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福院士谈新形势下疫情防控:清病不清毒,向科学要答案
“新形势下疫情如何防控?阳了怎么办?”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存济医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高福在“国科在线系列讲座”上对疫情防控中大家关注的问题进行了讲解。
自12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施行“优化疫情防控措施”以来,国内疫情防控有了新的形势和要求。这场及时的学术型科普报告得到国科大师生与社会人士的关切,上万人线上聆听了此场报告。
◆ “新冠一开始是‘乙类甲管’,接下来也将走向‘乙类乙管’,这是我们调整的大方向。我们现在的目标是,清病不清毒。病毒是无法清除的,我们就想办法让病症轻一点,非常关键。”
报告中,高福通过系列权威数据,向大家传递着当前不可回避的事实:全球范围内,新冠病毒三年来不断变种,其中,变异株奥密克戎仍在流行。“在呼吸道上皮增殖复制能力更强,肺部相对较弱;传染性相对增强;更容易免疫逃逸;重症率、病死率和长期后遗症率有所下降……”高福列举出新冠病毒奥密克戎株呈现的一系列病理新特点。
◆ “是狼就要吃羊,这是大的生态。奥密克戎还是个新冠病毒,不能轻敌。”既不能得“恐冠症”,也不能得“轻冠症”。作为一名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研究者,高福希望国科大学生能时刻保持一份平衡理性的心态,“向科学要答案”。
截至目前,新冠疫情造成的全球死亡人数远低于1918年大流感的死亡人数。无疑,这一进步有赖于全球科学发展和人类非药物的干预措施,有赖于中国不断调整的政策措施。中国三年的努力不仅保护了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也为疫苗和药物研发赢得了宝贵时间。正如高福受邀在《柳叶刀》发表的文章所总结中国防疫经验:“科学为基础,公众参与,强有力的行政决策。”
过去和当下的形势,都在告诉我们:相信科学,科学防控,尤其要防止危害巨大的“信息流行病”“病毒制造阴谋论”“放开之后无症状变有症状”……直播提问中,高福特别针对这类舆论从专业角度作出科学解答。
从动态清零到精准防控,高福指出了关键:防疫策略动态调整的核心在于要不要管住“传染源”这一传染病三要素之一。
“清病不清毒”,这一综合研判后的方针调整落实在“新十条”的贯彻中:包括重点人群的接种、共存与隔离分层次进行、取消全员核酸检测、逐渐恢复正常工作与生活秩序……
阳了不再可怕,新形势下的新挑战,疫情防控的难度无疑会进一步加大,却也是一次改变国人观念的重要契机,一次有望实现医改和解决医疗挤兑问题的特别机会。
◆ “我们需要意识到‘医院不是菜市场’,将医疗资源更好地服务于最需要的人群,使得医院、诊所、社区服务中心以及免疫规划,进一步职责分明。”
高福还分享了近来指导身边朋友康复的一些方案。
◆ “科学、适量地用药降低病毒载量以减轻症状,关注血氧饱和度,进一步强调了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三大件’的重要性。特别呼吁了疫苗接种的至关重要。”
“疫苗能够提供四级保护,分别是:防感染、防发病、防传播、防重症和死亡。希望大家相信科学,认识到疫苗在防重症和死亡方面的高效。”现在,全球疫苗已有50款获批使用,多类药物饱和式研发……高福细数当下科学道路上科学家们的攻坚步履。
“简单讲,人类发现某种新病毒并不等于它刚刚出现,从历史长河中回望,病毒与人类之间一直在进行着‘猫鼠游戏’。”这也正如高福2018年发表在《细胞》的一篇评论中所言,疫情和病毒的问题其实并不是它“是否会来”而是“何时会来”,基因片段不断“排列重组”产生的下一个冠状病毒也许在未知时刻就会“不请自来”,引起新一轮暴发。
◆ 高福利用人类与动物之间复杂的种间传递图示,向师生阐释病毒通过不同片段的交换、更替,最终产生新的变异并感染人群的原因和过程,即跨宿主传播机制。“人体约有1013个细胞,微生物数量则达1014。早在19世纪,微生物学界的‘老祖宗’路易斯·巴斯德就曾断言——‘先生们,微生物说了算’。”因而,人类的历史也是和病原微生物战斗的历史。
“向科学要答案”的道路上注定充满焦虑和困惑。
疫苗与免疫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产生?中国人民经历了此番困难,可以吸取什么教训?带领大家回顾免疫学发展历程中,高福勉励国科大学生,“多读书,读好书,驱脑雾,不唯书,勤思考”,更加深入探索关于病毒溯源的答案,在“术”上解决卡脖子问题,从“学”上解决卡脑子问题,从基础研究到产品研发,提供科学答案和技术方案。
“生态与人类的健康同呼吸共命运,尊重事实与科学,在自律自治中打造光明未来。”报告结束,一个小时的直播里上万人次留下了足迹,表达着感受。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带着包容和韧性,正如这样一次次思考和探讨,我们笃定,最终战胜疫情的信心。
高福,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学会外籍院士、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存济医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他是新冠病毒的发现者,是研发全球首个临床获批使用的新冠病毒中和抗体药物和第一个获批使用的新冠病毒重组蛋白亚单位疫苗的先锋。主要从事病原微生物跨宿主传播、感染机制与宿主细胞免疫、抗病毒手段等研究以及公共卫生政策与全球健康策略研究。曾荣获第三世界科学院基础医学奖和讲演奖、日本日经亚洲奖、俄罗斯“Gamaleya奖章”、香港大学百周年杰出中国学者、求是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等。
相关阅读:
看官可有什么想与国晓薇分享的?
投个稿告诉我吧~
投稿邮箱:wechat@ucas.edu.cn
观微之光,可明远方
出品/融媒体编辑部
文字/脱畅
美编/何邦彦
责编/郝宁杰
分享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