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一起“划水”!
又一年农历五月初五将至,过端午节,粽子你吃甜的还是咸的,家门口的艾草挂了吗?有没有打算去看龙舟比赛呢……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五节”“天长节”“龙船节”“粽包节”等,是我国首个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的民俗节日。这是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有划龙舟、吃粽子、佩香囊等传统习俗。
今年端午节期间,成都以“到成都街头走一走•过龙情粽意端午节”为主题,策划推出“2+5+N+10”的全市端午节文旅活动,即2个主会场活动、5个端午主题特色民俗活动、N个城市配套活动、10条端午民俗主题精品旅游线路。在世园会主会场看无人机表演、新津观龙舟竞技……你准备怎么过呢?
过去,在成都过端午节有什么讲究呢?《成都旧志丛书》中收录了元代史学家、成都人费著编纂的地方风俗志《岁华纪丽谱》,书中记录:“五月五日,宴大慈寺设厅。医人鬻艾,道人卖符,朱索彩缕、长命辟灾之物,简饭角黍,莫不咸在。”其中形象地描绘了挂艾草辟邪、栓五色丝线等古代成都人过端午的风俗习惯。
今天
成都发布联合
成都市地方志办推出
“开卷有益州”端午特别策划
在成都,过端午节
我们一起去寻“龙”吧~
说民俗
龙舟锦水说端阳,艾叶菖蒲烧酒香。杂佩丛簪小儿女,都教耳鼻抹雄黄。——《锦城竹枝词》据《成都市志》记载,农历五月初五,是民间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是日,家家都要打扫卫生,流行在家门上挂上陈艾、菖蒲,据说可以避邪、消灾,人们用陈艾、菖蒲熬水洗澡。清晨,农户即挑陈艾、菖蒲进城沿街叫卖,一路香气弥漫。此日习惯吃粽子(有白粽加糖吃,有腊肉粽和红豆粽子),还要吃咸鸭蛋、炒苋菜。人们还要饮雄黄朱砂酒,饮时,用指头沾几滴涂在小孩的额头、鼻子、耳朵上,相传可防蚊虫叮咬。
↑清炒苋菜 图据视觉中国
端午节,寄托了人们对先贤的追思,也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清乾隆《新繁县志》记载,端阳(端午节)“是日,闭肆邀饮,路多醉人。盖半年作苦,一日偷闲。虽流俗相沿,要近古人张弛之意。”是啊,天气不冷不热,流光正好,何妨偷得浮生半日闲?
《锦城竹枝词》记载:“龙舟锦水说端阳,艾叶菖蒲烧酒香。杂佩丛簪小儿女,都教耳鼻抹雄黄。”有些人还会将雄黄酒洒在墙角避虫害。孩子们则佩戴五色丝线缠绕的粽子和用棉布、丝线缝制的香包,内装雄黄、苍术、丁香、细辛、白芷等中药,年轻妇女有的还将艾叶、蒲叶或石榴花插在头上。
成都在端阳还有“打李子”之俗。是日,人们纷纷买李子,数千人聚集于城东南角城楼、东较场,相互掷打,作掷李之戏。
端午节,在温江有爬白塔的习俗,白塔又称培风塔。端午这天,一过晌午,大家从四面八方涌向白塔周围,观看对山歌、登塔顶的竞技活动。登塔活动尤其吸引人,因塔无梯,登塔者须沿白塔外壁手脚紧抠砖缝向上攀,难度较大,有胆量的青年人以争攀白塔以示豪勇。首先登上者在顶端瓶中插一枝莲花或树枝表示取得胜利,游人见此则以欢呼表示祝贺。夺标者下塔后,有的民间组织还为其披红鸣炮。新繁城内,端午游东湖,在东湖内举行比赛“吼秧歌”,其歌无一定格调,以声尖气长为妙,以此定名次。
五月初五,也是青城山天师会会期、一年一度的郫县(今郫都)望丛赛歌会期,四乡民众赶会,形成当地一年一度盛会。
品粽香
“简饭角黍,莫不咸在”
——《岁华纪丽谱》
当然,端午节少不了粽子。成都多本县志都记载,端午这天人们要“造角黍(粽子)”,可见这一习俗由来已久。如今,粽子的做法越来越多样,除了甜粽子咸粽子,各种新奇的口味也层出不穷,例如,冬阴功粽、榴莲粽、辣条粽等。
除了粽子物美价廉外,马鞍东路最闪亮的一张名片当数这里的“婆婆经济”。30多年前,马鞍东路的几位大姐在街边销售自己制作的手工粽,因价廉物美备受消费者青睐。从此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其中。如今,当年的大姐都已经成为“婆婆”,洪婆婆、马婆婆、杜婆婆、梁婆婆……她们的名字也被记入了马鞍东路的民间创业史,成就了一段传奇故事。
马鞍东路的粽子口味丰富程度超乎你的想象,除了随处可见的传统口味粽子,还有不少鲜肉罗勒粽、粉蒸肉粽、七彩龙珠粽、剁椒排骨粽等创新粽子涌现。据了解,还有鲜肉冬阴功粽、水晶榴莲粽等,颇受年轻人喜爱。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视,近年来粽子经济更加注重产品的健康化、营养化、低脂化等特点,这里还有一款艾草粽很受消费者的欢迎。还有一些粽子品牌推出了主打低糖低脂的粽子产品,比如杂粮粽、低糖八宝粽等。
在马鞍东路上,不仅可以品尝到美味的粽子,更能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和传统文化气息。在这里,每一个粽子都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传递着端午节的温暖和喜悦。
↑“粽子一条街”粽子飘香 图据视觉中国
端午佳节,马鞍东路的婆婆们用她们勤劳的双手和无尽的创意,为市民带来了一份份美味的粽子,也传递了一份份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坚守。她们的身影,成了这条街上最靓丽的风景线,也为这个古老的节日增添了温馨的色彩。
赛龙舟
悬蒲剑艾虎于门,
饮雄黄酒,城南竞渡
——清道光《新津县志》
↑新津往年的龙舟会 新津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一川碧水,百舸争流,锣鼓喧天——说到端午的习俗,还有什么能比赛龙舟更有画面感?龙舟竞渡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在古代,龙舟竞渡不仅是民间庆祝丰收、祈求平安的仪式,更是展示民族精神和团结力量的重要方式。
这项民俗活动,在成都由来已久。据《成都市志》记载,是日,成都、新津、金堂等地都要举办龙舟会,在江河举行竞渡,或放鸭鹅游浮于江中竞相争抢,以多为胜。市区内人们多至望江楼下观看龙舟竞渡,或在锦江上乘舟游玩,向江中投放粽子。相传,诗圣杜甫留居成都期间也曾到新津观摩龙舟竞渡。清代道光版《新津县志》更是明确记载:“五月五日,包角黍,悬蒲剑艾虎于门,饮雄黄酒,城南竞渡。”每年端阳这天,远远近近赶来新津看龙舟的人特别多,真可谓万人空巷,人山人海。
清代划龙舟,有“抢红”和“抢鸭”两项活动。上游的终点处,预先用竹竿挑起红布,先抢到红布者获胜,这叫抢红。抢红游江过后,停泊的几十只观礼花船慢慢散开。鞭炮响处,一只只鸭子纷纷被抛入水中,一条条龙舟便划上去争抢,哪只船抢到的鸭子愈多,愈受观众青睐。
↑参赛队员正在训练备战 新津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2009年,新津龙舟会被列入四川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年6月9-10日,2024天府端午龙舟会暨第28届新津龙舟赛将在新津南河及两岸举行。
↑三道堰往年的龙舟比赛 成都市老年人协会刘声秋 摄
除了新津,三道堰的龙舟会也很有来头。起源于清代中叶的三道堰龙舟会,是随三道堰水陆码头的兴起而产生的,初期由三道堰的商户和乡绅通过集资来筹办一年一度的端午节龙舟会。清朝末期,三道堰龙舟会在保留赛龙舟的基础上,融入了抢鸭子等内容,龙舟会也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民俗活动。2019年,三道堰龙舟会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今年6月10日,三道堰镇第71届龙舟会赛事将在郫都区三道堰镇全镇域举行。
↑唐昌古镇 图据天府郫都
端午节,成都与水有关的民俗活动不止龙舟会。据《郫县民俗拾粹》记载,从前,郫县(今郫都)唐昌镇在五月端阳这天有在北桥河里耍水龙的习俗,可以说是唐昌的泼水节。人们用竹子扎成龙身骨架,用布围扎成龙身,在上面画鳞,在龙头上点睛,一条水龙就做成了。耍水龙时,舞龙人以仰泳、踩假水等姿势,将水龙在水中舞动起来,龙身腾跃翻飞,身随水行,水随身动,充分展现出龙的威武身姿。北桥河两岸站满观众,那些站在水里的人们,纷纷浇起河水泼向水龙,有人用“水枪”喷射,有人用瓢舀起水去泼洒。舞龙人和泼龙人都尽情欢乐,场面十分热烈。
推荐阅读>>
策划丨郑然 余小红
特约撰稿 徐强
综合方志新津、天府郫都
红星新闻、成都日报锦观新闻等
除署名外部分图据成都发布资料图片
成都发布编辑 | 余小红点点在看,点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