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个好导师,应该给学生营造科研的“chill感”
以下文章来源于科学大院 ,作者李双德
编者按
在学术的海洋中,导师的角色至关重要,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导师?如何平衡好科研与生活?这些问题对导师和学生都十分重要。今天,让我们跟随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李双德的讲述,一起去体会科研生活中的“chill感”。
转眼间,我已经当了十几年老师,指导了近10名研究生。在与学生交往的这些年中,自己也完成了从一个博士毕业生到博士生导师的身份转换,逐渐学习摸索承担项目、做好科研、成为好导师、更好地激发学生潜能……在这过程中,我希望学生能成为一名“卷”得动科研,又“chill感”十足的新科研人员。
些许感悟,借此机会自勉,也与大家共勉。
01
营造“Chill感”
在我自己读研期间,我的导师都营造了一种宽松的实验氛围。曾记得研究生阶段,导师起初让我开展关于有机无机复合发光体调变的研究课题,然而做了将近两年探索也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与成果。在此期间,导师并没有急于更改我的研究方向,反而进行了细致指导和鼓励,以此激发和开拓研究思路。
半年后,我在课题上终于取得了重要突破,通过实验和理论验证了水滑石限域选择锚定发光同分异构体,且揭示了单色发光的科学本质。这个成果在很短时间内就发表在国际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
层状双氧化合物(LDH),又名水滑石,是一种具有特殊性质的层状物质。图为一种水滑石的结构(图片来源:MDPI)
很幸运的是,我目前所在的陈运法老师课题组也提供了非常和谐宽松的科研环境。研究生可以在课题组大的研究框架下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作为选题,并且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开展自己的研究。研究部除了邀请国内外专家进行学术交流,还会每年组织研究生开展学术交流会,促进学生们之间的学术碰撞。
李双德(右)指导研究生
02
从导师自身做起
作为一名合格的研究生导师,在分配研究生科研课题的同时,自己也应该首先广泛查阅相关文献,了解研究课题的国内外现状、科学与技术问题和预期成果。除此之外,自己在科研上先以身作则,学生也会跟随导师脚步而成为众人的“劳模”榜样。
曾记得带着学生到企业现场考察烟气污染控制情况,我会主动跟企业交流目前治理现状、存在的问题等,而且每次都先爬到高处的排烟筒采集气体,给学生做示范。后来学生们也都积极跟企业交流,学习企业的长处,反馈自己掌握的信息。
03
“开门弟子”
招收的第一名研究生(也就是“开门弟子”)对于导师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我清楚地记得指导的第一名研究生是来自广西的一名少数民族学生。他初次来北京,进入实验室接触科研,新鲜之余却也是一头雾水。我将硕博期间关于水滑石的认识和知识倾囊而授,同时也希望相关材料能应用于有机废气催化净化。
我和学生进行了密集、频繁的交流沟通,多次去廊坊基地开展催化剂规模化量产。学生也很努力,用研究成果证明了该材料的应用可造性,并获得了国家奖学金。他自己说和我待在一起,没有压力,可自由开展实验,畅所欲言。目前该研究生也已经走上教师岗位,在广西担任大学教授。
李双德(右)与学生合影
04
自己的“光”
每个学生的性格和秉性都不一样,就像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不是每个学生毕业都能走上科研之路。有些学生的特点表现得相对明显、突出一些,更多的学生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并没有那么明显。导师需要更多地历练自己,积累更多的经验,多了解学生的特点,给予个性化引导和指导。
还记得曾经指导的一个学生在拓展实验方案方面行动比较慢,但是在小规模试制时,他却把实验过程与记录等都规划得井井有条。我和学生也讨论了这个问题,让他了解到自己的优势,他在毕业后也去了业内知名企业。
李双德(右)与毕业生合影
05
亦师亦友
目前研究生面临学业、工作、经济、情感、社会等多方面复杂的压力,这显然与学生爱玩的天性相左,使得学生承受了很多心理压力。导师除了关注科研外,也应该多提供一些学生释放压力的空间,多关注一下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就我所在的课题组而言,我们会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学生开展趣味运动会、秋游等活动,一方面可以加深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交流,另一方面导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们之间可以在这种放松的环境下,以chill的心态和形式讨论科研问题,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课题组组织活动
借此机会,更多是希望能够自勉,提高自己指导学生的能力,同时也希望学生能够充分利用美好而短暂的研究生时光,找到科研和娱乐的平衡点,实现科研突破的同时成为更加闪光的自己。
“只坐在教室里,是学不好地质学的”
院士坐镇,着力培养芯片人才!
我的读研感悟:“求真”而非“发文”
看官可有什么想与国晓薇分享的?
投个稿告诉我吧~
投稿邮箱:wechat@ucas.edu.cn
观微之光,可明远方
来源/“科学大院”微信公众号
美编/徐慧中
责编/李文毅
点击关注
点赞
分享
在看