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砥砺十年,奠基未来”——一所幼儿园的十年探索之路

huhua 胡华名师工作室
2024-08-24



05


每周五更新


全文字数:10459字

阅读时间:可以用周末的时间,慢慢阅读



自然 | 灵性 | 趣味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2021年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的通知》,全国第十个学前教育宣传月正式启动。



活动主题:砥砺十年,奠基未来


活动时间:2021年5月20日 至 2021年6月20日


宣传重点:


>> 今年的宣传月聚焦学前教育十年砥砺奋进之路,系统回顾宣传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的重大成果、辉煌成就,以及推进幼儿园科学保教的新实践、新经验,全面展现新时代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新面貌。


>>通过讲好学前教育故事,突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突出教师和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突出幼儿的健康成长,以小见大反映学前教育改革发展成效



从2012年《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简称《指南》)颁布至今,已经过去十年。


这十年,在《指南》思想的引领下,中国学前教育事业获得了跨越式发展。在中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历史上,这是非常重要的十年。


对于花草园来说,这十年也是非常宝贵的十年。是我们度过最初的艰难生存期后,发展最为迅速的十年。


我们的故事在中国学前教育这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是非常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


今天,我们只想用发生在花草园的这十年的故事,讲述我们是如何通过这些年的努力和奋斗,用“护根者”的思想与意识为中国儿童、中国的幼儿教育奠基未来的。







2010年

 提出“自然主义教育” 主张 


2010年,幼儿园的发展进入了相对平稳的阶段,但我们并不满足,内心一直有更高的追求。


这一年,我们提出了幼儿园要追随“自然主义教育”的主张那年春天,我们的课程里第一次出现了“生命力”这一关键意向。自然主义教育不单是指让儿童在自然中学习,还包括用更自然、更从容和更符合儿童规律的方式帮助儿童学习。这也是花草园的课程里第一次出现“四季线索”。当教育特别“自然”的时候,一种教育的气场就会形成。这个气场里一定有一种特殊的力量,这是教育中宝贵的“活性物质”。当时,这一思考深受《道德经》的启发。


这一年,我们用“教师工作困难度”量表反向做了研究,之后运用SPSS软件分析数据结果,发现了几个很有价值的观点:教师们工作中的最大困难来自家长工作、问题儿童以及管理者的批评。但研究中发现,这些因素又和教师自身能否实现自我激励呈高度的正相关。


教师工作中的困难,与其说是困难,不如说是挑战。如果我们不能改变教师的修为和人格,这些工作中的困难就会一直困扰着教师,也会一直困扰着管理者。就在那个时候,我们开始探索,如何让管理从制度走向文化。


这一年,我们用思考与实践为“生活化课程”打下了“桩子”。之后,扎起“生活化课程”思想的篱笆又用了大约六年的时间……







2011年

 “畅游日”成为

 构建“生活化课程”的

 开端 


2011年,我们在正对幼儿园大厅的那面墙上写下了“成为我自己,我们在一起,按自己的节奏呼吸与思考”三句话,并以此作为儿童发展的线索,重新看待课程背后隐含的价值与文化,也开始在“畅游日”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生成课程”的探索。


开学之初,我写了一篇文章《形成一个关于自我的故事》。“一个人的成长之路无疑是漫长的。除了人格,他们还应建立起自己的价值观。重要的是,他们需要在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不断确立自己的身份,然后将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以及生活中的各个元素联结起来,最终形成一个关于自我的故事……


三月,万物复苏,我们开始有了自己的畅游日。我们选择周五为“畅游日”,因为它是一周的结束,也是下一周的开始。当时,我们还专门展开讨论:如何给这个孩子们特别喜欢的活动命名?是叫“游戏日”好还是“畅游日”好?最后,我们决定用“畅游日”。因为孩子们在这一天满头大汗的脑袋和红扑扑的脸颊能让我们真切地感觉到他们的畅快。


“畅游日”也成为我们日后创建一套全新课程的开端。在下半年的第一次全体教师会上,我们决定将“生成课程”作为儿童成长与教师发展的课程体系。这种以生成论思想关照课程的想法,体现了我们力图实现课程向生活世界回归的决心。


我们也认识到:儿童的学习不是知识的堆砌,学习若不能打动人“心”,儿童的思想、意识、情感就不能活跃,也就不可能有深度学习的发生。个体的活动若不触及心灵(内心、灵魂),至多只是抽象个体的心理活动,而不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灵魂的人的活动。


2011年,能让我记住的是孩子们欢快游戏的场景以及和老师们一起教研的画面。我们想为这个世界创造更多美好的事情,所以持续不断地激励着自己和老师们,也不断地邀约家长和我们一起创造教育的美好。生命高潮的来临,常常也会伴随生命低谷的出现。冬至那天,我病倒了,也终于得以窥见自己的“命运”:“看到一束光,于是便一路追随这光芒,哪怕被炽热灼伤……”








2012年

 从生成课程 

 到“有效课程” 


2012年的前几个月,我是在抑郁中度过的。有人说,抑郁是另一种积攒能量的方式,你沉入深井、无法动弹,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解脱,之后,内在的洞察力就会提升。


生病的时候,我每天都在家附近的公园散步。我发现,一个人处理好自己与自然、自己与他人以及自己与自己的关系是提升生命质量的关键。在《父母的“解释风格”》一文里,我提出了成人应该帮助孩子形成对问题的认识,这也成为日后生活化课程建构中“三个联结”思考的逻辑出发点。


我当时在写下的《我为什么担心教师流失》一文中特别提到:“我们往往需要花费几年的培训时间才能帮助教师具备基本的‘教育形态’……之后,他们才能在教育实践中‘附着’上各自的教育智慧和人性光彩,积极地、主动地、富有情感地影响儿童。”


2012年,我们开始调整孩子们的户外活动时间,也希望给教师提供更多的创新空间。所有的活动,只要能在户外开展的就绝不在室内进行。当时,我们打算在户外给孩子们修建儿童厕所,想让孩子们彻底走进大自然。这个愿望当年就实现了。事实证明,在大自然里,孩子们的生命状态得以真正地打开。在这之前,我们给每个班的教师配备了相机,记录孩子们的状态。我们发现,孩子们在户外时特别有生机和活力,也只有户外才能真正地解放他们的天性。


幼儿园的发展进程中要有办学者个人对生命的感悟与体验。“一个人获得生命的力量要靠自己,这是一种来自心灵深处的力量,它指引你看清自己的需要,帮助你寻找生命最本真的意义。”


“一个好的管理者会和大家讨论,会和一部分人商量,最后完成决策。”我深以为然。2012年,我们打算改造一下幼儿园。我写下了《幼儿园是什么颜色的》这篇文章。之后,又将这篇文章的内容做了延伸,写下了《幼儿园环境——孩子们生活与学习的地方》


我们彻底摒弃了老师们必须要做墙面布置的传统方式,把环境变成和孩子们一起分享学习过程与心情、秘密与梦想的地方。我希望,每一次的主题活动以及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与生活都被老师们在“学习墙”上用各种形式展现出来,供孩子们不断地回忆、沉淀、思索,最终完成自我建构。


《幼儿园里的“有效课程”》一文里,我表达了这样的思考:


“对孩子们来说,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这是因为,在幼儿园里,孩子们的所有生活都是教育的内容,而幼儿教育的目标也终将通过生活来达成。孩子们的生活是构成幼儿园课程的核心。


我们希望,孩子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多地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而不是他人的,建构起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认知态度与方式。我们发现,一旦孩子们凭借自己的认识,展开想象的翅膀,积极地表达心愿、完成学习过程,他们的脸上就一定会绽放光彩。无论他们表达出的东西如何,教师欣赏与接纳的态度都会让他们拥有更积极的心理体验。要知道,成长中,他们只有依靠自己的心理活动,才能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智慧,成为他自己!


实施这样的课程的难度在于,它需要成人静下心来,暂时放下那些预设的过程与结论,努力倾听并理解儿童的想法。这是教师和幼儿积极互动的过程,也是教师保持教学的警觉性,不断对儿童的需要和感兴趣的事物进行判断与抉择的过程。


当我们站在儿童的角度思考课程,站在儿童的角度设计课程,站在儿童的角度完成课程时,一切似乎都慢了下来,但孩子们有了更多自由思考、自由表达的机会。他们尝试着寻找自己的节奏来学习和生活。对儿童来说,这种顺应了自己节奏的成长方式才能算得上真正的成长!”







2013年

 在这里, 

 幸福比其他事情

 更重要 


很多人好奇,我们的课程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我们为什么要把课程回归到儿童的本真生活里?要了解这两个问题,就必须回到2013年。对我们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一年。生活化课程真正形成体系就是从这一年开始的。当时,我们称其为“新课程”,以区别于过去的课程模式。


这一年,我们有了“开学第一课”的传统,主要是讲讲大家在新学期的努力方向。在《新学期,一起成为内心“自由”的人》一文里,我说:“不要过分相信大脑,童年时,它被成人或自己用各种方式放入了很多的东西(信念、观点、认识、看法等),恰恰是这些东西妨碍了我们看到自己的内心。我们必须经历脆弱才能看见与接近真我,拥有真性情与真能量。”我渴望教师们打开心灵。因为,新课程不是一个仅仅依靠头脑来完成的课程,它需要心灵的力量。


我一直有这样的感觉,即工作其实是个人人格外化的一种表现方式。那段时间,我们聘请了一家专业机构对教师进行心理培训,希望教师们逐步地了解自己、接纳自己,并尝试超越自己,完成人格的成长。在《第三种态度》一文里,我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面对困境的时候不是只有“打”或“逃”两种模式,还存在着第三种态度——自我超越。心理培训就是帮助教师们找到一条自我超越之路。打开心门的过程是异常艰难的,但一段时间后,教师们已经能明显地感受到自己的变化。在学期末的教师总结会上,几乎每个人都谈到了心灵成长,他们“感受内心、表达自我、回忆喜悦、分享成长”。


在《孩子们的新学期》一文里,已经有了今天生活化课程的主题线索,这是我和老师们讨论了很久才确定下来的。当时确定的是,三月是“阅读月”,四月是“健康成长月”,五月是“家长活动月”,六月是“儿童月”,七月是“毕业的日子”。


借由新课程,教师们的教育智慧也开始显现。追寻美好原是每个人生命中最本真的原动力,他们每天都在创造,教育智慧也处于一种自觉和自发显现的积极状态。我把理性思考的架子搭到哪里,他们就会攀登到哪里。他们把探索的触角伸到哪里,我的思考也随机到达哪里。那种美好的状态至今都令人难忘。我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我们要和孩子们一起,慢慢成为一位具有终极价值追求的人”。






2014年

 土地是万物生长之地 

 也是文化的大地 


这一年的春末夏初,孩子们开始了新一轮的探索。当时,他们称幼儿园为“神秘园”。我和老师们开始讨论课程思路。那年的六月,我们把幼儿园想象成一片森林,让孩子们用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去思考和探索这个他们非常熟悉却也不那么熟悉的世界。那个月,孩子们形成了若干个项目学习小组:有研究大树的,有研究蚂蚁的,有研究池塘里的石头的,有研究花花草草的,有研究影子的,有研究野猫生活规律的……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探索着园子里的一草一木,也用不同的视角带领我们见识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神秘园”。


在《六月:神秘的探索》一文中,我写道,当孩子们游走在幼儿园的每一个角落,探索这里看似寻常却又不寻常的各类事物时,这里成为他们心中的“神秘园”。这个“神秘园”不仅成为儿童日后学习与探索的动力,也成就了最美好的童年以及他们未来的生活与学习之路。


这一年,我过上了一种简朴、自然的乡村生活,这种生活也影响着我的教育生活。“土地不仅是万物生长之地,也是文化的大地。”于是,我写下了《节气中的课程线索》,这一思考也是源于我在乡下生活时的感受。在这里的每一天,我似乎都能听到大地的声音。我觉得,自然是有自己的韵律和声音的,你要学会顺应它,倾听它。在后面的一系列文章中,我都会强调,生活化课程里的很多元素都是从我们与土地和自然的联结中生成的。


印象最深的是和老师们一起读书的夜晚。每周日的晚上8点到9点,是我们的读书时间。当时我们在读《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并不容易理解,但我们想从中获得编制课程的哲学立意。我们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才读完这本书。


这一年,我写了一篇文章《左手管理,右手信仰》。这是我们第一次在幼儿园用到“信仰”这个词,希望这里的人“同频共振”,找到教育信仰的力量


这一年,幼儿园《儿童宣言》的2.0版问世。我们希望,这份“宣言”不仅能够在孩子的心灵深处留下烙印,还能在现实世界里成为孩子们行动的座右铭;同时,因它鲜明的标志性,也能借此帮助孩子们将童年的这段美好永存心间;希望儿童长大后不仅能仰望星空,也能脚踩大地。







2015年

 “生活化课程” 

 追寻的目标 


教育最本质的追求是对真善美的向往,当这里的每一个人天性中的真善美都能够自由表达时,美好的教育自然就会出现。


做教育的人应该追求什么?至少,我想追求的东西不是那些花里胡哨的、看得见的“好”。我和老师们想追求那种一下子很难看出来,需要靠时间才能慢慢体会到的、沉淀下来的美好。


2015年,我在《新课程的“三块基石”》一文中阐述了生活化课程的目标


“新课程探索之初,我们就意识到:教育如果不涉及人格完整性的培养,不涉及儿童情感的培养,始终是有局限性的。一般而言,无论哪个阶段的教育,都需完成三件事情:第一,帮助学生了解他们眼中的世界是怎么来的;第二,让他们知晓他们所见的世界是什么样的;第三,在学习中,体会生活的乐趣与意义。这三个方面不仅涉及认知,更加关注学习者的态度与情感。


传统的教育总是强调知识对儿童的影响,儿童的情感与感受似乎很少被关注。因此,新课程一开始就从记录儿童的感受与情感入手,倾听他们对事物的看法与评判。感受是灵魂的语言,更是个体内在对自我的洞察。这些感受与情感的表达往往意味着一个人灵性的觉醒。儿童对事物、对自己、对他人,都有着很强的敏感度和洞察力。


在新课程里,我们会经常记录孩子们的感受。我们也看到,一旦儿童开始表达自我感受,学习的广度、深度都会扩展,对自己、对世界也有了更深的觉知。当一个人觉知能力增强的时候,会显现出内在的生命能量,而恰恰是这个能量,使孩子的生活充满了直觉、想象与创造。他们开始主动探寻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儿童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对知识形成过程的学习。从这个方向出发,上升到情感和人格的高度,学习一些相关“技能”,进而在个人发展层面促进情感、认知、技能的完美结合,这样儿童才会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至此,我们将“感受与情感”“知识与认知”“动作与技能”确定为新课程的“三块基石”。因为它们既是形成新课程结构的基本要素,也是新课程的方向与追求。







2016年

 这一年开始 

 我们称自己为

 “花草园” 


2016年,我们不仅从内部勾勒了幼儿园的课程与整体发展目标,还从外部描述了一种类似于“蓝图”的教育理想模本。寻觅和探索了这么多年,蓦然回首,我发现真正能打动自己的还是小林校长的“巴学园”。它和很多成熟的教育模式不一样,它的教育形态很简单、质朴甚至没有“课程”,但恰是这些质朴让它经久不衰。


我也经常自问,如果我不是在教育体制内,会办一所怎样的幼儿园?应该说,“巴学园”的样态才是我向往的教育美好世界。但这也许只能成为理想,毕竟我们生活在现实,最终还是要回到这种“窠臼”中。尽管“巴学园”很美好,但它终究是小众的,最后还因为各种原因消失了……这也让我思考,我们可不可以去“工业化”,为儿童提供一种简简单单却又内蕴饱满的教育生活?


在这样一个高度发达的后工业化时代,我所能坚持的,是在工具理性的制约中,为儿童教育机构调和出它应有的一种气质。我们可以把幼儿园想象成一个美好的、诗意的存在,于是我们为幼儿园起了一个富有内涵的名字“花花草草幼儿园”(又叫“花草园”)。我认为,它表达了儿童教育应有的意蕴以及我们对儿童的一种深情期许。


今天,很多人喜欢花草园,我想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在严密的教育体系中,大家依然能够看到,我们可能也可以拥有的教育自主与自由。当然,这种自由是建立在一种教育的浪漫主义基调之上的,所以才是大家向往的;第二,教育理想很多人都有,可是理想与行动之间隔着千山万水,但是我们经过努力做到了。所以,大家羡慕的是我们实现“美好教育”的那份执着与追求


那时候,老师们开始写跟自己的教育实践相关的观察记录和教育笔记。在这之前,老师们都是按照“验收”的标准写观察记录和教育笔记的。在认真地阅读老师们的教育笔记后发现,教师的人性决定了教师采用哪种心境和主观特性来描绘观察对象。


那个时候,我们开始反思:在主观的特性中,什么东西才是最重要的?我想,应该是善良。善良是幼儿教师的核心品质,也是人性中能够和儿童发展最直接对接的个人品质。那时候,我也在反思:在工业化的影响下,技术性成为人们普遍的追求,我们如何“反技术性”?


回归儿童视角,儿童需要天、地和人,上边是天,下边是地,中间是人,这三种元素都给了儿童力量。这其中,儿童的主观能动性是什么?当然是游戏,儿童是通过游戏来和天、地、人互动的。有时候,我感觉自己的文字表达不出这种意境,但是我的头脑里面是有这种意向的。在时空概念中,儿童是一个精灵,他站在大地之上,仰望星空,和人互动。他需要人,但也不是很需要人,这种若即若离的状态只有通过游戏才能实现。所以,成人是儿童生活的“安全岛”,但不是儿童精神的“安全岛”,儿童的精神是不应该受到控制的,他要依靠游戏的力量来挣脱成人世界的控制。


今天,有人这样评价我们:“花草园的教师已经集体迈向了思想者的行列。”我想,这是对我们极高的评价。奴隶是建造不出金字塔的,它必须是由一群有智慧的人建成的。生活化课程也是这样,必须是由有教育智慧的教师建构的,而拥有教育智慧的前提是,他们必须是主动的人,而且是渴望自我发展的人。







2017年

 给童年 

 留白 


2016年末,我们接受了《中国教育报》的采访,特别谈到“理想的幼儿园是要有精神内核的”。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说,大学和幼儿园对人起到的作用是一样的。有人说,好的大学培养的是“国之重器”,那幼儿园的作用是什么呢?好的幼儿园教育一定是能够塑造人的精神与灵魂的。


“如何培养自信的中国儿童”,是这次采访中记者提出的一个关键问题。这些年来,幼儿教育无论是课程模式还是评价方式、环境创设,似乎都在效仿西方国家,但今天,我们需要拿出更大的文化自信来面对工业化时代所带来的工具式思维的影响。回答“如何培养自信的中国儿童”这一问题,也意味着我们行走在了追求教育自信的道路上。


自信的中国儿童是什么样的?我希望,生活化课程带给他们的是对中国文化的心理认同感。当时,我们的生活化课程受到了很多同行的关注,很多人问我,生活化课程的核心到底是什么?我开始关注生活化课程背后的哲学意义。


我想,儿童立场的生活化课程是避不开对儿童的认识的,但如果我们谈儿童的时候不谈儿童的哲学,就不可能真正了解儿童。生活化课程本质上是一个认知结构和哲学结构叠加的课程,因为儿童生活本身就带有很强的哲学意蕴。如果我们想要观察儿童、理解儿童,那么就要理解他们的哲学观。我们希望,生活化课程表现出的是一个真善美的儿童生活世界,儿童在探索与创造中求真、求美、向善,而哲学就存在于儿童的真实生活之中。


这一年,对一些基本问题有了一些更深入的思考。我们对教育的探讨也从教育形态走向了教育的表征与核心部分。我们知道,幼儿园环境是由人、自然环境和课程共同构成的。人是联结环境和课程最核心的要素,因为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通过自己的主体活动改变和创造着环境与课程。


花草园有很多创造型的教师,他们总能在我精疲力竭的时候推动着课程探索继续向前。所以,我们是相互鼓励的同行者。在和老师们对话、讨论时,我特别爱说这几句话:“我们是文化人,要像大学者那样思考世界;我们应该为自己的工作赋予某种特殊的意义;我们可以也必须为儿童创造美好的未来。”这些鼓励,既是对幼儿教师职业的期许,也成为教师们塑造灵魂、构筑花草园精神的核心信念。


作为管理者,我对花草园教师也有一个要求,就是内心与外表都要保持一种庄严感。我想,庄严感的背后是个人对待现实世界的一种态度,即在面对工作时保持的一种超越感、意义感和自控感。


在对生活化课程的思考中,我有了这样一个认识:教育是各种关系的总和,关系是教育本质的核心意蕴。但是,在为幼儿创设自然环境的时候,我却有这样一个发现:对自然环境的创设,应选择“全儿童”线索。因为我们很确信,儿童在和自然互动的过程中带有很多先验的东西,在自然中,儿童就是文化的。所以,花草园的自然环境改造,每一步我们都会和孩子们讨论:“你们最想要的是什么?”如果说在生活化课程中,我们选择了文化线索作为主题,而在环境创设中,我们则渴望用“全儿童”的线索打造出一个“自然而然”的环境。


这一年,国内最有影响力的纸媒《三联生活周刊》采访了我们,之后完成了一篇文章,叫《重建爱的庇护所——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幼儿园》。我想,一所好的幼儿教育机构是可以成为儿童“爱的庇护所”的。


当时,总有人问我:“花草园是不是达到了一种你心目中理想教育的状态?”我觉得,在现实的世界里,毫无疑问,它是好的,因为我们能想到的都竭尽全力地实现了;但是在理想的世界里,它还是有瑕疵的。我理想状态的教育是这样的:有更加合理的师生比,教师和儿童之间的关系更松弛一些,教师还应该赢得更多的尊重。当然,我更希望老师们在工作中能够“息脑运心”,让心灵释放出更大的空间。那种什么都想到、想透,想得很周全、精细,对各种事情有太强、太清醒判断力的教师,反而会丢掉生活和思想情感中那些感性的、偶然的、独特的、非常生动活泼的、对儿童发展更有价值的东西。


因为有了方向,所以我们以一种“孜孜不倦,不紧不慢”的态度对待教育、生活与创造。但如何能够从生活走向生活化课程,路途还是很遥远的,因为这里面最关键的、最难的是人的改变。







2018年

 这个时代需要 

 更多的奔跑者 


新的一年,如期而至。《中国教育报》刊发了一篇专访文章——《胡华,建造儿童理想国》,记者常晶想写出我行动背后的一些信念,但是我更想表达的是,这个时代需要更多的奔跑者。


这次访谈也让我开始站在自己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份工作的意义。“用敬”是我们学完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后,我经常使用的一个词。“用敬”是中国人特别推崇的一种对自然、对他人、对生活的态度。“用敬”的态度里包含着爱、自律、恭敬与创造。我希望,我和老师们都能够用这样一种更宽广的格局和胸怀来看待这份平凡的工作


2018年,我又一次提到家长在幼儿园课程资源中的作用。最开始探索“生活化课程”的时候,我们只是希望家长参与进来,认同、理解我们的教育。但后来发现,我们得到的远比我们预期的要多的多。因为家长参与到课程之后,他们成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弥补了我们课程开展中的一些不足与缺憾。特别是在情感维度上,他们的加入为课程提供了有效的补充和支撑。当然,如何让家长有效地参与课程,我们仍然需要找到一个恰当的角度。


这一年,我对儿童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与理解。在“儿童的一百种语言”这一专栏,我们讨论了上百个话题,并愈发感觉到,儿童是哲学家,他们有一套自己独有的认识自然和世界的方法,而且这套方法很有趣。维果茨基曾说:“对幼儿来说,思考意味着回忆,但对青少年来说,回忆意味着思考。”这句话很好地解释了什么是儿童哲学。对幼儿来说,思考意味着回忆,这说明经验在幼儿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回忆本身就是先验的,回忆不仅仅是大脑的回忆,还是对历史的一种回溯。


我认为,深度学习要深入到儿童的精神里去、灵魂里去。因此,教师必须具备深度思考的能力,而要深度思考,身体力行特别重要,因为所有的深度思考都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所以要体察、体验、体悟,要学会尊重自己真实的感觉,只有这样才能从深度剖析走向深度思考,形成见地。一个人一旦有了思考能力,就有了自己的见地,成为一个精神自由的人。







2019年

 从“教育过程” 

 到“教育文化” 


2019年里,花草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是“文化”。教育就其内容而言,无非是文化与生命之间的积极互动,任何教育都是立足于个体生命而展开的文化引领。文化本身是一条宽阔的河流,我们应当为这条河流中注入新鲜的东西。


“文化”是人类学领域最基本的概念。这一年,我们借鉴了布鲁纳对文化的认识,不断将对文化的理解具体化到生活化课程的各个元素之中。环境、课程、教师与儿童都有其文化的具体表征形式。我开始意识到,生活化课程的探索也是一个从教育过程走向教育文化的过程。教育文化,一方面赋予教育实践以一种历史的延续性,另一方面也赋予教育实践以一种文化上的创造性。因此,教育文化虽发生于教育的原点,但却是与教育活动共始终的。


所有的文化都是由人创造的,只有回归到人性最美好的本质中去,文化才有可能淬炼出美好的品相。


教育不是谋生,不是改造,而是改变。教育具有改变世界的力量。


这一年,集结了我们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的《幼儿园生活化课程》出版。出版一年,多次加印。截止到2021年4月,已经销售5.2万套,共计15万余册,遍布中国30个省份,成为了行业内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课程指导用书。


如何回到人自身,保持内在的开放性,激励人的主体意识鲜活地成长,已是当代教育的根本性话题。花草园十五年的教育探索,也经历了从认知主义到文化主义的转向,并最终将教育的核心落在了个体的文化和心灵之上。







2020年

 教育者的 

 社会责任与担当 


2020年的春节和往年一样如期而至,但突发的武汉疫情却在人们的心里平添了太多的波澜。我们也愈发深切地感受到:教育工作者只有依靠专业的力量,才能让教育展现出应有的力量。教育在灾难面前也可以闪耀出特殊的光芒。


因为居家生活,距离感反而让我们对教育有了一种新的审视态度:在灾难面前,教育机构追求的核心价值是什么?肩负的社会责任又是什么?


所以,在2020年我们对诸如教育、道义、责任、担当、生命等话题进行了再一次的叩问,想为自己的行为和情感寻找一个诚恳的理由。


这一年,我们对课程的思考有了新的视角,想跳出一些具体问题,在风浪中思考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方向究竟在哪里。


在谈到教师的专业成长时,我们引入了“教育智慧”这个概念,努力让花草园教师的教育智慧实现“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融合。在对儿童的认识中,我们开始关注“整全”儿童的培养目标,提出了对儿童知识的新认识。


这一年,我们力求在当今工具理性的桎梏下,帮助教师们寻得一条新的出路,也对教育的原点再次进行思考,对当下的教育现象进行了反思,提出“教育应该是缓慢的,教室应该是润泽的,教师应该是温柔的”的观点。


生活和教育还在继续,希望,当我们回望过去时,今日所经历的一切都会凝结为心灵的故事和生活的哲理,它们升华着苦难和坚韧,也承载着人类的反思与进步。






这十年,

我们也在用自己的方式,

为“学前教育宣传月”

贡献着特殊的力量。



花草园  ✖  学前教育宣传月


从2013年起,我们开始参与教育部“学前教育宣传月”的前期策划与支持活动之中。每年的主题宣传片的拍摄都是在花草园完成的。


2013年

主题:学习指南,了解孩子


在教育部领导的指导下,完成《<指南>家长宣传册》的策划与文字编写工作;承接《指南》宣传片的策划与拍摄工作。

2015年

主题:给孩子适宜的爱


参与教育部”微言教育“的微信推送的短文编写工作;协助完成宣传片的拍摄。


2016年

主题:幼小协同,科学衔接


时任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的姜瑾副司长、接力出版社总编郭玉婷齐聚幼儿园共同讨论宣传月海报与宣传片的策划。

2017年

主题:“游戏”—点亮快乐童年


宣传片团队正在花草园进行拍摄

2018年

主题:我是幼儿教师


9张宣传海报中,有6张海报中的教师为花草园的老师。其中“儿童视角”的宣传片里一共出现了16个孩子,全部来自花草园。

2019年

主题:科学做好入学准备


宣传片团队正在花草园进行拍摄

2020年

主题:特殊的时光,不一样的陪伴


除了花草园的教师之外,还有59个花草园的小朋友和他们的爸爸妈妈为这次宣传月提供了相关素材的支持。



花草园的十年,

不仅努力承担着

成为一所好幼儿园的责任,

也为幼儿教育行业

提供了一个专业的风格样本。



这些以及这之前发生在花草园的故事从不曾被遗忘。我用个人叙事的方式将其记录了下来,收录在《从生活到生活化课程——一位幼儿园园长的教育叙事》一书中。本期文字均节选自这本书。




文字是有记忆的。教育的实质就是一种影响、引导、支持和激励,并由此而使受教育者朝着某种方向发展与成长。文字记载着这种展开、成长的具体发生史,同时也因提供了这种发生史而使阅读者心有感悟。


我希望在这套书中,能够展示出一个时代的经验,一个时代在变革中的记录。



向下滑动查看完整目录



全书分为上、下两册,

48万余字

“万千教育”出版。


即将于4月下旬开售

敬请期待……







  向您推荐  


《给童年留白》



“只有回归到人性、人心的谦恭中去,

才有可能实现留白的教育。”


⏬ 当当网址

http://product.dangdang.com/1100719898.html

⏬ 天猫网址

https://item.taobao.com/item.htm?id=581900378306&spm=2014.21600712.0.0

⏬ 微店网址

 https://weidian.com/item.html?itemID=2682139570



  温馨提示  


如果你想及时收到来自“胡华名师工作室”的推送提示,推荐你通过“在看”“留言”或”星标“”分享“等方式,让微信后台的算法记住你的喜好。💕



  版权声明  


本文系胡华工作室原创作品,

版权归作者所有。

欢迎转发至朋友圈,转载需授权。


思想的形成,需要时间,也需要心血。

反对抄袭,反对洗稿。如有借鉴,请注明出处。

如有侵权,我们将通过法律手段进行维权,

同时将在公众号上对抄袭者予以曝光。




照片素材收集 / 周冉老师、赵莉莉老师

海报制作 / 焦春娟老师

编辑 / 张芬老师

日期 / 2021年04月09日



推荐阅读

我们的教育:在思考与行动之间

2017年11月03日

花草园十五年,从“教育过程”到“教育文化”

2019年10月25日

成为“优秀教师”,难也不难

2021年03月26日




“一个园长和她倡导的幼儿园教育”


胡华-名师工作室


微信公众号ID:

Huhua-Edu-Workshop


自然|灵性|趣味


我知道你“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胡华名师工作室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