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品影像

其他

摄影展|风景旧曾谙,丁枫殷切旁观下的江南

江南,当然,而且也一直被认为是中华大地上一个人杰地灵、山清水秀、文化深厚的地方。那里(也许我应该用这里)经济富庶,气候相对宜人,因此相对有利于人类居住与生活并且可以努力营造、发展出一种更好的生活。
2021年6月24日
其他

陆元敏:喜欢在人间

陆元敏的《在身边》摄影展于5月9日在上海m50落下帷幕,这是他最新的,也是较为全面的,集中的展示其彩色摄影的一次。此前,展讯一经发布,得到不少圈内外人士的关注——陆老师的彩色到底拍了些啥?与他的黑白《苏州河》《上海人》《记忆:恍惚间的上海影像》会有啥不一样?新民晚报的记者在朋友圈看到展讯后,联系上陆太太(陆元敏至今不用微信),特向其约稿。陆老师说,本想提供别人撰写他的文章,但是一来要么觉得不合适晚报“夜光杯”的风格,要么与这次展览主题偏离太远,所以,硬着头皮,一早起来写。写完,他说”像小学生交完作业,一身轻松“,拎着相机出门遛狗。陆元敏以下是陆元敏撰写的文字:在上海生活了70多年,能把那么多的记忆用影像保存起来,是一件多么开心的事情。一直喜欢新民晚报的“夜光杯”,年轻时看“夜光杯”最吸引我的是上海那些老前辈讲他们当年的故事。时光飞逝,如今的我也变成了白发老先生,开始讲故事了。近期我有一个展览开幕,同时有一本画册出版,题目是《在身边》。书中写了一句话:“只要记忆中的景物仍在,人便顿时安心。”这句话倒真不是随便写写的。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有生以来从未离开过上海,1968年“上山下乡”也只是在郊区崇明岛而已。说来也怪,我祖父母是上海川沙人,虽然都早已离世,但祖宅房子至今仍在,小镇拆迁改造,到我家门前就停止了。我父母亲在上海结婚的房子,旁边的弄堂房子早已拆除,到我家也是不动了。你想想在这个我生活了70多年的上海有多少的记忆还保留着,我又那么热爱摄影,能把这么多的记忆用影像来保存,是一件多么开心的事情。这次我在画册中挑选了一些照片,一部分是在祖籍川沙拍摄的,一部分是在上海市区拍摄的,这样记忆就像串手链一样连了起来。趁着天气正好,我的朋友们大清早赶到郊外拍紫藤花,健康的老人真是幸福。我买过一本汪曾祺的散文,一眼看上的就是他的书名《喜欢在人间》。以下是读者的跟帖,摘取几则附录:刘治军(漠风)
2021年5月13日
其他

摄影师白菜的作品《Homeless Building》|睿品青年影像成长计划

5月2日下午,我们举行了“睿品青年影像成长计划|导师陆元敏与你面对面互动”观片活动,现场来了不少年轻又陌生的面孔,他/她们的到来给画廊带来一股清新之风,也带来了欢笑——尤其最后一位童鞋拍摄的一张“七夕鹊桥”照片而延伸出来的哲学问题,让导师陆元敏觉得他的照片和他这个人都“特别好白相”。今天介绍“白菜”童鞋的作品,她的照片与陆元敏有着某种精神上相通,画面也都漫不经心似得,可是彼此年纪却相差近50岁。陆老师看了她的照片,说“侬很聪明。”此前他们并无交集,是什么原因让他们的照片气息相通,难道是上海的水,源源流淌,上海的风,吹去又吹来?白菜
2021年5月10日
其他

甘莹莹个展|《向着身体的解放》

作为一位年轻艺术家,甘莹莹的创作积累可谓非常丰富,而且她各个系列作品所关注的话题跨度很大。从留学期间对于身份的思考,到“被遗忘的栖居”和“我们终将失去的地方”系列中对于生存空间的观察,再到“躯”和“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等行为艺术作品及其记录,她的创作很少纠缠于抽象的概念和理论,总是直面切身的经历和感受;在用图像展开思考和表达的同时,又表现出清醒的社会和政治意识。本次展览带来的一组全新作品又与之前的工作完全不同。她进入了更为私密的领域,以具有强烈反差,同时又显得柔和甚至抒情的黑白作品来探索关于性身体和环境的主题。
2020年1月16日
其他

宋沭阳 | 《镜子》摄影展

宋沭阳,1992年生于黑龙江。2015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目前生活工作于上海。艺术作品关注女性,关系,自我意识。作品曾在《摄影是艺术》《优家画报》《Le
2019年11月23日
其他

陆元敏 ︱《循•环•往•复》摄影展

事实上,日常生活往往是模糊性的,甚至可以说其本质就是模糊性的。这种模糊性是不会穷尽它的现实,甚至在现实中隐藏着无穷无尽的超现实的事物。不过,这要求我们需要拥有一定的批判日常生活的能力。
2019年9月16日
其他

朱锋丨《上海零度》摄影展

有一年穷冬,每天清晨朱锋都背上相机,来到上海的早晨。面对寒风中空无的街道,熟悉的场景,启示他以陌生的灵感。那些照片后来就成了《上海零度》的开始:平视、冷静、尽可能不抒情、尽可能包容、尽可能持久……
2019年7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