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三十岁回乡去》|从别人的故事里,找到自己内心的力量

蔺桃 我们生活的世界 2022-06-08



2013年,我在台湾的电影院看了一部纪录片《看见台湾》,导演、摄影师齐柏林用航拍的镜头俯瞰这座岛屿的美丽与环境被无限破坏的哀愁,也讲述了几个守护家园、在乡村创造性生活的人物故事。

 

我在观影结束后,台湾人长久的沉默里,想到了我们大陆人与台湾人对待土地和家乡,在思维和情感模式上的差别。看见他们对土地的深情,比如说,很多台湾人都习惯待在家乡几十年不曾离开过,或者短暂离开后又选择回乡,做份小事业,照顾家人,深耕家乡,钱不在多,够用就好。也看见了他们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背后,其实是对居住权、生活环境的卫护;纪录片本身遭受了许多批评,其中声浪最大的是“再次用伤痛来凝结情感,缺乏纪录片应有的深度和理性”。我却从大陆人的角度,珍视着这种情感的认同和凝结,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当我们习惯用‘何处是家园’的高蹈心态怀乡时,可曾真正想过,将自己的一丝爱乡之情安放于实在的土地上?怀乡成了文艺青年的‘为赋新词强说愁’,抗争只需要付出鼠标一点,便可获得莫大安慰。

 

在大踏步向前看、求发展的今日,伤痛并不能凝结出我们对这个社会的认同,只耽于网络的口角;生存环境的危机都无法唤醒我们对抗争的麻木,闭上眼睛就以为这一切将会自行消失。

 

如果台湾是用这种自揭疮疤的方式,寻求共同的‘被看见’,那么今日的我们,需要的就是揭开明知障目的那一叶,真正去看见生我养我的土地的哀愁。”

 

当时我也不过二十来岁,看到春节期间,微博上一片“故乡沦落”的唏嘘、抨击,也找不到什么努力的方向。2014年7月我从台湾毕业回来,很希望能够寻找跟新农业、新农村相关的工作。当时“美丽乡村”建设刚刚被写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社会各层面并没有重视起来,机会不多。我只能一边回去做记者,一边借助网络搜寻相关的信息和人物。

 

在这个过程中,我先后认识了周华诚、桃二、于建刚等回到家乡种稻、做茶、养蚕做蚕丝被的高知青年,他们就是最早一批开始意识到父辈的艰难、乡村的伤痛的人,想要把自己的知识、眼界和能力,倾注在土地上,寻求内心的安宁和家乡的发展。这一条路并不容易,我的采访与其说是展现他们的成就,不如说是带着相同的困惑在向他们取经。有着问题意识到心灵彼此坦诚,我的笔讲述着他们的心路变化,实际困难,最终如何从自己的经历里,酝酿出了返乡生活的创意。

 


2015年,我因为做了新妈妈,又跟着先生到了美国读博,中断了这些采访,但是始终关注着国内新农村、新农业的发展。一直到2018年,我在《乡愁经济》公众号的支持下,重新开始讲述返乡青年的故事,遍访了中国大陆、台湾地区、加拿大华人和在泰国旅居的中国朋友,写下了将近30个故事。2020年8月,其中的20个大陆返乡青年的故事被重新编辑出版,取名《三十岁,回乡去》。我发现,随着国家“美丽乡村”建设方兴未艾,我们对乡村、对土地的情感,也终于被重视,慢慢地凝结起来。

 

为何是三十岁?因为我在采访了两岸十几个返乡青年后,发现很多人其实是在三十岁左右的年纪,才决定转变自己的生活场域和生活方式。而我也在30岁这一年,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彷徨。虽然一边在美国种菜,一边写作和育儿,让我终于感觉到与这片土地的联结,却仍然有身处异乡的孤独与漂泊;作为知识女性,全职妈妈的生活时常让我觉得人生毫无意义;经济紧张,财政不独立,也时不时引爆家庭矛盾。我感觉自己身处迷雾之中,看不到前路,找不到缓释的办法,也不知道该做出怎样的人生选择,才不至于日后后悔。

 

采访的过程中,我发现许多人生的转机都蕴藏在这些困惑与迷茫之中,只是看你能否安定心神,勇敢地去尝试新的创意,去开创不同的生活方式,回应内心的召唤。我的焦虑与彷徨慢慢放下。《三十岁,回乡去》的青年们带给我的启示是:无论在何种处境下,“返乡”都是从自己实际需求出发,不耽于过去,不惧怕未来,专注于当下,知行合一,身土不二。

 

三十岁回到乡村,这个乡可以是生养己身的村庄,也可以是心之所向的第二故乡,甚至只是内心认同的乡村传统。返乡,不是一头热血的野蛮冲动,而是深思熟虑后仍然坚定的选择。这些选择里,蕴含着如何在乡下生存生活的创意,甚至盘活村庄,逆转农村主体性的可能。

 

今年我已经33岁,女儿也已经长到5岁。我的家园计划里,除了自己,还需要为她考虑。既然暂时回不去家乡,暂时还需要住在美国,因为新冠疫情这个时限还要拉长,那就不如趁着这个机会,实践更多好玩的事,给自己和孩子都种出一个新故乡来,不管是在中国还是美国,不管这个乡是长久还是临时。

 

今年我们一家继续种菜,守护我们耕种的佛罗里达大学多族群生态园地;快闪采访曾经在这里耕种过的世界各地青年,讲述他们与这片土地的故事;和我的家乡长沙的一所幼儿园合作,实验“中美菜地同种一颗菜”项目;还和国内的一个女性成长平台,合作推出“自然食育”网课……

 

为了写这篇新书的自荐文,我又回去看了我前一本书《藏在小日子里的慢调台湾》。微信读书有个好处,可以看到很多读者的标记和评论。有一个读者说:“这本书读完,让我开始觉得哪怕现在你想过那种看天吃饭的生活也是可以的,总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标记最多的书摘是我在自序中的一句话,“当你把日子过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总会有气息相投的人来找到你。”

 

希望你读完《三十岁,回乡去》,也能从他们的故事里,长出自己内心的力量,追寻内心的创意而生活。




 



文中配图摄影|陈茹萍、吴宏凯、米茶


购书请点击


从食物开始,培养孩子的生活力|蔺桃“自然食育”网课推介

蔺桃:在美国一边写作一边种菜,用“自然食育”养育女儿

《藏在小日子里的慢调台湾》新书热卖,台湾艺文界大咖联袂推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