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看完这篇推送,刚点的奶茶更香了……

成都发布 2023-11-06


有没有一种味道
它并不浓烈,却能在唇齿留香间
涵泳出生活的醇厚滋味?
“老板儿,一杯飘雪!”
一把竹椅,一盏盖碗茶
晒着昏昏太阳,浮生余闲,倏忽而过
——没错,是这个成都味了

成都悠久的茶馆文化和饮茶习俗,造就了巨大的茶叶消费市场。上周,2023中国(成都)国际茶业博览会在成都世纪城国际会展中心成功举办,来自省内外15个政府展团参加本届茶博会,规模创下历届新高。本届茶博会以“茶和世界·共享美好”为主题,布展面积30000平方米,国内外60余个产茶区的800余家茶企参展亮相。


成都的茶,早已火出了国门。近日,邛崃黑茶在英国成功注册商标。古时的“邛崃黑茶”见证了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繁荣;而如今,又在全球舞台焕发新的活力。


蜀地自古产茶
成都不仅有许多历史悠久的产茶区
更有着底蕴深厚的茶文化
如同茶客离不了手中的盖碗茶
成都生活,也离不开茶香的浸润
跟着小布一起
品鉴“茶香四溢”的安逸成都


茶与历史

中国是茶的故乡,而巴蜀地区是中国利用茶树和茶叶最早的地区,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著名巴蜀文化学者袁庭栋说,“茶”这个字最早见于汉代成都地区的三部著作。在司马相如的《凡将篇》、扬雄的《方言》、王褒的《僮约》这三件作品,第一次见到了“茶”字。
展开成都的历史地图,便可见众多产茶区的印记。



邛崃

商旅马队
运着世界最古老的红茶

邛崃夹关古镇

邛崃产茶,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


西汉时,邛茶生产已具规模,《茶经》《古代巴蜀》中均有“临邛产茶”的记载。邛崃是全国最早开始征收茶税的地方,早在唐贞观年间即开始征收茶税。这里还是全国最早的边茶生产基地,北宋《太平寰宇记》中曾引唐代文献称,“临邛数邑,有火前火后嫩绿黄等。又有火番饼,每重四十两,入西蕃、党项重之。”这是我国古代边茶生产与贸易最早的确切文献记载。而其中提到的“火番饼”,也正是此次在英国成功注册商标的“邛崃黑茶”。


邛崃夹关的茶田


“邛崃黑茶”,是世界最古老的红茶,同时它也见证了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繁荣。

古称临邛的邛崃,是汉代茶马古道——“南丝路”起点,是当时蜀郡的商贸中心和茶叶的主要产地。“茶马古道第一镇”的区位优势,加上“以茶治边”的推动,“邛崃黑茶”获得大发展。蜀郡引导乡民种植茶树,鼓励商贾开办作坊生产黑茶,成就了邛崃“万担茶乡”的美名和“茶马互市、商贾云集”的繁盛景象。商旅们风尘仆仆的马队,把这一口产自蜀地的清香滋味,运往边郡,运往未知的异域。


手工制茶人正在炒茶 


此外,花楸贡茶手工制作技艺是在邛崃市平乐古镇一带流传了上千年的传统手工制茶技艺,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花楸茶,旧时又称火井茶,在唐、宋、清均被列为贡茶。花楸贡茶手工制作技艺是传统手工制茶技艺的典型代表,主要包括采摘、制作两大部分。同时因茶施技,合理编制工艺进行制作。目前主要制品有花楸贡茶、花楸御竹、花楸御露等。邛崃市平乐镇花楸村千年灌木型古茶树群,最大树龄1000多年,是中国迄今发现树龄最长的人工种植古茶树之一。


都江堰

陆羽在《茶经》中称青城茶为上品


云雾缭绕的青城山


同样有悠久产茶历史的,还有都江堰青城山,该地制作工艺也有上千年历史。


青城道茶,自唐宋以来便成贡品。茶圣陆羽曾在《茶经》中写道:“茶生蜀山青城丈人峰,为茶中上品”。


图据青城山都江堰


此外,青城传统制茶技艺,2019年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这是一种采用特质竹木器具对青城山特有茶树叶进行加工的手工技艺。制茶过程包括杀青、揉捻、摊凉、发酵、干燥等步骤,采用土灶柴火在炒锅中进行高温翻炒杀青,通过特制的木质揉捻机进行揉捻,揉捻后烘干再进行炒干。


蒲江

起源于唐 兴于明清
南宋学者魏了翁亲自“带货”

蒲江县铁牛村

蒲江雀舌则起源于唐、兴于明清、普及于近代、盛于当代。


主要产于县城北潘、成佳镇陈家营、大塘镇一带。南宋学者魏了翁入朝为官,将蒲江绿茶带入宫廷,此后蒲江绿茶被选为贡茶。《蒲江县乡土志》记载:“蒲江比邻蒙顶、东南诸山茶产亦亚之。其采于春曰:雀舌,俗称细毛尖,叶甚细、味甘芳,煎如碧乳。”


蒲江成佳茶乡


松茶共存的生态环境,是“蒲江雀舌”茶叶产地特色之一。马尾松不仅为茶遮光避雨,松花粉富含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等几十种有益的微量元素,每年大量散落的松花粉十分有利于茶树的生长,松茶共生成就了“蒲江雀舌”与众不同的优异品质。


新津

“碧潭飘雪”美名传
窨制方法源自明代怪才徐文长

新津天府农博园

新津的茉莉花茶,又叫徐公茶,有雅号“碧潭飘雪”的美名,以清香取胜。


茉莉花茶的窨制方法源自明代三大才子之一的大书画家徐渭(字文长)。后有成都一位被尊称为“徐公”的茶文化专家徐金华先生,初尝试自己制花茶。新津本地盛产茉莉花,这给了他灵感。几经研究,徐公采用早春嫩芽为茶坯,与含苞未放的茉莉鲜花混合窨制而成,花香与茶香交融,绝品香茗由此而来,这种茶被称作“徐公茶”。一日,几位好友提议,应为此茶取个名字,众人见冲泡后的茶汤黄绿清亮,朵朵白花漂浮其上,如同天降瑞雪,香气清悠,遂名之“碧潭飘雪”。


图据视觉中国

还有因叶形形似枇杷叶而得名的枇杷茶,是崇州独有的特产。枇杷茶起源于怀远镇、文井江镇一带的龙门山脉,生长在海拔1000米左右的高山上。据清朝光绪版《崇庆州志》物产篇记载:“枇杷茶高一丈,二丈,叶粗大、名粗毛茶,近有取其嫩尖充普洱者,味亦颇类……”,清代即以此茶为原料制作“龙门茶”入贡,故称“龙门贡茶”,颇受称赞。文井江镇现保存有千年以上枇杷茶树10余株,百年以上枇杷茶树1000余株,被授予“中国枇杷茶之乡”称号。

茶与生活

成都:浸透着茶香的城市

茶馆近万家,为全国最多


2011年人民公园迎来百年庆典,鹤鸣茶社开放夜茶


与茶伴生的,是茶馆。


据《成都通览》记载,清末成都有街巷516条,而茶馆就有454家,几乎所有大街小巷都少不了茶馆的身影。如今,这座城市有近万家茶馆,是全国茶馆最多者。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鹤鸣茶社。成立于1923年的鹤鸣茶社,是成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茶馆之一,至今已有100年历史。1923年,大邑龚姓商人到彼时的少城公园、如今的人民公园踏青,园内溪水环绕,绿树成荫,便决定在此修一茶社,命名为“鹤鸣”。抗战时期,朱自清在成都最爱去鹤鸣和绿荫阁吃茶。他住城东,好友叶圣陶住城西,两人遂常约在城中心的鹤鸣见面。


盖碗茶


如今,在鹤鸣茶社闲坐半晌,点一盏盖碗茶,仍是不少成都人闲暇时最好的消遣。盖碗茶,作为成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唐人李匡乂《资暇录》卷下《茶托子》条载:“建中蜀相崔宁之女以茶杯无衬,病其熨指,取碟子承之,抚啜而杯倾,乃以蜡环碟子之央,其杯遂定。即命匠以漆环代蜡,进于蜀相。蜀相奇之,为制名而话于宾亲。人人为便,用于世。是后传者更环其底,愈新其制,以至百状焉。”唐德宗建中年间,成都最高行政长官崔宁勤于政务,功于诗书,常常以茶会客。崔宁千金见使女送茶时,常因茶碗太烫而多有不便。于是她用蜡将茶碗固定在茶托上,这样一来,茶碗里的水就不会溢出。为了让外形更美观,又让匠人制作漆环代替蜡环,来套住茶杯。如今成都人使用的盖碗茶,就是以此改良,加上了一个茶盖。


↑巴蜀饮茶,以茶盖、茶杯、茶船一式三件的盖碗茶为特色


盖碗茶的茶盖、茶杯、茶船分别对应的是天、地、人,俗称“三件套”,也称“三才碗”。左手托茶沿,右手拇指中指提起茶盖,在碗面、碗沿上轻轻拨动,发出声响,然后将茶盖半沉入水中,由里向外慢慢滑动,此时茶杯里会呈现出“绿波翻涌,翠叶沉浮,幻影游动”的景象——在品茶之外,更有一种独具文化味的微景观可供玩赏。


人民公园鹤鸣茶社,游客正在体验盖碗茶


成都茶文化还有另一个重要景观,便是成都铜壶茶艺。


过去,茶博士遇到狭窄的位置无法挤到茶碗前掺茶,只好把壶嘴加长,以便远距离操作。且成都人饮茶多以花茶、绿茶为主,而这两类茶讲“高冲低韵”,长嘴壶嘴细且长,冲击力大,茶叶在碗中翻滚,味道很快释放而出,而长壶嘴正好可起到降温冲泡的作用。喝一碗盖碗茶,看一场铜壶茶艺表演,这是老成都茶馆里的“标配”。从功能性到观赏性,成都人就这样把一门技艺玩成了艺术。


茶与城市

茶店子这个地名

至少已有一百五十年历史


一种文化浸润城市之深,从地名可见一斑。


在成都,茶香透进了生活,也透进了街巷。以“茶”命名的地名,以金牛区的茶店子和龙泉驿区的茶店镇最为出名。据《成都县志》记载:“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成都有地名茶店子。”也就是说,茶店子这个地名,至少已经有一百五十年历史了。


以前,这里是人们歇脚和喝茶水的地方,久而久之,来往的行人就把这里喊成了茶店子。茶店子真正成为场镇,是在抗战时期,当时扩修茶店子,使原来半边街的茶店子有了店堂,形成三街四巷。当年,步履匆匆的行人,在此稍歇片刻,来一盏茶疏解一下旅途中的疲惫,谈笑间,一个场镇由此兴起。


教育家叶圣陶也曾避居茶店子,他对中学语文教学的调查研究和改革就是从这里出发的。后来,画家张大千也在附近修建了住处。

茶文化公园 图片来源:掌上金牛


如今,这个被清香的茶水泡出来的地方,诞生了成都第一个以茶文化为主题的公园。这里的茶花、茶树、茶山都与茶紧密相关,地板上镶嵌着茶壶图案,竹简壁画里都述说着关于茶的故事。


而茶店镇,最开始也是因古驿道上的茶铺而为人所知,后逐渐开设茶馆、小店,成为集市。它的历史可以上溯到东汉时期,清代中期正式建场,后以“茶店”为名,直至今日。


来成都,不喝一碗茶,就不算真的体会了成都人的生活。这座散发着茶香的城市,值得细细品味。



推荐阅读>>○明日开跑!成都到香港高铁列车升级
○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6.7%!解码成都经济“加速跑”关键词○今起下降!存量房贷利率“二套转首套”开启调整→

策划/文案 | 郑然 余小红 魏菡
综合方志四川、新华网、成都非遗、绿色蒲江
青城山都江堰、川观新闻、成都方志
除署名外,图据成都极美小分队、成都发布资料图

成都发布编辑 | 余小红

扫码进群↓

点赞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