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科大学子,奔赴赤水河!
编者按
在中国科学院大学2023年度青年服务国家社会实践中,人文学院、心理学系8名硕士生组成REC调研团,以R(红色)、E(生态)、C(文化)为主线走进贵州省赤水市,深入10余个村(社区)、7家企事业单位和4所中小学校。“置身于田野大地,方觉个体之渺小”,毅而向下扎根,向上生长。让我们一起走进实践团队的日记,去听听他们的故事。
当今天再来回顾REC调研团的社会实践时,我的心中依然是温热的。
我们把在赤水的时光称之为“一场青春与红土地的双向奔赴”。红在土地,丹霞地貌,这里是世界自然遗产地,也是全国第一个以行政区划命名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红在文化,这里是红军长征的转折点;红在一次次直击心灵的触动中,我们亲身感觉到的温度、厚度、深度。
在出发之前
这是我心底深埋已久的一个愿望,我希望身边的老师和同学可以来到我的家乡。这粒不知何时种下的种子,终在7月破土。出发前,我搜集了一些资料,看到很多大学生奔赴全国各地,一种虽未谋面却紧紧相连的链接感油然而生。每一份青春都独一无二、闪闪发光。
7月22日 出发
7月22日,实践团队的5名同学从北京出发,余下的伙伴在沿途陆续上车,我们最终会合于高铁G1573,前往目的地——赤水。
一路的风景很美,这里要记录一个小细节:因为我们的座位是分散开的,先到换乘地点的李恩泽,他就在电梯口向我们招手。陈文焕说:“远远看见有人招手,不知是在欢迎哪个幸福的人,到了电梯底下才发现原来是在迎接我们,我们就是幸福的小孩啊!”
车程很长很长,从清晨到傍晚,从北到南,清晨的雨露与傍晚的夕阳与我们相随,等到达住宿的酒店已经是晚上10点出头。外公外婆提前帮我们取到了队旗、队服,为了实践团队的队旗能够迎风飘扬,他们还特意准备了一根约3米长的旗杆。看到旗杆的时候我惊呆了,心里想,我们并不是“声势浩大”的出行啊,哭笑不得之处在于旗杆发挥不了实质性作用,但老人的心意又不能拒绝。朴实直接的行动体现着老人对远方友人的热情欢迎。这一晚,我疲惫的身体被温暖环抱。
中国科学院大学REC调研团
7月23日 丙安古镇
听闻丙安古镇赶集结束的时间比较早,为了充分调研民风民俗,我们决定6:50集合,7:00从酒店出发。其实每一次在说第二天早晨集合时间的时候,作为队长,我的心中都不那么笃定。因为白天一整天在外走访交流,晚上的集中讨论又往往会持续较长时间,我担心伙伴们体力不支,心中暗自打鼓:“这么早,真的可以吗?”
好在每次都收到很坚定的回应:“好!”
半个小时左右的车程后,我们顺利到达古镇,便直奔集市。在街巷四周有一小块空地,几位老人摆着一只手就能数得过来的菜摊。即使在此之前我已经有了心理准备,到了现场后心中还是一惊,跟预期实在是太不一样,这零星的摊位如何与“赶集”相关联呢?后来我们了解到,大部分具有劳动力的年轻人都搬到了市里,镇上留下的只有为数不多的老人。在市场上有一位老奶奶守着摊位,她一声也不吆喝,也不揽客,只是当有人凑近的时候说:“看下嘛,今天早晨刚刚‘办’的菜,土里头新鲜的。”朴实的话语,像是一颗赤诚的心直接地展示在我们的面前。每次遇到这样的情景,这些质朴的心灵让我不知道可以再多说些什么。
马婧宜说:“这里的自然风貌与风土人情与我的家乡完全不同,在此之前我也很少能够直接地与村民们进行接触。尽管在实践的第一天,我的内心充满着未知与陌生,但是当地居民的朴质热情,令我备感亲切。”
丙安古镇掠影
按照计划,我们去到古镇上保留得最好的传统吊脚楼“大顺店”参观,没有想到在这里收到了此番行程的“礼物”。我们向管理者讲明此次社会实践的目的之后,她高兴地说:“遇到师弟师妹了!”
2009年毕业于国科大的暖暖师姐,在2015年来到了赤水市丙安古镇,她说,“乡村振兴,我们正在行动。”师姐向我们介绍了大顺店里专门设置的图书角,古镇上的孩子可以随时过来阅读和学习;同时这里也定期地播放电影,帮助孩子们拓宽视野;鼓励孩子们自己设计油纸伞、扇面,切实传播非遗文化;组织研学活动,让更多的外地人走进来,感受赤水的风景、文化。
“在更大的时间与空间维度上看待生活,用比较辽阔的心胸去过好自己的一生,用专业的知识去充实自己的内心。”这是师姐的分享给我最大的启发。与其说做一些事情,不如说是持续学习,深根于当下行业,在做好自己的基础上影响更多的人。这不仅是个体层面的提升,还包含着“大我”的社会价值的实现。
7月24日 探访非遗
这天,我们完成了3天的工作量,展示出了典型的“特种兵”风貌。依次走进“极竹堂”竹编工作室、曾氏晒醋有限公司等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企业进行参观,同时也对“独竹漂”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进行了专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在传统与现代之间选择的年轻一代,他们在坚持与传承非遗文化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着发展运营的新模式,思考着传统技艺如何与时代同行。
因为走的地点很多,同学们开始感到身体不适。在白天时候我们的精神高度集中,难以闭眼和休息。关于大家出现疲惫、被蚊虫叮咬后的过敏情况,我在那时候没有真正感同身受。至今回想起时,我的心中还是带着歉意。
晚上在讨论时我们意识到,这两天的参观和访谈并没有让我们对于主题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反而带来了现实的困惑:竹编、晒醋等案例虽然较为成功,却更多面向高端市场,带动的群体、辐射的范围是有限的。我们开始困惑这些对于乡村振兴的意义,也开始质疑此行的价值。我担心是否会因迷茫而失去动力,更害怕停留于表象而难以看到本质。
7月25日-7月28日 田间地头
从7月25日开始,我们正式开始“驻村”之行。在赤水市宝源乡的联奉村、玉丰村、两河口镇黎明村,我们在负责人的带领下参观了鲜花种植基地、冷水鱼养殖基地。在初步了解村民生产生活、农业产业之后,我们开始分组走进农户家中,亲身感受到了黄发垂髫,百态图景。
深度感受“靠天吃饭”
“靠天吃饭”,尚不知这个词在今天看来是代表了科技与农耕文明间尚未跨越的鸿沟,还是体现了人类与自然间不可切断的联系。科技便利了生活,自然对人类的制约减弱,或许在某一些瞬间我们也在渐渐淡忘个体本身的自然属性。但是农业生产依然与自然紧紧相连,我们在联奉村的鲜花基地深深感受到了这一点。3年前的春天,第一轮疫情停歇的时候,我曾来过鲜花基地,那时候种植鲜花的温室呈规模排布,井井有条,每天大量产出的非洲菊可运送到临近省市销售,帮助全村200余人就业;3年后的7月25日,我们眼前所见的是残败的花枝。由于受到土传病害的影响,鲜花的产量锐减,每日产出不过百余枝。
我们向基地负责人询问了很多,她向我们一一解答。除了多次提到的“农业生产就是靠天吃饭”,还有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如果你们走向远方,不要忘记在最真实的基层看一看。”
团队成员在联奉村鲜花基地记录、取样
在这一段时间里,我们也深刻感受到,不仅农业,我们的实践其实也是“靠天吃饭”。25日晚间开始的降雨在26日仍在持续,在早晨乘坐客运班车去到联奉村的路上,大雨打击着车窗,我的心里很是担忧。当时间和日程难以调和,我们不得不开始祈祷天公作美。
任欢说:“今天下雨,是不是正好农户们都会在家?方便采访啦!”一句话的开解给了大家继续行动的勇气。
道路积水,我们挽着裤腿在雨中的行走,衣服鞋子逐渐变得潮湿,我们也不断收获着、被触动着。在村口的小卖部,正好有门口一位老奶奶在洗脚,她的背已经驼了,我坐在她身旁跟她聊天,想试着握着她的手,才发现她的手已经无法完全伸展开。“我住在山上,今天到我的小女儿家,平时她们都会照顾我。”奶奶说,“我的身体不好,3月刚刚做完了一次手术,医疗保险报销了很大一部分。感激政府,如果不是政府,我们活不出来。”
路边的房屋几乎都是大门敞开,乡民们太热情。我们只要走近,说一两句话,她们就要去搬凳子给我们坐,找出家中干净的水杯,我们连连劝阻,希望尽可能不打扰到她们原本的生活,同时悄悄在心底将这份真情珍藏。
“要真正走进去,而后走出来。”吴月佳说。走进山间村落才能体会当地的资源优劣,走进农户家中才能感受真实的村情民意;走出去,才能有针对、切实地尽一份绵薄之力。
李恩泽、黄苍宇与建档立卡户交流
愿生机与活力在这片土地上,自由生长
在联奉村时,有一些当地的孩子一直跟着我们走访。虽然我们听不懂方言,但他们的友善、纯真却打动了我们每一个人。在与小升初孩子们交流时,我们每提出一个问题都有孩子积极举手回答,每一次互动结束后又都能收获到热烈的掌声,我们被他们身上的生机——生命最本真的热爱、向往、热情,一次次地感染鼓励。我觉得自己算是一个很有活力的人,可是跟他们在一起,依然不由自主地被原始的生命力所吸引。
在与孩子们相处的过程中,李恩泽感受到了乡村振兴对文化教育资源的迫切需求,孩子们需要科学文化知识的滋养,家长们亦需要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提升。在欠发达的村镇,科技如何助力地区发展,教育又该如何来赋能孩子的成长?我们开始思考类似的问题。
吴月佳与赤水市文化中学的学生进行分享交流
7月27日 走进“竹的一生”
这一天,很早便已经做好出门准备的我们陷入了漫长的等待。因持续降雨导致道路滑石,前往大石盘村的实践方案需要临时调整。大家一起商量后决定将竹产业链中的企业参观计划向前移动,前往位于产业链中游的泰盛(贵州)竹资源发展有限公司、产业链下游的贵州汇美佳源纸业有限公司调研。
在竹浆场,我们耳闻了原材料采集的队伍从“386199部队”逐渐壮大的过程(当地人用3个节日来表示伐竹过程中不同人群:妇女、儿童、老人),目睹了切片、备料、制浆、造纸等产业加工环节,也了解到日常生活用纸的一步步加工工序。在汇美佳源公司,我们在相关负责人刘俊的介绍下参观了多样化的生产设备,了解了公司的业务范围、盈利模式与未来规划。在现场,当我们想要就薪资及待遇问题向身边最近的一位大姐询问时,她慌忙摆手。起初以为她是因为不好意思不愿多说,于是安慰说:“没有关系,随便说一说就好。”她指了指身边的同事,在同事的口中我们才知道大姐是一名聋哑人。
7月28日 乡村振兴局
我们前往赤水市乡村振兴局,将这些天的观察所得与乡村振兴局的副局长进行了反馈交流,同时也了解到乡村振兴工作的现状与难点,我们对于乡村振兴工作有了新的认识。乡村振兴作为巩固和发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战略,在实际推进中充满着纷繁复杂的困难。“我先前以为组织改革问题和资金短缺问题是最难啃的骨头,但是在实践中才意识到,遏制人才流失和加强思想脱贫才是当务之急。”黄苍宇说。
7月29日 访谈村支书
发现问题才能探索破题之道。带着问题,我们对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赤水市两河口镇黎明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廷科进行访谈。7月29日下午,王支书刚刚结束会议,从贵阳回到赤水。张雪倩回忆,与王支书的交流是实践过程中令她印象最为深刻的。在访谈的前期,可能因为陌生,支书显得比较严肃,但随着交流继续展开,我们进一步询问到黎明村的产业以及平时如何开展具体工作时,他不仅向我们分享了同老乡们一起种果树的视频,还打开微信群聊,点开了他呼吁村民防洪救灾的语音条。在说到村民如何团结一致面对困难,如何高效地解决问题时,他脸上是满满的自豪;在分享这些与村民共同奋斗的细节的时候,他的眼中的光更亮了,嘴角是抑制不住的笑容。在他眼中,黎明村的成员不仅是一群人,更像是他真正的家人。他提到自己曾前往23个省份学习产业经验,为了购置一款适合的水源设备在5个省份之间来回奔走……访谈尾声,王支书说,“看到你们的模样真好啊,青年人要厚植家国情怀,带着这份情怀做事。”
其实不仅是王支书,实践过程中我们遇到的村民、居民、基层工作者、企事业单位负责人无不是一次次感慨:“看到你们真好啊。”我们到访或许打乱了他们正常的工作的节奏,但是他们总是竭尽所能地为我们提供帮助。
我们说了数不清的谢谢。我本想用最细节的话语来表达心中的感激,最后发现唯有:愿不负此行。唯有个体不断成长,才能继续传递所见,不负此行。
7月30日
大家坐上了返程的列车,实践并未随着离开实践地而停止。在后续的时间里,我们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继续开展对生态板块的探索。在赤水市复兴镇,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水生所”)建立了“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及赤水河河流生态观测试验站”。
在参观访谈赤水河站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水生所研究员刘焕章、副研究员刘飞等人数十年在赤水河流域的进行调研与保护,帮助当地居民提高了生态保护意识。“现在当我们去到河边采样的时候,甚至会被居民当做非法捕捞报警。”在访谈过程中刘飞老师说,“虽然哭笑不得,却由衷感到开心。”
2023年8月15日是全国首个生态日,我们幸运地参与到增殖放流活动当中。我第一次亲手将小鱼苗从盆里送入河中,心中升起对生命的全然祝福:健健康康长大,游向更深更广的江河。
“对赤水河水生生物及其栖息地开展监测、研究、试验和科普宣传,切实保护生物多样性,为长江上游河流生态修复提供示范。”这是赤水河站主楼的墙面上展示的曹文宣院士亲笔字,如何用实际行动守护绿水青山,我们看到了榜样。同时,乡村振兴是涉及政策、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课题,任何单一的因素并不能实现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
8·15全国生态日增殖放流活动
8人齐聚赤水的时光充实而短暂,记得在申报项目的时候有人说,社会实践对于研究生阶段的我们不是一件必须的事,但我们依然希望能够深入地开展工作。我们想要对真实的社会有更多直接的感知,也希望能对乡村建设尽绵薄之力。同时,因这一份共鸣相聚于赤水河畔,本身已是幸运。
除了成果,成长也需要被看见。实践让我进一步认识着家乡,但随着了解的增加,越来越意识到所知甚少。而生逢其时,我们可以思考自身所学如何真正回应时代的召唤,我们在思考如何真正发挥专业所长,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如何凝聚更多的力量,让更多的人看到乡村世界,让更多的国家认识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在出发之前,我希望家乡被更多的人看见。可是当在路上,从南到北的一天,我们发现祖国的每一寸土地都是那么美丽,那么值得被看见。这一刻,我心中所挂念的便不仅是自己的家乡,而是希望在更加广阔的祖国大地上,有更多的美被看见。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用双脚丈量大地,用双手触摸自然,用心灵感知世界。
本文原载于《国科大》杂志
原标题《奔赴赤水河》
点击下方或文末“阅读原文”
在线阅读《国科大》杂志电子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国科大》杂志
他们的论文,写在盐碱地上
国韵悠扬,“潮”在国科大
“我~看~不~见”
看官可有什么想与国晓薇分享的?
投个稿告诉我吧~
投稿邮箱:wechat@ucas.edu.cn
观微之光,可明远方
文字/舒心雨
图片/王怀茂 王瑞 马婧宜
美编/李欣雨
责编/李文毅
点击关注
分享
收藏
在看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