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案例:手把手教你“驯服”男人
【点击上方 毒舌女▲可加关注】
作者:毒舌女
前段时间,毒姐在后台收到了读者小枫(化名)的一条留言:
“我的命太苦了!为什么我总被男人甩?天底下好男人都si光了吗?”
而在看完她的描述后,我的脑海中逐渐浮现出了另一个问题: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你在感情中总是那个容易受伤的角色?
其实,所有的亲密关系都是一面照向自己的镜子,照见了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问题。
1
小枫和老公阿光(化名)在一起3年了,这3年里,她总是处在焦虑和不安的状态中。
原因还要从2年前说起。
有一次,她在男友的手机里发现了他前女友的微信号,虽然对话框是空白的,没有任何聊天记录,但在小枫眼里,这就是“藕断丝连”的证据。
不仅要求阿光把前女友的微信删掉,还要求他坦白交代——以前到底有没有聊过天,是不是聊完之后就把记录删除了?
可在阿光眼里,当初是和平分手,没有删联系方式很正常,是小枫想太多了。但捱不过小枫的哭闹,还是把前女友删掉了。
这件事在阿光眼里算是告一段落,但在小枫眼里却是一个不安的开始。
从那以后,她不仅要求男友每天汇报自己去了哪里,还会在半夜偷偷解锁他的手机,看看他的微信微博有没有给异性点赞,甚至用小号对他进行忠诚度测试。
阿光要求小枫给自己隐私,小枫就用分手作威胁。
久而久之,男人觉得很累,不仅真的提出了分手,还拉黑了她所有联系方式。
这让小枫越发觉得自己很可怜,脑子里不停徘徊着两个问题:
为什么每次都是我被人抛弃?为什么我那么在乎他,他还是要离开我?
如果你也有同样的疑惑,如果你从她的经历中看到了一丝熟悉的影子,那么你或者你的伴侣很有可能是焦虑型依恋者。
焦虑型依恋者非常在意对方的关注和反馈:
对方回消息回得慢了一点,他们就开始焦虑“是不是自己哪句话惹他不高兴了”,紧接着就不停地发消息给对方,直到得到回复才能安心。
对于疏离和冷落,他们异常敏感:
就拿案例中的小枫来说,有一段时间,男友常常加班,一句“别老打电话过来,忙完这阵再陪你”就让小枫倍感委屈,在电话里就和男友大吵一架。
总是担心伴侣会背叛自己:
比如说,每次见面都要查对方的手机,甚至冒充别人对伴侣进行忠诚度测试,即使他们从来没有查出任何异样。
他们常常口是心非:
动不动就要闹分手,时不时就要找理由吵架,但他们这样做往往不是真心想分开,而是想看看对方是不是真的在乎自己。
和焦虑型依恋者恋爱,就像抱着一个可怜弱小的孩子。
你必须将他一直抱在怀里,不能落地,因为一旦暂时脱离你的怀抱,他就会大哭大闹。
而这样的焦虑,以及焦虑带来的控制,只会让伴侣感到窒息,迫不及待地想要离开。
不知不觉,就形成了"焦虑型依恋→害怕被抛弃→被抛弃→焦虑继续加深→害怕被抛弃→被抛弃"的恶性循环。
那么,焦虑型依恋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
2
根据依恋理论奠基人约翰▪鲍尔比的说法:
我们每个人都是带着“依恋的本能”来到这个世界上的。
当我们作为婴儿刚刚诞生于这个世界上时,是非常脆弱的,只能把生存希望完全托付给自己的养育者。
如果他们是稳定可靠的,我们就能从家庭关系中获得足够的安全感,产生“世界很好,我也很好”的信念,形成安全型依恋;
如果养育者不太靠谱,有时热情关注,有时心不在焉,有时候干脆不出现,孩子不能确认养育者是否以及何时会来照顾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就会变得紧张和过分依赖,表现出对他人的过分需求,形成焦虑型依恋。
而对于焦虑型依恋者来说,由于他们始终没能在原生家庭中完全安定稳定的依恋,当他们有机会开启一段亲密关系,重新体验到那种可以依恋的温暖感觉时,就会像一条不知餍足的鱼,产生一种强烈的“情感饥渴”。
会不顾一切地抓住对方,希冀对方能拯救自己,帮助自己重回安全港湾。
但恋人真的能拯救自己吗?
著名香港女演员、被观众视作“最美黄蓉”的翁美玲给出了答案。
翁美玲身上也有一些典型的焦虑型依恋特质。
“7岁父亲身亡,被亲戚赶出家门”“13岁寄人篱下,被迫和母亲分离”的经历,使得她的幼年生活充满了动荡和不安。
这也导致,成年后的她对伴侣的需求感非常强烈,甚至不惜以死来留住爱人。
17岁时,就曾为了初恋,两次吞药自杀,好在抢救及时,才没有因此送命。
但这两次“闯鬼门关”的经历,并没有让她学会珍惜生命。
成年后,面对和现男友之间的矛盾,她再次想到了“以死相逼”。
1985年一个春天的夜晚,翁美玲给当时的男友汤镇业留下了一则留言:
“如果不回电话,你将永远听不到我的声音。”
然而,这一次,上天没有眷顾她。
事发当天,对方的Call机没有开,没有看到她的留言,也没有去她家里看看,最终酿成了悲剧。
在她自杀身亡后,当时的很多粉丝和媒体,都把她自杀的原因,完全归结于汤镇业,痛骂对方是“负心汉”“杀人凶手”。
直到2013年,翁美玲的初恋男友Rob站出来发声,才让很多人才知道:翁美玲自杀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而以“自杀”这样决绝的方式和爱人对话,应该是翁美玲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她不是真的想死,只是想让对方重视自己。
Rob认为,翁美玲最后开煤气时也是这样的用意,只可惜他们发现得太晚了。
宁静说过:任何用危机感换来的安全感,都叫强求。
焦虑型依恋给人带来的伤害,不止是时时刻刻的怀疑与不安,还有“我能对自己负责”信念的瓦解。
它促使人不必学会爱自己,不必对自己的快乐负责,而是不断地索求下去,将决定自己幸福还是悲伤的权利,全部寄托在另一个人身上。
像童话里被恶龙掳走的公主,总在等待别人拯救自己、治愈自己。
但,一个人是永远无法靠着依附另一个人来获得幸福的。
恋人能承担的角色始终只是一个爱恋者,而不是拯救者;是相伴扶持的伴侣,而不是来到你的身边,做你“第二个父母”。
复旦大学副教授沈奕斐曾说过:
真正好的关系改变,其实是从自我改变开始的。
如果一方有严重的缺陷,要慢慢改正到正轨上去,不能总是让对方拉你,但你偏不上轨道,时间久了,对方也会累,再好的感情也会被慢慢消磨。
3
幸运的是,依恋可以被习得,就可能被遗忘。
研究表明,依恋类型会不断受到成年后的影响。
这就意味着,我们不会被动地受过去经验的束缚,一次分手可能会让安全型的人不再安全,一段好的感情也能让焦虑型不再焦虑。
那么,针对想要改变自身现状的焦虑型依恋者,毒姐有这样几个建议:
1、接纳自己,学会觉察自己的情绪。
接纳自己的第一步,就是放弃对“完美自我”和“完美关系”的幻想。
接纳自己是个有局限的普通人,接纳自己所处的关系就是会有各种沟沟坎坎,不会一直平顺甜蜜。
与其想着迫切地改变什么,不如尝试觉察自己的情绪,把目光放在“因何如此”上。
比如,小枫常为男朋友不回复而焦虑,但如果她开始觉察自身的这种焦虑的情绪,学会向自己提问:
“我为什么有这种情绪?”
“我的担心是真实的吗?”
“我要怎么做呢?”
也许就能明白,她自身的焦虑,其实源自内心害怕被抛弃的恐惧,但这种“恐惧”并不是真实的。
想当这里,也许她就能让自己暂停一下“情绪的暴走”,尝试接纳对方偶尔的慢回复,把自己从焦虑中拽出来。
2、走出受害者身份,树立正确信念。
画家陈丹青曾在一个采访中被被主持人问道:
“谁来救救我们年轻人呢”?
他回答:
“可能让你不舒服,这是一个奴才的思维,谁来救我们?每个人都该救自己,从很小的一件事情救起。哪怕把一个标点弄对了,写信不要有错别字,这就是自己救自己,一寸一寸把自己救出来。”
这个道理,放到焦虑型依恋的人身上也一样。
与其渴望有一个可靠的港湾让自己依靠,不如去培养你的信念感,肩负起让自己幸福快乐的责任。
什么样的信念感?
我很好。
我值得。
我能行。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被动等待的患得患失中解脱出来。
像一棵幼苗,即便弱小,也能在日复一日的扎根中,主动滋养自己,主动呵护自己,而不是期待有个人能把自己连盆端走,放在温室里,从此吃喝不愁。
3、让自己丰富起来,建立和世界的连接。
自我是关系的产物。关系塑造着自我,影响着自我的所思、所想、所行。
焦虑型依恋者身上很普遍的一个问题是:
一旦恋爱或结婚,就把自己所有的精力,全部倾注到一段关系里,导致——“对方觉得我好,我就好;对方觉得我坏,我就坏”。
我建议大家试着将自己的世界变“大”一点,多去探索外部世界,为自己建立新的连接。比如:发展一个爱好,投入一项活动,结识新的朋友。
这些新的连接,一方面可以分散你的一些注意力,让你对自我有一个新的认知;
另一方面,还会给你提供一条缓冲带,即便有一天亲密关系陷入绝境,也不至于那人一转身,你就失去了所有。
你有哪些忠告想给同处在婚姻中的姐妹?点点在看,期待你的留言。
· end ·
欢迎大家评论,咱们一起交流,谢谢您们的分享与点赞,这都是我继续写下去的动力!
RECOMMEND
推荐阅读
央视主持人王冰冰恋上小鲜肉?二婚女撩男秘籍,比初婚女更劲爆
相比向佐出轨,郭碧婷更大的烦恼是“婆婆太爱我了怎么办”
原配VS小三,男人更爱哪一个?
人性逻辑:被情伤过女人才过的爽
毒舌女,毒舌女,江湖最敢说真话的女人,用最犀利的文笔写热点,用最独到的思想观世间。公众号:毒舌女(商务合作联系请加个人微信号:470582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