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上市!月售数千吨!原来成都也产过……
“
夏天一到,各种水果似乎排着队登场:樱桃、枇杷、桑葚、杨梅……其中,作为每年夏季最火热的水果品类之一,荔枝一直备受关注。
小布从西南地区最大的水果集散中心四川雨润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获悉,日前,荔枝正大量上市,截至目前,本月交易量近5000吨。吃了这么多荔枝,今天就来摆一摆荔枝的故事。
“
又到了吃荔枝的季节,各个水果摊儿上,摆满了用绳子缠起来的荔枝,像花束一样,赚足眼球。
你们有没有发现,从去年开始,荔枝这种水果就特别火,甚至还有网友总结出一条品种“鄙视链”:挂绿荔枝>仙进奉荔枝>糯米糍荔枝>桂味荔枝>白糖罂荔枝>妃子笑荔枝。
但无论是桂味、挂绿,还是仙进奉,都是广东、广西的荔枝品种,这一地区俗称“岭南”。
岭南荔枝之所以名声远扬,不单是因为其品种多、产量大,和苏轼那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也脱不了关系。
但少有人知道的是,除广东外,中国还有五个荔枝产区,四川就是其中之一。
等到南方荔枝罢园,晚熟品种下市时,四川合江的荔枝便要登场。其中“老树带绿”是合江特有的品种,果肉浓甜清香、质地细脆、纤维极少。
合江有一棵近千年的荔枝树,品种是“楠木叶”。据说这棵荔枝树,是唐代一个在广州为官的合江人告老还乡后种下。这个品种的荔枝,果核更小、果肉晶莹透明,清香馥郁。
图源 | 央视频
其实,四川种植荔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汉时期。三国时期康泰编撰的《扶南记》中记载:荔枝始传于汉世,初惟出岭南,后出蜀中。
在汉高祖时期,割据岭南的南越武王赵佗归附汉朝,把荔枝带到了长安,就是如今的陕西西安。这便是史书中记载的,荔枝第一次离开岭南,被运往外地的故事。
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力繁盛,汉武帝为了一尝荔枝之美,便准备将果树从岭南移植于长安扶荔宫,但几经周折还是失败了。
如果不能移栽,又想尝鲜怎么办?便只有“进贡”一种办法。从此,荔枝便正式成为贡品,开始了北上之路。
图源 | 央视频
要知道“荔枝”也被称为“离支”,寓意果实离开树枝就不能长存,所以想吃,路程上就不能耽误。
彼时,四川荔枝的产量较少,一直由岭南进贡。路途遥远,人们想了很多办法“保鲜”,无论是竹筒密封,还是蜡封都没能锁住新鲜的口感。
但到魏晋以后,四川地区的巴郡、江阳、犍为等地已普遍种植荔枝。巴蜀地区也成为主要的进贡地之一。相比岭南,四川距离长安就近得多了。
特别是在唐代,巴蜀的荔枝开始走向王朝的中心,当年的四川也成为荔枝的重要产区。
《方舆胜览·洋川志》记载:杨贵妃嗜生荔枝,诏驿自涪陵由达州取西乡入子午谷至长安才三日,香色俱未变。
在唐代要把荔枝运到北方,走的便是“荔枝道”。《太平寰宇记》记载:从涪陵自万州取开州、通州宣汉县及洋州路,至长安二千二百四十里。
历史记载,成都也产荔枝。
从初唐到晚唐,正处于中国的气候暖湿期。彼时中原多竹林,华北和西北广种梅花,地处秦岭以北的长安更是遍植柑橘。
当时成都气温相较如今更高,也更加潮湿,因此属于亚热带作物,喜温喜湿的荔枝才能在成都生长。
“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张籍一首七言诗,将成都城南锦江,新雨初霁后荔枝挂于枝头的景象描绘得栩栩如生。
薛涛则在《忆荔枝》中写下鲜果清甜多汁的口感:“近有青衣连楚水,素浆还得类琼浆。”
宋代蔡襄所撰《荔枝谱》也写道:“荔枝之于天下,唯闽粤、南粤、巴蜀有之。”
图源 | 写生翎毛图(局部)
只可惜在明以后,气候进入小冰河期,平均气温降低。成都荔枝也逐渐销声匿迹了。
四川境内唯独留下泸州一带还有荔枝出产。这些荔枝是晚熟荔枝。等到夏秋之交,广东的荔枝下市后,市面上基本就只能吃到四川荔枝了。
等夏天结束之后,还想吃荔枝怎么办?
四川人不会错过这稍纵即逝的美味,将鲜果中酸甜清醴的口感融入了日常饮食。
川菜二十四味中的“荔枝味”,就是最好的诠释。
荔枝鱼
英国的川菜“粉头”扶霞·邓洛普在其《川菜》一书中提及这一口味时写道——
而后,属于小荔枝味型的宫保鸡丁,又延伸出烹制时加入干辣椒的做法,形成如今的“糊辣荔枝味”。
在当下,成都人也开发出更多荔枝新吃法。从各种荔枝冰饮,到荔枝蛋糕,成都人,早就把对荔枝的喜爱刻进了DNA。
今年的第一颗荔枝
你吃了吗?
你最爱哪种荔枝?
留言区等你
征稿启事
摆不完的龙门阵,说不尽的锦官城。成都,总有一个瞬间,带给你深刻真实的激动、治愈或鼓励;总有一个故事,蛰伏着对生活的领悟与共鸣;总有一个画面,流淌着生命的温柔和坚定。执笔记下,瞬间也便成了永恒。我们想看见,在你的第一人称视角里,对成都的所知所见所思。成都发布“龙门阵里摆成都”栏目期待更多“笔杆子”加入,和我们一起书写在成都的日子,用你的笔触与这座城市同频共振。一经采用,稿酬从优。
✍小布提示:来自第一视角真情实感的故事,更容易被选中哦,来稿请附联系方式~
📫投稿邮箱:cdfb1301@163.com
来源丨天府文化ChengduCulture部分图据视觉中国 图虫创意成都发布编辑丨文思瑶
点点在看,点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