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宋沭阳 | 《镜子》摄影展

文/施瀚涛 睿品影像 2021-09-30

睿品影像女摄影师第一季我们邀请吴梦媛、周仰、甘莹莹、宋沭阳四位年轻人。本期我们推选摄影师之一宋沭阳

尽管她们四人年龄相仿,教育背景也多相似,但是在中国如此复杂多变蕴含无限希望和失望相交杂的今天,她们从各自年轻的生命和身体出发,用直觉直率同时又含蓄隐秘的情感,驱使自己创作出最新鲜有力的影像作品,表达对这个世界的态度。

摄影 宋沭阳 

展览信息

《镜子》
艺术家:宋沭阳
策展人:施瀚涛
分享会:2019年11月24日,14:00-17:00
分享嘉宾:倪卫华
展览时间:2019年11月24日至12月20日
展览地址:上海市莫干山路50号4号楼4C107,睿品画廊

Artist:Song Shuyang
Curator:Shi Hantao
Seminar:2019/11/24,14:30-17:00
Special guest:Ni Weihua
Exhibition Period:2019/11/24-12/20
Ruipin Gallery , 4C107, 50 Moganshan Rd, Putuo District , Shanghai, China

宋沭阳的多个系列作品都以身体作为拍摄对象展开创作。在现当代艺术实践中女性以身体作为创作的对象和工具并不陌生,特别是在关于身份和性别话题的讨论中尤为普遍。但是在宋沭阳的“镜子”系列中,身体却具有一种更为普遍的意义;特别是当她将镜子、画框和其他图像操纵技术引入创作手段的时候,她的作品蕴含了更多丰富的含义。 

摄影 宋沭阳

在本次展览海报所用的那幅作品中,乍一看以为只是一个画框悬浮在画面中,但是仔细端详,又觉得那个画框里其实是一幅独立的画面,独立于画框外那个空寂的自然环境所构成的另一个世界。而换个角度来看,如果悬浮的只是一个空画框的话,那么观众在小画面里看到的是一个渐行渐远的女性背影;但如果我们将那个悬浮物看做一面镜子的话,那么这个身体应该是走向观者的女性在镜子里的背影。不管怎么说,一个画框隔出了两个世界,如果说大的画面背景是现实世界的话,那个小画面则只是一个图像。而图像所意味的是平行于现实世界的另外一个世界,它就好像是艺术家在周围大环境上所叠加的一个想象空间。

 

这种模糊的、虚实交错、里外难辨,错觉式的画面经营是该系列作品的一个显著特点。这一特点的关键就在于画面中始终有一个可见或不可见的画框存在。比如说那个紧贴着镜子的身体,我们与其说她紧贴着的是镜子,不如说她是在试图抱住镜子中另外一个自己。镜子内外的她们如此接近和亲密,却相隔在两个世界。如果说上述两张照片还有镜子或窗框的元素,那么另一张作品中,一虚一实相对而坐的同一个人,尽管坐在同一张沙发上,尽管中间也看不到任何的分割,但模糊的我和清晰的我显然也并不属于同一个世界。而那个伏在河岸上的身体,她身处水面和草地之间,而河岸就是那个镜框,或者说由镜框所代表的边界。

 

这条边界构成了宋沭阳视觉叙事,以及有形或无形的情节冲突的基本条件。那位背对着观者身着礼服的女性,她手里的砖块显然刚刚砸碎了面前的镜子;这不啻为是那个已经从背后解开一半礼服的背面,对着镜子里依然穿着整齐的正面所做出的拒绝的姿态。而那个坐在拆空的房子的窗框上的女孩,就像坐在里面那个已经一片破败的世界的边缘,随时就会一跃跳入框子外那个更为开阔的世界;但同时,在她的姿势里还是可以读出对于外面世界的犹豫不决甚至恐惧。

摄影 宋沭阳

摄影 宋沭阳

镜子是艺术史上一个长久而反复出现的元素,比如:凡·艾克的“阿尔诺芬尼夫妇像”,委拉斯凯兹的“镜前的维纳斯”和“宫娥”,或者马奈的“女神游乐厅的吧台”。也许是因为艺术中的透视原则以及观者的视觉习惯,让艺术家常会借用镜子去呈现场景中本来可能会看不到的东西,但更精彩的是它也被用来表达那些更深层的被遮蔽的东西,最根本的莫过于艺术家的内心。事实上,从梵高到弗里达,从弗朗西斯·培根到玛利亚·拉斯尼格,所有艺术家的自画像,哪个不是艺术家与镜子里另一个自己的对话?镜子里的身体成为画作里的身体,它也是脑海里的身体;它实际上是一个想象、意象或梦境,是一个看不到,却确确实实存在的另一个自己。在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里,甚至画像外所有现实世界的罪恶都会在画像里的那个面孔上慢慢得以刻画,直到现实世界中的一切结束,画像才恢复原样。但此时它其实也不再是有生命的意象,而成为一件普通的物品。

摄影 宋沭阳

摄影 宋沭阳

顾铮先生曾将其一部关于当代摄影的著作取名为“我将是你的镜子”,摄影在今天担当起描摹世界的重任,但它的描摹却并不会区分是否所谓真实或者想象的世界,因为它正介于真实和想象之间。而从一个角度来看,宋沭阳的作品无疑是以摄影的手段对这个镜子的艺术史作出的一个有趣的回应。更重要的是她对于身体的运用,让这场关于镜子内外的两个世界的讨论显得更为真切,却也更为模糊。她不断地转换角度、把镜子内外的自己蕴含于同一个画面中,最终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混合了内外两边的双重世界。在此过程中,她模糊了自己,也模糊了世界,而这或许恰恰应和了她母亲的那句话“其实万事万物都是你自己”。

                                                                                                       2019年11月23日  写于上海



艺术家:

宋沭阳,1992年生于黑龙江。2015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目前生活工作于上海。艺术作品关注女性,关系,自我意识。作品曾在《摄影是艺术》《优家画报》《Le Quotidian De Art(法)》杂志发表。作品入选丽水摄影节,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获2018Madame Figaro女性摄影师奖提名。曾在厦门,上海,西安等地展出。

 

策展人:

施瀚涛,生活工作于上海。芝加哥艺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政策研究硕士。曾在“上海双年展”、“上海种子”、瑞象馆、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上海外滩美术馆等艺文项目和机构中从事展览和公共活动的规划与执行,并在艺术、摄影及艺术体制领域开展研究和写作。

分享嘉宾:

倪卫华,1962年生。是一位具有实验精神和社会批判意识的艺术家,他自1990年代初创作《连续扩散事态一红盒、招贴》大型系列行为作品起,就引起了艺术界和文化界的关注,他的早期作品通过与社会生活语境构成嵌入式的“互文性”,对现代工业化社会进行了一种机智的诘难与反讽。1990年代中期,他以《美术:词语物的合法化在场》等关于艺术边界问题讨论的系列装置和其后与王家浩合作的《线性城市》概念作品,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注入了创新元素,成为9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1998年起,他又通过影像创作,以独特的视角聚焦公共领域"关键词"和"风景墙”,以实现他“跨文化"艺术实验的创作转型。2018年起,又以户外系列作品《追痕》聚焦并探讨社会景观和时代痛点,成为艺术介入社会的又一引入注目的案例。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