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摔跤吧!爸爸》的启示:“手握鞭子”和信奉“快乐就好”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哪个更快乐?

2017-05-18 我家有个小学生

我们是来自7座城市的10名小学生家长

在此交流科学、实用的教育经验

欢迎加入我们

樱桃妈:最近大家都被这部电影刷屏了吗?听说它全球口碑裂炸,还把大家都燃哭了。没错,今天要说的就是《摔跤吧!爸爸》。妈妈们是否认可作者的教育观点,欢迎在文末留言讨论。


影片中,阿米尔·汗化身摔跤手马哈维亚·辛格·珀尕。


饰演一位一直都有着“为印度赢得一枚世界级金牌”的梦想,迫于形势和生存压力放弃摔跤之后,寄希望于生个儿子帮他达成心愿。

 

不料命运捉弄,哪怕是用了不少民间偏方,辛格还是连续生了四个女儿。


就在他已经准备坦然接受现实的时候,偶然的一次机会发现吉塔、巴比塔姐妹有摔跤天赋——生为女子,把男生打得鼻青脸肿。


于是,辛格逼迫姐妹俩练习摔跤,日复一日从早上五点练到太阳落下,不准她们吃喜欢的零食,狠心剥夺了她们的童年。



为了让姐妹俩能够更好地完成训练,不顾她们的苦苦哀求,把她们的头发剪成了板寸。

 

这看起来,像极了那些怕孩子输在起跑线,逼他们去少年宫,奥数班,舞蹈室的中国家长。以“为了你好”的名义做出决定,全然不顾孩子的想法。

 

连“生儿子”也只是出于自私的目的,辛格的想法,与中国传统思维糟粕中的“指望下一代”,简直一模一样。

 


面对独裁专横的父亲,姐妹俩也做出了反抗,想尽一切办法逃避辛苦地训练,在辛格的闹钟上动手脚,跑步时假装摔倒。


费尽功夫,姐妹俩终于如愿逃出辛格的魔掌,偷偷参加了好友的婚礼。在和新娘子诉苦时,之前一言不发的新娘,却哭着说很羡慕她们能拥有这样的父亲。

 

因为她的父亲从小就只让她做家务和烧饭,当她一满14岁就匆匆将她嫁给从未见过面的男人,仿佛她从来没有存在过一样,接下来她就要一辈子与扫帚与炉灶相依为命。


直到那一刻我才恍然大悟,姐妹俩不是在医生、教师、公务员这些前途中被父亲逼着去摔跤,而是在成为童养媳前被父亲拯救。

 

无论是现实中的印度农村,还是影片中的印度农村,女性的地位普遍都不高。她们被简化成子宫,作用只是生殖,为了给家人减负,初潮刚过就得嫁人生子。

 


在全村人把女儿当成移动子宫来养的时候,辛格想让吉塔、巴比塔姐妹逃脱这种命运,甚至不惜为她们对抗整个世界。

 

姐妹俩的态度,由抗拒变成了衷心地接纳。与其说是为了夺得冠军,倒不如说是为了与这注定的宿命抗争。

 

虽然说摔跤地训练艰辛而漫长,但是这是一项能够养活自己的技能,这是一个受人尊敬的行业,这是能够让那些女孩们逃离死神的解药。

 

如果摆在你面前的是满汉全席,父母只让你吃馒头,这叫独裁,叫不尊重子女的个人选择。

 

如果你家里只有有毒的棒子面粥,父母努力给你弄了俩馒头,虽然馒头也很难吃,还可能划伤嗓子,但这样的父母也称得上伟大。



和一个朋友谈起这部电影,他说我们身边缺少的就是这种“手握教鞭”的父母,更多的是信奉“快乐就好”的家长。还讲了身边的真实例子。


邻居的孩子丫丫,玩乐中轻松度了幼儿园三年,一进重点小学,完全蒙圈了。拼音和英文基础大家都学过了,老师不讲了,直接略过。长期跟不上进度,丫丫渐渐变得胆怯,紧张和脆弱。


大学同学的孩子国国从小成绩堪忧,父母没有压力,千军万马要走的高考独木桥,不挤。14岁,国国被父母送到了美国麻省一所寄宿私立高中,准备拥抱《美国派》青春的国国完全傻了,分数确实不是唯一衡量标准,但这里的孩子都精通马术冰球、每个人有一门拿得出手的艺术特长,在课堂表达中有极好的知识储备和逻辑思维。


国国在跟朋友通话的时放声大哭,在中国也不行,在外国还不行,我该怎么办呀爸爸?


最近还见了一个爸爸的朋友,一个部位里的老叔叔。他出生卑微,凭实力作为高考恢复后第一批大学生,如履薄冰走到今日,他牺牲的是对孩子成长全程的陪伴。他对孩子他有补偿心理,总说“快乐就好,不用太拼。”儿子职高毕业,游手好闲,最近居然因为斗殴入狱,老叔叔黯然神伤问我:明明一腔真爱,为何培养出一个李刚?


快乐就好,可是快乐,从来不是精神安慰和散养无为那么简单。


我最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作为父母,让孩子上学接受教育,终极目的是什么?


不论你是否承认,这个世界都是丛林法则的,这个社会是优胜劣汰的,适者生存,喝再多的心灵鸡汤,读再多的小清新文章,都无法改变这一现实。那么,在这样一种大的社会背景下,作为一个个体,你不锻造锤炼孩子的硬实力,让孩子在应该努力学习的年龄段,全力积蓄将来参与社会竞争的资本,孩子的未来能不能快乐,可以想象得到。


我们必须明白,也必须让我们的孩子明白,这个社会是分层的,是有阶层的。虽然说,只要是自食其力,每一个劳动者都很光荣,都值得尊重,但现实是,身处社会的不同阶层,生活品质一定是不一样的,别人对你的认可和尊重也是不一样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你要到更好的阶层,就必须有更强的实力。


当我们说着孩子快乐就好,我们扪心自问,我们手上的资源,是否足以承受她可能承受的失败?当她喝着地沟油、居无寸瓦、处处受限还要求她觉得“平凡就好”,是件残忍的事情。


退一万步,就算你有这个实力,你是否确定孩子的自尊心可以接受:我只活在父母的承认中?


说到底,他虽然是你的孩子,却不能只做你的独一无为,像小鸡出壳一样去艰难地搏击,成为这个世界上的独一无二,是她来到人间,不可回避的命题。


  • 不要轻易说出“快乐就好”,因为教育是资源,好的教育,是稀缺资源。这个资源,不仅是爸爸手上掌握了多少学区房指标,妈妈的钱可以把孩子送到多牛叉的私立学校,而是父母本身的眼界、底蕴和判断力。


  • 教育这件事,从来就没有顺其自然,完美的教育,只是让孩子觉得“一切是顺其自然”,而这背后,父母在关键节点的指引、长期营造的价值观环境、四两拨千斤的感化,它真正考验父母的功力。


所以,停止一味说快乐就好,因为在这个模糊命题催眠下成长的孩子,长大后未必真的快乐。

点击文末“写留言”,说出你的观点

与我们分享彼此的教育智慧吧~


文章来源:衷曲无闻(ID:zhongquwuwen)、伊姐看电影(ID:eemovie)、高中生学习(ID:sszzbg),由小学生学习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往期热门:

守候着我的“笨”女儿,直至她花开烂漫

一位上海牛妈的自述:我的鸡血史

我这辈子都不会原谅我妈
谁说当娘的不能吼?你温柔你上啊!

请不要再威胁自己的孩子了

做作业,so easy~

千万别做“班级微信群”里那个让人讨厌的家长!

你可以不成功,但不能不成长!

一位初中妈妈的忏悔和反思

心累的妈妈,无法培养出快乐从容的孩子!

一位妈妈给儿子定的手机使用家规!

不要再因焦虑而“绑架”孩子了

三年级现象太可怕,家长一定要重视起来!

聪明妈,化唠叨为放权的二三事


我们是10名小学生家长   来自7座城市

北京   香港  上海   伦敦   深圳   重庆  洛杉矶

在这里   交流科学、实用的教育经验


长按关注“我家有个小学生”家长社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