悄的革命》并不算是一本时髦的教育著作。书的作者佐藤学教授不仅是一位学者,更是一位付诸行动的研究者。他每周会去各地的学校访问,幼儿园、小学、中学……看过数不清的教室,在各个教室里观摩,近20年来一直如此。他与校长一起研讨教育教学改革,丢掉一切抽象的语言,使自己的研究和实践获得有力的支撑。《静悄悄的革命》就是这样一本记录这些实践与思考的书。
可以说,我们的课程也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在探索初期,并没有宏大的宣言,期间,也没有发生什么扣人心弦的大事件,但就这样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静悄悄地走进了“生活化课程”里。
教育实践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探索,而文化的变革越是缓慢,越是能得到确切的成果。真正的教育变革应是植根于每一个儿童、每一个教师而进行的。
对于教师而言,这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他们必须亲身经历改革过程中的各种混乱状况,摸索新的教育方式。
十六年课程探索的经验告诉我们,教育的变革并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因为真实的变革必须穿越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的心灵……
在“内卷化效应”越来越普遍的今天,
如何对抗这一现象带来的“人的异化”,
缓慢、专注也许是唯一途径了。
因为只有缓慢下来,
才能和孩子们的心灵呼应,
心心相印,
“润泽的教育”也会随之而来……
×
花草园的孩子们这样度过十月
👇👇👇
《幼儿园生活化课程——回归传统、自然与本真》
秋季课程用书
点击“阅读原文”,
跳转购买页面进行购买……
+
现在购买全套秋季课程用书,
赠花草园出品《连接——幼儿园文化内生的源泉》
你想了解“生活化课程”的“金字塔”
到底是由一群怎样的“自由人”建造的?
这些“自由人”身上流淌着什么样创造的血液?
就从这本书中寻找答案吧!
图书定价:30元
✨此书全网独家赠送,不对外售卖!✨
温馨提示
最近,公众号开始采取“智能排序”,不再按时间线排列。如果您想及时收到来自“胡华名师工作室”的推送提示,推荐您通过“在看”“留言”或”星标“”分享“等方式,让微信后台的算法记住您的喜好。和我们相约每周五~💕
版权声明
本文系胡华工作室原创作品,
版权归作者所有。
欢迎转发至朋友圈,转载需授权。
思想的形成,需要时间,也需要心血。
反对抄袭,反对洗稿。如有借鉴,请注明出处。
如有侵权,我们将通过法律手段进行维权,
同时将在公众号上对抄袭者予以曝光。
版头制作 / 周冉老师
编辑 / 张芬老师
日期 / 2020年10月09日
推荐阅读
“一个园长和她倡导的幼儿园教育”
胡华-名师工作室
微信公众号ID:
Huhua-Edu-Workshop
自然|灵性|趣味
点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幼儿园生活化课程——回归传统、自然与本真》秋季课程用书,获赠花草园出品《连接——幼儿园文化内生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