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在试图用高薪留住人才吗?
文/钱国新
很多人相信“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因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就用这一招赢得了威信,从而帮助其推行变法。至今,仍有不少企业的管理人员会用“重赏”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来攻克难题。但我觉得,“重赏”用多了,“勇夫”未必多,反而“懦夫”却有可能多了。
为什么呢?心理学的实验证明了“过度奖励”会削弱人们内在的、真正的动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于1957年在他的《认知失调论》一书中,提出了一个“认知失调理论”。该理论认为,如果人们的一种行为本来有其充分存在的理由,如兴趣、爱好、成就感等,则人们对此行为的认知是协调的。但此时,如果以具有更大吸引力的刺激(如金钱奖励),给人们的行为额外增加“过度”的理由,那人们对于自己行为的解释,会转向这些更有吸引力的外部因素,从而减少或弃用原有的行为。
后来,一些心理学家在他们的心理学实验中,证实了“认知失调理论”的存在,并衍生出“过度理由效应”理论。也就是说,当外在因素,例如金钱或物质奖励出现时,人们会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奖励上,从而会降低一个人工作表现的内部因素,减少了对活动本身的享受和对满足感的关心,削弱了本来存在的内部因素。
古今中外,很多例子证明,“勇夫”并不是靠“重赏”而出现的,举些例子吧。
国共时期,共产党与国民党作战,共产党的财力比国民党弱得多,国民党常常会用“重赏”来调动国民党军队士兵、官员的积极性,结果“勇夫”并不多;而共产党几乎不用,但共产党的军队却有很多“勇夫”,最后,胜利的也是共产党。
在我们的社会中,无论是创建企业、创造发明,还是行善、帮助他人等,靠的都不是“重赏”,相反,靠“奖励”挺身而出的并不一定是“勇夫”。
我说下我曾经历的情况吧。
很多年的某一天,有位事业部的总经理急匆匆来到我的办公室,说有急事要找我。他说,今年上半年业绩完成得不好,压力很大,想在下半年冲一下,所以,制订了一个激励方案需要我签字。
我看了“激励方案”,主要是按目标达成率来奖励。就是当完成目标的80%怎么奖励、90%怎么奖励、100%或更高怎么奖励。当时,对于这样的激励方案,我还是挺支持的,于是,立即表态支持。
到了年底,这个事业部果然完成了设定的目标,还略有超过。按奖励方案,事业部当然可以获得之前所定奖励。但是,当HR部门总结了全年达成情况后,发现这一年这个事业部的总销售额、利润都只比上年好一点点,但公司付出的奖励却大大超过上年。也就是说,该事业部在工资、奖励上的支出大大高于了上一年。
在销售情况不好的情况下,大家都放大了激励带来的“好处”,不但没有人注意“奖励”这一招会带来什么问题,反而觉得,要推行“奖励”措施。于是,在第二年,各事业部都如法炮制,制订了销售奖励计划。有一位事业部老总还理直气壮地说,如今,“没有重赏就没有积极性”。在“重赏”的刺激下,很幸运,大部分事业部都完成得不错,有些业绩完成得好的,奖金还拿了不少。
但到了第三年,形势发生了变化,尽管奖励的力度加大了,这一年的业绩却没有达标。于是,有不少事业部员工没有拿到奖金。
奖金没了,问题就出现了,有一些人没有拿到奖金,所以就走了。这时候,有事业部的负责人就跟领导写报告,尽管业绩不好,但为了保留人才,请领导特批,给一部分人发些奖金。
古人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业绩好的,拿起奖金理直气壮;业绩不好的,觉得自己付出的努力也不少,不能怪我们呀,是大环境不好。于是,“好坏”都有奖金。当这种情况变成一种“惯例”,做得好的就有意见了。确实,当员工们都把奖金当作“该得”的一部分时,奖金也就失去了最初的意义。
这就是大部分单位的现状。那问题是,什么方法才能持续地“激励”员工呢?谈激励,还需重温一下激励理论。所谓激励,是指通过有效的方法、或者管理体系,使员工对组织、对工作的承诺达到最大化。
赫茨伯格提出的“双因素理论”,是把那些能带来积极态度、满意和激励作用的因素,如,成就、赏识、挑战性的工作、增加的工作责任以及成长和发展的机会等作为“激励因素”,如果这些因素具备了,就能对人们产生更大的激励。
赫茨伯格认为,传统的激励假设,如工资刺激、人际关系的改善、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等,都不会产生更大的激励。它们能消除不满意,防止产生问题,但这些传统的“激励因素”即使达到最佳程度,也不会产生积极的激励。按照赫茨伯格的意见,只有“激励因素”才能使人们有更好的工作成绩。
物质需求的满足是必要的,没有它会导致不满,但是即使获得满足,它的作用往往是很有限的、不能持久的。
要调动人的积极性,不仅要注意物质利益和工作条件等外部因素,更重要的是,注意对人进行精神鼓励。比如,给予尊重,给予表扬和认可,给人以成长、发展、晋升的机会等。
Achieve Global 在2012年做过一项“员工激励”调查,该调查揭示,同亚洲其他国家的员工相比,中国员工的工作动力最小。员工很有工作动力和非常有工作动力的只有44%;而接近55%的员工没啥动力。
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情况?我认为除了“信仰”、“价值观”问题外,跟我们过度重视“物质奖励”有关。为此,在achieve global的调研中,认为对员工最有效的5种激励行为分别为:表达由衷的兴趣,鼓励我积极主动,分享事实、数据和知识,询问我的观点和看法,允许我参与决策。
来源:知言研究院
本文系授权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版权声明:“猎聘人才官”所推送文章非商业用途。除非确实无法确认,我们都会注明作者和来源,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点击阅读☞不做招聘的招聘才是最好的招聘
点击阅读☞如何通过招聘信息“撩”到求职者?
点击阅读☞为什么有些人熬了8年还没有做到HRD?
点击阅读☞苹果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有哪些显著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