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星舰船舱般的密闭大厅里,来自全球的科幻作家和行业代表站在核聚变装置前,发出阵阵惊叹。这个两层楼高的环形装置仿佛一台来自未来世界的时空穿梭机器,带领一群最具想象力的人超越想象力。
这一幕发生在今年10月举办的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期间,诞生于成都的硬核科技——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实力出圈、惊艳众人。就在8月,“中国环流三号”首次实现100万安培等离子体电流下的高约束模式运行,标志着我国磁约束核聚变研究向“高性能聚变等离子体运行”迈出重要一步。
▲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
科技,直抵未来
回顾今年成都高质量发展的脉络
不乏这样一幕幕令人激动的场景
一些昂扬的瞬间
让人感知到涌动的力量——
一批高水平实验室全面运行;
一批科技成果加速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
一支科创引领的企业 “军团”成为“制造强市”的活跃主体。
从基础创新涌现到科技成果溢出,再到产业链向中高端迈进,一条驱动力十足的链条支撑成都经济韧劲前行。
这一年
成都瞄准新质生产力
为经济增长厚植动能
为城市未来谋划发展新空间
策源力
“国之重器”纷纷入场
天府实验室有了新进展
一颗看不见的粒子藏着多少“秘密”?位于四川省稻城县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每天都会从浩瀚宇宙中捕获大量“宇宙密码”,再传回位于西部(成都)科学城的天府宇宙线研究中心分析、验证。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
观测在稻城,但解密的“最强大脑”在兴隆湖。今年2月13日,天府宇宙线研究中心正式入驻西部(成都)科学城,成都再添高能级创新平台。目前,仅在西部(成都)科学城布局的大科学装置就有6个,其中2个被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其他4个为省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包括电磁驱动聚变大科学装置、解决飞行器等重大工程研制关键问题的磁浮飞行风洞等。
大科学装置,被视为国之重器、科技利器。成都正以聚焦和服务国家战略的“站位”,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为国家的原始创新贡献力量。
▲西部(成都)科学城
今年3月,由科技部等部委、川渝两省市联合制定的专门支持西部科学城建设发展的文件——《关于进一步支持西部科学城加快建设的意见》印发,支持成渝地区以“一城多园”模式加快建设西部科学城,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其中提到西部科学城要“努力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纵深承载地、西部高质量发展的创新策源地”,这一定位彰显了成都在科技强国版图上的“晋位”,也为成都打造战略科技力量、合作共建国家级创新平台提供了政策支持。目前,成都已布局建设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形成了国家科研力量多维布局、协同攻关的发展态势。
“国家队”的入场,给成都带来强劲的创新策源能力。
为进一步提升源头创新能力,四川对标国家实验室,打造争创国家实验室的“预备队”——天府实验室。继2022年11月“组团出道”后,首批4 家天府实验室,包括天府绛溪实验室、天府锦城实验室、天府兴隆湖实验室、天府永兴实验室正聚焦电子信息、生命科学、生态环境等领域开展前沿研究,并在今年迎来新的进展。
▲天府锦城实验室(前沿医学中心)
例如,聚焦生命健康领域的天府锦城实验室,在今年开年就迎来首批4个科学家团队和2个平台入驻。天府绛溪实验室在上个月迎来第三个挂牌入驻的前沿研究中心。值得一提的是,天府实验室不仅要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研究,也注重打通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之间的通道,支撑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日前,天府锦城实验室关于快速打印人体四肢和脊柱的外固定支具这一成果就已应用于临床。
波光粼粼的兴隆湖,见证创新策源地的拔节生长。未来重大原创科学成果和颠覆性产业技术,将在此诞生,成为成都塑造竞争优势的源动力。
转化力
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科技成果高效溢出
如果说基础研究是从0到1的突破,那么科研成果产业化就是从1到10的跨越。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是促进科学技术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环节。
为了唤醒这一沉睡的“富矿”,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成果转化基地成立了一支迷你“挖矿队”,并派驻到大学担任“驻校技术经理人”,在科研一线常态化“挖矿”。入得了实验室,上得了谈判桌,进得了生产线,驻校技术经理人在研发方、投资方、实施方三方之间穿梭自如,作为“行走的黏合剂”,推动创新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成都高新区菁蓉汇
“带着企业需求和高校院所的研究团队深入接触,有效地实现供需双方的精准对接,真正促进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就是想要挖的’宝矿’。”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副主任林松表示,经过一年多的试点,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通过驻校技术经理人挖掘校内科技成果,对接市场需求,截至今年6月已成功孵化了18个项目团队。其中4家拿到首轮融资,涉及新材料、节能环保、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领域,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和市场前景。
成都把全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作为2023年科技创新的“一号工程”,今年7月,《成都市进一步有力有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政策措施》出台,围绕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平台、打造成果转化服务生态集聚区、提升企业成果吸纳转化能力等10个方面,提出28条具体政策措施,提升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率。
▲成都玉龙化工有限公司
位于成都青白江区的成都玉龙化工加强同成都中心城区高校院所构建产学研关系,构建了以一小时车程为半径的中试放大产业生态圈。“成都中心城区高校院所的科学家上午在实验室迸发出新点子,下午就可以到我们这里进行中试放大验证,”成都玉龙化工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副总经理叶锐介绍,累计有20多个项目在此进行中试,孵化了6家科技型企业,既包含中国工程院院士项目也涉及海外专家项目。
今年3月,“校企双进·找矿挖宝”科技成果精准对接清华大学专场举行。今年 11 月,成都的政府部门和企业又组团赴北京大学“找矿挖宝”。为加快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上的校院地协同创新发展,成都通过创新开展“企业家进校园”“科学家进园区”成果对接活动,发布技术需求并收集科技成果,开展项目路演、签约,现场对接创新平台及研发团队,建立起常态化的校企对接平台。
▲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
今年前三季度,成都新增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7家,总数增加到146家;发布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领域科技成果3000多项。通过不断搭建完善的高质量创新平台,科技成果能够更快速落地生根。
驱动力
创新“军团”涌现
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
从10到100,是现代产业集群和创新企业集群的崛起。
今年9月,在成都高新西区光显柔谷产业园,辰显光电打造的全球首条TFT基Micro-LED显示屏生产线完成奠基。在如今的新型显示产业领域,Micro-LED这一新型显示技术凭借高亮度、长寿命、高可靠性、自由拼接等特征,被业界誉为“下一代显示技术”。目前在这一前沿技术领域“吃螃蟹”的企业仍是少数,全球仅有韩国三星推出少量量产产品试水,而来自成都的辰显光电冲刺这一赛道,既是实力的展现也是远见使然。届时,全球TFT基Micro-LED市场将迎来“成都造”产品。
▲辰显光电
今年8月,成都威斯津生物医药科技公司的创新脂质纳米颗粒(LNP)递送技术获得美国专利。这突破了国外公司在这一递送系统上的专利封锁。业内人士看来,这不仅意味着企业技术优势得以扩大,也将加速专利的海外授权合作与产品的出海。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产业是创新的承载。今年以来,成都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建圈强链深度融合、高效耦合,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从企业和产业集群的发展数据,可以感知到这一驱动力。
前三季度经济数据显示,成都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114.3亿元,同比增长6.7%。作为实体经济的压舱石,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0%,五大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6%,其中医药健康产业增长14.0%,装备制造产业增长11.5%,电子信息产业增长7.1%。同时,前三季度,成都企业新上规219家、上市过会13家、上云1.8万家、上榜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288家,引聚领军人才(团队)84个,培育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圈联盟等28家行业中介机构。
▲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
这背后,见证着成都的产业链加速迈上中高端的步伐,制造强市有着更为坚实的支撑。
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今年以来,成都先后出台三条新政,聚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等新兴赛道,加快构建以“芯屏端软智网安”为支撑的电子信息产业体系,带动电子信息产业的全面跃升。继2020年首次迈过万亿大关之后,今年有望达到1.3万亿元,电子信息产业将不断向着产业链、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升级。
▲天府软件园
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GII)的“科技集群”百强榜中,成都位列全球第29位。这意味着城市的经济增长动能正在向创新驱动转变,以更高的发展效率和效能持续升级产业体系,成都厚植发展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